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2023)

  • 清华大学:2022道路机动车及其油品上游VOCs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建议报告(95页).pdf

    道路机动车及其油品上游道路机动车及其油品上游 VOCs 排放排放 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建议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建议 Analysis and control suggestion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OCs emissions from road vehicles and their upstream oil products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2022 年年 9 月月 Tsinghua University September,2022 报告负责人报告负责人 刘欢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 技术报告承担单位技术报告承担单位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满瀚阳、蔡志涛、张芷宁 王永越、姜玉恒、蔡雯颖 顾问专家组顾问专家组 谢绍东 北京大学 徐文帅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刘剑筠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崔洪阳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 致谢致谢 本研究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统筹撰写,由能源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关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关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源于清华大学 1928 年设立的市政工程系。1977 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2011 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发展为环境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科在最近连续三次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第一名;2022年 QS环境学科世界大学排名第 9,在所有亚洲大学的环境学科中排名第 1。在最近的数十年中,在教 育部、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学院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环境学院建立了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三大学科方向为基础,涵盖多要素多介质的综合性、交叉型学科体系,下设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系。教师中现有 4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 2 位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教师队伍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高水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建立了“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开放式研究机构,长期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学院为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服务、理论支持和决策支撑,成为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心,在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关于能源基金会关于能源基金会 能源基金会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的专业性非营利公益慈善组织,于 1999 年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致力于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依法登记设立代表机构,由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登记证书,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基金会的愿景是通过推进可持续能源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繁荣发展和气候安全;使命是通过推动能源转型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中国和世界完成气候中和,达到世界领先标准的空气质量,落实人人享有用能权利,实现绿色经济增长。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专业基金会,作为再捐资者、协调推进者和战略建议者,高效推进使命的达成。项目资助领域包括电力、工业、交通、城市、环境管理、低碳转型、策略传播七个方面。通过资助中国的相关机构开展政策和标准研究,推动能力建设并促进国际合作,助力中国应对发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挑战。除上述七个领域的工作,能源基金会还致力于支持对中国低碳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议题的研究和实践,并成立了六个综合工作组: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城镇化、煤炭转型、电气化、空气质量、国际合作。-报告正文-免责声明免责声明 -若无特别声明,报告中陈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能源基金会的观点。能源基金会不保证本报告中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报告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凡提及某些公司、产品及服务时,并不意味着它们已为能源基金会所认可或推荐,或优于未提及的其他类似公司、产品及服务。Disclaimer-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report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the views of Energy Foundation China.Energy Foundation China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and data included in this report and wi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liabilities resulting from or related to using this report by any third party.-The mention of specific companies,products and services does not imply that they are endorsed or recommended by Energy Foundation China in preference to others of a similar nature that are not mentioned.目目 录录 第 1 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现状.2 1.3 研究目标.5 1.4 研究内容.5 第 2 章 研究方法.7 2.1 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方法学.7 2.2 汽油全过程 VOCs 未来排放计算.23 第 3 章 结果与讨论.32 3.1 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清单及综合源谱.32 3.2 汽油全过程 VOCs 未来排放及控制效益研究.41 第 4 章案例示范.54 4.1 广东、海南省汽油全过程排放特征.54 4.2 广东、海南省汽油全过程控制效益分析.55 第 5 章 结论与建议.57 参考文献.59 附表 1 清单参数输入及来源.64 附表 2 各情景关键参数变化表.69 附表 3 汽油全链条相关政策法规调研情况表.72 1 第第 1 章章 绪论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2013 年以来,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我国对大气污染的控制力度不断提高,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得到显著改善。2021 年全国 33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 PM2.5平均浓度为30 g/m,与 2013 年相比下降了 58.3%,而臭氧浓度居高不下,与 2013 年相比仅仅下降了 1.4%,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 34.7%1-2。此外,相较于世界卫生组织 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最新发布的空气质量准则 AQG(Air quality guidelines)值,2019 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的362 个城市最大 8 小时臭氧浓度中:82.3%的城市臭氧浓度超出暖季 IT1 限值(100 g/m3),仅有东北、西藏及西南少数几个城市未超标,所有城市臭氧浓度均超出暖季 IT2(70 g/m3),所有城市臭氧浓度均超出 AQG值(60 g/m3)。目前,臭氧污染控制已经成为我国新阶段大气污染防控的重点3。臭氧的生成与其前体物呈非线性响应,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在氮氧化物(NOx)排放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部分地区臭氧异常升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减排比例不同4-6。RSM 模型结果显示 VOCs对臭氧始终保持一定程度的正贡献7。在全国层面,VOCs减排量需达到NOx的40%才能实现颗粒物及臭氧的协同控制8。2013 年到 2017 年我国 NOx减排约为21%,而 VOCs 排放基本未变9,中国大部分城市地区的臭氧生成处于 VOCs 控制区10,人为源排放驱动平均贡献了1.2 ppb/年的变化趋势11。因此实现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尤其是臭氧减排关键在于加大 VOCs 控制力度,这也对人为源 VOCs 排放清单的精确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全国范围看,移动源相关 VOCs 排放已经成为城市 VOCs 的主要人为源以及影响臭氧的核心排放过程。车辆 VOCs 的排放过程可分为两类:尾气管排放过程和蒸发排放过程。北京地区 2007-2013 年间移动源 VOCs 排放对大气VOCs 的贡献比例高达全部人为源的 45%-57-15。近十年 VOCs 排放清单的研究结果显示,仅移动源尾气排放占总 VOCs排放的23-33-19。事实上,从物质流的角度,下游油品的消耗必然与上游油品的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相关联。由于汽油具有显著的挥发性,上游储运销环节中储存过程的储罐蒸发及收 2 发物料的工作损失、装卸油过程的蒸汽置换及泄漏、运输过程的损耗、加油站销售过程车辆加油排放及加油站储罐呼吸排放等多个环境均存在油气挥发。清单研究显示,2010-2016年储运销过程的VOC排放占比从3.76增加到4.46,仅油品运输环节占 VOCs 排放约 9.8 ,加油过程的排放更是占了汽油车驻车过程蒸发排放的 1/321。由于其工业和人口密集的东南沿海区域年均温度超过20 摄氏度22,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么来自油气挥发过程的 VOCs 将更为显著。根据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已发表的相关研究,大气 VOCs 的源解析显示车辆尾气排放对上海23-24、南京25、广州26、香港27大气 VOCs 贡献超过 27.6%(2017 年)、27%(2016 年)、11 2%(2007 年)、16 2%(2010 年);油气蒸发贡献超过 13.8%(2017 年)、15%(2016 年)、7 2%(2007 年)、17 2%(2010 年)。而空气质量模型的结果显示,2015 年之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移动源排放对大气臭氧的贡献均已超过 35(-29。可以推测,车辆及汽油储运销VOCs排放在城市地区的人为源 VOCs中占有重要地位,准确的排放清单对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导臭氧污染联防联控具有指导意义。1.2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1.2.1 排放排放清单方法清单方法 车辆汽油储运销 VOCs 排放清单研究的方法学和应用实践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仍然存在下述问题。首先,虽然车辆 VOCs 排放清单已经可以有相对完整的方法学建立,但启动排放定量存在较大误差。排放清单计算最基本的逻辑即为“排放因子活动水平(1-控制效率)”,我国最早期机动车清单研究常借鉴国外排放模型中的排放因子30-31,包括美国 EPA 的 MOVES 及MOBILE 模型、加州空气质量管理局的 IVE 模型以及欧洲的 COPERT 模型。这些模型中的排放因子都来自于美国或者欧洲的排放测试。由于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环境条件以及行驶工况的差异,这些排放因子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的排放特征。对于尾气排放,Hao等使用台架试验测试了171辆车的排放因子,并将测试结果用于 MOBILE 模型的本地化应用32。Fu 和 Liu 等人分别使用车载测试系统(PEMS)对 12辆和 75辆车进行了道路测试,并使用测试结果对 MOBILE和 IVE 模型进行了本地化33-35。Zhang 等基于大量的排放测试建立并更新了北 3 京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EMBEV)36-37。并基于大量的本地化数据编写了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指南,为我国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提供缺省排放因子及活动水平。但是由于实验室行驶工况缺陷或者尾气后处理装置失效,实验室测试并不能反映实际行驶条件下的排放特征,单独使用实验室测试排放因子会造成排放计算结果低于实际情况。项目团队之前使用密闭舱开展了 154 次系统性的交叉法规测试规程的正交实验,完善了蒸发排放机制及排放物种特征的研究38;充分考虑车辆控制技术、行驶状况、环境因素、油品参数等因素,建立基于“行驶-驻车-行驶”链式行为解析的机动车 VOCs 全过程排放模型,实现有限基础参数及活动水平数据输入下的热浸排放、分子渗透排放、通气渗透排放、加油排放、碳罐排放等蒸发排放过程以及热稳定运行和启动排放在内的尾气排放过程的模拟38。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轻型汽油车尾气 VOCs 的排放主要发生在冷启动过程中 39。此外,环境温度同样对冷启动阶段尾气有机气体排放有影响40。低温冷启动已经成为未来汽油车尾气有机气体减排的关键环节,需要在现有清单方法学基础上,深入研究并优化我国不同地区环境条件下的启动排放清单方法学,为制定未来我国车辆 VOCs 排放的综合控制策略提供科学支撑。其次,现有研究中油品储运销过程清单不确定过大。油品储运销一般仅作为一个非重要部门在 VOCs 工业过程源中被粗略的计算,总结起来,绝大部分研究都使用了之前少数几个来源的固定排放因子数据,比如最为常用的 AP-42系数49,或者指南在特定假设条件下计算得到的排放因子41-42,自下而上的清单研究中,其计算不确定性高达-82$6C。虽然 EPA 也已经提供了参数模型算法,如 TANK 模型44,但是大范围有代表性的油品参数,本地化的储库状况调研数据的缺失限制了对储存过程排放的更为准确的评估,而油品参数如RVP,对排放的影响却为指数型的45。对运输过程的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油气回收设施的控制效率,由于效率的不同,这一排放因子可能会产生数十倍的差异(0.1 g/kg 2.3 g/kg)46-52。此外,汽油从储运销过程到车辆使用过程 VOCs 排放计算方法学的割裂使得排放影响关键因素识别不清。从物质流动的角度看,汽油的“储-运-销-使用”各个环节是具有连贯性的,而现有清单方法学中不同环节核算时所考虑的因素却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了不同环节排放量不完全可比,而影响因素的量化并 4 未完全覆盖。例如,汽油 RVP 是影响油气蒸发的关键因素,且对汽油使用周期内各个环节的排放产生指数影响,那么在环境温度较高的地区严格限制夏季汽油蒸汽压可能会有显著的效果,而现有的清单方法却无法对油品的全过程影响进行有效量化;新冠疫情期间由于短期出行频率的显著下降,尾气排放降低的同时,蒸发排放却会升高,同时由于储罐周转效率降低,储罐周转量减少,但储罐的单位周转量排放系数也会升高,那么交通相关的 VOCs 排放随着车辆活动水平的变化对整体排放量有多大影响,现有相对割裂的清单算法同样无法评价;再诸如随着车辆电动化,使用过程汽油消耗量会逐年降低,被动的加油站和储运销环节的排放系数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却会发生一定程度提高,但是电动化的最终收益现有的方法学也无法进行有效评估。因此,基于现有的相对先进的清单算法,建立连贯性的集成算法,将极大优化不同环节排放的一致性评价以及相关因素的全过程影响量化评估。1.2.2 排放控排放控制政策制政策 2022 年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中的工作原则要求“突出协同增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强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增强生态环境政策与能源产业政策协同性,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达峰。”2020 年生态环境部开展“O3和 PM2.5复合污染协同防控科技攻关预研课题”,对不同行业的排放现状与深度减排方案进行了研究,但单个过程的研究结果与全周期系统分析结论之间的一致性与分异性特征未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根据多个省份已发布的“十四五”期间 VOCs 治理相关工作的规划,各个省份多参照国家发布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相关政策制定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执行政策。综合整理目前已经发布的 18 个省份共 44 份地方控制标准、政策文件(表 4-2),现有及未来涉上下游各环节VOCs排放政策与重点排放环节的契合度量化评价及系统性目标达成分析研究不足。综合以上,实现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尤其是臭氧减排,关键在于加大VOCs控制力度。车辆及汽油储运销过程是影响臭氧的核心排放过程之一。下游油品的消耗必然与上游油品的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相关联,排放计算方法学的割裂使得系统减排的科学支撑不足。基于此,本研究将开展现有机动车及储 5 运销清单计算方法学集成研究,开展相关参数本地化的工作,全周期内评估排放薄弱环节与核心影响因素,基于不同的管控及减排视角对不同控制情景进行系统性排放影响分析,从减少排放、强化控制、防止劣化三个视角,设定未来交通行业VOCs减排情景,并分析对不同方式的对应的各环节VOCs减排潜力,为未来车辆及汽油储运销 VOCs 排放系统性控制提供科学支撑。1.3 研究目标研究目标 本研究将从我国交通行业汽油的物质流视角出发,建立我国汽油炼制、储存、运输、销售及汽油使用全过程 VOCs 分物种排放清单,并基于清单结果分析各环节 VOCs 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量化其排放影响;识别优先减排物种和高排放环节,制定汽油全过程 VOCs 的减排路径,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广东省、海南省交通行业 VOCs 减排,为国家和地方汽油 VOCs 控制管理提供技术支撑。1.4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1)调研我国汽油炼制、储存、运输及销售环节的 VOCs 排放现状及现有控制措施,分析各环节 VOCs 排放特征及控制现状,建立涵盖汽油总消耗量、环境因素、控制措施类型及控制效率等影响因素的汽油炼储运销 VOCs 综合排放清单,定量识别影响汽油上游阶段各环节 VOCs 排放的关键因素,通过调研分析等手段建立汽油使用上游环节分排放过程的 VOCs 源谱;(2)基于课题组已建立的车辆 VOCs 排放链式模型,建立涵盖在内的汽油使用环节 VOCs 分省份月分辨率的排放清单;(3)基于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特征及清单,评估我国现有汽油上下游各环节控制措施对VOCs排放的影响;基于我国现有VOCs管控措施和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等方面设定未来交通行业 VOCs减排情景,研究制定 VOCs排放控制路径;(4)基于排放控制路径的研究,计算不同减排路径下交通行业 VOCs 减排效益;将不同减排路径下的减排效益进行对比,比较汽油全周期各环节 VOCs减排潜力及各种不同减排技术的减排效率;6 (5)基于本课题姊妹项目,以广东和海南的相关数据调研为基础,更新并丰富研究内容 1、2 的基础数据库,形成本地化的参数库。为姊妹项目提供海南省汽油炼、储、运、销阶段和使用阶段各环节 VOCs 排放控制路径,考虑当地汽油炼、储、运、销及机动车行业发展现状和各减排技术效率制定本地化减排技术路线,并进行试点研究,进行减排效益评估。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图 1-1 技术路线图 7 第第 2 章章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2.1 汽油全过程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方法学排放方法学 本研究中汽油全过程核算边界如图2-1所示,从原油进入炼油环节开始,到车辆使用过程为止。上游环节包括炼制、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其中,炼制环节又包括有组织的燃烧烟气排放、火炬排放、工艺过程排放,和无组织的废水处理及泄漏过程(LDAR)。储存环节包括炼厂储罐和储油库储罐排放。具体的,储罐排放又分为边缘密封损失、挂壁损失、浮盘附件损失和浮盘缝隙损失 4 个部分。运输环节包括从炼油厂到储库的运输(一次运输)和从储库到加油站的运输(二次运输)过程,这其中又包含公路、船舶、管道三种运输方式。销售环节包括卸油排放和加油排放两个过程。从排放过程的属性来讲,上游环节除烟气、火炬及工艺过程之外,其他环节均为物理变化,也被定义为上游环节蒸发过程。下游使用环节排放包括尾气排放和使用过程的蒸发排放。按照排放发生的时序和机制,尾气排放包括启动排放和热稳定运行排放,蒸发排放包括热浸损失、分子渗透、通气渗透、碳罐损失和运行损失。图 2-1 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核算边界 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计算框架如表 2-1 所示。在充分考虑影响各环节VOCs排放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研究针对不同的排放环节采用了不同的清单算 8 法,炼制环节采用排放因子法,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采用半经验公式法,而下游环节采用本课题组所建车辆尾气及蒸发排放链式模型。研究中使用的关键输入数据来源包括 31 个省份 2167 个地面气象站逐小时数据,30 份炼化企业LDAR 及排放口实测报告,3397 份市售油油品参数报告,17 个汽油储油罐实际工程参数,13 个月不同道路类型卡口车流量数据,70000 辆车出行链数据,清华大学积累的数百辆车次排放测试数据,以及研究新补充国六尾气排放测试数据。下面,将分别对各个环节 VOCs 排放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9 表 2-1 汽油全链条 VOCs排放清单计算框架 排放环节排放环节 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 清单算法清单算法 关键输入参数关键输入参数 上上游游 炼炼制制 有组织排放有组织排放 燃烧烟气排放燃烧烟气排放 生产工艺;后处理设备控制情况 排放因子法 单位产量排放因子;后处理设备控制效率 火炬排放火炬排放 工艺过程排放工艺过程排放 集中处理装置排气口集中处理装置排气口 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 废水处理排放废水处理排放 废水中油相 VOCs 含量 单位产量排放因子 冷却水排放冷却水排放 设备动静密封点设备动静密封点 LDAR 频率 储储存存 炼厂储罐、炼厂储罐、储油库储罐储油库储罐 边缘密封损失边缘密封损失 气象参数 储罐参数、周转次数 油品参数 半经验公式法 温度;大气压 5、15馏出温度;罐容、直径;周转次数 汽油密度;汽油RVP 挂壁损失挂壁损失 周转量 周转量;支撑柱数目;除锈频率 浮盘附件损失浮盘附件损失 气象参数 附件类型数目 温度;大气压 浮盘缝隙损失浮盘缝隙损失 浮盘工艺类型 运运输输 运输过程运输过程 铁路罐车铁路罐车 一阶段控制情况 Reddy-Wade半经验公式 运输方式比例;控制效率 公路罐车公路罐车 船舶运输船舶运输 管道运输管道运输 本环节不产生排放 装卸过程装卸过程 一次装船一次装船 饱和因子 一阶段控制情况 气象参数;油品参数 运输方式比例 一阶段控制效率、达标率 温度;大气压;汽油密度;汽油 RVP 一次装车一次装车 二次装车二次装车 卸油排放卸油排放 饱和因子 10 销销售售 加油排放加油排放 二、三阶段控制情况 二阶段控制效率、三阶段覆盖率及控制效率 下下游游 尾尾气气 冷启动冷启动排放排放 排放标准,环境温度,行驶速度,启动前停车时长,车辆劣化 课题组所建车辆尾气及蒸发排放链式模型 车辆出行链数据;基础尾气排放因子;车辆日内活动分布;车速分布;分省行驶里程 热稳定运行排放热稳定运行排放 蒸蒸发发 热浸损失热浸损失 排放标准,停车前车辆行驶情况,停车时环境状况,碳罐工作能力,车辆基准渗透情况;小时分辨率环境温度、大气压;出行链数据集;汽油 RVP;平均油箱大小;油箱加油量;碳罐最大工作能力(g);基础热浸排放速率(g/hour);基础渗透速率(g/hour);碳罐脱附系数(L/(min*km/hour));升温渗透系数;运行损失速率(g/hour)分子渗透分子渗透 通气渗透通气渗透 碳罐损失碳罐损失 运行损失运行损失 11 2.1.1 炼制环节炼制环节 VOCs排放计算方法排放计算方法 本研究的炼油环节基本计算公式依据石化行业 VOCs 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石化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指南和石油炼制行业源强核算技术指南,使用实际调研得到的汽油参数及炼油厂生产运营状况,使用国家统计局机动车保有量、行驶里程及燃油经济性得到汽油需求量量,使用中国气象数据发布的公开数据得到逐小时气象参数,对我国炼油厂 VOCs 排放以省级行政区域为空间分辨,以月份为时间分辨率进行排放核算。基于调研结果,炼油厂汽油生产 VOCs 排放包括生产过程的 VOCs 有组织排放、废水处理 VOCs 排放、冷却水循环 VOCs 排放、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VOCs 排放和汽油储罐 VOCs 排放。具体表述如下:炼油过程的 VOCs 有组织排放包括燃烧烟气排放和工艺有组织排放,涉及汽油生产的装置有常减压装置、催化裂化装置、连续重整装置、延迟焦化装置、汽油加氢装置制氢装置、硫磺装置、CFB 锅炉和火炬,其中催化裂化和连续重整装置为汽油关键生产装置。有组织工艺废气是指除热源供给设施燃烧烟气和火炬外,所有经过排气筒的排放。燃烧烟气是工业企业为了给物料直接或者间接提供热源,燃烧燃料造成的排放。火炬是通过燃烧方式处理排放无法回收和再加工的可燃气体及蒸汽的特殊燃烧设施,气体来自企业正常工况以及非正常工况(包括开停工、检维修、设备故障超压等)过程中工艺装置无法回收的工艺可燃废气、过量燃料气以及吹扫废气中的可燃气体及蒸汽等。公式如下:=109(1)=1000 1000(2)式中:为涉汽油生产装置 VOCs 排放量,t/月;EF为 VOCs 排放因子,g/kg 加工量;为汽油关键生产装置 VOCs 排放量,t/a;为汽油关键生产装置加工量,t/月;为汽油生产配套装置 VOCs 排放量,t/a;为炼油厂生产装置总加工量,t/a;为第 h 个装置排放口烟气流量,m3/h;为第 h 个装置排放口 VOCs 浓度,mg/m3;为第 h 个装置的年运行时间,h/月;为汽油关键生产装置,涉及催化裂化和连续重整;为汽油生产配套装置,涉及常减压装置、12 制氢装置、硫磺装置、CFB锅炉、火炬;为涉汽油生产装置,包括汽油关键生产装置和汽油生产配套装置。废水处理 VOCs 排放来源于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液,其中中含有的有机成分随着温度变化,可能释放到大气中,有时不同类型的废水在收集系统中发生化学反应还可能释放出新污染物进入大气。公式如下:废水处理=103(3)废水处理=废水处理 1000(4)式中废水处理为废水处理过程 VOCs 产生量,t/月;为第 i 个废水处理设施挥发性有机物的产生系数,kg/m3;为废水处理设施的个数;为第 i个废水处理设施的月废水处理量,m3;EF为废水处理装置 VOCs 生成因子,g/kg-加工量;为炼油厂生产装置总加工量,t/a。冷却水循环 VOCs 排放是由于回用水处理不彻底、添加水质稳定剂和工艺物料泄漏将污染物带入循环冷却水中,污染物通过循环水冷却塔的闪蒸、汽提和风吹等作用释放到大气中。公式如下:冷却塔,=循环水 (5)冷却塔=冷却塔 1000(6)式中冷却塔,为第 i个循环水冷却塔 VOCs排放量,t/月;循环水为循环水流量,m3/h;EF为单位体积循环水 VOCs 排放系数,t/m3,取 7.1910-7;为循环水冷却塔年运行时间,h/月。EF冷却塔为循环水冷却塔 VOCs 生成因子,g/kg 加工量;为炼油厂生产装置总加工量,t/a。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 VOCs 排放来自生产装置、储存、装卸、供热供冷等公辅设施中的动、静密封点的泄露排放。公式如下:密封点泄漏=(基准排放 泄漏排放(5 )103(7)基准排放=,(8)泄漏排放=泄露 1000(9)13 ,=,(10),=0 (0 1)(50000)(1 50000)(11)式中:密封点泄漏为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 VOCs排放量,t/月;EF基准排放为修复后的设备动静密封点排放因子,g/kg 加工量;EF泄漏排放为不进行 LDAR 情况下设备动静密封点的 VOCs 排放因子,g/kg 加工量;为 LDAR 检测次数;Q为汽油需求量,t/月;,为为 i 装置密封点的 VOCs 年排放速率,kg/h;,为 i 装置密封点的 TOC 排放速率,kg/h;WF为运行时间段内流经为 i 装置密封点的物料中 VOCs 的平均质量分数;WF为运行时间段内流经为 i 装置密封点的物料中 TOC 的平均质量分数;0为为 i 装置密封点的默认零值排放速率,kg/h;为密封点i的限定排放速率,kg/h;为为i装置密封点的相关方程核算排放速率,kg/h;SV为修正后的净检测值,mol/mol;为 i 装置运行时间,h/月;泄露为设备动静密封点 VOCs 年排放量,t/a;为炼油厂生产装置总加工量,t/a。2.1.2 储存环节储存环节 VOCs排放计算方法排放计算方法 储罐储存 VOCs 排放来源于炼油厂储罐储存 VOCs 排放和储油库储罐储存VOCs排放。基于调研,我国目前汽油储存均已采用内浮顶罐。汽油内浮顶罐的总 VOCs排放是边缘密封损失 VOCs排放、挂壁损失 VOCs排放、浮盘附件损失VOCs 排放和浮盘缝隙损失 VOCs 排放四部分排放的总和。边缘密封损失 VOCs排放 LR依赖于储罐参数、油品气相空间密度和日平均液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挂壁损失VOCs排放LWD依赖于油品周转量和储罐参数。浮盘附件损失VOCs排放 LF依赖于与储罐附件数目、油品气相空间密度和日平均液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浮盘缝隙损失 VOCs 排放 LD的计算依赖于储罐参数、油品气相空间密度和日平均液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汽油内浮顶罐的总 VOCs 排放 LT计算公式如下:=( ) (12)=(13)14 式中:LT为计算区域储存 VOCs 排放,lb/d;LR为边缘密封损失 VOCs 排放,lb/d;LWD为挂壁损失 VOCs 排放,lb/d;LF为浮盘附件损失 VOCs 排放,lb/d;LD为浮盘缝隙损失 VOCs 排放,lb/d;N 为计算区域汽油储油罐保有量;Q 为汽油需求量,t/年;为计算区域油库平均年周转次数,次/年;Vc 为计算成品油的平均库容,t。浮顶罐的各部分损耗 VOCs 排放计算公式如下:=(14)=1 (1)0.52(15)=(0.943)1 (16)=(17)=(11) (22) ()(18)=2(19)=()(20)=15.64 1.8540.5(0.8742 0.32800.5)()(21)=8742 10420.5(1049 179.40.5)()(22)式中:LR为边缘密封损失 VOCs 排放,lb/d;LWD为挂壁损失 VOCs 排放,lb/d;LF为浮盘附件损失 VOCs 排放,lb/d;LD为盘缝损失 VOCs 排放,lb/d;KRa为零风速边缘密封 VOCs 排放因子,lb-mol/ftd;D 为罐体直径,ft;Mv 为气相分子质量,lb/lb-mol;Kc 为产品因子,参照石化行业 VOCs 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取值为 1.0;P*为蒸汽压函数,无量纲量。PVA为日平均液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psia;PA为标准大气压,14.70 psia;Q 为日周转量,bbl/d;Cs为罐体油垢因子;WL为有机液体密度,l b/gal;0.943 为常数,1000ft3-gal/bbl2;Nc 为固定顶支撑柱数量,无量纲量;Fc 为有效柱直径,依据石化行业 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取值 1.0。FF为总浮盘附件 VOCs 排放因子,lb-mol/d。NFi为特定规格的浮盘附件数,无量纲量;KFi为特定规格的附件 VOCs 排放因子,本研究条件下即无风情况下特定类型浮盘附件 VOCs 排放因子,lb-mol/d,见表 2-1。KD为盘缝 VOCs 排放单位缝长因子,l b-mol/ftd,依据石化行业 15 VOCs 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取值 0.012;SD为盘缝长度因子,ft/ft2;A 为蒸汽压公式中的常数,无量纲量;B 为蒸汽压公式中的常数,R;RVP 为雷德蒸汽压,psi;S 为 10%蒸发量下 ASTM 蒸馏曲线斜率,/vol%;TLA为液体表面温度,R。2.1.3 运输环节运输环节 VOCs排放计算方法排放计算方法 运输过程 VOCs 排放来源于炼油厂汽油装载 VOCs 排放、炼油厂至储油库运输 VOCs排放、储油库装载和卸载 VOCs排放,储油库至加油站运输 VOCs排放。装卸排放指物料装载和卸载过程中,油罐内的蒸气被装卸的物料置换时所产生的排放,运输排放取决于运输工具油气回收系统的密闭性以及油气密封点的泄漏程度。本研究的装卸过程基本计算公式依据 Reddy-Wade公式核算,运输过程则采用排放系数法核算,排放系数来源于大气攻关预研课题研究报告调研。使用实际调研测试得到的汽油参数,使用国家统计局机动车保有量、行驶里程和燃油经济性得到汽油需求量,使用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公开数据得到汽油在各环节的运输比例,使用中国气象数据发布的公开数据得到逐小时气象参数,对我国“炼油厂-储油库-加油站”运输环节 VOCs 排放以省级行政区域为空间分辨,以小时为时间分辨率进行排放核算。基于调研结果,汽油从炼油厂至储油库的转移包括管道运输、铁路罐车运输、公路罐车运输和油船运输,统称一次运输;汽油从储油库到加油站的运输成为二次运输,采用公路罐车运输。此外,我国油品装卸操作方式基本采用底部液下装载。具体公式如下:运输=运 装卸(23)运=运 103(24)装卸=装卸(1 )103(25)装卸=装卸 (26)装卸=18.2 (27)=()(28)16 运输为计算区域运输环节 VOCs 排放量,t/d;运为计算区域运输过程VOCs排放量,t/d;装卸为计算区域装卸过程 VOCs排放量,t/d;Q为汽油需求量,t/d;EF运输为运输过程的排放因子,g/kg;EF装卸为装卸过程的排放因子,g/kg;为装卸过程油气回收装置控制效率,%;装卸为被置换到环境中的 VOC浓度,g/L;为汽油密度,t/m3;为不同运输方式比例;为饱和因子,参照石化行业 VOCs 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罐车取 0.6,油船取 0.2;f 为常数,0.2 g/gal;R为普适气体常数,0.3187(gal psi)/(g mol k);T 为环境温度,K;Tv为储罐中油品温度,K;Patm 为大气压力,psi;Poil 为汽油蒸汽压,psi;A、B为常数,分别为 25.61、2789.78;RVP 为雷德蒸汽压,psi。2.1.4 销售环节销售环节 VOCs排放计算方法排放计算方法 销售环节 VOCs 排放主要来源于卸油过程 VOCs 排放和机动车加油过程VOCs排放。卸油排放指油罐车到达加油站,通过输油管线向地下油库内卸油时,地下油库内因液面上升而气压上升,以及油库内卸油带来的油品搅动,使油库内产生的多余油气通过排气管排向大气。加油过程 VOCs 排放指机动车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汽油蒸汽被加入的汽油置换并排入大气中。本研究的销售环节VOCs 排放基本计算公式依据 Reddy-Wade 公式核算。使用实际调研测试得到的汽油参数,使用国家统计局机动车保有量、行驶里程及燃油经济性得到汽油需求量,使用中国气象数据发布的公开数据得到逐小时气象参数,对我国加油站卸油和加油环节 VOCs 排放以省级行政区域为空间分辨,以小时为时间分辨率进行排放核算。基于调研结果,我国加油站均已安装一阶段油气回收设施(Stage I)和二阶段油气回收设施(Stage II)。其中 Stage I主要控制油罐车卸油阶段的油气挥发,达标运行时油气回收效率可达 95%;Stage II 主要控制加油时的油气挥发,达标运行时油气回收效率可达 70%。此外,自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实施以来,我国国六标准车辆已全面加装 ORVR 油气回收系统来控制加油时的油气挥发,但其与 Stage II存在着兼容性问题,故部分地区加油站加装三阶段油气回收设施(Stage III)来控制地下储罐油气呼吸损耗。具体公式如下:销售=加油 卸油(29)17 加油=(1 )(1 ) (1 )(1 )加油1000(30)卸油=装卸 (1 )103(31)加油=18.2 (32)=()(33)式中:销售为计算区域销售环节 VOCs 排放量,t/d;加油为计算区域加油站加油过程 VOCs 排放量,t/d;为国一到国五车保有量比例;为国六、国七车保有量比例;卸油为计算区域加油站卸油过程 VOCs 排放量,t/d;Q 为汽油需求量,t/d;、ORVR分别为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和 ORVR 油气回收装置综合控制效率,%;加油为被置换到环境中的 VOC 浓度,g/L;f 为常数,0.2 g/gal;R为普适气体常数,0.3187(gal psi)/(g mol k);Td为所加汽油温度,K;Tv为机动车油箱中汽油温度,K;Patm为大气压力,psi;Ptank为油箱中的蒸汽压,psi;Pdisp为所加汽油蒸汽压,psi;A、B 为常数,分别为 25.61、2789.78;RVP 为雷德蒸汽压,psi。2.1.5 使用环节使用环节 VOCs排放计算方法排放计算方法 机动车在使用环节排放 VOCs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机动车在运行过程中燃烧不充分所导致的尾气排放以及在静置和运行过程中由于汽油组分挥发所带来的的蒸发排放。本研究采用常用的排放因子法计算机动车 VOCs 在尾气与蒸发过程中的排放,其基本公式为:=(34)其中:i 为机动车的使用排放环节,包括尾气排放与蒸发排放;Ei为机动车在 i 环节中的排放总量;EFi(emission factor)为机动车在该环节中,单位活动水平下的单车排放因子;VALi(vehicle activity level)为机动车在该环节中的单车年活动水平;VPi(vehicle population)为计算范围内的机动车年保有量。机动车尾气排放 VOCs 的计算方法如下:=,(35)18 其中:Etail为机动车尾气排放 VOCs 的总量(g);i 为中国各省,本研究中为除中国除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 31 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j 为机动车排放标准,本研究中为我国现行的汽油车国 1 至国 6以及虚拟设定的国 7 标准;k 为机动车尾气排放阶段,包括冷启动和热稳定运行排放;VKTi,j,k(vehicle kilometers of travel)为 i 省 j 排放标准汽油车在 j 行驶阶段的车辆年行驶里程,本研究中采用 Man 等27给出的各省 VKT 数据,冷启动和热稳定运行阶段的 VKT 根据各省机动车活动水平(冷启动与热稳定运行的时间和平均速度)决定;VPi,j为 i 省 j 排放标准汽油车的年保有量。本研究采用的保有量数据详见保有量预测部分;EFtail,j,k为 j 排放标准汽油车在 k 阶段的单车尾排放因子(g/km),本研究中国 1 至国 5 各车型各标准汽油车采用 Man 等给出的汽油车尾气排放因子,国 6 车采用 Zhang 等给出的尾气排放因子,虚拟设立的国 7 尾气标准对标国际更先进的 Tier3,相应尾气排放因子根据国 1 至国 6 尾气排放标准限值与实测尾气排放因子所拟合的线性关系结合国 7 尾气排放标准限值进行计算。考虑到实际运行过程中,车辆所处的环境因素与运行状况与排放测试时不一致,排放因子会发生变化。本研究根据车辆实时运行状况以及逐小时气象数据,对冷启动和热稳定运行时各省机动车的实际排放因子进行修正计算。冷启动阶段采用各省全年逐小时温度与湿度数据,热稳定运行阶段采用实测车辆运行速度,根据道路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对排放因子进行修正。冷启动排放因子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2.8 0.06),(=0)( ),(=17)(36)其中:j 为汽油车的排放标准;l 为汽油车运行过程中的阶段单元;EFcold,j,l为j 标准汽油车的实际冷启动排放因子(g/km);EFhot,j,l为j 标准汽油车的实际热稳定运行排放因子(g/km);Tl为第 l 个运行单元的环境温度(K);Vl为第l 个运行单元的运行速度(km/h);A、B、C 为常数;热稳定运行排放因子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19 ,=1.247 (=0,100)30.34 0.693 (=0,100) 21 2 (=14) (=57)(37)其中:EFhot,j,l为 j 标准汽油车的实际热稳定排放因子(g/km);j 为汽油车的排放标准;l 为汽油车运行过程中的阶段单元;Tl为第 l 个运行单元的环境温度(K);Vl为第 l 个运行单元的运行速度(km/h);aj、bj、cj、dj为 j 标准汽油车所对应的计算常数。机动车蒸发排放 VOCs 可以根据车辆运行和驻车状况分为驻车热浸排放、碳罐排放、分子渗透排放、通气渗透排放以及运行损失,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不同。本研究采用 Man等建立的链式排放模型进行蒸发排放各环节的计算。驻车热浸排放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1,1)365 (38)其中:Ehotsoak为汽油车热浸 VOCs排放总量(g);EFhotsoak,i为 i排放标准的汽油车热浸 VOCs 的排放因子(g/h);Pduration,1h,i为 i 排放标准的汽油车驻车持续时间为 1 小时以上的驻车次数百分比;Ti为 i 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单车每日平均驻车时长(h);VPi为 i 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总保有量;分子渗透排放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0.0385()21(39)其中:Epp为分子渗透排放 VOCs 的总量(g);Pbase为渗透排放基准排放速率(g/h);()是环境温度对时间的函数;1、2为渗透过程开始和结束的时间(h)。通气渗透排放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40)其中:Epv为通气渗透排放 VOCs 的总量(g);为由于气体膨胀通过油路系统产生的渗透排放与由于温度升高产生的油气生成量比例常数;TVG 为油气生成量(g),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20 =(0)(41)其中:RVP 为燃油蒸气压(psi);为停车过程最高温度(K);0为停车事件开始时的温度(K);A、B、C 为常数。碳罐排放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1,0,)(42)其中:TVG为油气生成量(g);Mi-1为第 i次行驶前的碳罐加载量(g);M0为汽油车的碳罐初始加载量(g);Mp为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碳罐脱附质量(g),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43)=(44)=(45)其中:Kpr为行驶速度与脱附速率相关系数;为停车前机动车行驶平均速度(km/h);为机动车行驶时间(min);为停车前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碳罐脱附速率(L/min);为机动车行驶过程碳罐总脱附流量(L);为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碳罐脱附质量(g),最大值不超过机动车行驶过程开始时的碳罐加载量;Kpm为碳罐脱附质量与脱附流量相关系数。运行损失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24 )365 (46)其中:i 为汽油车的排放标准;Erunning loss为汽油车运行损失排放 VOCs 总量(g);EFrunning loss为汽油车运行损失的排放因子(g/h);Ti为 i 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单车每日平均驻车时长(h);VPi为 i 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总保有量。2.1.6 汽油全过程汽油全过程 VOCs 生成的关键影响因素生成的关键影响因素 基于上述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计算框架,研究从生成视角量化了环境温度对 VOCs 排放的影响。当环境基准温度为 20 C 时,环境温度每增加 1 C 对各个子环节 VOCs 排放的影响如图 2-2(a)所示。本研究中,未考虑温度对上游环节炼油环节的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以及运输环节的排放。此外,无论驻车时车辆所处的环境温度是多少,在运行过程中车辆都已经充分预热,因此下游过程中车辆尾气的热稳定运行排放和车辆蒸发的运行损失排放与温度无关。对于与汽油燃烧有关的车辆尾气的冷启动过程,环境温度降低,VOCs的排放增 21 加。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两个主要的原因,首先,为补偿低温时燃料蒸发减少以及缺少润滑油引起的发动机部件摩擦增加,空气-燃料混合物更加富足,导致VOCs生成增加;第二,低温情况下催化剂达到起燃温度的时间增加且催化效率降低,导致低温冷启动时汽油燃烧生成的部分甚至全部 VOCs 未经催化转化直接排出。对其他与蒸发相关的排放子环节,包括上游环节的炼厂储罐和储油库储罐的边缘密封排放、挂壁损失排放、浮盘附件排放和浮盘缝隙排放,加油站卸油和装油,以及下游过程车辆蒸发的热浸排放、分子渗透排放、通气渗透排放和碳罐排放,温度的降低会减少 VOCs 的生成。在此基础上,研究定量分析了温度的连续增加对 3.1中定义的主要排放环节 VOCs排放的影响,结果如图 2-2(b)所示。与 20 C 相比,环境温度升高 1 C 时,储存蒸发、运输蒸发和销售蒸发环节的 VOCs生成的增幅分别为 3.41、2.10和 4.59,汽油使用环节VOCs 排放的降幅为 3.45。而当环境温度升高 4 C 时,上游环节储存蒸发、运输蒸发和销售蒸发环节的 VOCs 生成的增幅合计达到 43.07,汽油使用环节VOCs 排放的降幅达到 12.05。从图 2-2 中还可以发现,环境温度对各环节VOCs 排放变化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对于与蒸发相关的上游环节,从 20 C 开始,排放比例呈指数型变化,即温度越高,温度每升高 1 C 引起的排放比例变化越大。例如,温度从 20 C 上升至 21 C,上游环节 VOCs 排放增加的比例为10.11%,而温度从 23 C 上升至 24 C,该比例为 11.45%。与此相反,对于下游环节,温度越高,温度每升高 1 C 引起的排放比例变化越小,温度从 23 C 上升至 24 C,下游过程 VOCs 排放降低的比例为 2.97%。由此可见,上游环节VOCs生成对温度的敏感性在高温时更明显,而下游过程 VOCs排放对温度的敏感性在低温时更显著。22 图 2-2(a)基准温度为 20 C时环境温度每上升 1 C引起的汽油全过程 VOCs各子环节的排放变化(b)基准温度为 20 C时环境温度连续上升引起的汽油全过程主要排放环节的 VOCs排放变化 研究进一步对影响上游储存和销售环节 VOCs 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图2-3 展示了油箱中油气生成情况与日均温度和温差的关系,日均温度越高,昼夜温差越大,油箱油气生成越多。当日均温度超过 25 C,昼夜温差超过 10 C,油箱油气生成量可以达到 15 g/day 左右,而当日均温度低于-10 C 时,油箱油气生成量仅为 0.1 g/day。储存蒸发与销售蒸发环节的排放因子与日均气温的相关性如图 2-4 所示。在储存蒸发的四类排放过程中,挂壁损失对温度变化并不敏感,而浮盘缝隙、浮盘附件以及边缘密封排放均与温度呈现指数型正相关关系,且浮盘缝隙排放对温度升高最敏感。加油和卸油过程的排放因子同样与日均温度呈现指数型正相关关系。除环境温度以外,汽油蒸汽压也是影响加油和卸油过程 VOCs排放的关键因素。由图 2-5可知,汽油蒸汽压越高,加油和卸油过程油气排放因子越高,汽油蒸汽压增加引起的加油和卸油过程油气排放因子增幅越大,且汽油蒸汽压对油气排放因子的影响在高温情况下更加明显。图 2-3 日均温度和温差对于油箱油气生成的影响 23 图 2-4 日均气温与(a)浮盘缝隙、(b)挂壁损失、(c)浮盘附件、(d)边缘密封、(e)加油以及(f)卸油环节排放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图 2-5 汽油蒸汽压及环境温度对于加油和卸油过程油气排放因子的影响 2.2 汽油全过程汽油全过程 VOCs 未来排放计算未来排放计算 2.2.1 机动车分标准保有量预测方法机动车分标准保有量预测方法 本研究对2009-2021年全国汽油车分标准保有量进行了年龄结构的分析复现,并对 2022-2030 年的保有量进行了预测,预测流程和数据来源如下:(1)2009-2021年全国汽油车总量及2009-2019年分标准保有量采用每年的移动源管理年报以及公安部数据,2020-2021 年分标准保有量在 2019 年的分标准车队构成的基础上,基于上一年总保有量扣除淘汰车辆数后新增的数量得到;24 (2)车队的淘汰参考 Zheng 等53提供的生命周期曲线进行计算,每年新增的车辆按当年标准政策实施情况划分该批新车的排放标准,如国 6 标准于 2020年起在全国全面实施,因此自 2020 年起,新增的车辆均视为国 6 车辆。特别地,由于移动源管理年报的最早年份为 2009 年,而国 1 至国 3 标准实施的年份均在 2007 年及更早时间,考虑到其保有量占比逐渐趋小,对车队的标准构成影响不大,因此在解构国 1 至国 3 标准汽油车保有量时,按保有量整体对其进行生命曲线的计算,使之符合历年变化趋势;(3)本研究采用 Huo 等54的方法,基于人口、GDP 以及千人车辆保有率等数据,对 2022 年至 2030 年民用汽车保有量进行了预测,并根据历史年份民用汽车与汽油车的比例折算成总汽油车保有量,该年预测的汽油车总保有量中减去由于历史年份车队迭代所剩下的车辆,得到该年相应排放标准应新增的新汽油车数量;(4)由于电动化情景的设立,每年应增的新汽油车数量中,相应电动化渗透率的比例被扣除,得到相应标准实增的新汽油车数量。2.2.2 使用环节汽油消费量使用环节汽油消费量预测预测方法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单车行驶油耗计算方法对各省每年使用环节汽油消费量进行核算。汽油消费量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47)其中:Qi,j为 j 省在 i 年的汽油消费量(kg);i 为计算目标年;j 为中国各省,本研究中为除中国除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 31 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VKTi,j为 j 省在 i 年的车辆年行驶里程(km),数据来源于 Man 等;CFi为在 i 年我国单车的平均行驶油耗(kg/km),2010 年至2015 年的数据来源于 ICCT 报告,2016 年及以后年份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VPi,j为 j 省在 i 年的汽油车保有量。2.2.3 未来情景未来情景搭建搭建 本研究参考国内已有政策、发展计划,对我国未来汽油上下游环节的减排措施进行量化,同时设立基准情景与强化情景,量化分析各环节减排措施对汽油全链条排放的减排效果。本研究参考的政策文件包括“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25 2.2.3.1 汽油全过程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控制政策分析排放控制政策分析 本研究广泛调研了各种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相关的控制政策。行业覆盖了石油炼制、储油库、油品运输、加油站、道路移动源、油品参数。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以外,还包括了 18 个地区地方层面的汽油全链条 VOCs 控制措施,具体的政策总结见附表3。总结已发布政策情况,我们将所有相关的控制措施按环节分类的前提下,按控制类型再分为三类,分别是“减少生成,加强控制,防止劣化”。得到了更加脉络清晰的现有控制政策表,如表2-2所示。可以看到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的主导环节下游使用过程的控制措施反而是比较薄弱的。表 2-2 现有控制政策表 措施 炼制 储存 运输 销售 尾气 蒸发 减少生成 减少非正常工况VOCs排放 强化炼油总量控制 储罐采取更高效的密封方式 调整油库布局 完成底部装油方式改造 一次运输结构比例调整 新增运输汽油的油罐车不得配备上装密闭装油装置 对装载汽油的汽车罐车,推广使用自封式快速接头。错峰加油 提升新能源渗透率 优化油品 淘汰老旧车辆 提升新能源渗透率 优化油品 淘汰老旧车辆 加强控制 治理设施改造升级 提升废气收集率与去除率 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 油气回收处理装置的安装 完成原油和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新建装船作业线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设施。VRU的安装普及 当辖区内采用 ORVR 的轻型汽车达到汽车保有量的 20%后,油气回收系统、在线监测系统应兼容 ORVR 系统。加强在用车环保检测和达标监管 加强在用车环保检测和达标监管 26 防止劣化 提升治理设施投用率 开展LDAR工作 开展LDAR工作 每年组织开展油气回收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 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 红外摄像方式检测油气密封点 提升油气回收设施使用率 OMS的安装普及 红外摄像方式检测油气密封点 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 遥感监管 蒸发排放控制系统检验 本研究进一步对各省十四五区域政策与排放过程作了契合性分析,如下表2-3 所示,研究结果表明,上游的储存、销售,以及下游使用过程的尾气与蒸发环节控制措施还较为薄弱。尤其是蒸发排放管控环节,目前仅有广东省首个印发了汽油车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检验操作指南,规范了汽油车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检验操作,减少蒸发排放。表 2-3 各省十四五政策与排放过程的契合性分析 2.2.3.2 源头控制领域源头控制领域 本研究对交通行业汽油 VOCs 排放源头控制领域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设计。在本研究中,认为交通行业汽油 VOCs 排放的源头在于我国车队构成及清洁化比例。27 在基准情景中,通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乘联会,机动车管理年报以及公安部历年数据可以得到我国近年来汽油小客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新车销量变化。根据“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与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到的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2030 年达到 40%,可知从 2022 年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平均每年约增长 1.3%,从 2026年2030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保持不变。在强化情景中,假设国家推出力度更大的新能源车优惠政策,扩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使得目标年 2025 年、2030年的新销量车中新能源占比分别能达到 20%,70%,即平均每年增长 10%。情景内容表如表 2-4所示:表 2-4 源头控制领域情景设计参数表 情景内容 基准情景 强化情景 2025 2030 2025 2030 新销量汽车清洁能源化率 达 20 222025年平均每年增长 1.3%达 20 262030保持不变 达 20 222025年平均每年增长1.3%达 70 262030年平均每年增长 10%2.2.3.3 过程控制领域过程控制领域(1)炼制环节 在基准情景中,根据“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未来我国将深化石化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对易挥发有机液体储罐实施改造,对浮顶罐推广采用全接液浮盘和高效双重密封技术,对废水系统高浓度废气实施单独收集处理。根据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 2025 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 10亿吨以内。在强化情景中,进一步优化炼厂的产能结构,调整汽油油品调和配方,减少催化裂化环节的高排放。MTBE 在我国虽未禁止使用,但受汽油标准含氧量要求限制(质量分数不得超过 2.7%),添加上限在 15%左右,且汽油辛烷值与MTBE 添加量不呈线性关系,因此当前市场中 MTBE 调和比例一般控制在 10%以下,因此情景设置中保持现有 MTBE 调和比例不变。28 情景内容如表 2-5所示:表 2-5 炼制环节情景设计参数表 情景内容 基准情景 强化情景 2025 2030 2025 2030 油品调和配方 FCC 65%CR 27%MTBE 8C 60%CR 32%MTBE 8C 55%CR 37%MTBE 8%有组织排放废水搜集效率 85%有组织排放废水处理效率 30C及 CR去除效率 90%LDAR每年检测次数 4 4 (2)储存环节 在基础情景中,根据“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未来我国将深化石化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对易挥发有机液体储罐实施改造,对浮顶罐推广采用全接液浮盘和高效双重密封技术,对废水系统高浓度废气实施单独收集处理。在强化情景中大力推广汽油内浮顶罐的升级改造,减少最劣化储库的比例,于 2025、2030 年分别降低其比例至 10%、0%;大力推广采用全接液式高效密封,于 2025、2030 年分别完成 25%、50%的改造升级。情景内容如表 2-6所示:表 2-6 储存环节情景设计参数表 情景内容 基准情景 强化情景 2025 2030 2025 2030 炼油厂储库 5000 m3储库 19.1 000 m3储库 45.9%最劣化储库 20P00 m3储库 14.7 000 m3储库 35.3%最劣化储库 20P00 m3储库 19.1 000 m3储库 45.9%最劣化储库 10P00 m3储库 14.7 000 m3储库 35.3%最劣化储库 0) 全接液式高效密封技术 15%全接液式高效密封技术 30%全接液式高效密封技术 25%全接液式高效密封技术 50%城市储库 2000 m3储库 52P00 m3储库 13%最劣化储库 20%全接液式高效密封技术 15 00 m3储库 40P00 m3储库 10%最劣化储库 20%全接液式高效密封技术 30 00 m3储库 52P00 m3储库 13%最劣化储库 10%全接液式高效密封技术 25 00 m3储库 40P00 m3储库 10%最劣化储库 0%全接液式高效密封技术 50%(3)运输环节)运输环节 在基准情景中,根据攻关项目调研结果,汽油在一次运输过程中,各运输方式所占总运输量比例分别为铁路 29%,船舶20%,公路 1%,管道50%。基准情景设定 20222030 年间保持此运输结构不变。根据“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未来我国将加强油船和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治理。油品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1-2020)中,要求万吨级及以上油品泊位码头、新建 150 总吨级以上及现有 8000 总吨及以上的油船应开展油气管控,新建码头及油船自 2021 年 4 月 1 日实施,现有码头及油船自 2024年 1月 1日实施。我国沿海、内河从 2010年前后开始,根据各地环保相关要求,陆续约有 40 个以上油码头开展了油气回收设施的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已建设施约 90%未投入使用,因为缺乏强制要求,油船缺少配套回收设施,回收后的油品再利用也存在困难。综合调研情况,基准情景设定 2025 年、2030年油船油码头回收效率分别提高到 15%、30%。车船运输呼吸阀方面,我国的150mm 规格的呼吸阀最大允许泄漏量是国际标准 API2000 近 3 倍,是国际标准 API527 的 5 倍,是欧洲先进厂家最大允许泄漏量的 23 倍。我国的 200-400mm 规格的呼吸阀最大允许泄漏量 0.4m3/h 高于国际标准 API2000 近 3 倍,但是国际标准 API527 的 111 倍,是欧洲先进厂家最大允许泄漏量的 88 倍。总体来说,我国的呼吸阀技术标准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要求。结合我国现状,基准情景按经验系数设定船舶、罐车损耗率分别为 0.03%、0.01%。30 在强化情景中,大力发展建设我国的成品油管道运输,优化成品油一次运输结构,将铁路与船舶运输的成品油份额转化到排放更低的管道运输,于 2025年、2030 年管道运输比例分别提高到 60%、70%。同时加强油船、码头油气回收设施的建设与监管力度,在 2025年、2030年分别提高油气回收效率到 60%、90%。升级运输过程的呼吸阀技术标准,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2025 年、2030年分阶段进一步降低运输过程损耗率。情景内容如表 2-7所示:表 2-7 运输环节情景设计参数表 情景内容 基准情景 强化情景 2025 2030 2025 2030 一次运输结构 铁路 24%船舶 20%公路 1%管道 55%铁路 24%船舶 20%公路 1%管道 55%铁路 21%船舶 18%公路 1%管道 60%铁路 14%船舶 15%公路 1%管道 70%炼厂装车控制达标率 300%炼厂装船收集效率 90%炼厂装船回收处理效率 70ppp%炼厂装船处理达标率 30%储库装车处理达标率 81.3.3.3.3%升级呼吸阀技术标准 船舶损耗率0.03%罐车损耗率船舶损耗率0.03%罐车损耗率船舶损耗率0.02%罐车损耗率船舶损耗率0.015%罐车损耗率 31 0.01%0.01%0.007%0.005%(4)销售环节 在基准情景中,根据攻关项目调研情况,我国 100%完成卸油油气回收(Stage I)改造,90.2%(原标准实施范围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及其他城市建成区)完成加油油气回收(Stage II)改造,10-15%的加油站同步安装油气处理装置,全国约 3000 座加油站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因此,基准情景设定20222030 年我国加油站 100%完成 Stage I、II 改造,10%完成 VRU 覆盖;Stage I和 Stage II的稳定达标运行率分别为 60%、70%。在强化情景中,VRU实际覆盖率在2025年、2030年分别达到30%、50%的安装比例。各地区应强化加油站监管,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检查,根据攻关项目研究,加强监管可提高原有的油气回收效率 45%以上。综合考虑未来推广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覆盖、投入使用以及强化监管力度,能够大幅提高油气回收系统的工作效率,因此能将稳定达标运行率从 60%提升到 90%。情景内容如表 2-8所示:表 2-8 销售环节情景设计参数表 情景内容 基准情景 强化情景 2025 2030 2025 2030 加油站技术减排 100%Stage I、II 10%VRU 100%Stage I、II 30%VRU 100%Stage I、II 50%VRU 加油站管理减排 监管力度一般 油气回收系统 Stage I稳定达标运行率 70%Stage II稳定达标运行率 70%监管力度加强 油气回收系统 Stage I稳定达标运行率 80%Stage II稳定达标运行率 80%监管力度加强 油气回收系统 Stage I稳定达标运行率 90%Stage II稳定达标运行率 90%2.2.3.4 末端控制领域末端控制领域 在基准情景中,目前我国的车用汽油标准实施的是国 VIA 阶段,并于 2023年 1 月 1日过渡至国 VIB 阶段。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的是国 VIB 阶段。在强化情景中,在国 VIB 基础上,适当加严排放标准,假设国家在 2025 年升级推出更为严格的车用汽油与机动车排放标准。32 情景内容如表 2-9所示:表 2-9 销售环节情景设计参数表 情景内容 基准情景 强化情景 2025 2030 2025 2030 机动车排放标准 国 VIB 尾气排放 NMHC限值 35mg/km 蒸发排放 IV型试验排放限值0.7g/test 尾气排放适当加严冷启动限值 蒸发排放适当加严热浸排放与运行损失限值 第第 3 章章 结果与讨论结果与讨论 3.1 汽油全过程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清单及综合源谱排放清单及综合源谱 按照排放发生的时间、空间以及排放机制,汽油全过程可以划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使用环节,上游环节包含炼油排放(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储存蒸发(炼厂储罐和储油库储罐的边缘密封排放、挂壁损失排放、浮盘附件排放和浮盘缝隙排放)、运输蒸发(炼厂到储油库的一次装载和一次运输、储油库到加油站的二次装载和二次运输)、销售蒸发(加油站卸油和装油)四个子环节,使用过程包含车辆尾气(冷启动排放和热稳定运行)和车辆蒸发(热浸排放、分子渗透排放、通气渗透排放、碳罐排放和运行损失排放)两个子环节。在第二章搭建的汽油全过程 VOCs计算边界下,基于关键参数输入(附件 1),计算了排放清单及综合源谱。3.1.1 汽油全过程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排放因子 图3-1展示了汽油全过程中各子环节VOCs排放因子的月度变化。2019年,我国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平均为 15.58 4.81 g VOCs/kg fuel。汽油全过程VOCs 排放因子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的排放因子达到 23.08 1.27 g VOCs/kg fuel,是夏季的 1.95 倍。使用环节的 VOCs 排放因子显著高于上游环节,车辆尾气、车辆蒸发、炼油排放、储存蒸发、运输蒸发和销售蒸发的VOCs排放因子在总VOCs排放因子中的年平均占比分别为60.82%、26.58%、0.28%、5.94%、2.86%和 3.52%。各子排放环节 VOCs 排放因子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冬季车辆尾气 VOCs 排放因子是夏季的 3.80 倍,这使得其在总排放因子中的占比由夏季的 40.77%升至冬季的 77.86%。而对于汽油全过程中与蒸发排放相关的 33 环节,包括上游环节中的储存蒸发、运输蒸发、销售蒸发环节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车辆蒸发环节,其绝对排放因子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车辆尾气相反,且对温度的敏感性更弱。夏季储存蒸发、运输蒸发、销售蒸发以及车辆蒸发的 VOCs排放因子分别是冬季的 2.12、1.64、2.58以及 1.14倍。图 3-1 全国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因子的月度变化 为了解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的地区差异情况,本研究由南至北,选取了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辽宁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9个典型省份,绘制其汽油全过程VOCs排放因子的月度变化情况,结果展示在图 3-2中。对于南部省份来说,全年各月份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因子基本持平,例如海南省全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平均为 11.64 0.22g VOCs/kg fuel,广东省全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平均为 12.05 0.37g VOCs/kg fuel。而对于北部省份,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例如冬季黑龙江省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达到 64.21g VOCs/kg fuel,为其夏季排放因子的 5.79倍,吉林省冬季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因子为夏季的 3.70 倍。在夏季,各省份之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相差较小,平均为 11.50 0.47 g VOCs/kg fuel。然而,各子环节的贡献却存在一定差异,由南至北,夏季车辆尾气对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的贡献逐步增加。以最南部的海南省和最北部的黑龙江省为例,在海南省夏季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中,使用过 34 程排放因子是上游环节排放因子的 3.08 倍,而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则是 4.22 倍。在使用过程中,夏季海南省车辆蒸发对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贡献为44.07%,超过了车辆尾气的贡献(31.42%),而黑龙江省车辆尾气的贡献(46.82%)更高。在冬季,各省份之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存在很大的差距,北部省份 VOCs 排放因子远高于南部省份,例如冬季黑龙江省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因子是全国全年平均水平的 4.12 倍以及海南省冬季水平的 5.55 倍。这种差距的主要来源是北部省份冬季汽油使用过程中车辆尾气排放因子的显著增加,冬季黑龙江省车辆尾气 VOCs 排放因子是海南省的 11.30倍,而海南与蒸发有关的排放环节 VOCs 排放因子仅是黑龙江省的 1.05倍。图 3-2 典型省份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因子的月度变化 3.1.2 汽油全过程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清单及空间分配排放清单及空间分配 基于汽油全过程中各子环节的 VOCs 排放因子,研究计算了我国汽油全过程VOCs排放量。2019年,我国汽油全过程VOCs排放量为2234.43 Gg,其中,炼油排放、储存蒸发、运输蒸发、销售蒸发、车辆蒸发和车辆尾气的贡献分别为 0.31%、6.75%、3.21%、4.05%、28.50%以及 57.18%。当考虑微观排放过程时,车辆尾气的冷启动、车辆蒸发的运行损失以及车辆尾气的热稳定运行排放较高,排放量分别为 939.43,544.59 以及 338.29 Gg。35 图 3-3展示了基于微观排放过程的全国各省份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量的计算结果。整体来看,山东省是我国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最高的省份,其排放量为 190.83 Gg,其次是江苏省、广东省、河北省和河南省,排放量分别为161.28、159.16、157.33 和 141.58 Gg,这五个排放量较高的省份贡献了我国汽油全过程VOCs排放总量的36.26%。西藏省、海南省和青海省汽油全过程VOCs排放较低,排放量分别为 5.05、8.67 和 17.17 Gg。在各省份的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中,使用过程的排放均占主导,约为上游环节的 6.97 2.97倍。尽管使用过程的绝对排放量更高,各省份在上游环节和使用过程 VOCs 排放中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别。例如,广东省上游环节 VOCs 排放在全国上游环节总 VOCs 排放中占比为 10.83%,而使用过程 VOCs 排放在全国使用过程总 VOCs 排放中占比仅为 6.50%;而对黑龙江省来说,上游环节和使用过程该比例分别为 1.68%和4.67%。在上游环节的 VOCs 排放中,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是 VOCs 排放量最高的五个省份,其排放占比达到上游环节总 VOCs 排放量的40.56%。全国各省份的排放均由储存蒸发主导,储存过程蒸发平均占上游排放的 46.69%6.19%,在炼油厂和储油库储存过程蒸发的四个微观排放过程中,浮盘缝隙的排放较高,占储存过程蒸发总排放量的 56.01%0.53%。各省份销售蒸发在上游环节的 VOCs 排放中平均占比为 28.14%3.72%,在销售过程蒸发中,加油排放量平均为卸油排放量的 1.32 0.03 倍。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销售过程蒸发 VOCs 排放量为 10.21 Gg,远超其他省份,超过销售过程蒸发VOCs 排放量第二位的山东省 32.34%。运输过程蒸发在上游环节的 VOCs 排放中平均占比为 22.89%2.65%,其中一次装载、一次运输、二次装载、二次运输对运输过程蒸发 VOCs 排放的贡献分别为 12.86%0.99%、20.17%2.04%、44.56%3.32%以及 22.41%2.27%。而炼油排放对各省份上游环节 VOCs 排放的贡献较低,占比约为 2.28%0.37%。尽管各省份汽油上游环节 VOCs的绝对排放量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各省份之间排放构成差距较小。在使用过程的 VOCs 排放中,山东、河北、江苏、广东、河南是 VOCs 排放量最高的五个省份,其排放占比达到使用过程总 VOCs 排放量的 35.57%。除海南省外,我国所有省份车辆尾气 VOCs 排放均超过了车辆蒸发排放,车辆尾气排放平均为车辆蒸发排放的 2.281.05 倍。从微观排放过程来看,车辆尾气 36 中的冷启动主导使用过程 VOCs 排放,占比为 48.98.70%,车辆蒸发排放中运行损失的贡献为 28.52%7.24%,超过车辆尾气的热稳定运行(17.48%3.97%)。对于海南省来说,车辆蒸发排放是车辆尾气排放的1.08倍,此时车辆蒸发的运行损失成为使用过程 VOCs 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占比为 41.78%,其次是车辆尾气的冷启动(24.15%)和热稳定运行(23.88%)。各省份汽油使用环节 VOCs 排放量、排放构成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针对各省份排放特征制定本地化的减排政策。图 3-3 全国各省份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量 为把握汽油全链条 VOCs 排放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利用人口、路网交通强度、加油车数量、炼油厂产能分布等活动水平相关信息将排放量分配到 3636 km 的空间网格中,使用的空间分配参数如图 3-4 所示。上游环节的 VOCs 排放基于炼厂的分布及产能、加油站的分布进行空间分配。对于使用过程,首先基于人口分布识别城市和乡村地区,接着基于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路网交通流强度对使用过程 VOCs排放进行空间分配。2019年 1月、4月、7月、10月我国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的空间分布情况如图 3-5所示。在空间分布方面,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我国中部、东部沿海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在季节变化方面,1月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部地区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明显 37 高于其他季节,这与冬季我国北部地区较低的气温促进了车辆尾气中的冷启动排放有关。图 3-4 空间代用参数:(a)炼厂的分布及产能;(b)加油站的分布;(c)人口分布;(d)交通流强度 38 图 3-5 我国汽油全过程 VOCs空间分布情况:(a)1月;(b)4月;(c)7月;(d)10月 3.1.3 汽油全过程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综合源谱排放综合源谱 根据文献调研得到的各排放环节物种组成,研究计算了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综合源谱,结果展示在图 3-6 中。上游环节炼制环节 VOCs 排放以烷烃(47.55%)、烯烃(13.71%)和芳香烃(13.80%)为主,丙烷是优势物种。上游环节储存、运输、销售蒸发环节 VOCs 物种具有相似性,排放由烷烃主导,特别是在储运蒸发环节中烷烃贡献达到 92.65%。在销售蒸发环节中烷烃的贡献为 70.49%,烯烃也有一定贡献(17.51%)。异戊烷是储运销蒸发环节的优势物种。由于汽油的燃烧,使用过程车辆尾气的 VOCs 源谱与其他过程差异明显。芳香烃贡献较高,约为 32.55%,其次是 OVOCs(25.03%)、烷烃(21.80%)、烯烃(11.05%)、卤代烃(9.56%)。车辆尾气 VOCs 物种构成与排放标准有关,随着排放标准的加严,OVOCs 的贡献由国一的 3.06%升至国五的 37.41%。车辆尾气 VOCs 排放的优势物种为甲苯、甲醛。对于使用过程的车辆蒸发环节,其VOCs 源谱特征与上游环节类似。VOCs 排放以烷烃(66.81%)和烯烃(12.89%)为主,优势物种为异戊烷、丙烷、正丁烷及 MTBE。39 图 3-6 我国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综合源谱 根据 Cater 等52提出的最大增量反应性(MIR)方法,本研究根据物种的相对臭氧反应活性对计算得到的 VOCs 排放因子进行加权,得到了汽油全过程中各排放环节 VOCs 物种的臭氧生成潜势(OFPs),如图 3-7 所示。尽管在各VOCs 排放环节中烷烃均有较高的排放因子且占比较高,但由于其 MIR 较其他物种低,因此在考虑 OFPs 时,烷烃的重要性被削弱,而烯烃、芳香烃和OVOCs 的重要性上升。在上游环节中,烯烃对炼制排放和销售蒸发 OFPs 的贡献较高,贡献分别为 55.02%和 62.89%,炼制排放环节中对 OFPs 贡献最高的物种为丙烯,销售蒸发环节中对 OFPs贡献最高的物种为反-2丁烯和顺-2丁烯。在储存蒸发和运输蒸发环节中,由于烷烃排放量的绝对优势,烷烃对 OFPs的贡献为 78.24%,此外芳香烃的贡献(16.79%)同样不可忽视,储运蒸发环节中对OFPs 贡献最高的物种为异戊烷。在使用过程中,车辆尾气中 OVOCs 对 OFP 贡献最高,其贡献为 37.16%,其次是芳香烃(32.55%)和烯烃(11.05%),对OFPs 贡献最高的物种为甲醛、甲苯以及丙烯醛。蒸发环节烯烃(52.65%)和烷 40 烃(26.65%)对 OFPs 的贡献较高,OFPs 的优势物种为反-2-丁烯、丙烯和顺-2-丁烯。图 3-7 我国汽油全过程 VOCs臭氧生成潜势 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研究进一步整理了 2019 年我国分省和分月份汽油全过程VOCs 排放综合源谱。如图 3-8(a)所示,我国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综合源谱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尽管各月份中物种贡献从高至低的顺序均为烷烃芳香烃OVOCs烯烃卤代烃,且优势物种类似,但是在夏季(6 月、7 月和 8 月)烷烃的贡献可达 54.37 0.20%,远高于烷烃在冬季(12 月,1 月和 2 月)的贡献(34.68 0.53%)。在烷烃中,异戊烷的季节变化最明显,此外正丁烷、异丁烷和丙烷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季节变化。与烷烃的变化趋势相反,芳香烃、卤代烃和 OVOCs 在冬季的贡献高于夏季,芳香烃在夏季和冬季的贡献分别为 17.62 0.08%和 26.60 0.23%,其月际变化由甲苯主导;卤代烃在夏季和冬季的贡献分别为 3.70 0.02%和 7.15 0.09%,其月际变化由 4-溴氟苯主导;OVOCs在夏季和冬季的贡献分别为 13.75 0.06%和 20.54 0.18%,其月际变化由甲醛、丙烯醛主导。而烯烃对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的贡献在全年各月份相对稳定,全年的变化区间为 10.55.07%。由于综合源谱的月际和省际变化均与气温的变化有关,因此变化趋势相似。图 3-8(b)展示了我国从南至北 9个典型省份汽油全过程VOCs排放综合源谱。烷烃在南方省份的贡献远高于北方省份,41 烷烃对海南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的贡献分别为 54.39%,53.28%和50.97%,而对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贡献分别为39.51%,36.48%和32.20%。而芳香烃、卤代烃和 OVOCs 对北方省份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的贡献高于南方省份,烯烃的贡献在各省份之间差异不大。图 3-8 2019年我国(a)分月份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综合源谱;(b)分省汽油全过程 VOCs排放综合源谱 3.2 汽油全过程汽油全过程 VOCs 未来排放及控制效益研究未来排放及控制效益研究 3.2.1 汽油全过程汽油全过程 VOCs 未来排放量未来排放量 通过比较基准情景(Baseline)以及最强化情景(Strengthen)汽油全链条VOCs排放总量的变化,可以直观确定各环节减排措施的加强与否对总排放量影响的上下限。2019-2030 年两种边界情景下汽油全链条 VOCs 排放总量的变化情况如图 3-9 所示。情境具体参数设置见附表 1。基准情景下,2025 年汽油全链 42 条 VOCs 排放总量为 1778.01 Gg,炼制环节、储存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以及使用环节的尾气排放和蒸发排放分别排放了 7.69 Gg、147.54 Gg、77.52 Gg、83.41 Gg、939.05 Gg 和 522.80 Gg,与 2019 年相比下降了 456.42 Gg,减排比例为 20.43%。2030 年汽油全链条 VOCs 排放总量为 1270.92 Gg,炼制环节、储存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以及使用环节的尾气排放和蒸发排放分别排放了7.00 Gg、116.21 Gg、69.45 Gg、64.86 Gg、698.70 Gg和 314.69 Gg,与 2019 年相比下降了 963.51 Gg,减排比例为 43.12%。强化情景下,2025年汽油全链条VOCs排放总量为1664.27 Gg,炼制环节、储存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以及使用环节的尾气排放和蒸发排放分别排放了 7.16 Gg、116.86 Gg、61.64 Gg、59.39 Gg、905.78 Gg 和 513.67 Gg,与 2019年相比下降了 570.16 Gg,减排比例为 25.52%。2030 年汽油全链条 VOCs 排放总量为 936.02 Gg,炼制环节、储存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以及使用环节的尾气排放和蒸发排放分别排放了 5.59 Gg、57.83 Gg、41.65 Gg、28.01 Gg、533.45 Gg和 269.50 Gg,与 2019 年相比下降了 1298.41 Gg,减排比例为 58.11%。强化情景与基准情景相比,到 2030 年,加油环节减排幅度最大,减排了该环节69.01%的排放,其次为储存环节、使用环节的蒸发排放和尾气排放、以及运输环节,分别减排了该环节 61.65%、58.25%、57.69%、41.93%的排放量;炼油环节的减排幅度最小,仅为 19.27%。从减排量绝对值来看,使用环节具有最大的减排潜力,对使用环节加强减排措施可以最有效降低总减排量;从减排比例来看,除炼制环节基本没有减排潜力外,其他环节依然具有将近 50%甚至更大的减排空间。从短期来看,使用环节的减排是最急需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储运销环节的减排也是必要的。43 图 3-9 20192030年两种边界情景下汽油全链条 VOCs排放总量的变化情况 不同情景下,汽油全链条各环节 VOCs 排放占比存在一定的差异。20192030 年两种边界情景下汽油全链条 VOCs 排放占比变化如图 3-10 所示。基准情景下,2019 年,上游环节排放 VOCs 占总排放的 14.31%,使用环节尾气占比为 57.18%,蒸发排放占比为 28.50%;到 2030 年,上游环节排放占比有所增加,为 20.09%,相比 2019 年上升了 5.77%,蒸发排放降至 24.81%,下降了3.69%,尾气排放降至55.09%,下降了2.09%。相比而言,强化情景下,到2030年,上游环节排放占比有所增加,为 14.22%,蒸发排放占比 28.79%,尾气排放占比 56.99%,各部分占比基本与 2019 年保持不变。总体来看,基准情景下,如果不对现有政策及措施进行强化管控,上游环节的排放占比将略有上升,特别是储存排放与运输排放,但绝对量占比仍仅有20%左右;而下游使用环节中,蒸发排放的占比将逐渐减少,尾气排放的比例可能保持不变或上升。但当在全链条环节实施了强化的管控措施时,可以达到全链条各环节协同减排的效果。44 图 3-10 20192030 年两种边界情景下汽油全链条 VOCs 排放占比变化 进一步地,本研究讨论了三种情景下我国汽油使用环节 VOCs 排放量,如图 3-11所示。中间情景相比于基准情景,从 2025年起新增了标准更严的国 7排放标准;强化情景相比于中间情景,从 2025 年起,每年新增车辆中电动车辆的比例不同,强化情景中的新车电动化比例显著高于中间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情景的排放差异主要体现在 20252030 年期间。基准情景下,2019年我国汽油使用环节排放 VOCs 总量为 1914.61 Gg,其中国 1国 5各标准车辆分别排放了 85.95 Gg、150.94 Gg、492.13 Gg、701.19 Gg、484.40 Gg,分别占总排放的4.49%、7.88%、25.70%、36.62%、25.30%;到 2025 年,我国汽油使用环节预计将排放 VOCs 总量为 1461.84 Gg,比 2019 年下降了 23.65%,其中国 1国 6各标准车辆分别排放了 4.73 Gg、9.12 Gg、124.86 Gg、508.07 Gg、457.57 Gg、357.48 Gg,分别占总排放的 0.23%、0.62%、8.54%、34.76%、31.30%、24.45%;到 2030年,我国汽油使用环节预计将排放 VOCs总量为 1013.39 Gg,比 2019年下降了 47.07%,其中国 1国 6 各标准车辆分别排放了 0 Gg、0.19 Gg、20.03 Gg、104.19 Gg、262.07 Gg、626.91 Gg,分别占总排放的 0%、0.02%、1.98%、10.28%、25.86%、61.86%。该情景下,淘汰老旧标准车辆促进了车队排放标准的提升,国 6 标准车辆在车队占比中的升高导致了尾气排放的迅速下降,且随着保有量的增加和国 6车辆占比的提升,使用环节的 VOCs 排放逐渐集中于国 6标准车辆。此外,车队的更新还导致了使用环节各阶段排放占比的变化。2019年,冷启动阶段 VOCs 排放占总排放的比例最高,为 42.04%,其次为运行损失,占 24.37%,热稳定运行阶段 VOCs 排放、碳罐排放、热浸排放、分子渗透排放、45 通气渗透排放占比很小,分别为总排放的 15.14%、1.45%、1.11%、1.08%、0.49%;随着车队更新,冷启动排放的占比逐渐上升,到 2030 年,冷启动阶段VOCs 排放占总排放的比例达到了 51.49%,其次为运行损失,占 19.99%,碳罐排放、热浸排放、分子渗透排放、通气渗透排放占比分别为总排放的 3.61%、1.08%、2.06%、1.32%、0.36%。相比而言,随着车队排放标准逐渐更新至国 6,热稳定运行阶段排放、蒸发排放特别是运行损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热浸排放、分子渗透排放的比例有所上升,冷启动阶段排放更是上升了较大的比例,因此在未来车队更新后,需要对冷启动排放阶段给予更高的重视。中间情景设计于 2025 年实施了国 7 标准,因此相比于基准情景,使用环节产生了更大的减排。中间情景下,到 2030 年,我国汽油使用环节预计将排放VOCs 总量为 912.48 Gg,比 2019 年下降了 54.23%,其中国 1国 7各标准车辆分别排放了 0 Gg、0.19 Gg、20.03 Gg、104.19 Gg、262.07 Gg、273.27 Gg、216.56 Gg,分别占总排放的 0%、0.02%、2.19%、11.42%、28.72%、29.95%、23.73%。随着车队排放标准逐渐更新至国 7,使用环节VOCs排放也逐渐集中于国 7 车辆。国 7 标准的实施使使用环节 VOCs 的减排量增加了 137.08 Gg,将近2019 年的 7%,而这一部分全部来自于冷启动阶段的减排。中间情景在 2030 年,冷启动阶段 VOCs 排放占总排放的比例达到了 48.00%,其次为运行损失,占20.30%,碳罐排放、热浸排放、分子渗透排放、通气渗透排放占比分别为总排放的 4.03%、1.21%、2.07%、1.28%、0.40%。与 2019 年相比而言,随着车对排放标准在 2025 年后更新至国 7,热浸排放、分子渗透排放的比例有所上升,冷启动阶段排放的比例依然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冷启动阶段排放的增幅已不如仅更新至国 6 标准那么明显。强化情景设计于 2025 年进行新增车辆的强化电动化,并同时实施国 7 标准,其减排效益要比单纯实施国 7 标准更大。强化情景下,到 2030 年,我国汽油使用环节预计将排放 VOCs 总量为 802.95 Gg,比 2019 年下降了 58.06%,其中国1国 7 各标准车辆分别排放了 0 Gg、0.19 Gg、20.03 Gg、104.19 Gg、262.07 Gg、261.77 Gg、154.69 Gg,分别占总排放的 0%、0.02%、2.49%、12.98%、32.64%、32.60%、19.27%。尽管随着国 7 标准的实施,与中间情景相类似,车队排放标准逐渐更新,使用环节 VOCs 排放也逐渐集中于国 7 车辆,但随着新车电动化的强度越来越大,国 7 标准车辆的排放占比反而不如中间情景,这是 46 因为随着更多的新车份额流入电动化车队,国 7 标准汽油车的保有量增幅趋缓,因此其排放占比也随之降低了。此外,强化情景在 2030 年,冷启动阶段 VOCs排放占总排放的比例达到了 52.21%,其次为运行损失,占 23.32%,碳罐排放、热浸排放、分子渗透排放、通气渗透排放占比分别为总排放的 4.78%、1.38%、2.22%、1.42%、0.46%。相比起中间情景,新车强化电动化的实施基本没有对各阶段的排放比例造成影响,这也是由新车电动化仅作用于保有量而不作用于排放因子所决定的。图 3-11 使用环节各排放标准车辆在不同情景下的排放变化 3.2.2 汽油全过程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的控制效益排放的控制效益 本研究对强化情景下各环节的排放因子变化进行了计算,从而探讨影响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的主要因素。汽油全链条 VOCs 排放各环节排放因子减排效益展示在图 3-12 中。炼制环节各减排措施对排放因子影响较小,每五年仅减排 5%左右,排放因子的绝对量相比其他环节也是最小的,这与我国炼厂 VOCs排放控制较为严格有关;储存环节每五年排放因子降低量相似,但减排比例呈上升趋势(28%),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强化情景中,对储罐构造,储库容积都有着持续性的优化设计;运输环节的排放因子降低量和对应比例会有走低趋势(24%),这是因为强化情景对一次装载的加强控制和运输结构 47 的调整是有限的,减排潜力也相对较小;销售环节通过不断提高一、二阶段油气回收设施的达标运行率,推广普及油气回收处理装置(VRU)的使用,有效降低了加油站环节的排放因子,每五年约减排 42%;在下游使用环节,我们发现尾气、蒸发排放因子降低的主要驱动力是基准情景下国六车对老旧车的更新迭代,由于基准情景的电动化率已有较高的增幅,导致加速电动化的减排效益并不明显,2025年对尾气、蒸发排放因子分别减排0.35%、1.06%,2030年对尾气、蒸发排放因子分别减排8.73%、1.52%。由于强化情景中2025年开始实施国7 标准,因此 2025 年当年国 7 车市场占有率较低,升级机动车标准的减排效益将体现在中后期,2025 年对尾气、蒸发排放因子分别减排 1.34%、0.66%,2030年对尾气、蒸发排放因子分别减排 10.89%、4.92%。由此可见,上游环节 VOCs减排的主要驱动力是储存环节储罐构造的更新升级、防止劣化,以及销售环节一、二阶段油气回收设施达标运行率的提高。下游环节 VOCs 减排的主要驱动力是基准情景下国六车对老旧车的更新迭代,以及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趋势,加速电动化与升级机动车标准均能进一步提升减排效益,但在短期内不明显,将体现在 2030 年左右的中后期。图 3-12 汽油全链条 VOCs 排放各环节排放因子减排效益 为了对汽油全链条各环节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对强化情景下各环节的管控措施相对应的减排效益进行了计算。汽油全链条 VOCs 排放各环节总量减排效益展示在图 3-13 中。2019 年汽油车保有量为 22230 万辆,使用环节尾气排放量为 1277.72 Gg,蒸发排放量为 636.89 Gg。2019-2025 年和2025-2030年,汽油车分别增加了 16806万辆和 34212.18万辆。在没有老旧车淘 48 汰的情况下,2025 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为 2801.88 Gg。相比于 2019年,炼制环节排放量增加了 3.55 Gg,储存环节排放量增加了 50.08 Gg,运输环节排放量增加了 33.82 Gg,销售环节排放量增加了 24.67 Gg,使用环节 VOCs排放量增加了 455.34 Gg,其中尾气排放增加了 354.31 Gg,蒸发排放量增加了 101.03 Gg。2030 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为 3350.18 Gg,其中炼制环节排放量为13.51 Gg,储存环节排放量为 224.11 Gg,运输环节排放量为 133.93 Gg,销售环节排放量为 137.06 Gg,使用环节排放量为 2841.57 Gg。在新车增加的情况下同时淘汰老旧车,2019-2025 年和 2025-2030 年分别淘汰 11261.28 万辆和 31328.72 万辆。2025 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为 1909.67 Gg。相比于 2019 年,上游-炼储运销环节 VOCs 排放量增加了 33.67 Gg,下游-使用环节 VOCs 排放量降低了 357.53 Gg。2030 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为1353.26 Gg,其中炼制环节排放量为 7.72 Gg,储存环节排放量为 105.10 Gg,运输环节排放量为 66.06 Gg,销售环节排放量为 51.94 Gg,使用环节排放量为1122.44 Gg。考虑到电动化的普及,新增车辆中存在部分车辆为电动车,且同时淘汰老旧车,2019-2025 年和 2025-2030 年新增车辆中分别有 3563 万辆和 6490 万辆为电动车。2025 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为 1779.84 Gg。相比于 2019年,上游-炼储运销环节 VOCs 排放量降低了 3.14 Gg,而下游-使用环节 VOCs 排放量降低了 474.34 Gg。2030 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为 1307.32 Gg,其中炼制环节排放量为 7.25 Gg,储存环节排放量为 120.26 Gg,运输环节排放量为 71.87 Gg,销售环节排放量为 66.88 Gg,使用环节排放量为 1041.06 Gg。如果加快电动化进程,2019-2025年和 2025-2030年新增车辆中分别有 4462.15万辆和 9767.51万辆为电动车,同时提高上游环节各过程的控制效率,更新储罐构造与技术、优化一次运输结构,则 2025 年和 2030 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分别再次降低74.64 Gg和 176.27 Gg。假设 2025 年开始进一步升级机动车标准,新增车辆实行国 7 标准。2025 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为 1756.95 Gg,其中上游-炼储运销环节排放量不受标准升级影响,下游-使用环节排放量则降低了 4.73 Gg,为 1440.27 Gg。相比于2019年,使用环节 VOCs 排放量降低了 474.34 Gg,其中尾气排放降低了 355.81 Gg,蒸发排放量降低了 118.53 Gg。2030 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为 1169.78 49 Gg,其中使用环节排放量为 903.52 Gg。如果加快电动化进程,同时提高上游环节各过程的控制效率,更新储罐构造与技术、优化一次运输结构,则 2025 年和2030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分别再次降低 92.68 Gg和 129.97 Gg。图 3-13 汽油全链条 VOCs 排放各环节总量减排效益 汽油全过程中各环节的 VOCs 生成后,采取的排放控制措施是影响其最终排放量的关键。对上游环节各排放过程,虽然储罐蒸发排放是核心排放过程,但其排放控制主要依赖于储罐工程改造,并未有对应的后处理设施。图 3-14 展示了综合处理效率对汽油上游其他环节 VOCs 生成量及排放量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炼制环节现有排放控制已非常有效,FCC 及 CR 以及废水处理的综合控制效率分别达到了90%和89.5%,因此VOCs排放量较低,仅为0.49和0.69 Gg。而在运输环节中,一次和二次装车过程的综合控制效率分别为 74.72%和51.94%,而一次装船的综合控制效率仅为 6.30%,因此,尽管一次装车时 VOCs的生成量是一次装船的 4.29 倍,一次装车和一次装船的 VOCs 最终排放量接近,分别为 2.85 和 2.46 Gg。但由于一次装船的 VOCs 生成量相对较低,提升该环节中的综合控制效率不会对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总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在销售环节中,卸油过程和加油过程相比,VOCs生成量较少的卸油环节的综合处理效率却更高,这使得加油过程的 VOCs 生成量是卸油过程的 1.73 倍,而加油过程的 VOCs 排放量达到了卸油过程的 2.63 倍。因此,对于上游环节,高排放环节(例如二次装车和加油排放)综合处理效率具有继续提升的潜力。50 图 3-14 上游环节各环节综合处理效率以及 VOCs生成量和排放量 制定加严的排放标准是控制下游过程 VOCs 排放的重要措施。图 3-15 展示了不同排放标准下下游过程各排放环节的 VOCs 排放因子,与指南中的排放因子相比,本研究采用的排放因子体现了精细化的排放过程,且更充分地考虑了环境条件对于我国汽油车排放因子的影响。从 2000 年开始,我国开始逐步建立轻型车排放控制体系,在国 3 标准开始,我国首次对轻型车尾气 THC 的排放限值做出了规定。因此,从国 3 标准开始,汽油车 VOCs 排放因子开始下降,且下降主要是由于尾气中热稳定运行排放削减至国 1 和国 2 汽油车的 27.18%,而与国 1和国 2标准相比,国 3汽油车尾气的启动排放的排放因子没有改变。从国4 标准开始,尾气启动排放开始下降,国 4 和国 5 车启动排放因子仅为国 3 车的49.22%和 28.74%。然而,与尾气热稳定运行排放因子持续下降的趋势不同,随着标准进一步加严,启动排放因子的下降潜力降低,国 6 车的启动排放因子与国 5车相比仅降低了 9.52%。而由于国 6标准的排放限值进一步降低,且在标准中规定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测试循环,使得国 6 汽油车的尾气 VOCs 控制效率进一步提升,热稳定运行排放因子仅为0.002 g/km,因此启动排放在尾气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而对于蒸发排放来说,国 6 标准实施之前一直采用的是在部分地区加油站安装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控制加油排放,24 小时碳罐控制昼间排放的策略。而国 6 标准执行 48 小时昼间排放及加油排放测试控制策略,因此当排放标准从国 5加严至国 6时,蒸发排放的排放因子才开始下降,国 6车蒸发排放因子为国 1 至国 5 车的 22.10%。根据本研究的预测,国 7 车的尾气启动排放 51 和蒸发排放的 VOCs 排放因子将进一步降低至国 6 车的约 60%左右,而由于已经达到超低水平,热稳定运行的 VOCs 排放因子可能短时间内不会继续下降。因此,为降低汽油下游过程 VOCs 的排放量,未来应进一步提高对于尾气启动排放和蒸发排放的控制水平。图 3-15 不同排放标准下下游过程各排放环节的 VOCs排放因子 为了研究排放控制措施劣化产生的排放影响,本研究假定上游各环节VOCs排放控制措施有 10%失效。导致的异常排放情况如图 3-16 所示。总体上看,上游环节 2019 到 2030 年 10%控制措施失效导致的 VOCs 异常排放量由 12.85 Gg增加至 15.84 Gg,引起的汽油全过程 VOCs 异常排放比例由 6上升至 13。细分到环节来看,加油环节是对控制措施失效最敏感的环节,控制措施失效 10%造成的异常排放占比从 2019 年的 2.25升高到了 2030 年的 6.3。其次是卸油环节与运输环节。这说明加油站与汽油运输环节要尤其关注现有排放控制措施的检修与维护工作,防止控制劣化情况的出现。52 图 3-16 上游环节控制措施失效 10%时排放变化 为了研究下游环节控制劣化产生的排放影响,我们假定有 4%的在用车发生了严重劣化,尾气排放变成了国一、国二车水平,蒸发排放也严重失控。导致的异常排放情况如图 3-17 所示。总体上看,使用过程 VOCs 排放量对于排放控制失效的敏感性强于上游环节,并且异常排放占比逐年增加。2019 年异常排放量为 339.95 Gg,占全过程排放的 15.5%;2030 年对应数值增加到了 570.61 Gg和 46.2%。这表明尽管汽油车排放整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用车劣化导致的异常排放量却将逐年增加,占全过程排放的比例更是在 2030 年接近一半,因此,高排放车辆筛查将成为未来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管控的重点。图 3-17 下游环节 4%在用车严重劣化时排放变化 53 综合未来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及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探讨了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不同省份未来全过程 VOCs 排放构成及减排潜力。由于不同省份其 VOCs 排放构成有所差异,其减排效益也有所不同,本研究由南至北,选取了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辽宁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 9 个典型省份,结果如图 3-18 所示。虽然不同省份的排放总量及构成具有差异性,但由于控制劣化导致的异常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逐步上升。在加强后处理设施覆盖率及控制效率、排放标准升级及老旧车淘汰、新车电动化等措施下,“十四五”期间,各省份上游环节的减排潜力分别为 21.7622.03%(平均为 21.861.44),下游使用环节的减排潜力为 17.3519.92%(平均为 18.711.21)。“十五五”期间,各省份上游环节的减排潜力分别为 44.0145.26%(平均为 44.690.51),下游使用环节的减排潜力为 34.5837.94%(平均为 36.561.15)。相对于排放因子的显著差异,南方地区减排潜力略高于北方(海南省 31.17%,黑龙江 29.99%),相同措施下不同地区的减排比例相对一致。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随综合控制效率提升,实际运行中控制措施异常所导致的额外排放,影响更为显著,且排放因子高的地区(南方地区)影响高于北方。图 3-18 不同省份未来全过程 VOCs排放构成及减排潜力分析 54 第第 4 章案例示范章案例示范 4.1 广东、海南省汽油全过程排放特征广东、海南省汽油全过程排放特征 本研究对典型省份广东省和海南省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及减排路径进行了分析。图4-1展示了广东、海南省分月分环节排放因子特征进行了分析。广东省 4 月-10 月整体排放因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由于广东地区温度较高,温差较大,上、下游蒸发相关排放因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夏季(68 月),广东汽油全过程排放因子(13.48g/kg 汽油)分别是海南(9.76 g/kg 汽油)和全国平均(11.19 g/kg汽油)的 1.38倍和 1.20倍。海南省全年整体排放因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因为海南省全年高温,且温度变化范围小,蒸发相关排放不显著的同时尾气排放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年来看,海南汽油全过程排放因子(10.21 g/kg 汽油)分别是广东(13.52 g/kg汽油)和全国平均(14.50 g/kg 汽油)的 0.76 倍和 0.70倍。汽油炼制过程 VOCs 排放因子相对较小,且各地区差异不大,全过程占比不超过 0.5%,但海南汽油炼制排放因子占全过程的比例(0.41%)要大于广东与全国平均(0.33%),这是因为海南汽油全过程的排放因子整体较小。由于广东、海南温度较高,导致汽油储运销及蒸发排放的排放因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的汽油储存(1.27 g/kg 汽油)、运输(0.38 g/kg 汽油)、销售(0.61 g/kg 汽油)、蒸发(6.48 g/kg 汽油)排放因子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4、1.18、1.37、1.59倍,海南的汽油储存(1.06 g/kg汽油)、运输(0.38 g/kg汽油)、销售(0.61 g/kg 汽油)、蒸发(4.08 g/kg 汽油)排放因子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11、1.17、1.37、1.00 倍。其中广东地区不仅温度高,而且温差大,导致蒸发类排放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而言,海南省常年温度变化较小,蒸发类排放只有运输排放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尾气排放量与环境气温负相关,广东海南两地的尾气排放因子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4.72 g/kg汽油)、海南(4.04 g/kg汽油)的汽油尾气排放因子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8.66 g/kg 汽油)的 0.55、0.47倍。55 图 4-1 广东、海南省分月分环节排放因子 如图4-2所示,在排放量特征上,广东省无论是汽油产品量还是消费量都远大于海南,因此各环节排放量都远高于海南省。广东省基于生产端、需求端的排放量相差无几,几乎不产生炼制端的排放转移;而海南省基于生产端的排放量是需求端的 4.15 倍左右,这说明海南省承担了较多的炼制端排放量。其中主要排放来源是炼厂储罐排放,因此建议海南省重视储罐技术的更新,加快省内汽油储罐的全接液式密封改造,并防止储罐参数劣化。4.2 广东、海南省汽油全过程控制效益分析广东、海南省汽油全过程控制效益分析 56 图 4-2 广东、海南省分环节排放量 本研究进一步对广东、海南两地进行了未来情景预测,并且考虑到海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新能源渗透率(海南 2019 年新能源渗透率 8.54%,2021 年已达 28.02%),结合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提到的目标,设定基准情景 2025 年、2030 年海南省新能源渗透率分别达到 50%、75%,强化情景分别达到 70%、100%。广东、海南两省双情景下的未来年分环节排放量如图 4-3 所示。图 4-3 广东、海南省未来年分环节排放预测结果 对广东省而言,基准情景 2019、2025、2030 年的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总量分别是 150.42、162.38 和 141.28 Gg,强化情景下 2025 年、2030 年则能在基础情景上对应减排 5.62%、39.71%。“十五五”期间强化情景减排效益巨大的主要驱动力因素是加速了广东省的电动化转型进程,2030 年新能源渗透率达到了 70%,对全链条的 VOCs 排放都有极大的减排作用。对海南省而言,基准情景 2019、2025、2030 年的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总量分别是 8.20、8.04 和 5.36 Gg,强化情景下 2025 年、2030 年则能在基础情景上对应减排 7.82%、43.2%。基准情景下,海南 2030 年较 2019 年的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已有较大降幅(34.6%),但相比之下,强化情景中海南省有更多的新能源汽车更早地进入了 57 市场,这使得 2030 年较 2019 年的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降低了 62.85%。对于广东、海南两地,由于常年高温的影响,蒸发主导的相关排放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上游的储运销排放以及下游的车辆蒸发排放。因此建议广东、海南省重视储存销售环节的 VOCs 排放控制,加快储罐的全接液式密封改造,定时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对于加油站要尤其重视已有排放控制措施的实际运行情况,通过人工管理,安装在线监测系统,红外摄像检测等手段强化管理减排,提升现有控制设施的达标运行率。各地区应将汽油车 VOCs 减排视为关键环节,在减少生成的源头控制方面,做好新能源车普及推广,尽量让更多的新能源汽车更早地进入本地市场,制定老旧车辆强制淘汰的报废年限,研究更新的排放控制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在用车的环保检测与达标监管,利用遥感技术、排放筛查等手段防止在用车的严重劣化。广东省目前已经制定了科学的汽油车蒸发排放控制系统检验指南,加强蒸发排放控制,值得其他省份效仿。第第 5 章章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2019 年,我国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总量为 2234.43 Gg。其中上游环节的炼油排放、储存蒸发、运输蒸发、销售蒸发、以及下游过程的车辆蒸发和车辆尾气的贡献分别为 0.31%,6.75%,3.21%,4.04%,28.50%以及 57.18%。总的来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的关键环节是车辆尾气排放的冷启动环节以及车辆蒸发的运行损失环节。在基准情景下,2030 年较 2019 年能够实现 963.51 Gg的 VOCs 减排,减排比例为 43.12%;强化情景的减排优势将在 2025-2030 年显现,在该情景下 2030 年较 2019 年的减排比例可达到 58.11%,电动化可以实现汽油全过程 VOCs 的减排,但由于汽油车存量巨大,电动化显著的减排驱动作用需要在未来更长时间周期才能够显现出来。只有在激进情景下才能够实现未来汽油全链条 VOCs 无停滞期的持续减排。环境温度、汽油蒸气压以及排放控制是影响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的关键因素。现有政策对下游使用环节关注不足,对防止劣化关注不足。特别是车辆使用环节排放控制措施劣化将导致大量异常排放,4%在用车严重劣化的情况下,2019 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将增加 15.46%,若不采取防止劣化措施,2030 年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量将增加 58 47.32%。未来应持续开展我国全链条 VOCs 排放核算工作,并从增加排放控制措施和防止排放控制措施劣化两个角度着重减少汽油使用环节的 VOCs 排放。根据上述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特征及未来控制措施的效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着力关键排放环节控制力度。以上游环节储存过程排放和老旧车淘汰为重点,降低汽油全过程 VOCs 生成量,老旧车淘汰是未来十年我国汽油全过程 VOCs 减排的核心驱动力。2、强化上游环节后处理设施实际运行状况监管。随后处理设施覆盖率和理论控制效率提升,由于实际控制失效导致的排放量和排放占比都将持续升高,只有强化现有设施实际控制效率监管才可确保实际控制效果落实。3、未来需增加车辆使用过程蒸发排放及排放异常车监管措施。虽然车辆使用过程中蒸发排放占比已达到汽油全过程 VOCs 排放的 1/3,但目前几乎没有针对车辆蒸发的额外控制保障措施。此外,控制失效车的影响将随车辆排放标准升级,对排放产生十倍比例的影响。59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中国生态环境部.2019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R.2020.2 中国环境保护部.2013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2014.3 中国生态环境部.2020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R.2021.4 Pierre S,Alessandra D M,Evgenios A,et al.Amplified ozone pollution in cities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735:139542.5 Tang R,Huang X,Zhou D,et al.Global air quality chang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Regionally different ozone pollution responses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20:100015.6 Lv Z,Wang X,Deng F,et al.Source Receptor Relationship Revealed by the Halted Traffic and Aggravated Haze in Beijing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20,54(24).7 Xing J,Wang S X,Jang C,et al.Nonlinear response of ozone to precursor emission changes in China:a modeling study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1,11(10):5027-5044.8 Xing J,Ding D,Wang S X,et al.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bservable response indicators for design of an effective ozone and fine-particle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y in China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9,19(21):13627-13646.9 Zheng B,Tong D,Li M,et al.2018.Trends in Chinas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since 2010 as the consequence of clean air actions.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18:1409514111.10 Wu R R and Xie S D,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Potential in China Derived from Speciated Anthrop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Emissions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19,52(15):8146-8156.11 Li K,Jacob D J,Shen L,et al.Increases in surface ozone pollution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9:anthropogenic and meteorological influences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20,20(19):11423-11433.12 Song Y,Shao M,Liu Y,et al.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mbient Volatile Organic 60 Compounds in Beijing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07,41(12):4348-4353.13 Wang M,Shao M,Chen W,et al.A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resolved validation of emission inventories by measurements of ambien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Beijing,China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4,14(12):5871-5891.14 Yuan B,Shao M,Lu S,et al.Source profile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ssociated with solvent use in Beijing,Chin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0,44(15):1919-1926.15 Yuan Z,Lau A K H,Shao M,et al.Source analysi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in Beijing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9,114.16 Zhang Q,Streets D G,Carmichael G R,et al.Asian emissions in 2006 for the NASA INTEX-B missionJ.Atmospheric Chemistry&Physics Discussions,2009.17 Wei W,Wang S,Hao J,et al.Projection of anthrop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emissions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20102020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1,45(38):6863-6871.18 Li M,Zhang Q,Streets D G,et al.Mapping Asian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non-metha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o multiple chemical mechanisms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4,14(11):5617-5638.19 Yin S,Zheng J,Lu Q,et al.A refined 2010-based VOC emission inventory and its improvement on modeling regional ozon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Chin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5,514:426-438.20 Simayi M,Hao Y F,Li J,et al.Establishment of county-level emission inventory for industrial NMVOCs in China and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for 20102016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9,211:194-203.21 Liu H,Man H Y,Cui H Y,et al.An updated emission inventory of vehicular VOCs and IVOCs in China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7,17(20):12709-12724.22 中国气象数据网.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DB.http:/ 23 Wang H L,Chen C H,Wang Q,et al.Chemical Los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Its Impact on the Source Analysis through a Two-year Continuous Measurement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3,80:488-498.24 Liu Y,Wang H,Jing S,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in Shanghai during Summer:Implications of Regional Transport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9,215:116902.25 Zhao Q,Bi J,Ling Z,et al.Source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ozone pollution control in an urban location of Nanjing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9.26 Ling Z H,Guo H,Cheng H R,et al.Sources of ambien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photochemical ozone formation at a sit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southern China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1,159(10):2310-2319.27 Lam S H M,Saunders S M,Guo H,et al.Modelling VOC Source Impacts on High Ozone Episode Days Observed at a Mountain Summit in Hong Ko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untain-valley Breeze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3,81:166176.28 Li L,An J,Huang L,et al.Ozone source apportionment ove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China:Investigation of regional transport,sectoral contributions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9,202(APR.):269-280.29 Yang W,Chen H,Wang W,et al.Modeling study of ozone source apportionment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2015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9,253.30 Kato N,Akimoto H.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SO2 and NOx in Asia:emission inventorie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Part A.General Topics,1992,26(16):2997-3017.31 Walsh M.Global trends in motor vehicle use and emissionsJ.Annual review of energy,1990,15(1):217-243.32 Hao J,He D,Wu Y,et al.A study of the emission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vehicular pollutants in the urban area of Beijing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0,34(3):453-465.62 33 Fu L,Hao J,He D,et al.Assessment of vehicular pollu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the Air&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1,51(5):658-668.34 Liu H,He K,Lents J M,et al.Characteristics of Diesel Truck Emission in China Based on Portable Emissions Measurement Systems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09,43(24):9507-9511.35 Liu H,He K,Wang Q,et al.Comparison of Vehicle Activity and Emission Inventory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J.Journal of the Air&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7,57(10):1172-1177.36 Zhang S,Wu Y,Huang R,et al.High-resolution simulation of link-level vehicle emissions and concentrations for air pollutants in a traffic-populated eastern Asian city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6,16(15):9965-9981.37Zhang S,Wu Y,Liu H,et al.Real-world fuel consumption and CO2(carbon dioxide)emissions by driving conditions for light-duty passenger vehicles in ChinaJ.Energy,2014,69:247-257.38 满瀚阳机动车蒸发排放特征与链式模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清华大学,2019.39 George,I.J.,et al.,Effects of Cold Temperature and Ethanol Content on VOC Emissions from Light-Duty Gasoline Vehicle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49(21):p.13067-13074.40 Wen,Y.,et al.,Characterizing start emissions of gasoline vehicles and the seasonal,diurn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ies in China.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21.245.41 杨利娴.我国工业源 VOCs 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控制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2:26-35.42 鲁君.典型石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测算及本地化排放系数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7,39(6):604-609.43 Li M,Zhang Q,Zheng Bo,et al.Persistent growth of anthropogenic non-metha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NMVOC)emissions in China during 1990-2017:drivers,speciation and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9,19:8897-8913.63 44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EPA):Compilation of air pollutant emission Factors,AP-42,5th EdnR.U.S:EPA,2002.45 Li J,Wu R R,Li Y.Q,et al.Effects of rigorous emission controls on reducing ambien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Beijing,China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57-558(Jul.1):531-541.46 Li C L,Liu Y F,Chen B F,et al.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in 2018 in Beijing,China:Characteristics,sources and behaviours in response to O3 formation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1,806.47 Milazzo M.F,Ancione G,Lisi R.Emission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during the ship-loading of petroleum products:Dispersion modelling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7,204:637-650.48 Guan Y N,Wang L,Wang S J,et al.Temporal variations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t an urban site in Shijiazhuang,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20,97:25-34.49 Wu R R,Bo Y,Li J Y,et al.Method to establish the emission inventory of anthrop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eriod 20082012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6,127:244-254.50 Zhou M M,Jiang W,Gao W D,et al.Anthropogenic emission inventory of multiple air pollutants and their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2017 for the Shandong Province,China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21,288.51 Liang X M,Chen X F,Zhang J N,et al.Reactivity-based industri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emission invent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zone control strategies in Chin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7,162:115-126.52 Carter,W.P.L.Estimation of ozone reactivities for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speciation profiles in the SPECIATE 4.2 database.,2013,http:/www.cert.ucr.edu/carter/emitdb/Speciate-Reactivity.pdf/(accessed June 2015)53 ZHENG J H,ZHOU Y,YU R J,et al.Survival rate of China passenger vehicles:A data-driven approach J.Energy Policy,2019,129(587-97.)54 HUO H,WANG M C.Modeling future vehicle sales and stock in China J.Energy Policy,2012,43(17-29.)64 附表附表 1 清单参数输入及来源清单参数输入及来源 参数类型 参数名称 参数数值 数据来源 气象参数 日最大环境温度 分省分月逐小时环境温度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日最低环境温度 分省分月逐小时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 分省分月逐小时环境温度 环境湿度 分省分月逐小时环境湿度 太阳辐射因子 分省分月太阳辐射因子 油品理化性质 密度 分省分月的汽油密度 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实测 雷德蒸汽压 分省分月的汽油雷德蒸汽压 大连石化分公司、实测、石化行业 VOCs 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 气相分子质量 68 g/g-mol 石化行业 VOCs 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 5馏出温度 分省分月汽油 5馏出温度 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泉港中石化企业 15馏出温度 分省分月汽油 15馏出温度 炼油生产工艺 催化裂化排放因子 0.002 g/kg 泉港中石化企业 连续重整排放因子 0.001 g/kg 废水处理排放因子 0.004 g/kg 65 冷却水循环排放因子 0.021 g/kg 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排放因子 0.015 g/kg 储罐参数 性质 公 称 容积 炼油厂 5000 m3、20000 m3 储油库 2000 m3、5000 m3 罐径 2000 m3罐容 14.5 m 泉港中石化企业、石油库设计规范 石化行业 VOCs 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 5000 m3罐容 21.0 m 20000 m3罐容 40.5 m 产品因子 1 零风速边缘密封损耗因子 0.03 lb-mol/ft d 罐体油垢因子 0.0075(每年除锈两次)有效柱直径 1 固定顶支撑柱数 1 无 风 情况 下 浮盘 附 件损 耗 因子 2000 m3罐容 2.8 lb-mol/d 5000 m3罐容 2.8 lb-mol/d 20000 m3罐容 5.5 lb-mol/d 盘缝损耗单位缝长因子 0.0004 lb-mol/ftd 盘缝长度因子 4.8(铆接浮筒式浮盘)运输环节运输排放因子 罐车 0.001 g/kg 大气攻关预研课题研究报告 船舶 0.003 g/kg 66 关键参数 一次运输比例 铁路:公路:船舶:管道=0.29:0.01:0.20:0.50 交通运输部 饱和因子 罐车 0.6 石化行业 VOCs 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 船舶 0.2 控制效率 炼厂装车控制达标率 30 专家咨询、文献调研 炼厂装船收集效率 90 炼厂装船处理效率 70 炼厂装船达标率 10 储库装车处理达标率 81.31 Stage I 控制效率 95 Stage I达标率 70 销售环节关键参数 饱和因子 0.6 石化行业 VOCs 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 加油站控制效率 Stage I 控制效率 95 文献调研 Stage I达标率 70 Stage II 控制效率 70 Stage II达标率 70 Stage III控制效率 80 67 Stage III覆盖率 10 ORVR 控制效率 82 使用环节关键参数 冷启动基础排放因子 国 1标准车 9.465.59 g/km 课题组实测及模型计算 国 2标准车 10.216.03 g/km 国 3标准车 9.345.52 g/km 国 4标准车 4.602.72 g/km 国 5标准车 2.691.59 g/km 国 6标准车 2.431.44 g/km 国 7标准车 1.460.86 g/km 热稳定运行基础排放因子 国 1标准车 8.59 g/km 国 2标准车 8.19 g/km 国 3标准车 2.28 g/km 国 4标准车 1.23 g/km 国 5标准车 0.41 g/km 国 6标准车 0.024 g/km 国 7标准车 0.024 g/km 碳罐排放基础准因子 国 1-5标准车 5.242.33 g/L 国 6标准车 0.820.49 g/L 国 7标准车 0.820.49 g/L 热浸排放基础准因子 国 1-5标准车 3.620.34 g/L 国 6标准车 2.710.25 g/L 国 7标准车 2.030.19 g/L 分子渗透基础排放因子 国 1-5标准车 3.350.97 g/L 国 6标准车 1.340.39 g/L 国 7标准车 0.800.23 g/L 通气渗透基础国 1-5标准车 1.680.32 g/L 国 6标准车 0.220.04 g/L 68 排放因子 国 7标准车 0.220.04 g/L 运行损失基础排放因子 国 1-5标准车 81.876.80 g/L 国 6标准车 14.921.24 g/L 国 7标准车 8.950.74 g/L VKT 12500 km 国家统计局 分省里程系数 0.0360.004 交通大数据 燃油经济性 7.49 L/100 km ICCT、汽车工业学会 机动车保有量 国 1标准车 431.21万辆 国家统计局 国 2标准车 749.25万辆 国 3标准车 3713.79万辆 国 4标准车 8669.94万辆 国 5标准车 8665.80万辆 69 附表附表 2 各情景关键参数变化表各情景关键参数变化表 参数类型 参数名称 2019 2025 2030 基准 基准 中间 强化 基准 中间 强化 炼制环节 FCC 汽油比例 65eeeeU%CR 汽油比例 2727%有组织废水排放处理效率 300000%炼厂储库5000立方米占比 23.5.1.1.1.7.7.7%炼厂储库 20000立方米占比 56.5E.9E.9E.95.35.35.3%炼厂储罐参数最劣化比例 20 %0 炼厂储罐新技术比例 0 15%00P%储存环节 城市储库2000立方米占比 64RRR%城市储库5000立方米占比 16%城市储罐参数最劣化比例 20 %0 城市储罐新技术比例 0 15%00P%运输环节 一次运输铁路比例 29$.8$.8!$%一次运输船舶比例 20 p 一次运输公路比例 1%1%1%1%1%1%1%一次运输管道比例 50UUUUp%炼厂装车控制达标率 300000%炼厂装船处理达标率 1000%船舶运输损耗率 0.3 0.3 0.3 0.2 0.3 0.3 0.15 公路罐车运输损耗率 0.1 0.1 0.1 0.07 0.1 0.1 0.05 铁路罐车运输损耗率 0.1 0.1 0.1 0.07 0.1 0.1 0.05 销售环节 一阶段油气回收达标率 70pppp%二阶段油气回收实际合格率 70pppp%VRU实际覆盖率 100P%电动化进程 新能源车渗透率 4.7) 9).9D.7BBc.4%排放标准升轻型车排放标准 国 5 国 6 国 7 国 7 国 6 国 7 国 7 71 级 72 附表附表 3 汽油全链条相关政策法规调研情况表汽油全链条相关政策法规调研情况表 适用地区 政策法规文件名 适用环节 具体内容 全国 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炼制环节 深化石化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对废水系统高浓度废气实施单独收集处理。储存环节 对易挥发有机液体储罐实施改造,对浮顶罐推广采用全接液浮盘和高效双重密封技术。运输环节 加强油船和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治理。使用环节 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环卫清扫等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到 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全面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加强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炼制环节 内浮顶罐的浮盘与罐壁之间应采用液体镶嵌式,机械式鞋形,双封 式等高效密封方式。浮顶罐浮盘上的开口,缝隙密封设施,以及浮盘与罐壁之间的密封设施在工作状态应密闭。若检测到密封设施不能密闭,在不关闭工艺单元的条件下,在 15 日内进行维 73 修技术上不可行,则可以延迟维修,但不应晚于最近一个停工期。对浮盘的检查至少每 6 个月进行一次,每次检查应记录浮盘密封设施的状态,记录 应保存 1 年以上。运输环节 油品装卸栈桥对铁路罐车进行装油,发油台对汽车罐车进行装油,油品装卸码头对油船(驳)进行装油的原油及成品油设施,应密闭装油并设置油气收集,回收或处理装置。装车,船应采用顶部浸没式或底部装载方式,顶部浸没式装载出油口距离罐底高度应小 于 200 mm。底部装油结束并断开快接头时,油品滴洒量不应超过 10 mL,滴洒量取连续 3 次断开操作的平均值。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储存环节 内浮顶罐的浮盘与罐壁之间应采用浸液式密封、机械式鞋形密封等高效密封方式。浮顶罐罐体应保持完好,不应有孔洞(通气孔除外)和裂隙。浮盘附件的开口(孔),除采样、计量、例行检查、维护和其它正常活动外,应密闭;浮 盘边缘密封不应有破损。支柱、导向装置等储罐附件穿过浮盘时,其套筒底端应插入油品中并采取密封措施。除储罐排空作业外,浮盘应始终漂浮于油品的表面。自动通气阀在浮盘处于漂浮状态时应关闭且密封良好,仅在浮盘处于支座支撑状态时可开启。边缘呼吸阀在浮盘处于漂浮状态时应密封良好,并定期检查定压是否符合设定要求。除自动通气阀、边缘呼吸阀外,浮盘外边缘板及所有通过浮盘的开孔接管均应浸入油品液面下。运输向汽车罐车、铁路罐车发油,原油应采用顶部浸没式或底部发油方式,顶部浸没式灌装鹤管出口距离罐底高度应小于200 mm。向汽车罐车发其他油品应 74 环节 采用底部发油方式。发油时产生的油气应密闭收集,并送入油气处理装置回收处理。底部发油快速接头和油气回收快速接头应采用自封式快速接头。底部发油结束并断开快速接头时,油品滴洒量不应超过 10 mL,滴洒量取连续次断开操作的平均值。向汽车罐车发油时,油气收集系统应为正压,且压力不应超过 6.0 kPa。向铁路罐车发油时,除拆装灌装鹤管之外的时段,灌装鹤管与铁路罐车灌装口(人孔)应密闭。向油船发油应采用顶部浸没式,顶部浸没式发油管出口距离罐底高度应小于 200 mm。具有万吨级及以上油品泊位的码头对应的储油库应密闭收集向GB 20951管控的油船发油时产生的油气,并送入油气处理装置回收处理。采用管道方式发油时,管道应保持密闭。油品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运输环节 汽车罐车应具备底部装卸油系统和油气回收系统。汽车罐车底部装卸油系统公称直径应为 100 mm,底部装卸油系统包括卸油阀、紧急切断阀、呼吸阀、防溢流系统及连接管线等。汽车罐车油气回收系统公称直径应为 100 mm,油气回收系统能够将储油库向汽车罐车发油时产生的油气密闭输入油气处理装置,能够将卸油时产生的油气密闭输入汽车罐车油罐内,能够保证运输过程中油品和油气不泄漏,不得随意排放汽车罐车油罐内的油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因操作、维修和管理等方面原因发生的油品与油气泄漏。汽车罐车油气回收耦合阀、底部装卸油密封式快速接头应集中放置在管路箱内。多仓汽车罐车应将各仓油气回收管路在罐顶并联后进入管路箱。铁路罐车应符合 GB/T 5600 的技术规定,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油气排放。75 采用红外摄像方式检测运输工具油气密封点时,不应有油气泄漏。油船应设置密闭油气收集系统和惰性气体系统。油船油气收集系统应将向油船发油时产生的油气密闭送入油气处理装置。油船应在每个油仓设置独立的透气管线,每个透气管出口应安装一个压力/真空阀.油船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油品和油气不泄漏。油船应采用封闭式液位监测系统测量油仓液位高度、油气压力和温度。采用红外摄像方式检测运输工具油气密封点时,不应有油气泄漏。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销售环节 所有影响储油油气密闭性的部件,包括油气管线和所连接的法兰、阀门、快接头以及其他相关部件在正常工作状况下应保持密闭,油气泄漏浓度满足本标准油气回收系统密闭点位限值要求。采用红外摄像方式检测油气回收系统密闭点位时,不应有油气泄漏。埋地油罐应采用电子式液位计进行汽油密闭测量。应采用符合GB 50156 相关规定的溢油控制措施。应采用浸没式卸油方式,卸油管出油口距罐底高度应小于 200 mm。卸油和油气回收接口应安装公称直径为 100 mm 的截流阀(或密封式快速接头)和帽盖,现有加油站已采取卸油油气排放控制措施但接口尺寸不符的可采用变径连接。连接软管应采用公称直径为 100 mm 的密封式快速接头与卸油车连接。所有油气管线排放口应按 GB 50156 的要求设置压力/真空阀,如设有阀门,阀门应保持常开状态;未安装压力/真空阀的汽油排放管应保持常闭状态。连接排气管的地下管线应坡向油罐,坡度不应小于 1%,管线公称直径不小于 50 mm。卸油时应保证卸油油气回收系统密闭。卸油前卸油软管和油气回收软管应与油品运输汽车罐车和埋地油罐 76 紧密连接,然后开启油气回收管路阀门,再开启卸油管路阀门进行卸油作业。卸油后应先关闭与卸油软管及油气回收软管相关的阀门,再断开卸油软管和油气回收软管。加油产生的油气应采用真空辅助方式密闭收集。油气回收管线应坡向油罐,坡度不应小于 1%,受地形限制无法满足坡度要求的可设置集液器,集液器的凝结液应能密闭回收至低标号的汽油罐中。加油软管应配备拉断截止阀,加油时应防止溢油和滴油。当辖区内采用 ORVR 的轻型汽车达到汽车保有量的 20%后,油气回收系统、在线监测系统应兼容 GB 1852 要求的轻型车 ORVR 系统。油气处理装置启动运行的压力感应值宜设在 150Pa,停止运行的压力感应值宜设在 050Pa,或根据加油站情况自行调整。油气处理装置排气口距地平面高度不应小于 4 m,具体高度以及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排气口应设阻火器。油气处理装置回油管横向地下油罐的坡度不应小于 1%。油气处理装置在卸油期间应保持正常运行状态。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使用环节 与国 5 蒸发排放限值相比,即使不考虑更加严格的测试条件和程序,单日昼间排放加上热浸排放从 2 g/d降至国 6的 0.7 g/d,国六标准限值加严了 65%。如果考虑到测试程序的严格程度也在提高,国六对蒸发排放的控制要求至少提高 80%以上。国六专门在低温冷启动试验中增加了 NOx 检测项目,并且适用范围扩展到柴油车。低温条件下柴油车的 CO 和HC 的排放也不应忽视,本着燃料中立的原则,柴油车的检测项目与汽油车的规定相同,并将 NOx 排放限值设为 0.5 g/km。国六意见稿主要参考了美国 77 加油排放的要求。国六轻型车加油排放控制水平与美国 TierII看齐,限值定为 0.05 g/L汽油。一种车型的型式检验内容包括排气污染物、实际行驶排气污染物、曲轴箱污染物、蒸发污染物、加油过程污染物、污染控制装置耐久性和OBD系统等方面。汽车生产企业或检测机构应将型式检验样车封存 1 年备查,1年后将样车 ECU 封存备查。车用汽油 使用环节 国 VIB 汽油冬季 RVP 为 4585kPa,夏季 RVP 为4065kPa。芳烃含量不大于 35%,烯烃含量不大于15%。浙江 浙江省”十四五“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 炼制环节 生产应优先采用密闭设备、在密闭空间中操作或采用全密闭集气罩收集方式;采用局部集气罩的,距集气罩开口面最远处的 VOCs 无组织排放位置控制风速应不低于 0.3 米/秒。开展 LDAR 企业 3 家以上或辖区内开展 LDAR 企业密封点数量合计 1 万个以上的县(市、区)应开展 LDAR 数字化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不在 O3 污染高发时段安排全厂开停车、装置整体停工检修和储罐清洗作业等,减少非正常工况 VOCs 排放。企业新建治理设施或对现有治理设施实施改造,应结合排放 VOCs产生特征、生产工况等合理选择治理技术,对治理难度大、单一治理工艺难以稳定达标的,要采用多种技术的组合工艺。组织开展使用光催化、光氧化、低温等离子、一次性活性炭或上述组合技术等VOCs治理设施排查。到 2025 年,完成5000家低效VOCs治理设施改造升级,石化行业的VOCs综合去除效率达到 70%以上。按照治理设施较生产设备“先启后停”的原则提升治理设施投运率 78 储运销环节 加大汽油、石脑油、煤油、原油等油品储运销全过程 VOCs 排放控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进重点领域油气回收治理,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并要求企业建立日常检查和自行监测制度。各设区市要每年组织开展一轮储油库、油罐车、加油站油气回收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年销售汽油量大于 5000吨的加油站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上海 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炼制环节 到 2022 年,完成石化等六大领域 24 个工业行业、4个通用工序、恶臭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业 VOCs排放量较 2019年下降 10%。健全化工行业VOCs监测监控体系,建立重点化工园区VOCs源谱和精细化排放清单。储运销环节 以含 VOCs 物料的储存、转移输送等五类排放源为重点,采取设备与场所密闭、工艺改进、废气有效收集等措施,管控无组织排放。完善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长效管理机制。到 2022年,完成储油库底部装油方式改造,新增运输汽油的油罐车不得配备上装密闭装油装置。完成原油和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新建原油、汽油、煤油、石脑油等装船作业线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设施,新建 150 总吨以上的国内航行游船应当具备码头油气回收条件。使用环节 健全协调机制,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移动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新生产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检查,主要车(机)型的年度抽检率达到 80%以上。全面落实排放检验和强制维护制度,研究提前实施更为严格的在用车排放检验标准。江苏 炼制实施新建项目总量平衡减二增一。推进工业园区、企业集群推广建设涉 VOCs绿岛项目,因地 79 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环节 制宜建设集中涂装中心、活性炭集中处理中心、溶剂回收中心等,实现车间、治污设施共享,提高VOCs 治理效率。一企一策开展工业园区常态化走航监测、异常因子排查溯源等,建设一批 VOCs 达标排放示范区。推进石化生产企业生产供应符合标准的低硫燃油。储运环节 落实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设施建设与使用要求,新建原油、汽油、石脑油等装船作业码头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设施。实施含 VOCs 物料全方位、全链条、全环节管理,强化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逸散以及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环节的污染收集处理。使用环节 统筹油、路、车综合治理,实施机动车精细化管理,对全省新车生产企业进行常态化监管。2023 年3月底前淘汰国 I标准汽油车,鼓励苏南城市提前完成。2025年10月底前,基本淘汰国及以下排放标准中重型柴油货车。建立在用车排放监管体系,强化检测维修制度,实施闭环管理。到 2025年,在用柴油车监督抽测排放合格率达到 98%以上。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储运销环节 持续推进加油站、储油库油气回收治理,定期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情况监督检查。推进油品持续升级,禁止以化工原料名义出售调和油组分,禁止以化工原料勾兑调和油,严禁运输企业和工矿企业储存、使用非标油,以物流基地、货运车辆停车场和休息区、油品运输车、施工工地等为重点,持续集中打击和清理取缔黑加油站、流动加油车。加大油气回收治理力度,2025 年底前,储油库、重点区域年销售汽油量大于5000 吨的加油站,全面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 80 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严厉打击黑加油站和非标油生产企业。使用环节 开展新生产机动车、发动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检查,主要车(机)型系族年度抽检率达到 80%以上,基本消除未登记或冒黑烟工程机械。加大对高排放车辆监督抽测频次,完善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 制度)。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等重点地区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50%,到 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 20%左右。福建 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 炼制环节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实行区域内等量或倍量替代,以石化、化工、制药、涂装、印刷、制鞋、家具等行业为重点,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治理。全面实施钢铁、65 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开展石化、化工等行业全流程挥发性有机物管控,实施陶瓷、玻璃、砖瓦、铸造、铁合金等行业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使用环节 开展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保持在合理区间。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替代、船舶电动改造等措施,全面提升充电桩、港口和机场岸电使用率,提升交通领域电气化水平。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推进电动福建建设,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加快推进城市客运、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加快近海及内江内河电动船舶研发和推广应用。81 福建省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规划 炼制环节 加强石油炼制、合成树脂、制药、涂料等行业储罐的无组织排放控制,加大含 VOCs 物料储存和装卸的治理力度。储运环节 储罐按照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及相关行业排放标准要求,进行罐型和浮盘边缘密封方式选型。鼓励使用低泄漏的储罐呼吸阀、紧急泄压阀,定期开展储罐部件密封性检测,规范泄漏检测与修复。对装载汽油、煤油等高挥发性化工产品的汽车罐车,推广使用自封式快速接头。使用环节 强化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推进油品清洁化。力争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汽车。加强高排放机动车限制通行区日常管理,推广机动车遥感监测,推动监测数据全面应用于执法处罚,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部门取证、公安部门处罚机制,充分利用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进行监管。全省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出租车、网约车、城市物流车、环卫、公务车等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广东 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 炼制环节 严格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分级管控,推动重点监管企业实施新一轮一企一策深化治理。储运销环节 加强油路车港联合防控,强化成品油质量产、储、运、销全流程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调制和销售成品油行为,加大对非法流动加油、销售不合规油品、销售未完税油品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82 使用环节 深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完善机动车排气检测监管平台,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监管。积极实施电能替代,重点在交通、建筑、工商业和民生等领域扩大替代规模、提高替代效率。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打造智慧、便捷、安全的充电设施网络 推进交通运输节能,以城市公交、出租车、市政车辆、物流配送车辆为重点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机场、港口、码头节能改造,加快建设综合智能交通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节能管理能力。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销售量比例达 20%以上。鼓励公交、环卫、出租、通勤、城市邮政快递作业、城市物流等领域新增和更新车辆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到 2025 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 100 万台。湖北 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储运销环节 强化清洁油品供应保障,强化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环节监管,加大劣质汽柴油打击力度,持续实施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治理。开展汽油、石脑油、航煤等储罐综合治理,强化含 VOCs 物料储存、转移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逸散及工艺过程中无组织排放控制,着力提升 LDAR 质量。全面提升治理设施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运行率、治理设施去除率,实施装卸废气收集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开展污水逸散废气专项治理,强化非正常工况废气收集处理,切实提高 VOCs 末端治理水平,确保达标排放。严格执行汽柴油质量标准,加强油品监管执法,2025年底前,全省年销售汽油量大于 5000吨的加油站,83 应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并与行业主管部门联网,严厉打击黑加油站和非标油生产企业。使用环节 逐步完成老旧汽油车辆(国家第二阶段排放标准及以下)及老旧柴油车辆(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及以下)淘汰,到 2025年,基本完成老旧汽油车辆及80%老旧柴油车辆淘汰大力开展新生产机动车、发动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检查,主要车(机)型系族年度抽检率达到 80以上,基本消除未登记或冒黑烟工程机械。稳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使用。推进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使用,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城市配送、港口机场作业、货物运输等领域应用,加快推动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北京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炼制环节 推进石化行业重点企业开展 VOCs 治理提升行动,强化炼油总量控制,实现 VOCs 年减排 10%以上。储运销环节 加强成品油储运系统油气排放监管,运用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开展精准执法。在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环节,油品质量实施严格管理,确保使用合格油品。动态清理无证无照经营的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罐车。使用环节 严格实施国六 b 机动车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加强在京生产、销售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依托大数据平台强化在用车精准执法,运用远程排放管理系统推动移动源污染排放监管,依法处罚未按规定安装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的行为。强化机动车排放检验和维修监管,建立机动车排放检验、排放达标维修、84 维修复检等信息共享机制。严格实施国六 b 机动车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加强在京生产、销售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依托大数据平台强化在用车精准执法,运用远程排放管理系统推动移动源污染排放监管,依法处罚未按规定安装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的行为。强化机动车排放检验和维修监管,建立机动车排放检验、排放达标维修、维修复检等信息共享机制。江西 江西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使用环节 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推进老旧机动车提前淘汰更新,鼓励老旧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替换为清洁能源车辆。持续开展新生产机动车、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检查,深入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加强在用车环保检测和达标监管,全面推进实施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修制度(I/M 制度)。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使用,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污染、高耗能客船淘汰和老旧运输船舶更新改造,推进新增和在用营运船舶应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湖南 湖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炼制环节 按照“分业施策、一行一策”的原则,加大低VOCs 含量原辅材料的推广使用力度,从源头减少VOCs 产生。实行重点排放源排放浓度与去除效率双重控制。甘肃 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储运销环节 严格执行汽柴油质量标准,加强定期监测监管执法,2025年底前,年销售汽油量大于5000吨的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严厉打击黑加油站和非标油生产企业。加强油品储运销 VOCs 排放监管,年度不少于一次抽查 85 检查。开展成品油、有机化学品等涉 VOCs 物质储罐排查,逐步取消炼油、石化、煤化工、制药、农药、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企业非必要的VOCs 废气排放系统旁路。使用环节 强化移动源污染监管,加强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污染治理,继续推动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以物流主要通道和柴油货车集中通行路段为重点,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机动车排放检测与维护(I/M)制度建设,推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管理。开展新生产机动车、发动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检查,基本消除未登记或冒黑烟工程机械。推进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使用。到 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 20%左右。天津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储运销环节 加强精细化管理,开展原油、成品油、有机化学品等涉 VOCs 物质储罐排查及提升改造,动态更新工业企业 VOCs 排放源清单。涉 VOCs 的物料储存、转移输送、生产工艺过程等排放源,采取设备与场所密闭、工艺改进、废气有效收集等措施,减少无组织排放。开展 VOCs 有组织排放源排查,对采用低效治理设施的企业,全面实施升级改造。开展集装箱运输、商品车滚装运输、全程冷链运输、电商快递班列等多式联运试点示范创建。探索构建“外集内配、绿色联运”的公铁联运城市配送新体系。到 2025年,铁路货运量占比进一步提高。严格执行油品质量标准,加强车用油品、车用尿素监管。推进油气回收治理设施建设,汽油年销量 5000吨以上的加油站全部安装油气回收在线监控,并与生态环 86 境部门联网。严厉打击黑加油站和非法流动加油车。使用环节 2024 年底前,全市基本停止使用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清扫车、洒水车、垃圾运输车、邮政车。2025 年底前,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停止使用并逐步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老旧燃气公交车。2023 年底前,滨海新区制定实施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货车限行政策,天津港停止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货车集疏港。大力推进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使用。在新增或更新的车辆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30%,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行业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80%。到 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 25%左右。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动港口、机场、铁路货场、物流园区等场所非道路移动机械更新升级,到 2025年,新能源机械占比达到 50%左右。四川 四川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储运环节 强化无组织排放管控,加大含 VOCs 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逸散等管控力度,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强化企业 VOCs 排放达标监管,实施季节性调控。完善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标准体系,建立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标识制度。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使用环节 推进机动车、船舶及油品标准升级。严格机动车环保管理。加快推进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综合运用现场抽检和遥感监测等手段强化机动车排气路检,加大机动车集中停放地、维修地的尾气排放监督抽检力度。完善在用汽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 制度),推动成都市在用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提前执行汽油车污染物排放 87 限值 b 标准。采取经济激励、科学划定限行区域、强化监管等方式,大力推进老旧车船提前淘汰更新。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配送、邮政快递、机场、铁路货场、重点区域港口等领域应用,到 2025 年,地级以上城市清洁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使用率显著提升,设区的市城市公交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制定鼓励新能源车船使用的差异化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达到 20%以上。辽宁 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炼制环节 完成全省涉 VOCs 企业排查(年产生 VOCs10 吨及以上),31 个化工园区完成环境空气 VOCs 自动站建设及联网。储运销环节 规划研究大连、鞍山、抚顺、营口、阜新、葫芦岛等市石化、化工、印染、喷涂和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企业 VOCs 治理升级改造工程等。推进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向铁路和水路转移,大宗货物年货运量 150 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原则上采用铁路、水运、管道等绿色环保运输方式,拓展利用已有铁路专用线能力。提高年货运量 150 万吨以上具有铁路专用线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铁路运输比例,完成大连市锦源铁路专用线建设、阜新市金德利铁路专用线建设等工程。使用环节 加强新车源头管控,全面开展机动车、发动机、非道路移动机械生产、销售及注册登记环节监督检查,主要车(机)型系族年度抽检率达到 80%以上。严格执行国 VI汽、柴油标准,保障油品供应和质量。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公共 88 交通,强化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加快老旧船舶淘汰,禁止国家已淘汰的外省老旧柴油货车违法违规向我省转移注册登记。2025 年底前,各城市建成区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全部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港口、机场、铁路货场等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机械)主要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机械)。重庆 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使用环节 以柴油货车治理和纯电动车推广为重点深化交通污染控制。严格执行汽、柴油质量标准,加强油品监管执法。进一步深化高排放车辆限行措施,对货运车辆(含运渣车)按排放标准、按时段、按路线精细化管控,加快淘汰老旧车辆。推进构建“车油路”绿色交通体系,完善并严格执行在用车 I/M(检测与维护)制度,大力推广新能源车,推动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公共领域用车纯电动化。黑龙江 黑 龙 江 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 使用环节 全面落实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推动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机场建设,加快完善绿色交通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积极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环卫清扫等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比例,鼓励重型柴油货车更新替代,加快内河船舶绿色升级,推进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到 2025年,城市公交领域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 72%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 区“十 四五”空气质量全 面 改 善 规划 储运销环节 加快推进构建长江、珠江和北部湾的水运大通道,建设连通广西北部湾港、西江重要港口及重点产业园区的专线铁路。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升广西铁路、水路货运比例。到 2025 年,实现铁路货运量增长速度快,89 公路货物周转量增幅低于货运量增幅,水路运输货物周转量增幅高于货运量增幅,铁路、水路运货周转量比例上升至 56%以上。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内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引导其开展油气回收改造;对年销量大于 5000 吨的加油站试点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以日间加油量较大的加油站为重点,开展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夏秋季汽油蒸气压检查。加快推进加油站、储油库油气回收自动监控建设试点。各地要以物流基地、货运车辆停车场和休息区、油品运输车、施工工地等为重点,集中打击和清理取缔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车,对不达标的油品追踪溯源,查处劣质油品存储、销售集散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对涉案人员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建立常态化油品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油品质量的监督抽检,加大储油库、加油(气)站抽查频次,到 2025 年,油品合规率提升至 90%以上。采用底部装载方式向汽车罐车装载汽油、航空煤油、石脑油和苯、甲苯、二甲苯等。到 2022 年,自封式快速接头完成更换;到 2023 年,万吨级及以上原油、成品油码头全部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到 2025 年,80%以上的油品运输船舶具备油气回收条件。使用环节 加快老旧车淘汰和深度治理。加快推进机动车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加快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船的推广应用,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网络,推进公交出租、长途重卡、通勤作业、货运物流等车辆和运输船舶以电代油、以气代油、以氢代油,有序 90 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推广力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到 2025 年,新增及更新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 90%以上,新增及更新的轻型物流车、网约车、出租车、中短途客运车、环卫清扫车、3 吨以下叉车、市政园林机械使用新能源比例达到 90%以上。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2)3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3)2023-02-25 95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4)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5)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6)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7)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8)5星级

  • 西窗科技:2023年婚纱礼服行业海外市场洞察报告(6页).pdf

    Powered by TCPDF(www.tcpdf.org)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0)5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1)2023-02-25 6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2)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3)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4)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5)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6)5星级

  • 能源基金会: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及综合效益评估报告(2022)(94页).pdf

    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推广应用实施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及综合效益评估方案及综合效益评估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of Electric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eavy Truck Sector in Shenzhen City 深圳市协力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深圳市协力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Shenzhen Xieli Innovation Center of New Energy and 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 2022 年年 8 月月 目录 第一章 前言.1 1.1研究背景.1 1.1.1国家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亟需改善.1 1.1.2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3 1.1.3新能源重型货车助力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4 1.2研究对象.5 1.3主要研究内容.5 1.3.1深圳市重型货车应用现状调研分析.5 1.3.2深圳市重型货车技术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5 1.3.3深圳市纯电动重型货车商业化推广方案初步设计.5 1.3.4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应用推广措施研究.5 1.4研究意义.6 1.4.1理论意义.6 1.4.2实际应用价值.6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技术理论基础.8 2.1研究对象的界定.8 2.1.1新能源汽车.8 2.1.2新能源重型货车.8 2.2新能源重型货车及电池技术.9 2.2.1氢燃料重型货车.9 2.2.2纯电动重型货车.10 2.3小结.13 第三章 新能源重型货车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14 3.1国内外新能源重型货车推广现状.14 3.1.1全球电动重型货车推广现状.14 3.1.2中国新能源重型货车推广现状.16 3.2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推广现状.19 3.2.1深圳市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可行性分析.19 3.2.2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市场规模.21 3.2.3深圳市纯电动泥头车运营现状.22 3.2.4深圳市纯电动泥头车推广难题.23 第四章 换电技术发展现状分析.26 4.1国内外换电模式发展历程.26 4.1.1国外换电模式发展历程.26 4.1.2国内换电模式发展历程.26 4.2换电重型货车技术方案分析.28 4.3换电重型货车应用场景分析.29 4.3.1封闭场景短倒运输.29 4.3.2开发场景短倒运输.29 4.3.3干线中长途运输场景.29 4.4换电技术和模式相关政策分析.29 4.4.1国家层面.29 4.4.2地方层面.31 4.5换电重型货车推广现状.32 第五章 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的环境效益评估.34 5.1研究方法.34 5.1.1分析指标.35 5.1.2模型基本假设.35 5.1.3数据来源.38 5.2单车减排效益评估.39 5.2.1泥头车生命周期评价结果.39 5.2.2集疏港牵引车生命周期评价结果.43 5.2.3港内(盐田港)重型牵引车生命周期评价结果.47 5.2.3 LNG 重型货车污染物减排效益分析.50 5.3不同推广情景下总量减排效益评估.53 5.3.1总量评估方法.53 5.3.2情景设定.54 5.3.3泥头车总量减排效益.55 5.3.4集疏港牵引车总量减排效益预估.56 5.3.5港内(盐田港)牵引车总量减排效益预估.58 5.4重型货车电动化减排效益小结.60 第六章 深圳市重型货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61 6.1研究方法.61 6.2泥头车 TCO 成本分析.61 6.2.1不同类型泥头车 TCO总体对比分析.61 6.2.2充电泥头车与柴油泥头车的 TCO成本平衡点分析.62 6.2.3换电泥头车与柴油泥头车的 TCO成本平衡点分析.63 6.3集疏港牵引车 TCO 成本分析.65 6.3.1不同类型集疏港牵引车 TCO 总体对比分析.65 6.3.2集疏港充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 TCO成本平衡点分析.66 6.3.3集疏港换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 TCO成本平衡点分析.67 6.4港内(盐田港)牵引车 TCO成本分析.69 6.4.1不同类型港内牵引车 TCO总体对比分析.69 6.4.2港内充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 TCO成本平衡点分析.70 6.4.3港内换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 TCO成本平衡点分析.70 6.5小结.71 第七章 换电重型货车商业化推广方案设计.72 7.1重型货车“车电分离”模式概述.72 7.1.1“车电分离,电池租赁”商业模式.72 7.1.2换电车辆及电池标准.73 7.1.3换电站技术选择.74 7.2集疏港短途运输换电重型货车实施方案设计.75 7.2.1场景分析.75 7.2.2方案设计.76 7.2.3合作模式.77 7.2.4 实施建议.78 7.3港内(盐田港)换电重型货车解决方案设计.79 7.3.1场景分析.79 7.3.2方案设计.79 7.3.3合作模式.81 7.4.2实施建议.82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83 8.1主要研究成果.83 8.1.1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推广任重道远.83 8.1.2深圳市重型货车综合效益评价结果.83 8.1.3“车电分离”模式可推动换电型重型货车市场化推广.84 8.2措施及政策建议.85 参考文献.88 1 第一章第一章 前言前言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 40 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消费质量明显改善。据公安部统计,截至 2022年 6 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4.06 亿辆,其中汽车 3.10亿辆,新能源汽车1001 万辆。交通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能源、环境(如碳排放)与健康等问题。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对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1 国家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亟需改善国家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亟需改善 全球石油市场呈现石油需求与经济走势高度相关,交通用油主导需求增长。交通是最大的用油行业,且占比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交通部门的石油需求占比由 2000 年的54%上升至 2019 年的 59%。中国本身缺油,但却是石油消费大国,产量只占全球总产量的 4%,消费量却占全球总消费量的 15.3%1。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 年,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 7.36 亿吨,比上年增长 5.6%2(图 1-1),总体上,石油消费量逐年递增,增速波动变化大。图图 1-1 2012-2020 年中国原油产量及增速年中国原油产量及增速 3.39%6.15%5.60%5.67%4.84%6.93%7.41%5.75%0%2%4%6%8468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单位:单位:%单位:亿吨单位:亿吨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亿吨)同比增速(%)2 交通部门以道路交通石油消费为主,占比达到 48%(图 1-2),随着汽车产业复工复产加快,未来五年中国还将新增机动车 1 亿辆以上,新增车用汽柴油消耗 1 亿至 1.5亿吨(道路货运占比 45%左右)。机动车是原油消费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消费量的增速远高于其产生量,缺口只能依靠进口石油来填补,2020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73.5%,远远高于国际石油依存度 50%的警戒线,中国的石油安全在一定程度面临挑战,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降低对石油的依赖,道路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成为关键。图图 1-2 中国交通领域及各部门石油消费占比中国交通领域及各部门石油消费占比 此外,燃油机动车的行驶过程会向空气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的重要诱因,而其中道路货运行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气体排放最大的行业之一。以中国为例,货车排放是仅次于乘用车的道路交通第二大排放源。据生态环境部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1)公布的数据显示,重型货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和颗粒物(PM)分别为 79.2 万吨、27.5 万吨、463.0 万吨和 3.3 万吨;重型货车在各类型汽车中 PM排放分担率达到 52.1%;重型卡车在各类型汽车中 NO排放分担率达到 75.45%(图 1-3),是汽车排放 PM 和 NO污染物的首要贡献源。3 图图 1-3 各类型汽车的氮氧化物各类型汽车的氮氧化物(NO)排放量排放量比例比例 推动重型货车的绿色转型和碳减排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及交通行业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中国在碳排放和大气环境污染方面的严格治理,燃油重型货车面临国标的升级、淘汰加速、路权限定等多方限制,其给了新能源汽车特别是重型货车的电动化发展提供了时机和空间。1.1.2 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碳达峰和碳中和”等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注重程度。2020 年 11 月,国务院颁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出方向性指引,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近年来,国务院还陆续颁布若干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健康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在国家战略驱动的导向下,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从各个方面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熟度不断提高,政策正在逐步退坡,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例如,2019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受政策退坡影响第一次出现下降,但 202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又一次创下历史新高,在补贴退坡后,实现了市场驱动下的销量增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新能源汽车将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进程中,由于鼓励政策、应用场景、使用环境等的不同,使得同为新能源汽车的乘用车与商用车、商用车中的客车与货车,以及轻型货车与重型货车之间的发展快慢不一,相对于其他汽车细分行业,新能源重型货车的发展起步晚、起点低,应用相对滞后。传统燃油重型货车作为公路运输的重要载体,对环境存在较大污染,而新能源重型货车在行驶过程中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更加符合国家的战略目标,重型货车75%中型货车4%轻型货车5%大型客车11%中型客车1%小型客车4%微型客车0.1%4 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因素驱动下,新能源重型货车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1.1.3 新能源重型货车助力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重型货车助力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 深圳市十分注重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自 2009 年深圳市参与“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以来,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通过机制保障、政策与资金扶持、鼓励模式创新等举措推广新能源机动车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较为完善、成效显著,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应用数量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 2021 年底,深圳市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应用数量约为 54.4 万辆,在公共交通领域基本上已实现全面电动化。而在重型货车领域,新能源重型货车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仍然不足,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显然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提升新能源重型货车比例,降低传统重型货车的燃油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助力蓝天保卫战,对推动深圳市早日实现交通领域的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深圳市现有的公交车、小客车、物流车均以充电模式为主,而纯电动重型货车由于电池容量大,充电等待时间长等因素,全部采用充电模式并不能保证运营效率,这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问题和瓶颈,减弱了新能源重型货车对传统燃油重型货车的竞争优势。为解决这一突出难题,除了提高电池性能、降低整车电耗外,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虽然逐步建设了一系列慢充充电桩、快充充电桩、充电站等充电基础设施,以期提高纯电动重型货车用户充电便利性,但这些举措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重型货车充电时间长、充电难的问题,而换电重型货车可以解决充电重型货车运营效率低和一次性投入过高的痛点,使纯电动重型货车在某些应用场景下替代传统燃料重型货车成为可能。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 年):“借鉴公共服务领域换电模式和应用经验,鼓励企业研制充换电结合、电池配置灵活、续驶里程长短兼顾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换电模式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补电方式,通过更换电池,可以快速为新能源汽车补电,增加用户使用便利性及缓解用户里程忧虑。换电模式不仅成为国家政府主管部门鼓励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将是下一步重型货车电动化能源补给最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之一,深圳市重型货车的电动化也为推广应用换电模式提供了适宜的应用场景。因此,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形势,开展新能源重型货车换电模式的应用场景 5 及环境效益的系统研究,推动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换电模式应用,特别是支撑主管部门制定新能源重型货车换电的产业配套和扶持政策,对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交通可持续发展、能源资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的提早实现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1.2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根据深圳市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底全市的重型货车存量数量约 10.5万辆,其中集装箱牵引车数量为 4.7 万辆,泥头车 1.4 万辆3,即牵引车和泥头车合计占比约为 56%4,为了推动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发展,提升新能源重型货车比例,降低传统重型货车的燃油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经和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沟通,本项目选取在深圳市营运的泥头车、盐田港内倒短牵引车和盐田港外集疏港中短途运输牵引车为对象展开研究工作。1.3 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 1.3.1 深圳市重型货车应用现状调研分析深圳市重型货车应用现状调研分析 聚焦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的应用场景,本项目的所涵盖的重型货车主要指的是港口内集装箱拖车、港外集疏港短途运输集装箱拖车,以及用于城市渣土清运的泥头车。本项目将通过实地调研,进一步梳理掌握深圳市重型货车的投入运营情况,为后续环境影响定量化综合评价、对比分析及提出换电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支撑。1.3.2 深圳市重型货车技术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深圳市重型货车技术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本项目采取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和生命周期成本法(Total cost ownership,TCO)的理论与方法,基于调研数据定量核算纯电动重型货车替代传统燃油重型货车的减排效益;同时对比分析重型货车在传统燃油、充电及换电三种模式的全生命周期费用,为终端用户使用车辆产品和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提供依据。1.3.3 深圳市纯电动重型货车商业化推广方案初步设计深圳市纯电动重型货车商业化推广方案初步设计 结合深圳市重型货车实际运营情况,选取港口内封闭环境、港外集疏港短途运输这两类应用场景,完成港口内重型牵引车电动化及集疏港短途运输重型牵引车电动化的方案设计,通过市场化推广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重型货车电动化及换电设施的示范应用。1.3.4 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应用推广措施研究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应用推广措施研究 在国家大力推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进程中,由于鼓励政策、应用场景、使用环境 6 等的不同,使得同为新能源汽车的乘用车与商用车、商用车中的客车与货车,以及轻型货车与重型货车之间的发展速度差异较大。相比较而言,纯电动重型货车的推广应用相对滞后,特别是充电重型货车存在充电时间长、初始购置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等突出问题,而换电重型货车基本可以解决充电重型货车运营效率低和一次性投入过高的难题,使纯电动重型货车在部分应用场景下替代传统燃料重型货车成为可能。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最大的城市,深圳市在积极响应国家统一规划和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特别是面向公共交通、出租车和私家车构建了全方位政策引导体系,为深圳在各个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可靠保障。但在推广应用充电或换电重型货车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应用问题,如换电设施缺乏用电和用地政策保障、设施管理标准缺失等。因此,仍需深入了解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及换电技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本项目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实际推广的难点,以期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建议。1.4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新能源汽车应用方面的案例研究更多的集中于乘用车方面,关注的内容比较宽泛,视角主要是面向整车或零部件企业内部的主要价值链,提出相关的发展战略或措施建议。在新能源重型货车领域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具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4.1 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一方面,本研究旨在建立重型货车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为评价新能源重型货车的综合效益提供了方法模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和生命周期成本法(Total cost ownership,TCO),通过定量的方式对传统燃油重型货车、充电式重型货车和换电式重型货车,为行业评价新能源重型货车综合效益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另一方面,旨在构建了基于市场化推广的原则下不同应用场景选择不同技术路线新能源重型货车的选择方法,对换电模式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方式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1.4.2 实际应用价值实际应用价值 本项目的研究从实际应用层面出发,特别是在当前国内新能源重型货车发展的起步阶段,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7 其一,开展新能源重型货车换电模式的经济、环境效益的系统研究,为行业推动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电动化的模式选择及主管部门制定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配套管理、扶持政策提供案例参考。其二,能够推动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的推广应用,并根据指定场景车辆的实地应用情况作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不断完善车辆品质和商业模式。换电模式将是下一步重型货车电动化能源补给最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之一,深圳市重型货车的电动化也为推广应用换电模式提供了适宜的应用场景并形成可复制的推广模式,为后续其他城市新能源车推广工作提供借鉴。本项目提出的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推广建议和商业模式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参考,项目的核心研究成果也对合理制定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发展政策和管理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三,为国内新能源重型货车行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形势,开展新能源重型货车换电模式的应用场景及环境效益的系统研究,为行业推动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电动化的模式选择及主管部门制定新能源重型货车换电的产业配套管理、扶持政策提供参考,对支撑深圳市生态环境升级、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资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8 第二章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技术理论基础新能源汽车技术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对象的界定 2.1.1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或动力装置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主要分类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及燃料电池等,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更加节能环保,动力系统相对于传统汽车结构又很简单,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及操控性均优于传统汽车。另外,纯电动汽车的燃料经济性、车辆保养的经济性均优于传统能源汽车。但是纯电动汽车仍存在短板,一是充电后续航里程短,存在里程焦虑。二是车辆购买成本高,尤其是电池成本,几乎占到了车辆整个价格的近 1/2。另外,纯电动汽车还存在燃料加注(充电)时间长,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短的问题。目前虽然动力电池技术一直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动力电池的使用缺点仍未完全改善。混合动力汽车指的是由两个或多个驱动系统共同驱动车辆行驶的的新能源车辆,一般是油电混动汽车,它采用传统的内燃发动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车用燃料包括燃油和电。混合动力的技术呈现多样性,包括强混、轻混、弱混;动力布置形式包括串联式、并联式和混合式。主要特点是经济节能、使用便利。燃料电池汽车一般也是采用电动机作为驱动装置,但相对于纯电动汽车,它采用燃料电池为电动机供电。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燃料电池电堆为驱动系统提供电能,不需要充电。从本质上来看,燃料电池汽车仍属于电动汽车,只是使用少量动力电池作为储能装置。燃料电池汽车节能环保、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能量转化效率高,但燃料电池目前的产品生产成本高,后期使用成本也比较昂贵。2.1.2 新能源重型货车新能源重型货车 一般来说,汽车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其中商用车是指超过 9 座的载人汽车和载货汽车。载货汽车主要用于货物运输,属于商用车概念范畴,包括常规货车、半挂牵引车和货车非完整车辆,可按照总质量、用途和燃料类型来细分。重型货车一般是指的是总质量大于 14 吨的载货汽车,产品主要包括牵引、载货、工程车等,其中牵引车和载货车属于公路用车,工程车可分为自卸车和水泥搅拌车等。传统燃油重型货车一般指使用柴油或清洁燃料(天然气、甲醇)作为动力燃料,以内燃机作为动力装置的重型货车;新能源重型货车是指采用新型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或动力装置作为动力来源的重型货车5。9 2.2 新能源重型货车及电池技术新能源重型货车及电池技术 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出台加快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进一步发展,新能源重型货车也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目前新能源重型货车技术主要有纯电动(含换电)和氢燃料两种,两者主要动力均由电池供给,纯电动重型货车主要使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燃料电池重型货车使用的是以氢气为燃料的电池。2016-2020 年全国纯电动、插电混动、氢燃料重型货车的市场销量占比分别为 99.63%,0.18%,0.19%。显然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合计占比不足 1%,现阶段纯电动重型货车在新能源重型货车领域仍具有主导地位。2.2.1 氢燃料重型货车氢燃料重型货车 优势分析 以氢气为燃料,较磷酸铁锂电池更为环保。氢燃料电池货车与纯电动货车虽然在行驶过程中都能做到零排放,但氢燃料电池的主要成分是氢,在使用寿命结束后,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磷酸铁锂电池内部含有大量重金属,需要科学规范的回收处理,否则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所以在使用链上氢燃料电池货车会更环保。续航里程长,加氢时间短。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远远高于锂电池,且氢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高,所以车辆续航里程更长,另外,加氢跟加油/气方式类似,一般加注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虽然略长于燃油车型的加油时间,但远远低于纯电动货车的充电时间,车辆补能效率更高。抗低温性能优异,电池不衰减。纯电动重型货车在使用过程中难以避免电池衰减问题,而且在低温环境下电池衰减更厉害,这也是纯电动重型货车一到冬天续航里程减少的原因,而氢燃料电池则没有这个问题,极大提高了低温环境作业效率。车辆自重更轻,能耗更低。氢燃料电池能量密度高,车辆自重更轻,例如 100kWh电量的锂电池重量在 800kg 左右,而同电量的氢燃料电池重量只有 1/4 左右,能够帮助提升车辆续航里程。劣势分析 加氢站基础设施少,补能便利性差。中国加氢站的数量较少,统计数据表明,截至 2022 年 4 月,中国累计建成加氢站 250 座6,而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 332.4万台7,加氢站的数量远低于充电站,主要原因在于加氢站的建设成本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氢燃料重型货车的推广。10 购车成本和氢气价格高,经济性较差。目前,由于全球氢能产业规模较小,固定成本比较高,无法利用规模化来进行降本,导致氢能重型货车的购置成本远高于纯电动重型货车和柴油重型货车。以大运此前交付运营的氢能重型货车来看,60 辆车的价格为 9576 万元,相当于每辆氢能重型货车的价格为 159.6 万元。对比普通的燃油重型货车来说,单辆氢能重型货车的购置成本要高上 3-4 倍8。从运营成本看,目前,由于制、储、加氢的相关环节的技术成熟度不高,导致氢气价格较高,氢燃料电池重型货车使用成本是燃油货车的 2倍以上,使用成本较高9。应用难题尚未突破,存在推广瓶颈。现阶段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尤其是在重型货车上的应用,仍有一些难题待突破。由于产业链上游包括氢气制取、储运以及加氢站等环节成本高昂,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以及车载储氢成本严重限制氢燃料产业的发展;其次是技术问题,氢燃料产业链自主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与燃料电池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比如电池的耐久性、功能密度等;另外,电解绿氢技术、氢储运技术、氢安全技术还需要改进提升。2.2.2 纯电动重型货车纯电动重型货车 2.2.2.1 充电式重型货车充电式重型货车 优势分析 驾驶体验好,技术成熟。电动重型货车依托电力驱动可实现零排放,且具有电机驱动带来的噪音降低、换挡便利、振动减小等特点,极大改善了司机的驾乘环境,同时车辆技术成熟,具备推广基础。充电桩基础设施完善,车辆补能方便。由于充电桩体积小,安装、建设比较灵活,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 2022 年 4 月份充电设施建设数据显示,中国公共充电桩的保有量为 133.2 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设施网络,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保障,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支撑了中国电动重型货车普及应用。利用峰谷差价充电,降低使用成本。随着油价不断上涨,电动重型货车的使用优势更为明显,一方面,电价比较稳定,另一方面电价本身也比油价便宜,同时如果用户能运用波谷差价如在夜间休息的时候进行补能,其优势更为明显。劣势分析 续航里程短,应用场景受限。对于充电重型货车来说,应用场景主要有专线运输(固定货物运输专线,如煤炭洗煤厂至铁路、港口运输等;单程距离 50km 以内);支 11 线短倒(集中站至周边城市的支线短倒,如铁路港集装箱运输等;单程距离 150km 以内);港口内倒(封闭场景内重复短倒运输如港口内货物运输、集装箱运输等;适合24h 不停作业)以及干线运输(跨城市的公路干线运输,如汽配、百货、零担货物等;单程距离 800km 以上)。物流公司的运输业务主要以长途公路运输为主,一般纯电动重型货车的续航里程不能满足其运输需求。充电慢,运营低效。重型货车作为物流行业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用户对其运行效率异常的敏感,一般的纯电动重型货车采用慢充的话需要 24 个小时以上,快充需要3-4 小时,纯电动重型货车载货重,电耗相对较高,一天充多次电,大大降低货车的运营效率,且货车的活动半径只能以充电站为活动半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电动货车只能在特定的区域使用。购置补贴退坡,整车购买成本高。纯充电重型货车整车购置成本为柴油重型货车的2倍,如若用户采购纯电动重型货车,在补贴退坡的大背景下,用车企业很难去考虑购置纯电动重型货车。电池性能忧虑,安全性有待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安全性也有待提升。商用车辆使用强度大、周期长,长距离驾驶导致电池负荷增大,易导致电池过热引发安全事故。2.2.2.2 换电型重型货车换电型重型货车 优势分析 补能时间短,提高运营效率。相比于传统的充电模式,尽管公共充电桩大多已采用快充模式,但半小时以上的充电时间也会造成用户排队充电现象,实际充电时长或将更长,针对营运车及商用车等用于盈利的车型劣势较大,换电模式可 35 分钟更换电池,在长途运输中途设置合适的换电站,可有效解决充电慢问题,可提高纯电动货车的运营效率,更适合于中长途或高效率的应用场景。衍生车电分离模式,降低用户购车门槛。换电产业下衍生出的“车电分离”模式能有效降低用户初次购车门槛。车电分离即在换电基础上,客户购买整车后,由电池管理公司回购电池产权,客户以租赁方式获得电池使用权,实现车电价值分离,是为客户降低初始购车成本的一种方式。对电池统一管理,提高电池使用寿命。换电模式下电池由运营商进行统一管理、在适合的温度下以稳定的电流统一充电,可以有 效提高电池安全系数。此外,换电站 12 拥有多种监测系统,包括视觉、烟感、温感以及 BMS(电池管理系统)机制,可以对所有站内电池进行安全监测,第一时间排除有安全隐患的电池,且电池5年后可以回收梯次利用到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领域的储能上,提高了电池的综合使用效率,降低了电池的整体使用成本。劣势分析 电池缺乏行业统一标准,电池在技术层面无法兼容。中国的电池标准化进程滞后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换电车辆的电池标准化问题上。当下,不同厂家生产的电动重型货车规格、品牌甚至材料等都有所差异。这主要是因为电动重型货车本身就有牵引车、自卸车、搅拌车、环卫车等各种车型号不统一的问题。另外,因为各电池厂商研发方向和进度各不相同,电池企业生产的电池型号也千差万别。比如,目前换电重型货车搭载较多的电池品牌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这些品牌的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电池结构、尺寸规格等方面都还没有做到统一,使得电池在技术层面无法实现流通兼容。换电站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不足,顶层设计亟需落地支撑。首先是目前中国换电站的数量仍然较少,不能满足车辆的运营需求,第二是换电站建设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标准规范,且各地对于换电站的建设要求和补贴并不统一,这导致换电站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第三是换电站的网点布局面临选址困难的问题,换电站的选址与日后运营中的盈利能力有高度的关联,目前深圳市土地资源稀缺,土地使用成本较高。公用换电站的建设主要是为了盈利,选址建设涉及土地资源、环境污染、电力增容等诸多现实问题,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环保部门认同、国家电网许可。这些因素都会给换电站的选址和建设带来较大的难度。第三是换电站的盈利模式仍旧不清晰,换电模式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所以各个换电站收取的服务费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恶劣工况条件下存在换电安全隐患,换电风险不容忽视。换电过程电池包的高压线束的插接器件要频繁插拔,对插接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一旦漏电就会产生严重的危害,特别是对于工况条件较恶劣的工程类作业车辆,包括渣土车、水泥搅拌车等。在工地施工作业过程中,水雾、粉尘的吸附会造成电池箱接口、线束连接部等局部湿度增加,在车辆刹车、震动和碰撞过程中,可能会更容易出现漏电等安全问题。13 2.3 小结小结 氢燃料重型货车由于受成本和技术的限制,现阶段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较为困难,纯电动重型货车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重型货车类型,重型货车车型能耗大,导致电动重型货车续航里程不足,补能频次较高。在城市建材运输、矿物运输、港口物流运输等场景下,重型货车车辆需长时间连续作业,补能速度对工作效率有较大影响,“安全性、充电难、充电慢、里程焦虑”等问题成为影响城市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换电重型货车提供了一种新型补能形式,有望可解决电动重型货车补能痛点。因此本项目选取充电重型货车和换电重型货车与传统燃油重型车对比进行综合效益分析。14 第三章第三章 新能源重型货车市场新能源重型货车市场现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 3.1 国内外新能源国内外新能源重型货车重型货车推广现状推广现状 面对双碳目标下的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形势,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布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应用提供了较好的政策保障。但受限于技术发展原因,传统能耗和排放较高的货运车辆,尤其是重型货车的电动化进展较慢,本章主要是借鉴国内外新能源重型货车电动化的推广现状及趋势,以期对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发展提供案例支撑。近年来,随着中国对环保问题逐渐重视,能源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电池成本不断降低,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再加上国家加快推进新能源重型货车的研发和推广,纯电动重型货车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3.1.1 全球电动全球电动重型货车重型货车推广现状推广现状 重型货车凭借运距长、运量大、运输效率高的优势,是公路货运的核心运载工具,常用于物流运输、工程建设及专用车领域,是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生产资料,以中国为例,公路运输目前仍占据着中国货物运输行业的主导地位,近5年来,公路每年营业性货运量的增幅有高有低,但其在全国占比始终高达 70%以上,2021 年全国公路货运量 391 亿吨,占全社会总货运量的 75。重型货车作为物流运输的主力生产工具,虽然其保有量低,但其单车运营里程长、运营次数多、柴油消耗总量高的特点使其成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来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新能源重型货车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发布的Global EV Outlook 2022,截至 2021 年底全球电动重型货车的保有量为 6.6 万辆11,占全球重型货车的0.1%,说明新能源重型货车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是最大的市场,2021 年的市场份额接近 90%,可以预见的是,伴随技术路线与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电动重型货车的使用场景将大幅拓宽,行业将迎来重要发展风口,后期市场竞争也将更为激烈。重型货车目前主要依靠柴油驱动,其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巨大,挪威、英国全球很多国家已经进一步加严了针对重型车辆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力度,因此新能源重型车辆也势必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 2020年美国 15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宣布了一项联合谅解备忘录(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MOU)15 活动,它的目的在中重型车辆(大型皮货车、货车、送货货车、厢式货车、学校和公交车巴士以及长途运输货车)领域中推广零排放汽车(Zero Emission Vehicles,ZEV),目标是到 2030年实现 ZEV销售量(包含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先进技术零排放车辆、氢燃料车辆和纯电动车辆)达到 30,2040 年之前实现 ZEV 的销量达到 100%,以促进 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欧盟:2019 年欧盟发布欧洲绿色协议,该文件是指导欧洲全社会绿色发展的战略纲领,在交通领域方面提出 2025年中重型货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19年减少15和 2030 年比 2019 年减少 30的发展目标,成员国相继发布相关的推广政策:荷兰发布了 Zero Emissions Trucks Purchase Grant (AanZET)补贴计划,从 2022年 5月起为相关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芬兰从 2022 年向购买零排放重型货车用户提供购买补贴;奥地利的“2021 Mobility Master Plan”指出到 2035 年停止销售 18吨以上的燃油中重型货车的目标,2021年向购买零排放车辆的用户提供了 4600万欧元(5400万美元)的财政补贴;西班牙将用 4亿欧元(4.73 亿美元)助力公路运输行业脱碳目标的实现。挪威:设定了到 2030 年零排放重型货车的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 50%的目标,该目标首先在 2017年2018-2029年国家交通计划(National Transport Plan 20182029)被提出,并在 2021年发布的最新版本中得到确认。英国:英国政府就交通脱碳计划相关提案进行几次公开咨询,该计划中的一项提案是,从 2040年起英国出售的所有新重型货车均都为零排放车辆,同时从 2035年起禁止销售重量在 26 吨或以下的化石燃料动力货车。此外英国政府出资超过 2 亿英镑(2.43 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比较确定氢燃料电池或电动重型货车哪种零排放技术更适合英国的重型公路货运车辆,帮助英国货运部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加拿大:2022 年加拿大政府发布2030 年减排方案(2030 Emission Reduction Plan),该方案指出在2030年之前将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2005年水平降低40-45%,为了促进新能源中重型货车的推广应用,政府还将提供 4.2 亿美元的购买补贴,同时拨款 2600万美元用于氢货车示范项目的运营。上述国家或地区虽设定了新能源重型货车的发展目标,但并没有颁布有法律约束力的政策。加州是美国汽车低碳和电动化政策的引领者,很多行动都超前于联邦政府,商用车是道路交通领域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源,加剧温室效应 16 的同时,也对车队聚集区的居民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为缓解这一问题,美国加州经过近四年的调查和研究后于 2020 年 6 月发布了先进清洁货车法规,这是全球首个针对燃油货车的强制性法规,要求从 2024年到 2035年,零排放货车占新车销售量比例将不断增加,至 2045 年所有在加州销售的货车新车将全部转型为零排放汽车,据测算在这一法规的影响下,到 2030 年加州零排放货车数量将达到 10 万辆,到 2035 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 30 万辆。这一法规的出台将显著加速全球货车市场向电动化、零排放方向转型,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用车电动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3.1.2 中国新能源中国新能源重型货车重型货车推广现状推广现状 中国的重型货车主要应用在物流运输与工程建设等领域.依据市场需求,还可以把重型货车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牵引车、载货车、工程车等,其中牵引车和载货车属于公路运输车辆,工程车可分为自卸车和水泥搅拌车等。根据对中国货车的消费市场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重型货车数量约占货车总量的 32.82%,其中牵引车为17.13%、工程车为 8.83%、载货车为 6.68(图 3-1)。图图 3-1 中国货车市场结构中国货车市场结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中国的重型货车保有量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02 年重型货车保有量为 148万辆,2021年重型货车的保有量为 850万辆(图 3-2),2002年至 2021 年重型货车的保有量翻了 5 倍,目前国内重型货车保有量达到 850 万辆左右,但是其中国三标准下的重型货车保有量占比约为 35%-40。微型货车,15.89%轻型货车,47.97%中型货车,3.32%载货车,6.86%牵引车,17.13%工程车,8.83%重型货车,32.82 图图 3-2 2015-2021 年中国年中国重型货车保有量重型货车保有量变动情况变动情况 中国重型货车销量波动比较明显,受到宏观经济与政策导向影响比较大(图 3-3),在 2020 年,在国三淘汰和国四限行等政策推动下,国内重型货车销量从 2019 年的约119 万辆增长到了约 161.9 万辆。在未来的几年内国三、国四标准下的重型货车如果完全退出市场,将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图图 3-3 2013-2021 年中国年中国重型货车重型货车销量及增长率销量及增长率 根据交强险数据统计,中国新能源重型货车 2018 年销量 658 辆,受双碳目标的驱动,近年来新能源重型货车销售量逐步增长,但 2019 年新能源重型货车销量出现激增,主要是因为深圳纯电动泥头车集中上牌所产生的效果。2021 年中国新能源重型货车进一步激增,累计销量突破万辆,达 10448 辆(图 3-4)。未来,随着双碳政策进一步驱动,以及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国内新能源重型货车将将步入快车道,销量还将长530.1569.5635.4709.5761.78008507.43.57.66%7.36%5.03%6.25%0%5004006008001000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数据统计:华经产业研究院重卡保有量(万辆)增长率(%)77745573115111119161.9139.5-3.90%-25.682.73W.53%-3.48%7.216.05%-13.84%-40%-20%0 06090120150180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数据统计:华经产业研究院重卡销量(万辆)增长率(%)18 期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图图 3-4 新能源重型货车销售量及渗透率新能源重型货车销售量及渗透率 从各类新能源重型货车销量来看,2021 年中国纯电动重型货车销量 9650 辆,占比92.4%,燃料电池重型货车销量 779 辆,占比 7.5%,混合动力重型货车销量 19 辆,占比 0.2%。销量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广东等环境治理要求较高的省份。2021 年中国新能源牵引车和泥头车的销量占新能源货车销量的 72(图 3-5),港口、城建工地、厂区是目前新能源重型货车的主要应用场景,其中纯电动重型货车受法规限定及续航能力等因素影响,主要适用于矿山、港口、厂区、城建工地等环境的短倒运输场景。在各类新能源重型货车中,牵引车在港口、钢厂、等短途运输中应用范围最广,需求最大,占比约 53.2%。未来随着市场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及产品技术迭代完善,新能源重型货车的应用场景将逐步拓展,市场需求规模将呈现快速增长。图图 3-5 2021 年新能源年新能源重型货车重型货车销量细分市场占比销量细分市场占比 65850362619104480.06%0.43%0.16%0.75%0.00%0.20%0.40%0.60%0.800006000900012000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销量(量)渗透率(%)牵引车52%泥头车20%搅拌车13%其他专用车(包含环卫车、载货车等)15%数据来源:电车资源 19 3.2 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推广现状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推广现状 3.2.1 深圳市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可行性分析深圳市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可行性分析 3.2.1.1 推广基础良好推广基础良好 深圳市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最早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城市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深圳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有序推进,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产业培育取得突破,已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数量最多的城市。面向碳中和、碳达峰的国家战略背景之下,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在中短途运输场景的应用,深圳市作为起步较早并领跑全国的地区也应积极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的应用,形成可复制的推广模式,为后续其他城市新能源车推广工作提供借鉴。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上,深圳市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深圳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公交车和出租车全面电动化的城市,截至 2021 年底,深圳市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应用数量约为 54.4 万辆。此外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的生命线,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或制约作用,深圳市的充电设施网络基本完善,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公共充电桩 9.7 万个,其中快速充电桩约 3.7 万个,慢速充电桩约 6万个,建成换电站 32 座。因此在良好的新能源重型货车推广经验和充电基础设施保障的基础下,深圳市可将泥头车、牵引车这类保有量较大的重型货车作为突破口,推动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的进程。3.2.1.2 技术标准日趋完善技术标准日趋完善 深圳市自新能源汽车推广发展之初就十分重视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关键技术以及标准规范等技术创新,一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支持研发,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调控政策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例如深圳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2009-2012)提出对示范运行车辆测试工作给予科研经费补贴。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 年)提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开展动力系统、辅助零部件、电动加速器、汽车智能化等领域技术创新,推进整车及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技术研发与应用。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在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领域,新建或提升5家以上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从而推进创新载体建设。为了更好的指引、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发布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 20 范、电动汽车维护和保养技术规范、电动汽车维修站通用技术要求、全密闭式智能重型自卸车技术规范、道路侧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规范等一系列技术规范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标准体系建设。3.2.1.3 扶持政策持续推进扶持政策持续推进 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国家将制定更加严格和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传统燃油重型货车作为公路运输的重要载体,对环境存在较大污染,而新能源重型货车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更加符合国家的战略目标。深圳市进一步出台了补贴政策,推动港口内燃油拖车更新置换为新能源车。深圳市交通运输专项资金绿色交通建设领域港航部分资助资金实施细则(深交规20218 号)提出,使用电动拖车按照租赁费用的50%予以资助,普通电动拖车每辆车每月最高资助额度不超过 0.5 万元。2022 年 5 月份印发的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规定,对港口内燃油拖车置换为符合条件新能源车(含清洁燃料车)的,给予最高不超过 5 万元/台补贴,体现出深圳市积极引导、支持新能源重型货车在工程领域、物流领域和港口内的应用(表 3-1)。表表 3-1 深圳市关于新能源深圳市关于新能源重型货车重型货车的相关政策文件的相关政策文件 时间时间 政策文件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2019 深圳市推进新能源工程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 年)1)深圳市将着力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规模,促进工程车辆电动化升级转型,提升新能源工程车核心技术水平、核心产品竞争力。2)到 2021 年深圳市工程车领域新增车辆纯电动化工作率先完成。通过示范引领,将新能源泥头车的应用示范经验进行推广和复制,并逐步延伸至大型吊车、挖掘机、推土车等其他类型的新能源工程车。2020 “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 1)柴油车(机)污染攻坚工程。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项目严格实施重型柴油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不满足标准限值要求的新车型禁止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在全市主要进深道路、货运通道、物流园区等柴油车密集区域安装尾气遥感检测设备和排放黑烟或其它明显可见污染物的机动车监控设备。2021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2021-2025)1)持续提升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比重。至 2025年,新能源网约车达到 5.5 万辆,新能源物流车达到 11.3 万辆,新能源环卫、泥头车达到 0.8万辆,新能源公务(含警车)、国企用车达到 0.5万辆。2)大力建设新型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公交、物流、环卫、泥头车辆运营、停放、充电一体化保障体系,构建车辆可持续运行模式。2021 深圳市交通运输专项资金绿色交通建设领域港航部分资助资金实施细则 使用电动拖车按照租赁费用的 50%予以资助,普通电动拖车每辆车每月最高资助额度不超过 0.5 万元,无人驾驶的电动拖车每辆车每月最高资助额度不超过 1万元,使用 LNG 拖车每辆车每月资助 0.1万元。21 时间时间 政策文件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2022 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 加大新能源车辆推广和普及力度。推进存量和增量载运工具清洁化替代,重点提升货车新能源比例,加快推进市内短距离物流车、港口码头园区牵引车等车辆电动化。开展道路使用管理政策技术储备研究。建立以交通减碳为切入点的道路使用调节机制,研究在交通拥堵严重、环境保护要求高的重点片区设置机动车低排放区,提高准入车辆的排放标准。2022 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 推动港口内燃油拖车更新置换。对港口内燃油拖车置换为符合条件新能源车(含清洁燃料车)的,给予最高不超过 5 万元/台补贴。3.2.1.4 运输需求攀升运输需求攀升 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近年来公布的深圳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公告,近6年深圳市建筑废弃物总产生量达到4亿m3,未来随着开发建设工程体量不断增加,每年仍将产生 1 亿 m3的建筑废弃物(主要为工程弃土),泥头车的保有量在未来仍有上涨空间。此外,港口是水陆运输的起点和终点,是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以及国际物流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和物流通道的枢纽,深圳作为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港口货运是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2021 年,深圳港全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2877 万标箱,同比增长 8.4%,超额完成年度目标,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四15,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货运量也将持续增长,为半挂牵引车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平台。在一些非道路特定场景,例如港口车、工程车或是泥头车,有固定的行车路线和特定需要,电动重型货车具有推广优势,因此在存量柴油重型货车面临置换更新的前提下和重型货车运输业务需求上涨的情况下,深圳市可以港口物流和渣土物流为突破口,逐步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在货运领域的应用。3.2.2 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市场规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市场规模模 截至 2021 年底,深圳市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应用数量约为 54.4 万辆,在公共交通领域,包括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基本上已经实现全面电动化;在重型货车领域,深圳市营运状态的重型自卸货车的企业数共 369家,营运的新型泥头车共有 15365辆,其中传统燃料类泥头车 11165 辆(占比 73%),纯电动泥头车 4200 辆(占比 27%)。其中柴油类约占全市渣土车总运力的 70%,而纯电动类约占总运力 30%,已经初步实现了新能源重型货车的规模化应用。深圳市当前各类重型柴油货车保有量约 10.5 万辆,包括仅在港口内运营的集装箱牵引车超过 1200 辆。22 此外,根据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办法运输管理中规定了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及企业的相关要求。为规避泥头车乱倾乱倒、超载超速等违法乱象行为,规范泥头车行业秩序,深圳于 2018 年颁布了全密闭式智能重型自卸车技术规范(深市监标 201766 号),对全市泥头车的规格型号进行统一,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大力推进泥头车电动化。2019 年开始深圳市政府着力推进重型货车电动化,同年 10 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深圳市纯电动泥头车推广使用实施方案,明确了纯电动泥头车保有量目标,并在路权等配套政策和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同时提出在2年内形成完善、便捷的纯电动泥头车充电网络,为了推动淘汰传统泥头车推广纯电动泥头车,深圳还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政策,对符合奖励条件的纯电动泥头车,深圳市将给予最高 80 万元/车的超额减排奖励,在前期的推广基础下,深圳市目前已推广纯电动泥头车 4200 辆,并且已经运行接近 4 年时间,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运营经验。而深圳也将以纯电动泥头车为突破口,持续发展新能源重型车整车产业规模。通过示范引领,将新能源泥头车的示范经验,逐步在港口运输、搅拌车等种类重型货车上予以推广。基于此,本项目以泥头车为代表,分析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的推广现状。3.2.3 深圳市纯电动泥头车运营现状深圳市纯电动泥头车运营现状 根据深圳市新泥头车规定全密闭式智能重型自卸车技术规范,新型泥头车实际装载容积不超过 10.6 立方米,且所有泥头车需满足国五加 DPF 排放。深圳市积极推行泥头车电动化,加强渣土运输环境保护。以比亚迪 T10ZT 电动智能泥头车为例(图3-6),该电动泥头车货箱容量不超过 10.6m,有效载重约 15.5 吨,整车电量达435kwh,通过监控平台实测数据,车辆满电可以行使约 250km,可以满足大部分泥头车的日均营运需求。图图 3-6 比亚迪比亚迪 T10ZT 电动泥头车电动泥头车外观外观与型号信息与型号信息 23 深圳市纯电动泥头车平均运营情况如下,数据由实地调研、大数据平台、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公布的泥头车运输行业经营月报(图 3-7)及纯电动泥头车运营里程监测数据表整理得出。注:图片来源 2020 年 12 月深圳市泥头车运输行业公报。图图 3-7 深圳深圳市市泥头车泥头车运行情况运行情况 单车日均行驶距离:110-210公里 车辆日均行驶时段:集中在 5-12时 车辆日均行驶时间:7-8 小时 运力水平:对比 2019 年,2020 年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新增 925 台,取消“两牌两证”后放宽了对外地车辆的限制,近年来进入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行业的企业和车辆呈逐年上涨态势,加大了环境压力和交管部门的监管压力。调研显示车辆的日均出勤率为 50p%不等,车辆的闲置率较高;深圳市新型泥头车市场空间在 8224-13863 辆,运力供需平衡最佳理论值为 10421 辆。目前行业运力已超出合理运力上限。3.2.4 深圳市纯电动泥头车推广难题深圳市纯电动泥头车推广难题 深圳市于 2019 年发布了纯电动泥头车的推广方案,在财政补贴下深圳的纯电动泥头车保有量居全国首位,然而在取消财政补贴后其市场明显走弱,项目组在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的支持下对运输企业进行走访调研(问卷统计结果详见图 3-8),纯电动泥头车的推广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车辆的购置成本过高,由于纯电动重型卡正处于研发使用的初始阶段,市场没有形成规模,成本目前仍然很高。例如,比亚迪纯电动自卸车补贴前价格为 100万元左右,比同类柴油车型(40万左右)价格明显高出许多。第二,是充电时长降低了营运效率,作为营运性车辆,车辆的充电时间较长,而 24 深圳市对泥头车的营运时间是有区间限制的,车辆充电时长使得车辆的有效运营时间减少,损失的时间成本较高,降低企业的营运收入。第三,是车辆的维修服务保障问题,根据调研电动泥头车的维修等待时间过长,例如有企业表示关键部件的维修需要等到总部寄来之后才能进行维修,车辆的售后服务不够完善。车辆自身的安全性能、售后维修服务能力、电池寿命是制约其推广的重要因素;换电模式有机会成为解决当前充电式重型货车在使用过程中充电难和电池维保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图图 3-8 深圳市泥头车电动化影响因素深圳市泥头车电动化影响因素 调研结果表明,泥头车运输企业受市场竞争运费单价压低,泥尾处置问题又提高了运输企业的经营成本,本土运输企业的利润降低,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相比传统充电模式,换电模式可以减少充电等待时间和初始购置成本,运输企业更愿意使用换电版的泥头车。2032873763765004754860100200300400500600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 25 图图 3-9 深圳市泥头车电动化推广政策需求深圳市泥头车电动化推广政策需求 此外,相比于路权、手续优待等政策,企业更关注的是免税、补贴等经济激励政策(图 3-9);深圳市目前对泥头车运营的时间段及运营路线有相应限制,若相应放宽对电动泥头车的车辆管制政策,可以促进其推广。3183833733283964033903920100200300400500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 26 第四章第四章 换电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换电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4.1 国内外换电模式发展历程国内外换电模式发展历程 4.1.1 国外换电模式发展历程国外换电模式发展历程 早在 2007 年,以色列 Better Place 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从事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运营公司。该公司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纯电动汽车底盘换电技术,并进行了商业化推广,为客户提供纯电动汽车换电服务。由于硬件成本和电池维护成本投资较大,且受制于当时汽车生产企业对发展新能源汽车还存在较大顾虑,新能源汽车数量极少,同时换电模式在用户端的便性、使用成本和传统燃油车相比没有大的优势,因此最终并没有实现商业化推广。2013 年,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展示了其开发的快速换电技术,换电时间缩短到 90 秒。从技术上看,特斯拉的快速换电技术仍是基于 Better Place 的底盘换电技术路线,但进一步提高了换电速度。由于特斯拉意识到底盘换电的异形电池无法跨车系车型共享、换电站兼容性低、运营效率低,以及难以整合车企资源形成通用标准的致命缺陷,很快将发展重点转向了其超级充电桩技术 Supercharger 3,战略性地放弃了换电路线和模式16。4.1.2 国内换电模式发展历程国内换电模式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主要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开展了新能源公交车换电模式示范运行项目,开发和验证了新能源公交车换电技术。国家电网公司首先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进行换电技术研究,提出了“换电为主、插充 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商业运营模式,完成相关技术储备和出租车换电试点,首次提出并验证了“车电分离,里程计费”的商业模式。表表 4-1 中国换电模式发展历程中国换电模式发展历程 时间时间 发展特点发展特点 产业特征产业特征 2009-2012 年年 国网牵头,示范基地为主,发展换电模式 换电为主,充电为辅 2012-2018 年年 充电模式成为发展主流,换电模式发展缓慢 充电为主,换电为辅 2019 年年-至今至今 支持政策出台,市场再次关注换电模式 充换电并行发展 通过中国换电模式发展历程(表 4-1)可以看出,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不同时期境遇截然不同。初期选择换电的原因在于效率高,能够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特别是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阶段,行业内更关注补电效率,在乘用车和公交车换电等领域都做过尝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换电技术体系,27 也进行了市场验证。中期则由于换电投入成本太高、换电车辆少、兼容车型少等缺点,加上标准不完善、企业积极性低等因素,使得市场转而选择并大力发展充电模式,并实现充电桩建设和运营规模化发展。但企业端并没有停止发展换电模式,一直在探索中进步。而现阶段,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步退坡的“后补贴时代”,市场又亟需降低整车成本、增加对传统燃油车的竞争优势、减轻消费者的购买压力,于是换电模式所支持的裸车售卖、电池租赁等商业模式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热点。2021 年 10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其中宜宾、唐山、包头 3 城市纳入重型货车特色类试点。以下对三个城市(表 4-2)进行发展基础以及未来发展计划的分析和研究,为深圳市发展换电重型货车规模化市场应用提供经验借鉴。表表 4-2 新能源重型货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新能源重型货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 城市城市 发展基础发展基础 未来规划未来规划 包头包头 包头市拥有全国唯一军工背景的重型货车生产企业北奔重汽集团。北奔重汽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特种汽车院士工作站,与宁德时代、特百佳动力、玖行能源等行业龙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批换电重型货车。应用场景上,包头及周边地区能源丰富,不乏矿山、厂区等适合纯电动重型货车运营的场景,可以满足运营所需。2020年 12月,包头市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网生态一体化项目建设。2020年 12 月长安新能源包头智慧换电站投入运营。2020年包头市新能源汽车换电网相关产业投资合作,计划将在 3 年内在全包头市推广约 4 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包头市标准分箱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1万辆以上时,建成一座以包头为基地、覆盖内蒙古全省的动力电池租赁、存储、转运、梯次利用、循环利用与服务的新型动力电池循环产业园。唐山唐山 唐山的钢铁产量一直位于全国首位,工业产值占唐山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同时也带来了突出的能耗和环境问题,随着大宗物料以及港口货物运输需求增长,唐山重型货车保有量已超过 10.2 万辆。在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下,唐山市大宗运输、港口接驳等物流企业也纷纷对新能源运输车辆表现出巨大热情和积极的接纳态度,以助力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为换电重型货车的推广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唐山市计划在试点期内落地运营换电重型货车 2600台,建成投运换电站不少于 60座,成立电池资产管理公司 2家,换电运营示范企业 5 家,届时可节约柴油消耗 18 亿升,减排二氧化碳 473 万吨。重点从设计“三纵一横”干线换电网络布局、与国家电投合作建立换电重型货车数据监控管理平台、建立全市纯电动重型货车换电联盟、对新能源重型货车城区不限行等方面落实试点方案。宜宾宜宾 四川宜宾已具备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的多个优势。产业集群方面具备完整新能源重型货车换电产业链,宁德时代 200GWh 生产基地四川时代落地宜宾,3 月被认证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宜宾金茂科易、宜宾科易换电是国内领先的重型货车换电设备提供商,产业基础完备。此外宜宾还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丰富的水电等清洁能源,中国电动重型货车换电产业促进联盟等宜宾市计划在 2 年内建成换电站 20 座以上,推广车辆 1000 辆以上,到 2025年建成 60 座换电站,推广车辆 3000 辆,并将试点成果推向全国其他 20 个以上城市,累计建成换电站1000座以上,推广换电重型货车 50000辆以上,形成产值 300亿以上。从围绕宜宾港、宁德时代园区等典型场景开展共享式重型货车换电示范运营、加快建设换电基础设施网 28 城市城市 发展基础发展基础 未来规划未来规划 行业组织、独特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区位优势等,这些都为其发展换电重型货车提供了基础。络、构建严格的安全监管平台、推动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推动试点方案实施。4.2 换电重型货车技术方案分析换电重型货车技术方案分析 当前市场电动重型货车的电池安装方式多种多样,主流的换电技术路线包括顶吊式换电方案、整体单侧换电方案、整体双侧换电方案 3 种(表 4-3)。其中,较早投入进行试点示范的是顶吊式换电方案,由于该种换电方式采用钢索吊装电池包,在电池包接近落座时,钢索具有一定的柔性,比较容易实现误差的兼容,所以顶吊式换电属于技术简单、成本比较低、可行性比较好的换电方案,也是最早商用化的换电方案。因为顶吊式换电的定位方式比较简单,对司机的驾驶技能要求较高,对于港口、矿山等司机经过强化培训的封闭场景,能够发挥司机管理优势,使控制系统简化降低成本。该技术的代表企业为上海玖行 整体单侧换电的电池抓取机构是刚性的,机器人在抓取电池之间没有柔性环节,如果车辆电池与既定位置对位偏差,换电机器人产生校正位置的力则会很大,对导向机构会产生很大的损伤。所以整体单侧换电对智能化技术的挑战更大,对控制精度的要求更高,需装备激光雷达及视觉传感器,导致其成本也相对比较高。由于整体单侧换电智能化程度比较高,其对司机的专业性要求较弱,可适应城市中的渣土车、牵引车、水泥搅拌车等多类车型,且对司机换电停车的要求相对较低,其智能化装备也发挥了较大价值。此外,侧换式换电的优势是换电站的主体装备高度与车高相当,在城市建设时比较容易被定性为装备,可以免去临时建筑审批流程。整体双侧换电最大的优势是电池不占货箱空间,适用于电池存储位置有限的矿货车型。整体双侧换电对部分必须双侧布置电池的场景及车型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由于整体双侧换电需要装备两套机器人及两套电池存储充电仓,其成本也相对较高。表表 4-3 三种换电模式对比分析三种换电模式对比分析 分类分类 整体单侧换电整体单侧换电 顶吊换电顶吊换电 整体双侧换电整体双侧换电 战体高度战体高度 主体与车辆等高(6米)主体与车辆等高 换电时间换电时间 3-5 分钟 3-5 分钟 300 定位方式定位方式 激光雷达 视觉 减速带机械定位 车型适应性车型适应性 自动校准 司机控制停车位置 成本成本 控制系统成本高 控制系统成本低 双机器人成本高 29 4.3 换电重型货车换电重型货车应用场景分析应用场景分析 4.3.1 封闭场景封闭场景短倒短倒运输运输 封闭场景主要包括港口、钢厂、煤矿等,具有作业区域固定,定点、高频、运输效率要求高,日均运距为 80-150 公里,24 小时不间断作业等特征,车辆常处于怠速或低速状态,发动机热效率低、燃油经济性差、污染水平高,使用换电重型货车既能实现能源的快速补给,降低车辆造成的大气污染,且建设一座换电站即可覆盖整个封闭区域的服务需求。且高频短倒用换电,满足快速补能需求,可以提高效率;低频短倒用充电,不需要快速补能,可以降低成本。4.3.2 开发场景开发场景短倒运输短倒运输 短倒运输场景主要包括城市渣土运输、公铁接驳运输、煤矿到电厂短途运输等,具有路线固定、单程距离短的特征。该场景下,根据运输距离不同,重型货车每天能够往返运输 4-6 次,单程里程 100-200 公里左右,使用换电重型货车可每单程或往返更换1块电池,几乎不影响运输效率,可实现对柴油重型货车的替代。同样,高频短倒用换电,满足快速补能需求,可以提高效率;低频短倒用充电,不需要快速补能,可以降低成本。4.3.3 干线中长途运输干线中长途运输场景场景 重型货车是高速公路运输的主力,因此高速公路等干线中长途运输是换电重型货车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该场景下,重型货车单程运距为350公里左右,日均行驶里程可达800公里以上,对运输效率要求较高,使用换电重型货车能够满足对运输效率的要求,且换电站可以与加油站同样布局于高速公路服务区内,几乎无需新增土地规划,容易实现推广应用。干线中长途运输用氢燃料电动货车,对车辆有长续航和快速补能的需求。4.4 换电技术和模式相关政策分析换电技术和模式相关政策分析 4.4.1 国家层面国家层面 2020 年来多份政府文件提出大力发展换电模式(表 4-4),在 2020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新基建的内容由“建设充电桩”扩展为“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这是换电站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亦是换电站首次被纳入新型基础设施行列,换电站成为中国新基建的七大重要领域之一,自 2021 年 5 月起重庆、海南、辽宁省大连市相继颁布换电站补贴标准,参考乘用车换电站单站投入500万元,30 最高可获得15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以加快换电站建设速度。随着换电站未来迎来快速增长,各省市或将陆续出台补贴标准。同年 11 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的通知明确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换电技术标准走向统一,2021 年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换电领域首个基础通用国家标准的发布,于1月起开始实施,文件中对换电汽车设计、换电接口连接、电池包功能及相关监测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从机械强度、电气安全以及环境适应性三个角度保障了换电汽车的使用安全,为换电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标准支撑,引导了行业合理规范的发展。此外,2021 年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唐山、包头、宜宾等列为重型货车特色类城市。这些城市积极响应,制定了明确的推广目标,出台多项支持换电重型货车推广应用的配套政策,在政策引导的推进下,新能源重型货车的发展已由单纯补贴推动逐步向商业化转变,市场已到了新的转折点。作为特定场景下解决运输需求的载体,换电重型货车或将迎来一波快速增长,2022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快构建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开展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技术升级方案研究和验证,加快推进电动汽车传导充电连接装置等系列标准修订发布。表表 4-4 2020 年以来换电行业相关政策梳理年以来换电行业相关政策梳理 时间时间 名称名称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2020.05 政府工作报告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2020.1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2021.02 商务领域促进汽车消费工作指引部分地方经验做法的通知 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便利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补贴政策。2021.03 2021 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 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基建标准制定,大力开展电动汽车和充换电系统等融合创新标准制定。2021.03 政府工作报告 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2021.10 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 将 11 个城市纳入换电试点范围。试点内容包括加强技术研发、开展示范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监测管理、健全标准体系、优化产业生态、强化政策支持。2021.11 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 发布中国汽车行业换电领域的首个基础通用国家标准,规定了换电式汽车的安全标准,未对换电车型整体设计、电池包、电池接口、换电技术做统一标准划定。2022.03 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提出加快构建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推进纯电动汽车车载换电系统、换电通用平台、换电电池包等标准制定。31 4.4.2 地方层面地方层面 多省市地方政府已经或正在出台一些鼓励乃至专项政策尝试换电模式运营,加码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建设。虽然目前换电模式仍处于推广前期,但政策向充换电模式倾斜,有利于充换电良性商业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打开换电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空间,部分省市也相继发布鼓励换电运营的相关政策(表 4-5)。表表 4-5 部分地方政府鼓励换电运营的专项政策部分地方政府鼓励换电运营的专项政策 地地方方 时间时间 文件名称文件名称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上上海海 2021.02 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将完善换电设施报建管理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换电运营给予补贴,完善经营性换电网络布局,滚动编制换电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浙浙江江 2021.05 浙江省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 鼓励专业运营商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鼓励整车企业与电池企业、充换电基础设施生产运营企业合作,重点加大换电站等设施建设。贵贵州州 2021.07 关于印发贵州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加快推动重型货车、渣土车、搅拌车等电动化的工作,因地制宜的建设充换电站,到 2023 年全省累计建成 15座换电站。北北京京 2021.08 关于印发北京市电动汽车社会充换电设施运营补助暂行办法的通知 以充换电设施的充电量为基准,结合对充换电站运营的考核评价等级,给予充换电设施投资建设企业一定的财政资金补助,评选充换电服务示范站,并加大补助支持。重重庆庆 2021.10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建设补贴 对换电站采用先建后补的方式,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市内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的公共领域换电站给予补贴,其中建换电站给予 400 元/千瓦的一次性建设补贴 大大连连 2021.10 大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奖补资金管理办法 对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换电站一次性给予不超过换电设施投资的 30%的补贴资金,最高补贴额度不超过 200 万。海海南南 2021.11 海南省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实施方案 到 2022年底全省建成换电站 30 座以上,对投放换电车辆不低于 50 辆并实际以换电模式运营的中重型货车项目,一次性给予 400万的奖励。宜宜宾宾 2022.03 全面推进“电动宜宾”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5年)到 2025年,核心示范区重型货车换电站达到 37座、加快发展区重型货车换电站达到 23 座,基本形成全市换电标准统一,车、电池、换电站兼容共享的重型货车换电体系。重重庆庆 2022.04 关于重庆市 2022年度新能源汽车与充换电基础设施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中重型货车换电站按照换电设备充电模块额定充电功率,给予 400元/千瓦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单站补贴最高不超过 80 万元,单个企业补贴不超过 500 万元。苏苏州州 2022.06 苏州市“十四五”电动汽车公共充换电设施规划 公交场站、环卫部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产业园区等短途、高频、重载场景,布局专用换电站,探索车电分离模式,促进重型货车领域的电动化转型。32 4.5 换电重型货车推广现状换电重型货车推广现状 由于较大的燃油消耗量和碳排放量,燃油重型货车是电动化的重点对象。2021 年新能源重型货车年销量冲破万辆大关,大大超过市场预期,自 2020 年开始,换电模式在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发展。换电重型货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快速,在两年多时间内,市占比几乎是从零开始,在 2021年占比达到了 30.70%,基于换电模式可有效解决营运车、商用车等细分赛道对补能效率的需求,换电重型货车正在凭借时效性和经济性加速商用车领域的电动化进程。图图 4-1 2021 年第年第 1-12 批换电重型货车车型数量及占比情况批换电重型货车车型数量及占比情况 根据工信部2021年全年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数据(图4-1),换电重型货车推荐车型款数呈现出整体大幅上升趋势,下半年总推荐车型122款,远高于上半年的 37 款,预示着换电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纯电动重型货车克服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等短板的主要路径之一。图图 4-2 2021 年第年第 12 批换电重型货车各类车型数据批换电重型货车各类车型数据 按车型来分,在第 12批次的数据显示,上榜的换电牵引车 13款,占比半壁江山,431011361815231921261151362062251622312272442422191942363.5%2.2%4.9%4.9%1.9%2.6%7.9%6.1%9.5%8.7.8.0%0.0%2.0%4.0%6.0%8.0.0.001001502002503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11月 12月换电重卡上榜数量新能源汽车上榜数量换电重卡占比牵引车50.0%泥头车26.9%搅拌车11.5%自卸式垃圾车11.53 居第一;换电泥头车上榜 7 款,占比 26.9%;搅拌车和自卸式垃圾车均上榜 3 款,占比均为 11.5%(图 4-2)。目前,重型货车换电站主要集中布局在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上海等经济发达的的城市及环境治理要求较高的重工业城市。2020 年 7 月首批北汽新能源换电重型货车车辆交付仪式在京举行,中国首个换电重型货车商业化应用场景正式落地。2020 年 10 月,国内首套电动重型货车智能换电系统在内蒙古煤电露天矿通过100 天高强度试运行,开启了中国大型工程车辆的电气化进程,2020 年 12 月,国家电网江苏电力公司和徐工集团强强联合,共同推进国内首个城市新能源泥头车换电示范运营项目落地。同月,国家电投山西铝业正式投运充换电站,包含“电动重型货车 充换电站”、智慧物流、光伏发电等 3个子项目。到 2020年底,国家电投已落地换电重型货车、工程机械累计突破 5000台,充换电设施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等 14个省市,换电站布局落地签约 66座,其中换电站建成交付 11 座。2021 年 2 月,河南省首个纯电动重型货车充换电站在郑州高新区启用,每天最多可充电 100 辆,实现 24 小时无人值班不间断运营17。2021 年 12 月,中国重汽30 辆电动重型货车交付日照港,为山东打造“零碳港口”作出了重要贡献。换电重型货车在钢铁行业、港口运输、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表现出了强大的运输能力,赢得了市场的认可。2022 年 2 月全国首条电动重型货车干线福宁干线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换电重型货车走出了只适应支线短倒、短途运输的运输场景,拓展了新的应用场景。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地扶持和鼓励,换电模式运营商在成本方面有了一定的缓解,加上技术方面的规范和用车方面的安全性,换电重型货车市场或将迎来新的风口。34 第五章第五章 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的环境效益评估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的环境效益评估 5.1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nalysis,LCA)是针对产品或服务系统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也是机动车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定量化评价主要方法之一,可用于研判其低碳绿色发展水平。在车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领域,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采用 LCA 方法对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私家车和公交车)例如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开展对比研究,本研究同样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开展单车减排效益评估,研究系统边界见图 5-1。生产阶段使用阶段报废阶段原材料能源边界车辆生产车辆生产车辆周期燃料周期车辆主体电池生产燃料生产燃料生产柴油电力车辆使用车辆使用车辆装配部件更换燃料使用燃料使用柴油消耗电力消耗车辆车辆主体报废电池报废温室气体常规污染物 图图 5-1 车辆生命周期系统边界车辆生命周期系统边界 美国阿贡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ANL)开发研究的 GREET 模型被广泛应用车辆的生命周期评价领域,该模型以燃料为研究对象,划分油井到油泵(well-to-pump,WTP)也称为燃料上游周期和油泵到车轮(pump-to-wheel,PTW)称为燃料下游周期,为了衔接 GREET 模型的结果,本研究将系统边界分为燃料周期和车辆周期,涉及的燃料为传统重型货车使用的柴油和新能源重型货车使用的电力,柴油的上游阶段包括原油开采及运输、炼油和柴油输送到柴油补充站,电力上游阶段包括原煤的开采与生产、电煤运输及其他原料开采与运输,燃料的下游周期为车辆的行驶阶段;车辆周期主要包括生产阶段、使用阶段、维修以及车辆报废处理阶段,本研究的系统边界只考虑与车辆和燃料系统直接相关的范围,不考虑诸如厂房建设和设备制造等间接影响(图 5-1),功能单位考虑为车辆行驶 1km 里程。35 5.1.1 分析指标分析指标 根据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规定重型载货汽车行驶 70 万 km 需引导报废,并结合行业现状,本研究设定泥头车、集疏港牵引车的生命周期行驶里程为70万km,港内倒短牵引车的生命周期行驶里程为40万km,所分析的直接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温室气体如 CO2、CH4、N2O 和常规空气污染物 SOX、NOX、CO、VOC 和颗粒物等 8 种,其中颗粒物包括了 PM2.5和 PM10(表 5-1)。表表 5-1 环境影响指标环境影响指标 种类种类 名称名称 主要影响主要影响 能源消耗能源消耗 一次能源消耗(MJ)主要是包括一次能源、化石能源消耗 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排放 二氧化碳(CO2)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贡献气体 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常规污染常规污染物物 挥发性有机物(VOC)VOC 是指在常温常压下,从液体或固体中自发发出的化学物质气体排放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危害。一氧化碳(CO)是碳基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氮氧化物(NOX)会增加水体中的氮负荷,扰乱生态系统的化学与营养平衡。二氧化硫(S02)是一种对呼吸道有刺激性作用和酸沉降前体物质。颗粒物(PM)是小颗粒和液滴的复杂混合物,加重呼吸系统疾病。5.1.2 模型基本假设模型基本假设 5.1.2.1 燃料周期基础参数燃料周期基础参数 本研究涉及的燃料为柴油和电力,传统重型货车使用的是0号柴油。柴油的开采等数据主要参考车辆燃料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分析方法的结论18,而电力则考虑深圳市的实际消费电力构成。根据广东电力市场 2020 年年度报告内容,广东省域电网核电的装机容量占比 11.5%,气电占比 19%,煤电占比 46.8%,风电、光电等新能源装机占比 22.7%;而深圳电网核电的装机容量占比 44.3%,气电占比 38.6%,煤电占比13.5%,风电、光电等新能源装机占比 22.7。深圳属于典型受端电网,外来电量即购省网电量的比例大约为 70%,本地调管的电源电量占 30%,根据上述资料可以得到深圳市消费电力构成为核电占比 21.3%,气电占比 24.9%,煤电占比 36.8%和新能源占比 16.97%(图 5-2)。36 图图 5-2 深圳市消费电力结构深圳市消费电力结构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的交通研究中心从 20 世纪 80年代就开始研究交通燃料和车辆技术的燃料周期问题,通过计算机模拟工具评估在不同交通技术条件下的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和排放量,本研究采取 ANL 开发的 GREET 软件进行燃料周期的分析。5.1.2.2 车辆周期基础参数车辆周期基础参数 车辆装配需要多种零部件,而每种零部件的生产工艺不同,根据生产工艺将其划分为车辆主体、电池和流体三部分。电池包括启动和动力电池两种类型,其中启动电池为车辆启动提供电力,而动力电池为车辆行驶提供动力。传统柴油重型货车只有启动电池,而新能源重型货车有启动和动力电池。流体是指车辆中的机油、冷却液、制动液等。车辆除了流体和电池两部分外,其余部件归入车辆主体部分。车身主体原材料构成参考软件内置设置比例(表 5-2),目前纯电动重型货车配备的电池主要为为磷酸锂动力电池,其原材料构成占比为:铅:69%,硫酸:7.96%,聚丙烯:6.1%,玻璃纤维:2.1%。表表 5-2 车身主体材料占比车身主体材料占比 原材料原材料 传统燃油传统燃油重型货车重型货车 纯电动纯电动重型货车重型货车 钢钢 61.70f.40%铸铁铸铁 11.10%2.00%煅铝煅铝 4.10%1.00%铸铝铸铝 2.80%5.50%铜铜 1.90%4.70%玻璃玻璃 2.90%3.50%塑料塑料 11.20.10%橡胶橡胶 2.40%1.80%其它其它 1.90%3.00%本研究假设柴油重型货车车辆主体占比 95 ,而纯电动重型货车的电池重量由调研得到,电池重量以 10kg/kwh 计算,车辆装配主要能源消耗发生在车间压缩、焊接、涂装等工艺中,车辆配送阶段的环境影响与运输装置和距离相关,本研究假设采用重 37 型货车和铁路运输,平均运距为 1600km;车辆的报废包括车辆主体和电池的报废处理,除了加热工序使用煤,其余各个阶段均采用电能(表 5-3)。表表 5-3 车辆装配、配送和报废的能耗强度车辆装配、配送和报废的能耗强度 环节环节 涂装涂装 照明照明 供暖供暖 压缩压缩 焊接焊接 运输运输 主体报废主体报废 电池报废电池报废 能耗能耗 MJ/kg 2.72 2.18 2.03 0.90 0.61 1.0MJ/tkm 0.37 31 车辆寿命期间需要对其进行日常维护保养,以保证车辆性能,维修阶段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由于其更换零部件导致的,由于缺乏更换过程的有效数据及这部分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研究不考虑更换过程的环境影响,只考虑更换零部件的生产带来的环境影响,其主要更换的零部件是轮胎和流体,根据文献资料,车辆行驶80000km 需要更换一次轮胎,重型货车生命周期内加注机油 44 次,雨刷液行驶12500km 更换一次,制动液和冷却液行驶 62500km 更换一次。5.1.2.3 车辆行驶阶段参数及道路排放因子车辆行驶阶段参数及道路排放因子 车辆行驶过程的百公里能耗是影响车辆运营过程能耗与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传统燃油车的能耗通过调研运输企业获取,纯电动重型货车的能耗通过调研车企及车辆实际运营能耗获取,调研结果表明传统柴油泥头车的百公里油耗为50L/100km,港内运营的牵引车百公里油耗 65L/100km,中短途运输的牵引车百公里油耗为 30L/100km;纯电动泥头车的百公里电耗为 155165kWh/100km,本研究选取160kWh/100km;而港内运营的牵引车百公里电耗的实测数据为 140150kWh/100km,本研究选取 145 kWh/100km,港外运营的牵引车百公里电耗的实测数据为 130135kWh/100km,本研究选取 132 kWh/100km。表表 5-4 车辆运行阶段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车辆运行阶段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污染物污染物 排放因子(排放因子(g/km)燃油重型货车 纯电动重型货车 VOC 0.2285 0 CO 0.2700 0 NOX 8.1091 0 PM10 0.0130 0 PM2.5 0.1122 0 SOX 0.0040 0 CH4 0.0762 0 N20 0.0100 0 CO2 583.5000 0 VOC(蒸发(蒸发)0.002 0.013 PM2.5(轮胎摩擦)(轮胎摩擦)0.022 0.007 PM10(轮胎摩擦)(轮胎摩擦)0.055 0.026 车辆行驶过程的尾气排放分为标准污染物、温室气体和非尾气排放物,标准污染 38 物 SOX、NOX、CO、VOC 和颗粒物,温室气体包括了 CO2、CH4和 N20(表 5-4);非尾气排放物包括燃油蒸发产生的有机化合物 VOC-Evap,轮胎和刹车磨损产生的固体颗粒排放物,数据主要来源于 GaBi 数据库、道路实测数据及相关参考文献。5.1.3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 本研究涉及的数据包括燃料周期的燃料上游、下游车辆运行能耗,车辆周期包括车辆原材料的生产与加工、车辆装配与运输、车辆维护和报废阶段,各阶段的能耗与相关物质的污染物排放系数等基础数据来源主要有文献、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 ANL开发的 GREET 软件等(表 5-5)。表表 5-5 数据分类及来源数据分类及来源 生命周期阶段生命周期阶段 数据类别数据类别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 燃料生产燃料生产 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生命周期评价数据 能源统计年鉴 2020、文献(高有山)深圳市电力构成及生命周期评价数据 广东电力市场年报 2020、文献(周长宝)车辆原材料生车辆原材料生产产 钢铁、铜、铝等车辆主体原材料生命周期评价数据 GREET 内置数据、文献(丁宁21、杨建新22)、GaBi 数据库 镁、塑料、石墨二极管等电池系统生命周期评价数据 GREET 内置数据、文献(沈万霞23、李书华24)、GaBi 数据库 机油、传动液等流体系统生命周期评价数据 文献(李书华)车辆生产、维车辆生产、维保和报废保和报废 车辆主体、电池系统和流体系统构成比例 GREET 内置数据 车辆喷涂、焊接和组装等装配阶段的能耗 GREET 数据、文献(李书华)车辆配送距离及其能耗 文献(WEISS25;LI26)维修阶段部件(如轮胎、机油等)的更换次数及能耗 文献27(余大立、李书华)车辆报废回收能耗 文献(AGUIRRE28,LI)车辆运行车辆运行 车辆的百公里油耗/电耗 调研 车辆运营阶段的排放因子 GaBi 数据库、实测数据、文献(余大立、李楠楠29、郭园园30)车辆全生命周期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较为复杂,其中车辆生产制造过程、使用阶段能耗是本研究的重要环节。因此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相关数据来自中国本土化的生命周期评价数据(CLCA);本研究基于能源基金会的项目支持,调研深圳市内相关的家泥头车、港内外运输企业,上汽红岩、重汽等车企收集车辆使用阶段的能耗数据;而车辆维保及拆解阶段的相关数据对结果的影响较小,本研究采用国内外已有文献数据和相关的商业数据库 GaBi 作为参考。39 5.2 单车减排效益评估单车减排效益评估 5.2.1 泥头车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泥头车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2.1.1 燃料周期燃料周期 柴油的 WTP 结果采用已有研究数据,电力 WTP 结果基于深圳市消费电力结构,在 GREET 软件模拟得到;根据调研,即纯电动泥头车的能耗为 1.60kWh/km,柴油泥头车的能耗为0.5L/km;柴油热值为42652kj/kg,密度为0.840.85kg/L,本研究取0.85kg/L,电力热值为 3600kj/kWh,根据 GREET 模型可得出车辆燃料周期内的能耗与排放结果(表 5-6)。表表 5-6 燃料周期评价结果燃料周期评价结果 燃料燃料 能耗能耗(万万 MJ)燃料周期空气污染物燃料周期空气污染物排放排放(kg)WTW VOC CO NOX PM10 PM2.5 SO2 CH4 N20 CO2 柴油柴油 1,269 201 276 6,127 76 199 2,222 521 11 535,383 电力电力 391 66 213 416 93 42 456 1,065 12 215,187 从能源消耗的角度分析,由于纯电动泥头车的行驶能耗低于柴油泥头车,因此在燃料周期内纯电动泥头车的总能耗降低了 69.2%,在深圳等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较高的区域,纯电动重型货车相对传统燃油重型货车有很好的节能效果;在燃料周期下游阶段,纯电动泥头车在行驶过程中尾气零排放,在燃料周期内的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燃料周期上游的开采、运输等阶段,使得纯电动泥头车在WTW阶段的整体排放优于传统柴油泥头车,从常规气体排放分析,柴油重型货车的排放物主要是因为燃烧不完全而导致的燃烧废物,中国五之前柴油车排放限值较低,且重型货车在道路上处于低速、中速状态下行驶时间最长,而低速行驶是造成单位距离高油耗和排放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 NOX的排放显著降低,推广新能源货车可以有效缓解柴油货车 NOx 控制水平欠佳的问题;从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分析,总的排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N2O 排放对WTW 周期内的温室效应的贡献不足 1%,其影响相对较小。5.2.1.2 车辆周期车辆周期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深圳市泥头车运输企业选取代表车型:其纯电动泥头车主要以本地品牌比亚迪车型为主,柴油泥头车主要以华菱为主(表 5-7)。表表 5-7 泥头车主要技术参数泥头车主要技术参数 动力动力 整备质整备质量量 能耗能耗 发动发动机机 电动电动机机 电池类型电池类型 动力电动力电池质量池质量 电池容量电池容量 启动电池启动电池 柴油柴油 15.5吨 0.5L/km 247kW-24V 铅酸 电力电力 16.5吨 1.60kWh/km-360kW 磷酸铁锂 4.35吨 435.2kWh 24V 铅酸 40 注:车型参数来源货车之家();能耗信息来源于实地调研,动力电池重量以 10kg/kWh计算。从车辆周期各阶段的能源消耗与气体排放可以看出(表 5-8),纯电动泥头车生产阶段的能耗高于柴油泥头车,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大多新能源的重型货车均高于柴油重型货车,加上配备的电池,生产阶段比柴油重型货车需要用到更多的原材料,因而会导致在车辆周期的排放量更高;从整个车辆周期的评价结果来看,新能源汽车车辆链组成阶段的能源需求情况与该组成部分的质量比重有关,车辆生产(车辆主体、流体、电池生产和整车装配)占车辆周期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气体排放情况与能源消耗的情况一致,由于纯电动泥头车的自重较大,整体排放水平高于柴油泥头车,因此降低车辆周期能耗与排放的重点在于降低新能源重型货车自身在生产阶段的能耗与排放。表表 5-8 车辆周车辆周期评价结果期评价结果 万万MJ/kg 总能总能耗耗 VOC CO NOX PM10 PM2.5 SO2 CH4 N20 CO2 I车辆生产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车辆生产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 柴油柴油 664.31 211.55 495.49 874.83 746.20 341.75 2663.78 2059.70 8.97 261,151 电动电动 816.18 235.49 512.76 905.66 776.31 355.98 3511.18 2155.76 9.36 337,108 II车辆装配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车辆装配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 柴柴油油 29.54 4.32 16.09 31.45 5.69 2.83 34.50 80.54 0.94 42,044 电动电动 31.45 4.60 17.13 33.47 6.06 3.01 36.73 85.73 1.00 44,754 III车辆维修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车辆维修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 柴油柴油 2.44 2.98 5.27 3.83 2.78 1.32 9.77 6.68 0.02 2041.12 电动电动 2.12 2.92 5.18 3.33 2.62 1.22 9.33 6.22 0.02 2049.92 IV车辆报废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车辆报废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 柴油柴油 1.03 0.15 0.56 1.09 0.20 0.10 1.20 2.80 0.03 1459.24 电动电动 6.15 0.90 3.35 6.54 1.18 0.59 7.18 16.75 0.20 8746.13 5.2.1.3 全生命周期能耗全生命周期能耗 从全生命周期能耗的角度出发,根据上文构建的车辆生命周期系统模型,柴油泥头车和纯电动泥头车的能耗分别为 28.1MJ/km、17.9MJ/km,公交车的整备质量与泥头车相差不大,与黎土煜的研究做对比,传统柴油公交车和纯电动公交车的结果分别为21.2MJ/km、15.0 MJ/km,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泥头车的运行过程消耗的燃料水平和系统边界不同引起,本研究的系统边界包含了车辆的维修的阶段和报废阶段,此外由于行驶速度和行驶工况的不同,泥头车的百公里电耗和油耗水平均高于公交车,导致能耗高于公交车。纯电动泥头车全生命周期能耗较传统柴油泥头车减少 36.2%,从各个阶段的能耗占 41 比可以看出(图 5-3),柴油泥头车的运行能耗占其总能耗的 63.3%,而纯电动的泥头车能耗仅占总能耗的 27.8%,主要原因是柴油泥头车在运行作业的过程中频繁启动,怠速和刹车等操作使得油耗水平很高,而纯电动泥头车处于经济运行状态,运行效率高于传统泥头车;纯电动泥头车的制造能耗占比 54.1%,是全生命周期内能耗最高的阶段,主要原因是由于纯电动泥头车的自重比柴油泥头车大,所需原材料更多,若能进一步将纯电动泥头车轻量化其节能效果更加显著。(a)纯电动泥头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纯电动泥头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 (b)柴油泥头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柴油泥头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 图图 5-3 泥头车全生命周期能耗泥头车全生命周期能耗 分析可知,车辆行驶阶段的能耗是柴油泥头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最大的部分,WTP燃料上游阶段3.48%车辆主体制造54.15%电池制造阶段10.78%流体制造阶段0.38%车辆组装阶段2.52%车辆配送阶段0.20%车辆运行阶段27.83%车辆维修阶段0.17%车辆报废阶段0.49%WTP燃料上游阶段车辆主体制造电池制造阶段流体制造阶段车辆组装阶段车辆配送阶段车辆运行阶段车辆维修阶段车辆报废阶段WTP燃料上游阶段1.76%车辆主体制造32.94%电池制造阶段流体制造阶段0.20%车辆组装阶车辆配送阶段0.12%车辆运行阶段63.32%车辆维修阶段0.12%车辆报废阶段0.05%WTP燃料上游阶段车辆主体制造电池制造阶段流体制造阶段车辆组装阶段车辆配送阶段车辆运行阶段车辆维修阶段车辆报废阶段 42 降低其运行能耗的关键在于合理规划泥头车运行线路和运行时间;而纯电动泥头车能耗最大的阶段是车辆主体制造阶段,与传统柴油泥头车相比,纯电动泥头车配备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制造能耗远超过普通车载电池制造能耗,约为传统柴油泥头车车载铅酸蓄电池的400倍,因此降低纯电动泥头车的能耗关键在于在动力电池,应采用先进技术、研发先进材料、合理利用和回收能源,以此降低动力电池的制造能耗。5.2.1.4 全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效益全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效益 基于上文分析,结合相应的泥头车实际运行数据,综合得出两类泥头车全生命周期行驶单位公里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图5-4、5-5),根据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的公开数据,十三五期间 NOX的减排比例仅 2%,其中重型柴油货车 NOX的排放量分担率达到了 75%,就泥头车而言,纯电动泥头车相较于传统柴油泥头车在全生命周期内NOX的减排效益最为显著,降低了80.6%;VOC和PM2.5的减排效果次之,分别为 26.5%和 26.2%,柴油泥头车的 VOC 主要是由于柴油不完全燃烧尾气排放和蒸发造成;对于SO2,纯电动泥头车的排放来源于电力生产过程,由于深圳处于珠三角区域,清洁能源发电比例较高,全生命周期的减排效益为 18.5%;从固体颗粒物的减排效果看,PM10的排放增加 5.9%,PM2.5的排放降低了 26.2%,重型柴油货车的废气会加重颗粒物的浓度进而危害人体健康,总体而言纯电动泥头车也能降低颗粒物的排放。图图 5-4 泥头车全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排放(泥头车全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排放(g/km)纯电动泥头车和柴油泥头车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排放强度分别为1307.3g/km、996.9 g/km,降低了 23.7%,Song 对比不同吨位传统柴油和 LNG 泥头车的GHGs排放结果为 12001500g/km和 11001400g/km,减少约 8.3%,这一结果表明纯0.59 1.13 10.05 1.18 0.78 7.04 0.44 1.07 1.95 1.25 0.57 5.74 0.002.004.006.008.0010.0012.00VOCCONOXPM10PM2.5SO2纯电动泥头车柴油泥头车 43 电动泥头车减排效果比 LNG 更加显著,主要原因是在清洁能源发电比例较高的珠三角地区推广纯电动泥头车的碳减排效果更加显著。对于传统柴油泥头车,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阶段来源于车辆运行阶段尾气的排放,而纯电动泥头车可以实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温室气体零排放。图图 5-5 泥头车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泥头车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排放()排放(g/km)5.2.2 集疏港牵引车集疏港牵引车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2.2.1 燃料周期燃料周期 与泥头车的评价结果相似,根据调研,集疏港纯电动牵引车的能耗为 1.32kWh/km,柴油牵引车的能耗为 0.3L/km,根据 GREET 模型可得出泥头车燃料周期内的能耗与排放结果(图 5-9)。表表 5-9 燃料周期评价结果燃料周期评价结果 燃料燃料 能耗能耗(万万 MJ)燃料周期空气污染物燃料周期空气污染物排放排放(kg)WTW VOC CO NOX PM10 PM2.5 SO2 CH4 N20 CO2 柴油柴油 1,015 193 259 6,037 70 178 1,778 427 11 504,936 电力电力 333 58 181 394 82 37 418 907 11 215,011 从能源消耗的角度分析,由于纯牵动牵引车的行驶能耗较低,因此在燃料周期的总能耗降低了 67.2%,节能效果显著。5.2.2.2 车辆周期车辆周期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选取代表车型:纯电动牵引车主要以重汽豪沃换电牵引车为主,柴油牵引车主要以斯太尔为主(图 5-10)。1307.28 996.87 030060090012001500柴油泥头车纯电动泥头车 44 表表 5-10 重型重型牵引车主要技术参数牵引车主要技术参数 动动力力 整备整备质量质量 能耗能耗 发动发动机机 电动电动机机 电池类电池类型型 动力电池动力电池质量质量 电池容量电池容量 启动启动电池电池 柴柴油油 6.8 吨 0.65L/km(港外)0.3L/km(港内)247kW-24V铅酸 电电力力 8.8 吨 1.32kWh/km(港外)1.45kWh/km(港内)-250kW 磷酸铁锂 2.8 吨 282kWh/141kWh 24V铅酸 注:车型参数来源货车之家();能耗信息来源于实地调研,动力电池重量以 10kg/kwh计算。从车辆周期各阶段的能源消耗与气体排放可以看出(表 5-11),相较于泥头车,牵引车的自重较低,在生产阶段所需要的原材料也较少,因此其在车辆周期的能耗低于泥头车,总体而言,目前新能源重型货车自身的整备质量都高于传统的柴油重型货车,车辆周期内能耗及常规污染物的排放都不具有节能减排优势,削减新能源重型货车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减排效益,在未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下,新能源重型货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自身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其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减排效益将更加显著。表表 5-11 车辆周期评价结果车辆周期评价结果 万万MJ/kg 总能总能耗耗 VOC CO NOX PM10 PM2.5 SO2 CH4 N20 CO2 I车辆生产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车辆生产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 柴油柴油 326.81 94.17 226.88 394.51 332.18 152.13 1509.34 916.60 3.99 286,547 电动电动 453.30 125.59 295.37 493.55 414.03 123.35 1884.06 1149.74 4.99 345,905 II车辆装配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车辆装配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 柴油柴油 14.20 2.42 7.68 27.36 2.67 1.56 18.79 36.40 0.44 19,736 电动电动 16.79 2.45 9.14 17.87 3.23 1.61 19.60 45.76 0.54 23,889 III车辆维修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车辆维修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 柴油柴油 2.31 2.86 5.19 3.67 2.44 1.16 7.52 5.99 0.02 1963.03 电动电动 2.00 2.82 5.11 3.18 2.32 1.08 7.31 5.61 0.02 1980.80 IV车辆报废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车辆报废阶段的能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 柴油柴油 0.46 0.07 0.25 0.49 0.09 0.04 0.53 1.24 0.01 649.60 电动电动 3.28 0.48 1.79 3.49 0.63 0.31 3.83 8.94 0.10 4664.60 5.2.2.3 全生命周期能耗全生命周期能耗 根据上文构建的车辆生命周期系统模型,集疏港中短途运输纯电动牵引车和柴油牵引车港内倒短牵引车和港外短途运输牵引车的能耗分别为 11.5MJ/km、19.4MJ/km,与纯电动泥头车相比,42 的纯电动牵引车整备质量较轻,其车辆周期的总能耗较低,因而其单公里能耗低于纯电动泥头车;车辆主体生产和车辆运行是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最高的阶段,超过80%,电池制造阶段的能耗比例为8.5%(图5-7),其能耗也不容 45 忽视,降低纯电动牵引车的能耗关键在于提高动力电池和车辆主体的制造水平,追求新能源重型货车的轻量化,轻量化作为支撑汽车产业变革的一项共性关键基础技术,是国内外汽车厂商应对能源环境挑战的共同选择,也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中国制造 2025中关于汽车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更是重点提及,强调“轻量化仍然是重中之重”,将“轻量化”发展作为国家做大做强汽车制造业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在当前商用车治超法规日益严苛和环保政策逐渐趋紧的双重压力下,推进商用车轻量化技术发展更是意义重大。(a)集疏港集疏港纯电动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纯电动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 (b)集疏港柴油集疏港柴油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 图图 5-7 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能耗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能耗 WTP燃料上游阶段4.24%车辆主体生产阶段42.85%电池生产制造阶段8.54%流体生产制造阶段0.30%车辆组装阶段1.99%车辆配送阶段0.16%车辆运行阶段41.29%车辆维修阶段0.24%车辆报废阶段0.39%WTP燃料上游阶段车辆主体生产阶段电池生产制造阶段流体生产制造阶段车辆组装阶段车辆配送阶段车辆运行阶段车辆维修阶段车辆报废阶段WTP燃料上游阶段2.04%车辆主体生产阶段21.18%电池生产制造阶段0.01%流体生产制造阶段0.13%车辆组装阶段0.95%车辆配送阶段0.07%车辆运行阶段73.16%车辆维修阶段0.17%车辆报废阶段2.30%WTP燃料上游阶段车辆主体生产阶段电池生产制造阶段流体生产制造阶段车辆组装阶段车辆配送阶段车辆运行阶段车辆维修阶段车辆报废阶段 46 5.2.2.4 全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效益全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效益 基于实际运行数据,综合得出集疏港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行驶单位公里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图 5-8、5-9),柴油重型货车是造成机动车 NOX排放水平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纯电动牵引车可以显著降低 NOX排放量,同时新能源重型货车在运行期间可以实现无噪音和零尾气排放,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和双碳政策的驱动下,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可以助力道路货运行业完成绿色升级转型。图图 5-8 集疏港集疏港牵引车全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排放(牵引车全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排放(g/km)纯电动牵引车和柴油牵引车 GHGs 排放强度分别为 927.6g/km、1218.7g/km,Song对比不同吨位传统柴油和 LNG 牵引车的 GHGs 排放结果为 14001800g/km 和 13001600g/km,结果相差不大,可以看出,纯电动牵引车在节能减排效果上更优于 LNG 牵引车。图图 5-9 集疏港集疏港牵引车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牵引车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排放()排放(g/km)0.27 0.70 1.30 0.72 0.23 3.33 0.42 0.71 9.23 0.58 0.48 4.73 024681012VOCCONOxPM10PM2.5SO2集疏港柴油牵引车集疏港纯电动牵引车927.6 1,218.7 040080012001600集疏港纯电动牵引车集疏港柴油牵引车 47 5.2.3 港内港内(盐田港盐田港)重型重型牵引车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牵引车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2.3.1 燃料周期燃料周期 根据调研,港内纯电动牵引车的能耗为 1.45kWh/km,柴油牵引车的能耗为0.65L/km,根据 GREET 模型可得出泥头车燃料周期内的能耗与排放结果(表 5-12)。表表 5-12 燃料周期评价结果燃料周期评价结果 燃料燃料 能耗能耗(万万 MJ)燃料周期空气污染物燃料周期空气污染物排放排放(kg)WTW VOC CO NOX PM10 PM2.5 SO2 CH4 N20 CO2 柴油柴油 914 121 173 3,578 48 132 1,650 378 7 338,305 电力电力 194 36 102 205 51 23 250 569 7 184,853 从能源消耗的角度看,燃料周期的总能耗降低了 78.7%,港口内主要为重载短倒运输,同时车辆行驶中处于低速、频繁停启的状态,在港口内推广纯电动重型货车可以显著减少能耗。5.2.3.2 车辆周期车辆周期 港内车辆和集疏港车辆一致,因此车辆周期评价结果一致,本部分内容在 5.2.2 中已有描述,本节不再赘述。5.2.3.3 全生命周期能耗全生命周期能耗 根据上文构建的车辆生命周期系统模型,港内倒短纯电动牵引车和柴油牵引车的能耗分别为 16.7MJ/km、31.4MJ/km,对于港内倒短柴油牵引车而言,推广纯电动牵引车的能耗单公里能耗可以降低 46.8%,车辆行驶阶段的能耗是其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最大的部分,占比 75%(图 5-10),主要原因在于车辆运行是处于低速、大负荷的状态,相应地也会造成油耗水平较高,因此对于柴油牵引车而言,降低其能耗的关键在于降低其油耗水平。48 (a)港内港内纯电动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纯电动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 (b)港内港内柴油柴油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占比 图图 5-10 港内港内牵引车全生命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周期能耗 5.2.3.4 全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效益全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效益 基于实际运行数据,综合得出港内牵引车全生命周期行驶单位公里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表 5-13、图 5-11、5-12),可以看出 NOx 的减排效果最为显著,高达 81.1%,而港内牵引车结果比集疏港牵引车稍高的原因在于系统生命周期里程的设WTP燃料上游阶段0.06%车辆主体生产阶段54.03%电池生产制造阶段10.76%流体生产制造阶段0.38%车辆组装阶段2.51%车辆配送阶段0.20%车辆运行阶段31.26%车辆维修阶段0.30%车辆报废阶段0.49%WTP燃料上游阶段车辆主体生产阶段电池生产制造阶段流体生产制造阶段车辆组装阶段车辆配送阶段车辆运行阶段车辆维修阶段车辆报废阶段WTP燃料上游阶段0.02%车辆主体生产阶段23.40%电池生产制造阶段0.01%流体生产制造阶段0.14%车辆组装阶段1.05%车辆配送阶段0.08%车辆运行阶段75.07%车辆维修阶段车辆报废阶段0.04%WTP燃料上游阶段车辆主体生产阶段电池生产制造阶段流体生产制造阶段车辆组装阶段车辆配送阶段车辆运行阶段车辆维修阶段车辆报废阶段 49 定,港内牵引车主要为倒短运输,每天运营里程较少,因此生命周期总里程数少于集疏港牵引车。表表 5-13 重型货车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评汇总表重型货车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评汇总表(a)泥头车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评价泥头车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评价 (b)集疏港牵引车集疏港牵引车全生命周期环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评价境效益评价 (c)港内牵引车港内牵引车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评价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评价 50 图图 5-11 港内港内牵引车泥头车全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排放(牵引车泥头车全生命周期大气污染物排放(g/km)纯电动牵引车和柴油牵引车 GHGs排放强度分别为 1472.9g/km、1644.9g/km,相较于 NOX的削减幅度,GHGs 的减排效果较小,减排比例为 10.4%。图图 5-12 港内港内牵引车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牵引车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排放()排放(g/km)5.2.3 LNG 重型货车重型货车污染物减排效益分析污染物减排效益分析 中国 LNG 重型货车的排量生产始于 2008 年,2019 年年产量于超过 10 万辆,2020年,重型货车年产量达到历史新高的 14.2 万辆,保有量达到 58 万辆。中国 LNG 重型货车的年车辆和保有量多年来一直是全球第一,保有量占全球 LNG 重型货车的 98%。新能源重型货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 LNG 重型货车在深圳市特定场景也有少量应用,包括8*4泥头车和 42牵引车。为了客观地评估纯电动重型货车的综合效益,本节将基于文献数据,对比分析 LNG、纯电动重型货车较传统燃油重型货车的污染物减排0.55 1.03 10.01 0.96 0.72 7.97 0.42 1.03 1.89 1.18 0.54 5.41 024681012VOCCONOxPM10PM2.5SO2港内纯电动牵引车港内柴油牵引车1,472.9 1,644.9 0400800120016002000港内港纯电动牵引车港内柴油牵引车 51 比例。LNG 重型货车车型选择 8*4 泥头车和 42 牵引车,燃料周期中,天然气生产、运输等阶段的数据来源于 GaBi软件,车辆运行阶段的数据基于调研及文献补充,LNG泥头车的能耗为 0.5kg/km,港内运行 LNG 牵引车的能耗为 0.44kg/km,集疏港 LNG 牵引车的能耗为 0.26kg/km,车辆周期中,LNG车型整备质量稍重于柴油重型货车,因此假设车辆的整备质量比柴油重型货车高 10%,而诸如车辆装配等阶段数据与柴油重型货车一致,车辆行驶 70 万 km 报废,对比分析得出 LNG、纯电动重型货车较传统燃油重型货车的污染物减排比例(图 5-13),从减排效果看,纯电动重型货车在常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均具有稳定的削减效益,NOX的减排效果最为显著,本研究表明纯电动重型货车 NOX的削减比例为 80%,因此推广纯电动重型货车对降低城市中心区氮氧化物浓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 LNG 重型货车在常规污染物排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减排效益,总体而言削减幅度低于纯电动重型货车,但在温室气体方面,LNG 化石燃料消耗较高,虽然 CO2排放方面有 5%的微小减排效果,但是同时车辆会有大量的 CH4排放,因此整体而言在 GHG排放方面并没有优势。(a)纯电动、)纯电动、LNG 泥头每公里污染物减排比例泥头每公里污染物减排比例 26.50%5.23.57%-5.81&.20.49#.74%9.24%7.37.13%-4.32.88.33%-10.21%-20.00%0.00 .00.00.00.000.00%VOCCONOXPM10PM2.5SO2GHG电动泥头车LNG泥头车 52 (b)集疏港纯电动、集疏港纯电动、LNG 牵引车每牵引车每公里污染物减排比例公里污染物减排比例 (c)港内港内纯电动、纯电动、LNG 牵引车每公里污染物减排比例牵引车每公里污染物减排比例 图图 5-13 电动与电动与 LNG重型货车重型货车污染物减排对比分析污染物减排对比分析 目前各省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方案陆续出台与实施,同时各地国三标准货车的淘汰更新政策正在加速实施,同时叠加国六 a 阶段排放标准的实施,可以看出在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重型货车上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降低石油消耗,减少排放污染,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纯电动重型货车、LNG 重型货车的推广均能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但是从目前的研究分析来看,电动重型货车的减排效益更为明显。虽然LNG 重型货车作为柴油重型货车的替代燃料车,可以有效地削减石油消耗和 NOX排放,但是其带来的天然气消耗量以及排放的温室气体方面并不占优势,因此在深圳地区并不适宜推广应用 LNG 重型货车。34.13%1.66.96%-14.31Q.34).62#.894.91&.82.70%-16.04B.54.43%2.59%-40.00%-20.00%0.00 .00.00.00.000.00%VOCCONOXPM10PM2.5SO2GHG纯电动牵引车LNG牵引车24.13%0.18.17%-22.18$.602.07.46#.26%9.97.77%-29.79I.40I.68%3.12%-40.00%-20.00%0.00 .00.00.00.000.00%VOCCONOXPM10PM2.5SO2GHG纯电动牵引车LNG牵引车 53 5.3 不同不同推广推广情景下总量减排效益评估情景下总量减排效益评估 柴油车虽然保有量不高,80%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 90%以上的机动车颗粒物排放都来源于传统柴油重型货车,中国重型柴油货车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物减排工作现有一定成效,但氮氧化物排放量仍有所增加。虽然尾气排放标准持续提升,但重型柴油货车保有量及货运量的增长,几乎抵消了交通部门控制的氮氧化物减排效果,因此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是有效降低传统柴油重型货车的尾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径,重型货车的主要排放污染物为 NOX和 PM 两类,同时在双碳政策背景下,机动车的碳减排也是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因此本节主要探讨推广在不同情境下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的 NOX、PM 和 CO2三类污染物的减排效益。5.3.1 总量评估方法总量评估方法 本研究基于前文单车减排效益,对深圳市未来 2021-2035 年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以泥头车和牵引车为例)的减排效益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如(5-1)Ea=PiDiEi(a)(5-1)其中,Ea为第 a种污染物(NOX、PM和 CO2)的减排总量;Pi为当年第 i种电动重型货车(泥头车、牵引车)的保有量,单位为辆,Di为第i种车型的年均行驶里程,单位为 km,根据调研,泥头车的日均行驶里程为 150230km,本研究假设日均行驶里程为200km,考虑天气、运输业务等因素,全年实际出勤天数假设为260天,因此泥头车的年均运营里程假设为5.2万km;港内牵引车的日均行驶里程为180km,考虑天气、运输业务等因素,全年实际出勤天数假设为 260 天,则港内牵引车的年均运营里程为4.68 万公里;集疏港牵引车的月均行驶里程为 6,000km,其年均运营里程假设为 7.2 万公里。Ei(a)为电动重型货车 i 相较于传统燃油重型货车的污染物减排量,单位为 g/km,本研究纯电动泥头车、牵引车单位公里的减排量基于 5.2 节的研究数据。根据历年深圳市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 2020 年底,深圳市的重型货车数量为105,696辆,深圳市集装箱牵引车数量为 47,270辆,泥头车车辆为 14,061辆,即牵引车和泥头车的占比分别为 44.7%、11.3%。本研究基于深圳市 2015-2020 年重型货车的保有量数据,通过回归方程预测未来 15 年深圳市重型货车的保有量(图 5-14),R衡量的是回归方程整体的拟合度,是表达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之间的总体关系,R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好,本研究R的值为0.9681,拟合精度较高。54 图图 5-14 深圳市深圳市 2015-2035 重型货车保有量重型货车保有量 基于预测的数据,并假设未来 15年牵引车和泥头车的占比和 2020年保持一致,可以得到泥头车和牵引车 2022-2035 年的保有量(表 5-14)。表表 5-14 深圳市深圳市 2022-2035 泥头车、牵引车保有量泥头车、牵引车保有量 年份年份 牵引车(辆)牵引车(辆)泥头车(辆)泥头车(辆)2022 47,566 14,149 2023 48,913 14,550 2024 50,132 14,912 2025 51,249 15,245 2026 52,281 15,551 2027 53,240 15,837 2028 54,139 16,104 2029 54,984 16,356 2030 55,783 16,593 2031 56,541 16,819 2032 57,263 17,033 2033 57,951 17,238 2034 58,610 17,434 2035 59,242 17,622 5.3.2 情景设定情景设定 本研究以 2021 年为基准年,结合历史发展趋势预测出 2022-2035 年泥头车、牵引车的保有量,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能源重型货车的成本逐年降低,推广率在 2022-2025 年为新增注册车辆的 20%,2026-2030 年为新增注册车辆的 30%,2031-2035 年达到 50%;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蓝天保卫战等政策驱动下,设定积极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的情景,即在基准推广情景的基础上,将原有的柴油重型货车更新替代为新能源重型货车,假定 2022-2025的替代率为 2%,2036-2030的替代率为 3%,2031-2035的替代71165 80366 91887 93569 95965 105696 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2036y=70804 x0.2091 R2=0.9681 55 率为 5%(表 5-15),通过两类不同推广情景分析深圳市未来推广新能源牵引车和泥头车的减排效益。表表 5-15 推广情景设定推广情景设定 年份年份 基准推广情景基准推广情景 积极推广情景积极推广情景 2022-2025 新能源重型货车占新增注册车辆的 20%基准情景基础下,原有柴油重型货车更新替代为新能源重型货车,替代率为 2 26-2030 新能源重型货车占新增注册车辆的 30%基准情景基础下,原有柴油重型货车更新替代为新能源重型货车,替代率为 3 31-2035 新能源重型货车占新增注册车辆的 50%基准情景基础下,原有柴油重型货车更新替代为新能源重型货车,替代率为 5%5.3.3 泥头车总量减排效益泥头车总量减排效益 截至 2022年 1 月 31日,我市营运状态的重型自卸货车的企业数共 369家,营运的新型泥头车共有 15365辆,其中传统燃料类泥头车 11165辆(占比 73%),纯电动泥头车 4200辆(占比 27%)。情景分析结果如下:从 NOX的减排效果来看(图 5-15),在基础情景下,2035 年纯电动泥头车的普及率为 31.8%(此时推广数量约为 5600 辆),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4,572 吨,年均减排量为305吨;在积极推广情景下,2035年纯电动泥头车的普及率为 76.9%(此时推广数量为 13553 辆),2035 年单年的减排量为 3,936 吨,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2.5万吨。图图 5-15 纯电动泥头车纯电动泥头车 2021-2035 年年 NOX减排减排量量 从固体颗粒物的减排效果来看(图 5-16),在基础情景下,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76吨,年均减排量为 5 吨;在积极推广情景下,2035年单年的减排量为 65.4吨,2021-2035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415.6吨,年均减排量为 27.7吨。43 81 115 145 173 218 260 300 337 372 419 464 508 549 588 119 272 425 578 731 969 1,207 1,447 1,687 1,929 2,325 2,724 3,126 3,530 3,936 02,0004,0006,000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单位:吨基础情景积极情景 56 图图 5-16 纯电动泥头车纯电动泥头车 2021-2035 年年 PM 减排减排量量 从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来看(图 5-17),根据国家林业局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植一棵树每年固碳 4 至 18 千克,在 20 年(计入期)里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 80 至 360 千克。在基础情景下,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17.5 万吨,年均减排量为 1.1 万吨,若按照一棵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8 千克,则每年的减排量相当于每年植树 64 万棵,在积极推广情景下,2035 年单年的减排量为 29 万吨,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95.8万吨,年均减排量为 6.3 万吨,相当于每年植树 355万棵,碳减排潜力可观。图图 5-17 纯电动泥头车纯电动泥头车 2021-2035 年年 GHGs 减排减排量量 5.3.4 集疏港集疏港牵引车总量减排效益牵引车总量减排效益预估预估 深圳市集装箱牵引车保有量 47,270 辆,主要是柴油牵引车,还有少量的 LNG牵引车,在基础情景下,2035 年纯电动牵引车的普及率为 7.9%(此时推广数量约为 5,6000.7 1.3 1.9 2.4 2.9 3.6 4.3 5.0 5.6 6.2 7.0 7.7 8.4 9.1 9.8 2.0 4.5 7.1 9.6 12.2 16.1 20.1 24.1 28.0 32.1 38.7 45.3 52.0 58.7 65.4 0.040.080.0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单位:吨基础情景积极情景0.2 0.3 0.4 0.6 0.7 0.8 1.0 1.1 1.3 1.4 1.6 1.8 1.9 2.1 2.3 0.5 1.0 1.6 2.2 2.8 3.7 4.6 5.5 6.5 7.4 8.9 10.4 12.0 13.5 15.1 0.010.020.0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单位:万吨基础情景积极情景 57 辆),在积极推广情景下,2035 年纯电动牵引车的普及率为 53.5%(此时推广数量约为 31,724辆),情景分析结果如下:从 NOX减排效果看(图 5-18),在基础情景下,2021-2035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2.08万吨,年均减排量约为 1,391 吨;在积极推广情景下,2035 年单年的减排量为 1.8 万吨,2021-2035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11.6万吨,年均减排量约为 7,769 吨。图图 5-18 集疏港电动牵引车集疏港电动牵引车 2021-2035 年年 NOX减排减排量量 从固体颗粒物的减排效果来看(图 5-19),在基础情景下,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269.7 吨,年均减排量约为 17.9 吨;在积极推广情景下,2035 年单年的减排量为 234.3吨,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1,506 吨,年均减排量约为 100.4 吨。图图 5-19 集疏港电动牵引车集疏港电动牵引车 2021-2035 年年 PM 减排量减排量 从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来看(图 5-20),在基础情景下,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76.5 万吨,年均减排量约为 5.1 万吨;在积极推广情景下,2035 年单年的减排量197 369 523 663 790 996 1188 1368 1537 1697 1914 2120 2316 2505 2685 704 1402 2100 2798 3499 4583 5672 6764 7861 8963 10774 12595 14428 16272 18127 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单位:吨基础情景积极情景2.5 4.8 6.8 8.6 10.2 12.9 15.4 17.7 19.9 21.9 24.7 27.4 29.9 32.4 34.7 9.1 18.1 27.1 36.2 45.2 59.2 73.3 87.4 101.6 115.9 139.3 162.8 186.5 210.3 234.3 050100150200250300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单位:吨基础情景积极情景 58 为 66.5万吨,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427.4 万吨,年均减排量约为 28.5万吨。图图 5-20 集疏港电动牵引车集疏港电动牵引车 2021-2035 年年 GHGs 减排减排量量 5.3.5 港内港内(盐田港盐田港)牵引车总量减排效益牵引车总量减排效益预估预估 目前盐田港内牵引车为 42 结构的重型牵引车,总计约 600 辆,其中 LNG 车约340 辆,柴油货车约 260 辆(表 5-16)。车辆每天工作时长平均达到了 17 小时以上,港口每年更新车辆数在 50-100 辆,并且要求车辆使用达到 10年就要强制更换。表表 5-16 盐田港重型牵引车车辆信息盐田港重型牵引车车辆信息 车辆类型车辆类型 车辆结构车辆结构 车辆数车辆数 燃料消耗燃料消耗 盐田港补贴燃料量盐田港补贴燃料量 日均行驶里程日均行驶里程 LNG 牵引车牵引车 42 340辆 5.8m3/h 4.8m3/h 110km 柴油牵引车柴油牵引车 42 260辆 4.5L/h 4L/h 110km 目前港内拥有的 600 辆牵引车足以满足日常营运需求,因此本研究假设未来 15 年内盐田港牵引车总数保持不变,只对港口内的车辆进行更新替换,基础情景假设每年推广 20 辆纯电动牵引车,2035 年纯电动牵引车的普及率为 50%(推广数量 300 辆),积极情景假设每年推广 40 辆纯电动牵引车,到 2035 年港内牵引车实现 100%电动化,即总共有 600 辆纯电动牵引车。按照实际运营情况设定每年车辆运营里程约为 4.68 万公里,情景分析结果如下:从 NOX减排效果看(图 5-21),在基础情景下,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927.5 吨,年均减排量约为 61.8 吨;在积极推广情景下,2035 年单年的减排量为 222.8吨,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1,782.7吨,年均减排量约为 253.9吨。0.7 1.4 1.9 2.4 2.9 3.7 4.4 5.0 5.6 6.2 7.0 7.8 8.5 9.2 9.8 2.6 5.1 7.7 10.3 12.8 16.8 20.8 24.8 28.8 32.9 39.5 46.2 52.9 59.7 66.5 020406080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单位:万吨基础情景积极情景 59 图图 5-21 盐田港电动牵引车盐田港电动牵引车 2021-2035 年年 NOX减排减排量量 从固体颗粒物的减排效果来看(图 5-22),在基础情景下,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11.5 吨,年均减排量约为 0.76 吨;在积极推广情景下,2035 年单年的减排量为2.9 吨,2021-2035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23吨,年均减排量约为 1.5吨。图图 5-22 盐田港电动牵引车盐田港电动牵引车 2021-2035 年年 PM 减排减排量量 从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来看(图 5-23),在基础情景下,2021-2035 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5.4 万吨,年均减排量约为 3,602 吨;在积极推广情景下,2035 年单年的减排量为1.3 万吨,2021-2035年累计减排量达到 10.8万吨,年均减排量约为 7,204 吨。8 15 23 31 39 46 54 62 70 77 85 93 100 108 116 15 30 45 59 74 89 104 119 134 149 163 178 193 208 223 050100150200250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单位:吨基础情景积极情景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2 1.3 1.4 0.2 0.4 0.6 0.8 1.0 1.2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0.00.51.01.52.02.53.03.5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单位:吨基础情景积极情景 60 图图 5-23 盐田港电动牵引车盐田港电动牵引车 2021-2035 年年 GHGs 减排减排量量 5.4 重型货车电动化减排效益小结重型货车电动化减排效益小结 本章对单车的减排效益以及不同电动化情景下新能源重型货车的减排效益进行分析,纯电动重型货车相比柴油重型货车在全生命周期的污染物排放方面有明显优势,动力电池生产技术和重型货车车身进一步轻量化也将是提升未来纯电动重型货车减排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换电重型货车的推广应用有助于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0.5 0.9 1.4 1.8 2.3 2.7 3.2 3.6 4.1 4.5 5.0 5.4 5.9 6.3 6.8 0.9 1.8 2.7 3.6 4.5 5.4 6.3 7.2 8.1 9.0 9.9 10.8 11.7 12.6 13.5 0.02.04.06.08.010.012.014.016.0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单位:103吨基础情景积极情景 61 第六章第六章 深圳市重型货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深圳市重型货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6.1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车辆的 TCO 成本可全面评价电动重型货车和普通燃油重型货车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性,它是指在对象的寿命周期内为其论证、研制、生产、运行、维护、保障、退役后处理所支付的所有费用之和。它将对象的全系统、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技术、物资、人力及组织管理措施统统量化为费用指标,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为各种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可靠的依据。重型货车的 TCO 成本(式 6-1)包括购置环节(Cb)、使用环节(Cu)、维护环节(Cm)、报废更新环节(Cs)四个方面。Ct=Cb Cu Cm-Cs (6-1)本项目将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费用理论((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来计算深圳市重型货车在传统燃油、充电模式、换电模式三种使用场景下的价格定位,并分别计算出充电重型货车、换电重型货车与柴油重型货车的 TCO 成本平衡点,建立深圳市重型货车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并进行应用研究。6.2 泥头车泥头车 TCO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 6.2.1 不同类型不同类型泥头车泥头车 TCO 总体对比分析总体对比分析 根据泥头车生产企业提供的销售价格数据,一辆柴油泥头车、282kWh 充电泥头车、282kWh 换电泥头车无电池车身目前销售价分别约为 41 万元、90 万元、50 万元。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显示,柴油泥头车的综合油耗约为50L/100km,纯电动泥头车综合电耗约为 160kWh/100km。本研究以普通泥头车运输企业的运营状况为参考,按照单车年行驶 5.2 万公里为基准,5 年更换淘汰计算,综合车辆购置、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的成本数据,形成不同类型泥头车全生命周期成本如下表所示(表 6-1)。表表 6-1 不同类型不同类型泥头车泥头车 TCO 组成情况组成情况 成本成本(万元万元)成本成本 类型类型 柴油泥头柴油泥头车车 充电泥头车充电泥头车 换电泥头车换电泥头车 备注备注 购置环购置环节节 Cb 购置成本 41.00 90.00 50.00 车辆购置价格/1.17*0.1 贷款七成,3年等额本息,年利率 6.5%。车辆年运营里程 5.2 万公里,生命周期 5年。购置税 3.50 0.00 0.00 利息 5.60 12.29 6.83 合计 50.10 102.29 56.83 使用环使用环节节 Cu 燃料成本 20.28 12.48 12.48 柴油价格 7.8/L,电力价格为 1.5元/度(包含服务费);电池租金-10.20 尿素成本 1.00-车辆保险 2.00 3.00 3.00 62 成本成本(万元万元)成本成本 类型类型 柴油泥头柴油泥头车车 充电泥头车充电泥头车 换电泥头车换电泥头车 备注备注 一年成本 23.28 15.48 25.68 换电版牵引车配备电池为282kWh,平均每月租金约为8500元;保险费用为调研得到,纯电动车辆的保险费用比柴油车高 1 万元。5 年成本 116.40 77.40 128.40 维护环维护环节节 Cm 保养成本 0.9 0.45 0.45 保养成本中,电车费用 0.45 万元/年,油车需要加注机油,总的保养费用为 0.9万元/年;维修成本中,车辆两年更换三次轮胎,年均更轮胎成本 2.52 万元/年;油车的组件较多,其他部件维修成本平均 0.5万元/年 轮胎更换 2.52 2.52 2.52 其他部件维修 0.5-一年成本 3.42 2.97 2.97 5 年成本 19.60 14.85 14.85 报废环报废环节节 Cs 车辆残值 4.10 17.46 5.00 车辆残值按购置价格 10%计算;电池回收残值:每度电 300 元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 Ct 182.00 177.08 195.08-与柴油重型货车与柴油重型货车TCO 的比值的比值-97.307.19%可以看出,以目前柴油价格和充电电价水平,282kWh电池容量的充电泥头车TCO比传统柴油泥头车降低了约 2.7%。说明在该运营情景下,即使没有补贴,充电泥头车也有 TCO 的优势。但是充电的时间会占用车辆的实际运营时间,特别是在业务繁忙期间,充电会减少企业的营运利润,调研显示大部分运输企业对充电泥头车仍然存在使用方面的顾虑。而换电泥头车其 TCO 成本比传统柴油泥头车高出约 7.19%,在当前的运营情景下下,换电泥头车会直接降低企业的运营利润。一方面是由于换电泥头车无电池车身价格偏高,在购置环节虽然减省了购置税,但是购置成本比柴油泥头车依然高了近 5 万元;另外一方面换电泥头车的月租金较高,运营环境成本没有优势。根据企业提供的收费标准,一块 282kWh 的电池每年的租赁费约 10 万元。以当前深圳市泥头车的总体运营水平,每年 10 万的租赁费用很难通过油电差价弥补回来。因此,现阶段深圳市的纯电动泥头车的推广,在没有补贴政策推动情况下,充电技术路线更容易受市场认可。6.2.2 充电泥头车与柴油泥头车的充电泥头车与柴油泥头车的 TCO 成本平衡点分析成本平衡点分析 从充电泥头车与柴油泥头车 TCO 成本平衡点可以看出(图 6-1),按目前深圳市柴油的大客户集采价格 7.8 元/L 的水平,充电泥头车的 TCO 平衡点充电电价(包含服务费)约为 1.64 元/kWh。目前深圳市充电电价白天普遍在 1.5 元/kWh 左右,此时实际 63 充电电价低于平衡点,司机使用纯电动泥头车全生命周期成本会低于柴油泥头车。当柴油价格下降为 2020 年的约 6 元/L的时候,TCO 平衡点的充电电价(包含服务费)约为1.1元/kWh,则现有的1.5元/kWh充电电价让纯电动泥头车TCO会高于柴油泥头车,用户需避开充电高峰,选择在夜间电价谷期充电。因此,纯电动泥头车的 TCO 受柴油价格水平影响较明显。柴油价格越高,则纯电动泥头车的经济优势越明显。图图 6-1 充电模式下基于油电成本的泥头车充电模式下基于油电成本的泥头车 TCO 成本平衡成本平衡曲线曲线 6.2.3 换电泥头车与柴油泥头车的换电泥头车与柴油泥头车的 TCO 成本平衡点分析成本平衡点分析 对运输企业而言,使用换电泥头车可以解决司机充电难、时间长等痛点问题,同时换电泥头车采用“车电分离”金融模式,司机不再购买动力电池,采用租赁模式降低了换电泥头车的前期购车成本。后期则主要通过运营过程中使用燃料(或电力)的油电差价来平衡成本的增加量,最终实现 TCO 平衡。以电力价格和柴油价格为变量,在其他环节成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换电泥头车与柴油泥头车的 TCO 成本的平衡点曲线(图 6-2)。可以看出,假设柴油价格在 6元/L,则换电电价只要小于 0.6 元/kWh,换电泥头车就会有 TCO 的优势;当柴油价格上涨到 11 元/L,则换电电价只要小于 2.2 元/kWh,换电泥头车都会有 TCO 的优势。而目前深圳市泥头车的柴油价格约 7.8 元/L,而换电服务费为 1.5 元/kWh,则换电重型货车并不具有经济优势。1.1 1.4 1.7 2.0 2.3 2.6 0.511.522.5356789101112电力价格(元电力价格(元/kwh)柴油价格(元柴油价格(元/L)64 图图 6-2 换电模式下基于油电成本的泥头车换电模式下基于油电成本的泥头车 TCO 成本平衡成本平衡曲线曲线 在电价和油价保持固定的情况下,让换电泥头车比柴油泥头车有 TCO 优势的两个关键因素分别是电动泥头车的无电池车身价格、车辆的实际运营里程数量,并且这两个因素在实际表现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电动泥头车的无电池车身价格比同车型柴油泥头车贵了约5万元,从生产制造的物料成本来分析,无电池车身价格至少还有5 万元的降价空间。而深圳市的泥头车运营里程,多数车辆每天不到 150km,里程偏低造成油电燃料成本不明显,因此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提高车辆的运营水平。以电动泥头车的无电池车身价格、车辆的实际运营里程数量为变量,在其他环节成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换电泥头车与柴油泥头车的 TCO 成本的平衡点曲线。可以看出,假设按现有车辆每年运营里程 5.2 万公里计算,则无电池车身的价格应该下调至 40万元以内,才能实现换电泥头车和柴油泥头车的 TCO平衡;假设按现有无电池车身价格 50 万元计算,则车辆每年运营里程要达到 7 万公里以上,才能实现换电泥头车和柴油泥头车的 TCO平衡(图 6-3)。0.6 0.9 1.2 1.6 1.9 2.2 0.511.522.556789101112电力价格(元电力价格(元/kWh)柴油价格(元柴油价格(元/L)65 图图 6-3 换电模式下基于购置成本和运营里程的泥头车换电模式下基于购置成本和运营里程的泥头车 TCO 成本平衡成本平衡曲曲线线 6.3 集疏港牵引车集疏港牵引车 TCO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 6.3.1 不同类型集疏港牵引车不同类型集疏港牵引车 TCO 总体对比分析总体对比分析 根据运输企业提供的车辆销售价格数据,集疏港 42 牵引车柴油版、282kWh 充电版、无电池车身销售价格分别约为 23万元、72万元、35万元。目前在深圳运营的集疏港短途运输车主要以城市道路路况为主,车辆平均车速约 40km/h,综合油耗约30L/100km。同车型的纯电动牵引车同工况条件下电耗约为 132kWh/100km。本研究以单车年行驶里程 7.2 万公里为基准,从深圳出发运营辐射范围可以覆盖东莞、惠州等绝大多数地区,并按5年更换淘汰计算。综合车辆购置、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的成本数据,形成不同类型集疏港 42牵引车全生命周期成本如下表所示。36.2 44.2 51.7 59.2 66.7 74.2 3040506070804567891011无电池车身价格(万元)无电池车身价格(万元)车辆运营里程(万公里)车辆运营里程(万公里)66 表表 6-3 不同类型不同类型 集疏港牵引车集疏港牵引车 TCO 组成情况组成情况 成本成本(万万元元)成本类成本类型型 柴油柴油牵引车牵引车 充电充电牵引牵引车车 换电换电牵引牵引车车 备注备注 购置环购置环节节 Cb 购置成本 23.00 72.00 35.00 车辆购置价格/1.17*0.1 贷款七成,3年等额本息,年利率 6.5%。车辆年运营里程 7.2 万公里,生命周期 5年。购置税 1.97 0.00 0.00 利息 3.14 9.83 4.78 合计 28.11 81.83 39.78 使用环使用环节节 Cu 燃料成本 16.85 14.26 14.26 柴油价格 7.8/L,电力价格为 1.5元/度(包含服务费);换电版牵引车配备电池为282kWh,平均每月租金约为7500元;保险费用为调研得到,纯电动车辆的保险费用比柴油车高 1 万元。电池租金-9.00 尿素成本 1.00-车辆保险 2.00 3.00 3.00 一年成本 19.85 17.26 26.26 5 年成本 99.24 86.28 131.28 维护环维护环节节 Cm 保养成本 0.75 0.45 0.45 保养成本中,电车费用 0.45 万元/年,油车需要加注机油,总的保养费用为 0.75万元/年;维修成本中,车辆一年更换一次轮胎,年均更轮胎成本 0.72 万元/年;油车的组件较多,其他部件维修成本平均 0.5万元/年 轮胎更换 0.72 0.72 0.72 其他部件维修 0.5-一年成本 1.97 1.17 1.17 5 年成本 9.85 5.85 5.85 报废环报废环节节 Cs 车辆残值 2.30 15.66 3.50 车辆残值按购置价格 10%计算;电池回收残值:每度电 300 元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 Ct 134.90 158.30 173.41-与柴油重型货车与柴油重型货车TCO 的比值的比值-117.358.55%可以看出,无论是充电牵引车的整车销售价格,还是换电牵引车的无电池车身价格,均比同车型柴油车售价要高出很多。虽然后期使用过程中纯电动车的电力燃料成本和维护成本比油车要低,但是总差额无法弥补购置成本的增加。而换电牵引车虽然通过车电分离的模式降低了前期购置成本,但是每年需要支付电池租赁费约9万元,相比较充电牵引车大幅增加了使用环节的成本。6.3.2 集疏港充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集疏港充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 TCO 成本平衡点分析成本平衡点分析 以电力价格和柴油价格为变量,在其他环节成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集疏港充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 TCO 成本的平衡点曲线(图 6-4)。可以看出,假设柴油价格在 6 元/L,则充电电价只要小于 0.6 元/kWh,充电牵引车就会有 TCO 的优势;当柴油价格上涨到 11 元/L,则充电电价只要小于 1.7 元/kWh,充电牵引车都会有 TCO 的优势。目前柴油价格约 7.8 元/L,而充电服务费约为 1.5 元/kWh,司机要想降低充电牵 67 引车的 TCO,可以选择充电电价在 1元/kWh以内的时间段或场站充电。图图 6-4 充电模式下基于油电成本的集疏港牵引车充电模式下基于油电成本的集疏港牵引车 TCO 成本平衡成本平衡曲线曲线 6.3.3 集疏港换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集疏港换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 TCO 成本平衡点分析成本平衡点分析 集疏港换电牵引车采用“车电分离”的金融模式,用户不需要持有动力电池,而只需要向第三方企业租赁电池的使用权,若租金为 0.75 万元/月,则用户在 5 年生命周期内需要支付的租金约为 45 万元,租赁费用比持有电池成本高了约 25%。因此,需要在运营环节有更大的油电使用差额来平衡成本的增加。以电力价格和柴油价格为变量,在其他环节成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集疏港充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 TCO 成本的平衡点曲线(图 6-5).可以看出,假设柴油价格在 6 元/L,则换电电价要小于 0.3 元/kWh,换电牵引车才会有 TCO 的优势;当柴油价格上涨到 11 元/L,则换电电价只要小于 1.4 元/kWh,换电牵引车才会有 TCO 的优势。目前在柴油价格 7.8元/L和换电电价 1.5元/kWh条件下,集疏港运输场景采用换电牵引车将大幅增加企业的成本,换电牵引车不具备市场化推广条件。0.6 0.8 1.1 1.3 1.5 1.7 0.511.5256789101112电力价格(元电力价格(元/kwh)柴油价格(元柴油价格(元/L)68 图图 6-5 换电模式下基于油电成本的集疏港牵引车换电模式下基于油电成本的集疏港牵引车 TCO 成本平衡成本平衡曲线曲线 通过下调无电池车身价格或提高车辆的实际运营里程数量,进一步分析换电集疏港牵引车 TCO 成本平衡点(图 6-6)。可以看出,以无电池车身价格、车辆的实际运营里程数量为变量,在其他环节成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无电池车身价格 35 万元时,运营里程要超过 27 万公里/年,才能比柴油牵引车有 TCO 的优势;而当现有运营里程7.2 万公里/年不变的情况下,无电池车身价格平衡值为负值,车辆难以实现 TCO 平衡。图图 6-6 换电模式下基于购置成本和运营里程的集疏港牵引车换电模式下基于购置成本和运营里程的集疏港牵引车 TCO 成本平衡成本平衡曲线曲线 因此,在集疏港应用场景中,虽然应用换电重型货车可以在全生命周期尺度污染物减排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对运输企业来说,会造成其 TCO 成本大幅度上涨,因此在没有补贴及没有相关政策优待的情况下,集疏港应用场景并没有推广优势。0.3 0.5 0.7 1.0 1.2 1.4 00.511.556789101112电力价格(元电力价格(元/kwh)柴油价格(元柴油价格(元/L)-5.83.212.221.230.239.2-100102030405005101520253035无电池车身价格(万元)无电池车身价格(万元)车辆运营里程(万公里)车辆运营里程(万公里)69 6.4 港内港内(盐田港盐田港)牵引车牵引车 TCO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 6.4.1 不同类型港内牵引车不同类型港内牵引车 TCO 总体对比分析总体对比分析 根据运输企业提供的车辆销售价格数据,港内42牵引车和集疏港42牵引车价格相同,柴油版、282kWh 充电版、无电池车身销售价格分别约为 23 万元、72 万元、35万元。在港口封闭场景内,车辆限速为 30km/h。根据运输企业提供的数据,盐田港的柴油牵引车的油耗约为 65L/100km,而纯电动牵引车的电耗约为 145kWh/100km。本研究以单车实际年行驶里程 4.68 万公里为基准,8 年更换淘汰计算,综合车辆购置、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的成本数据,形成不同类型集疏港 42 牵引车全生命周期成本如下表所示。表表 6-5 不同类型港内不同类型港内牵引车牵引车 TCO 组成情况组成情况 成本成本(万万元元)成本类成本类型型 柴油柴油牵引牵引车车 充电充电牵引车牵引车 换电换电牵引牵引车车 备注备注 购置环购置环节节 Cb 购置成本 23.00 72.00 35.00 车辆购置价格/1.17*0.1 贷款七成,3年等额本息,年利率 6.5%。车辆年运营里程 4.68 万公里,生命周期 8年。利息 3.14 9.83 4.78 合计 26.14 81.83 39.78 使用环使用环节节 Cu 燃料成本 23.73 10.18 10.18 柴油价格 7.8/L,电力价格为 1.5元/度(包含服务费);换电版牵引车配备电池为282kWh,假设平均每月租金为6300元;保险费用为调研得到,纯电动车辆的保险费用比柴油车高 1 万元。电池租金-7.56 尿素成本 1.00-车辆保险 2.00 3.00 3.00 一年成本 26.73 13.18 20.74 8 年成本 213.82 105.43 165.92 维护环维护环节节 Cm 保养成本 0.90 0.45 0.45 保养成本中,电车费用 0.45 万元/年,油车需要加注机油,总的保养费用为 0.90万元/年;维修成本中,车辆一年更换一次轮胎,年均更轮胎成本 1.44 万元/年;油车的组件较多,其他部件维修成本平均 0.5万元/年 轮胎更换 1.44 1.44 1.44 其他部件维修 0.5-一年成本 2.84 1.89 1.89 8 年成本 22.72 15.12 15.12 报废环报废环节节 Cs 车辆残值 2.30 15.66 3.50 车辆残值按购置价格 10%计算;电池回收残值按每度电 300 元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 Ct 260.38 186.72 217.32-与柴油重型货车与柴油重型货车TCO 的比值的比值-71.71.46%由于港口内作业车辆大部分时间处于怠速状态,港内车辆的油耗远远高于港外公路运输的车辆油耗。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看,无论是采用充电技术还是换电技术的 70 纯电动牵引车,其 TCO 总成本均小于柴油牵引车。但是考虑到盐田港港内车辆作业繁忙,平均每天需要工作 17 小时以上,且港口内场地面积受限,所以需要较长时间停车充电的充电型牵引车并不适用。而采用换电型牵引车,不仅可以实现6分钟内换电,而且未来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动力电池的配置容量,从 282kWh 下调到 141kWh,从而进一步降低 TCO成本。6.4.2 港内充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港内充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 TCO 成本平衡点分析成本平衡点分析 以电力价格和柴油价格为变量,在其他环节成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港内充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 TCO 成本的平衡点曲线(图 6-6)。可以看出,假设柴油价格在 6 元/L,则充电电价只要小于 2 元/kWh,充电牵引车就会有 TCO 的优势;当柴油价格上涨到 11 元/L,则充电电价只要小于 4.3 元/kWh,充电牵引车就会有 TCO 的优势。目前柴油价格为 7.8 元/L,如果港内充电服务费如果定价为 1.5 元/kWh,相当于是为运输企业节省了约 1.3元/kWh,一年比柴油车节省了约 8.8万元燃料成本。图图 6 6-6 6 充电模式下基于油电成本的港内牵引车充电模式下基于油电成本的港内牵引车 TCO 成本平衡成本平衡曲线曲线 6.4.3 港内换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港内换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 TCO 成本平衡点分析成本平衡点分析 以电力价格和柴油价格为变量,在其他环节成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港内换电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的 TCO 成本的平衡点曲线(图 6-7).可以看出,假设柴油价格在 6 元/L,则换电电价要小于 1.3 元/kWh,换电牵引车就会有 TCO 的优势;当柴油价格上涨到 11 元/L,则换电电价只要小于 3.5 元/kWh,换电牵引车就会有 TCO 的优势。目前柴油价格为 7.8 元/L,如果港内充电服务费如果定价为 1.5 元/kWh,相当于是为运输企业节省了约 0.6元/kWh,一年比柴油车节省了约 4.1万元燃料成本。2.0 2.5 2.9 3.4 3.8 4.3 1.522.533.544.556789101112电力价格(元电力价格(元/kwh)柴油价格(元柴油价格(元/L)71 图图 6 6-7 7 换换电模式下基于油电成本的港内牵引车电模式下基于油电成本的港内牵引车 TCO 成本平衡成本平衡曲线曲线 6.5 小结小结 对深圳市三个典型应用场景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在港口内高频短倒运营场景推广换电重型货车的潜力最大,换电牵引车的 TCO 比柴油车减少 17%以上;城市渣土运输的泥头车运营场景次之,在目前的运营水平和油价水平下,其 TCO 成本比传统柴油泥头车稍高 7%,需要政府通过适当的政策手段降低车辆的购置成本和提高车辆的年运营里程,这样换电泥头车才能具有 TCO 成本优势;而在集疏港应用场景下,车辆的TCO 水平比传统柴油车高出 200%,如果没有补贴政策的强力支持,其市场化推广难度非常大。换电重型货车在全生命周期内具有污染物减排优势,但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其应用场景较为局限,比较适合在厂区、港口等高频短倒和油(气)电成本差价较大的场景进行市场化推广应用,而在其他场景下仍然需要通过补贴、路权优先等方式来弥补TCO 劣势。1.3 1.7 2.2 2.6 3.1 3.5 0.511.522.533.5456789101112电力价格(元电力价格(元/kwh)柴油价格(元柴油价格(元/L)72 第七章第七章 换电重型货车商业化推广方案设计换电重型货车商业化推广方案设计 深圳现运营的新能源公交车、小客车、物流车以充电模式为主,纯电动重型货车由于电池容量大,充电等待时间长等特点,并不适合全部采用充电模式。换电重型货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早期电动化重型货车购置成本高、充电时间长等问题,目前深圳市的重型货车存量数量约 10.5 万辆,其中以集装箱牵引车数量最多,总共约4.7 万辆,主要从事集疏港和港内短倒的运输业务。本项目拟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以期推动重型货车尤其是集疏港和港内短倒车辆的电动化发展,并形成可以复制的模式便于推广应用。7.1 重型货车重型货车“车电分离”模式“车电分离”模式概述概述 7.1.1“车电分离“车电分离,电池租赁”商业模式电池租赁”商业模式 换电重型货车的商业化推广衍生出了车电分离金融模式(图 7-1),在该模式下,用户向整车制造商购买纯电动重型货车,电池资产公司再将电池回购,用户通过支付一定的租赁费用向电池资产公司租赁电池的使用权。换电运营商投资建设运营换电站,换电站需向电池资产公司租赁一定数量的电池以供用户更换,换电站的主要收入是向用户收取换电服务费,电池资产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收取电池的租赁费用。图图7-1 车电分离模式车电分离模式“车电分离”既是物理上汽车整车和电池箱的分离,也是资产上整车资产和电池 73 资产的分离。通过换电站和电池租赁等创新的商业模式,借助第三方对电池资产的专业化运营,实现整车资产和电池资产的分离,通过向终端使用方租赁电池和收取换电服务费用收回电池的购置成本,实现对电池资产的统一的专业化的管理与维护,使电池得到生命周期内更高效地利用。换电重型货车是“车电分离”模式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随着各种场景下的不断试点和推广,目前已经在国内部分矿山、港口、厂区、城建工地等环境等到了试点应用。7.1.2 换电车辆及电池标准换电车辆及电池标准 港外集疏港短途运输场景选择每天行驶里程在 200km 范围内,从深圳各主要港口到深圳市内、东莞、惠州等地的仓储中心、生产基地的运输场景。港内短倒运输场景是从岸桥到堆场到运输,车辆平均每天运输距离不超过 150km,车型结构主要为运载轻货类的 42型牵引车。根据运营场景到不同,选择不同配置到车辆(如表 7-1)。表表 7-1 各类重型货车选型技术标准各类重型货车选型技术标准 货车类型货车类型 日均续航要求(日均续航要求(km)车型结构车型结构 电池电量电池电量(kWh)耗电量耗电量(kWh/km)港外短途集港外短途集装箱拖车装箱拖车 200 42 282 1.3 港内集装箱拖车港内集装箱拖车 150 42 141、282 1.3 车辆选择市场认可度较高的品牌,包括比亚迪、开沃汽车、中国重汽、上汽红岩、徐工;动力电池选择磷酸铁锂电池,寿命可达8年以上;电池包采用标准化设计,按照141kWh、282kWh 两种容量配置,并采用统一换电技术。车辆同时具备快充和换电两种技术。在大功率快充模式下,60 分钟即可充满电;在换电站换电,则 6 分钟内可换完电池。图图 7-2 投入路测的投入路测的 42 型牵引车型牵引车 74 7.1.3 换电站技术选择换电站技术选择 7.1.3.1 固定式固定式换电站技术换电站技术 采用上海玖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玖行)顶吊式换电站技术,并采用全自动无人值守技术,实现自动化换电作业,换电站示意图详见图 7-3。换电时间在 3-5分钟,换电服务效率接近传统车加油效率,保证电动重型货车的运营效率。针对封闭场景的场内车辆,可结合车辆运行线路特点,将换电站建设在场内车道上,车辆顺路通过时换电(非换电车辆不能经过换电站通行),无需绕路至加油站,节约换电时间;针对开放道路运行的车辆,可在集散点周边或车辆运行线路枢纽位置布局换电站,实现车辆运行线路两端换电,以减少占地面积。图图 7-3 玖行固定式换电站玖行固定式换电站 表表 7-2 固定式换电站性能指标固定式换电站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性能指标 参数参数 换电时间换电时间 3 min5min 自动换电成功率自动换电成功率 99.9%充电功率充电功率 2400kW-3000kW 备用电池数量备用电池数量 7 个-9个 设计换电次数设计换电次数 168-216 次/天 换电模式换电模式 顶部吊装换电 适配车型适配车型 各种重型货车车型 监控系统监控系统 云平台智能监控运管系统 占地面积占地面积 120-140 7.1.3.2 移动式换电站技术移动式换电站技术 换电站功能和集装箱挂车合并,灵活解决换电站建设难的问题。电池可以异地充电,整体运输,以适应不同场地条件。建站速度最快,移动换电站具有小时级建站特性。占地面积最小,单通道换电站占地不到 100平米,双通道不到 200平米。与固定式 75 换电站需要较大占地面积相比较,移动式换电站更适合城市建站场景。对于集疏港运输场景,由于深圳市用地条件限制,可采用移动式换电站以及港湾式平面布置,在车辆途经道路附近选择合适场地建设换电站,以解决换电需求。(a)移动式换电站 (b)港湾式换电站平面布置示意 图图 7-3 移动移动式换电站式换电站 7.2 集疏港短途运输换电集疏港短途运输换电重型货车重型货车实施实施方案设计方案设计 7.2.1 场景分析场景分析 盐田港集疏港业务范围延伸至东莞、惠州、江门、韶关、河源、长沙、津市、赣州等周边省市,其中深圳、东莞、惠州三市都地处珠江口的东岸,深圳、东莞、惠州规划一体化合作协议提出 2030 年深莞惠经济圈港口外贸集装箱服务周边地区比例达到 50%的发展目标,因此本项目选择东莞和惠州作为中短集疏港物流运输应用场景,设计换电重型货车的实施方案,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图图7-4 短途运输换电短途运输换电重型货车重型货车应用场景应用场景 本方案选择两条运输路线(图 7-4),路线一为深圳盐田港至东莞,途径龙岗大道、76 凤深大道和莞樟路,总路线约 85km,路线二为深圳盐田港至惠州,途径龙岗大道、凤深大道和龙桥大道,总路线约 90km。目前盐田港采取预约机制,遵守“无预约,不进港”制度,因此车辆的运输次数最多为一天1个来回。根据调研发现,为了节省高速费用,司机通常选择省道国道等不收费的路线,牵引车的在港外行驶时速一般为 50km/h以内。7.2.2 方案设计方案设计 车辆选择 42 型总质量 35T 纯电动牵引车,电池容量为 282kWh,车辆具备快充和换电两种技术。根据上文的TCO分析可知,目前柴油价格约7.8元/L,而充电服务费约为 1.5 元/kWh,司机要想降低充电牵引车的 TCO,只能选择充电电价在 1 元/kWh 以内的时间段充电,即选择夜间谷期电价充电。后期车辆数形成规模,同时车价和换电电价降低,并且有配套政策支持情况下,可以选择换电模式。根据车辆的续航能力及作业规律,初期选择在盐田港附近公共充电桩(图 7-5),以及东莞、惠州厂区、仓库附近通过自建专用快充桩或公共充电桩充电。换电站选择建在线路中点共线段,从而降低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换电站的建设可以根据用地条件,选择固定式换电站或者港湾式移动换电站。首尾充电和中间换电的整体充换电保障方案(图 7-6),能覆盖东莞-惠州-深圳三地的合围区域,具有较强的适配性。图图 7-5 盐田港港外具备货车充电条件的站点位置图盐田港港外具备货车充电条件的站点位置图 77 图图7-6充换电保障方案充换电保障方案 7.2.3 合作模式合作模式 7.2.3.1 整车经营性租赁模式整车经营性租赁模式 由经营性租赁公司购买 42 纯电动牵引车,并将电池出售给电池银行(即电池资产公司),每月向电池银行支付电池租赁费用。经营性租赁公司再将整车租赁给运输企业,运输企业每月支付整车租赁费。如果需要换电服务,则由电池银行投资或参股换电站,运输企业去换电站换电,并支付换电服务费(图 7-7)。图图 7-7 经营性租赁模式框架图经营性租赁模式框架图 这种方式对运输企业较为有利,但是经营性租赁公司将会承担很大的风险。如果运输企业业务无法得到保障,将影响汽车租赁费的支付,进而影响经营性租赁公司向 78 电池银行支付电池租赁费,最终可能破坏了整个租赁业务的生态。同时,由于运输企业没有承担车辆购置的责任,在用车过程中对车辆的爱护程度、违章的自我管控力度会下降,最终也会将管理成本和运营风险转嫁给经营性租赁公司身上,造成经营性租赁模式无法维系下去。7.2.3.2 车电分离模式车电分离模式 运输企业从车企购买 42 纯电动牵引车,电池银行再将电池回购,运输企业通过支付租赁费用向电池资产公司租赁电池的使用权。电池银行投资或参股换电站,运输企业去换电站换电,并支付换电服务费。图图 7-8 车电分离模式框架图车电分离模式框架图 7.2.4 实施建议实施建议 每天行驶里程在 200km 范围内的短途集疏港运输换电重型货车的 TCO 成本优势不明显,在项目初期建议以充电方式解决补能问题,并且尽量选择在夜间低谷电价充电,以减少充电成本。其次,车辆可以直接选择充电型牵引车,相比较同配置换电型牵引车,采购成本还可以下降约 5 万元。后期如果同一运输线路运营车辆数如果超过 50 辆,则可以考虑建设换电站,提供换电服务。换电车辆数越多,换电成本将越低。具体实施计划建议分三阶段:重点突破阶段(2022 年-2023 年)。推动交通主管部门出台新能源重型货车路权优先整车、运营补贴政策。同时组织物流运输企业推进短途集输港运输重型货车电动化试点项目,以充电模式和经营性租赁模式严重作为试点目标。年度推广应用数量建议不少于 50辆。79 试点应用阶段(2023 年-2024 年):阶段性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找出试点工作难点,加速推进试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形成规模,探索车电分离,充换电结合模式试点应用。年度推广应用数量建议不少于 200辆。全面推广阶段(2025 年):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向全行业推广短途集疏港运输电动化模式。同时推进单程 200km 以上的重型货车电动化运营场景采用换电模式的试点应用。年度推广应用数量建议不少于 500辆。7.3 港内港内(盐田港盐田港)换电换电重型货车重型货车解决方案设计解决方案设计 7.3.1 场景分析场景分析 目前盐田港内牵引车为 42结构的重型牵引车,总计约 600辆(表 7-3),其中 LNG车约 340 辆,柴油货车约 260 辆。车辆每天工作时长平均达到了 17 小时以上,港口每年更新车辆数在 50-100 辆,并且要求车辆使用达到 10 年就要强制更换。目前盐田港内绝大多数运营的牵引车使用年限超过了 8年,面临更新淘汰的需要。表表 7-3 盐田港重型牵引车车辆信息盐田港重型牵引车车辆信息 车辆类型车辆类型 车辆结构车辆结构 车辆数车辆数 燃料消耗燃料消耗 盐田港补贴燃料量盐田港补贴燃料量 日均行驶里程日均行驶里程 LNG 牵引车牵引车 42 340辆 5.8m3/h 4.8m3/h 110km 柴油牵引车柴油牵引车 42 260辆 4.5L/h 4L/h 110km 盐田港通过服务外包形式将港内集装箱运输交给 9家运输服务商,其中 8家为民营企业,1家为国有企业。车辆由运输服务商自行采购,港口方负责给予燃料补贴。根据管理要求,港口内牵引车最高时速不得超过 30km/h,并且在装卸集装箱过程中,低速和怠速时间较长,因此车辆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发动机老化、积炭等现象。特别是车辆使用超过5年后,普遍会出现油(气)耗增加、噪音大、污染物排放大、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另外,为了保证操作安全,车辆使用过程中必须打开车窗,能听到操作声音,所以车辆空调的保温效果很差,进一步增加了燃料消耗量。7.3.2 方案设计方案设计 7.3.2.1 车辆选型车辆选型方案方案 采用目前技术比较成熟的 42 纯电动牵引车方案。根据港口方的建议,初期在整体运行效率还未优化提升前,先采用配置282kWh电池的车身,以满足港口作业旺季车辆 24 小时运转的需求。经测试,容量 282kWh 的动力电池,可满足满电状态下约200km的续航要求。后期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增加 141kWh容量的车辆,以进一步降低车辆前期购置成本。80 所有电池全部采用磷酸铁锂电池,保证使用寿命达 8 年以上。图图 7-9 42 纯电动重型货车方案纯电动重型货车方案 采用的 42换电牵引车车型基本参详见下表 7-4。表表 7-4 42 换电牵引车车型基本参数换电牵引车车型基本参数 关键项关键项 参数参数 前桥 斯太尔 6.5t前桥 板簧片数 前 2片/后 3 1 片 车架材质 P610 车架厚度 8mm 车架断面高度 标载 280mm 整备质量(kg)9500 轴距(mm)4400 长宽高(mm)691025503785 换电时间 35min 空调 自动 轮胎规格 12R22.5,条型花纹 前/后回转半(mm)2020/1840 变速箱类型 4 档 AMT 驱动桥 H6A桥,5.286 电池电量 282kwh/141kWh 额定/峰值功率(kw)250/360 额定/峰值转速(rpm)0-3500rpm 额定/峰值扭矩(Nm)1600Nm/2500Nm 港内实测电耗(30km/h)140kwh/100km 实测续航里程(282kWh)200km 实测续航里程(141kWh)100km 充电时间(5%-90%)60min 最高车速 85km/h 整车耐久寿命(万公里)80 鞍座和底板#50为标配 最大爬坡度(%)20 81 车辆同时具备快充和换电两种技术。在大功率快充模式下,60 分钟即可充满电;在换电站换电,则 5分钟内可换完电池。7.3.2.2 充换电方案充换电方案 港内车辆采用换电为主的补能方式,换电站初步选址靠近车辆集中停放的停车场,如图中 A、B点位置。同时,每处换电站配套建设 1套直流快速充电机,充电桩功率为240kW,采用一体式双枪充电设计,输出电压范围:200V-750V,单枪最高可分配功率120kW,主要用于临时应急充电需求。图图 7-10 换电站初步选址位置(图中换电站初步选址位置(图中 A、B 点位置)点位置)7.3.3 合作模式合作模式 由盐田港公司、某重资产持有企业和港内运输企业,采取“车电分离、电池租赁”的模式开展合作。具体分工如下:盐田港公司负责协调港口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港内达到使用年限的柴油牵引车、LNG牵引车全部更换为纯电动车。同时协助充电桩、换电站的规划和建设。无动力车身(不带电池)由港内运输企业购买,电池银行提供无动力车身的金融分期方案;动力电池由电池银行全资采购,并以租赁方式提供给港内运输企业,解决重型货车电动化更新因整车采购价过高的问题和电池运营管理、电池安全管理、维保维修、残值管理的问题。电池银行同时负责换电站的施工建设、项目产品的采购和销售、车辆和电池的日常维修检测、换电站的日常管理运营、电池未来的回收利用等。82 港内运输企业购买无电池车身并承接港口内的运输业务,每个月向电池银行支付电池租赁费用,并向充换电站支付充电服务费。7.4.2 实实施施建议建议 港口内属于封闭应用场景,由于吞吐量巨大,车辆运营具有显著的高频短倒特征。根据 TCO分析可以看出,盐田港港内运输车辆无论是充电还是换电,其 TCO均比柴油货车有显著的优势,但是考虑到旺季 24 小时作业的需求,用换电牵引车更符合实际需要。目前港内车辆使用年限大部分已经超过 8 年,在 TCO 具有明显优势的前提下,可以加快老旧柴油牵引车更换速度,所有达到更换条件的车辆全部更换为换电纯电动牵引车。同时,港口方适时将燃料补贴从原来的“油(气)补”更改为“电补”,以比原来更少的补贴进一步降低运输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快更换速度。港内换电站按照 50 辆车一个换电车道进行建设,采用单站双通道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电效率,降低建设规模。具体实施计划建议分三阶段:重点突破阶段(2022 年-2023 年)。重点组织推进试点项目,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实际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年度推广应用数量建议不少于 200辆。试点应用阶段(2023 年-2024 年)。阶段性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找出试点工作难点,加速推进试点项目建设。年度推广应用数量建议不少于 400 辆。全面推广阶段(2025年)。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向全行业推广。83 第八章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结论及建议 交通运输行业是能耗和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面临中国 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面临较大的节能降碳压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则成为了公路领域节能降碳的重要措施。一直以来,公路货运车辆的油耗和尾气排放均居高位,尤其是重型柴油货车,更在其中占据重要比例。换电模式不仅成为国家政府主管部门鼓励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将是下一步重型货车电动化能源补给最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之一,重型货车的电动化也为推广应用换电模式提供了适宜的应用场景。因此,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形势,本项目开展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换电模式的应用场景及环境效益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换电重型货车有够有效降低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但其推广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应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助力换电重型货车在货运领域的应用。8.1 主要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成果 8.1.1 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推广任重道远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推广任重道远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应用数量约为 54.4 万辆(截至 2021 年底),在公共交通领域基本上已实现全面电动化。深圳市新能源重型货车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在高额的超额减排奖励政策支持下,深圳市在 2018 年注册登记了 4200 辆纯电动泥头车,成为国内新能源重型货车推广应用最大的城市,但该项目补贴政策的导向性非常明显,与市场化推广的目标相差较远。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退坡,大额补贴政策将逐渐退出,单方面依靠补贴政策来推广应用纯电动货车的模式不可复制,也不可取,行业更需要基于市场化的推广辅以政策的引导这种模式来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8.1.2 深圳市重型货车综合效益评价结果深圳市重型货车综合效益评价结果 本项目立足深圳市重型货车电动化的推广实践,建立了一套科学可行的重型货车综合效益评估体系,重点针对泥头车、集疏港牵引车和港内牵引车三类应用场景进行分析:从环境效益角度来看,纯电动重型货车相比柴油重型货车在全生命周期的污染物排放方面有明显优势,换电重型货车的推广应用有助于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在港口内高频短倒的应用场景下推广换电重型货车的潜力最大;泥头车次之,而在集疏港短途运输应用场景下市场化推广具有较大难度。84 根据对现有存量泥头车运营情况的调研和分析表明,在现有的车辆销售价格和油费、电费条件下,充电型纯电动泥头车会有 TCO 成本优势,282kWh 电池容量的充电泥头车 TCO比传统柴油泥头车降低了约 2.7%,如果采用夜间谷期电价充电,则优势会更明显。换电型泥头车虽然解决的车辆前期购置成本高和充电等待时间长的问题,但是 282kWh 电池容量的充电泥头车 TCO 比传统柴油泥头车提高了约 7.2%,并不具备TCO 成本优势。目前要想实现纯电动泥头车的规模化应用,就需要出台引导政策,从三方面入手解决问题:一是提高运距,运距越大,油电消耗成本差越明显,纯电动泥头车的 TCO 优势越明显;二是提高运费,单位运费越高,车辆的运输收益越高,企业能越快实现盈亏平衡;三是降低车辆采购成本,无电池车身的采购成本需要降低至 40万以内,也能实现 TCO 的降低。对集疏港牵引车的 TCO 分析表明,短途集疏港运输运营环境下,配置 282kWh电量的充电型和换电型纯电动牵引车的TCO比柴油牵引车分别增加了17.4%和28.6%,不具备成本优势。充电型牵引车目前要想和柴油牵引车 TCO 平衡,可以选择充电电价在 1 元/kWh 以内的时间段或场站充电。而换电型牵引车只能通过政府补贴,或者车企降低车辆销售价格来降低整体 TCO成本。对港口内牵引车的 TCO 分析表明,港口内高频短倒运营环境下,纯电动牵引车比柴油牵引车的燃料成本有大幅的下降,每公里的燃料成本下降了约 57.1%。而充电型和换电型牵引车的 TCO 比柴油牵引车分别下降了约 28.3%和 16.5%,成本优势非常明显。考虑到深圳港口用地紧张,不具备车辆大面积长时间停放充电的条件,且作业旺季需要车辆 24 小时连续运行,因此,充电型纯电动牵引车并不适用于港口内的运营环境,而换电型纯电动牵引车更符合使用要求。总体来看,换电重型货车在全生命周期内具有污染物减排优势,但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其应用场景较为局限,比较适合在电厂、港口等高频倒短,油(气)成本差价较大的场景进行市场化推广应用,而在其他场景下仍然需要通过补贴、路权优先等方式来弥补 TCO劣势。8.1.3“车电分离”模式可“车电分离”模式可推动换电型重型货车市场化推广推动换电型重型货车市场化推广 根据本项目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纯电动重型货车受续航能力限制、充换电设施不足、成本过高等问题影响,现阶段并不适合所有的运输环境。而在没有补贴政策的情况下,纯电动重型货车尤其是换电型重型货车的市场化推广仅适用于高频短倒、油电 85 燃料成本差额较大的场景,比如港口内短倒、厂(港)-短倒、工地或矿区短倒,而且需要根据场景的特征进行车辆的定制化配置,以降低购置成本。在纯电动重型货车推广过程中,创新商业模式的应用变的尤为重要。现阶段,随着上游原材料的大幅上涨,以及补贴的取消,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运营端的压力越来越大。一辆纯电动重型货车目前的销售价格是传统油车的2倍以上,车企或经销商如果只是通过直接销售车辆来获利,将得不到运营企业的认可。本项目的商业合作模式是站在运营端的角度进行设计,通过一家资产持有公司整合车辆集采、充换电场站、金融和保险、后市场运维等服务资源,在车辆购置环节通过“车电分离”的方式降低运营端前期购置成本,再通过收取电池租金、充换电服务费、维修保养费,以及未来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综合收益来实现获利。这样即达到了让运营企业在车辆购置环节大幅降低车辆采购成本并实现全生命周期 TCO 的平衡,又让资产持有公司实现持续获利,大大降低了纯电动重型货车市场化推广的难道。8.2 措施及政策建议措施及政策建议 制定纯电动重型货车补贴政策,加快重型货车电动化进度 从本项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重型货车的购置成本依然高居不下,即使采用车电分离的金融方案,无电池车身购置环节综合成本比同类型柴油车要高出约 10 万元。建议政府部门制定运营补贴或者置换补贴,给予 42 和 64 纯电动牵引车、84 纯电动泥头车 10万元补贴,以加快重型货车电动化进度。出台差异化路权政策,以路权优势弥补重型货车成本劣势 对于泥头车,限制柴油泥头车在福田、罗湖、南山等地区的通行权,增加纯电动泥头车可通行路段数量,未来可柴油泥头车的限行范围扩大到其他区域。对于牵引车,调整现有对货车实行限制通行的交通管制措施,对于需要在港口、仓库、工厂之间进行短倒运输的纯电动牵引车,允许开放部分通行时段和路段并给予通行权。通过给予纯电动牵引车更多路权优势,引导更多企业使用纯电动车。纯电动重型货车承运优先,提高车辆使用频次和运距 建议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出要求,在项目招投标阶段即要求承担余泥渣土运输的车辆必须是纯电动泥头车,同时加强施工工地及周边道路的监管,严格限制外地牌照超载车辆进工地施工作业。对于入港承运的牵引车,建议港口方在进港预约系统内给予纯电动牵引车优先入港权,减少排队等待时间。86 提高港口的绿色化标准,要求旧车全部更换为纯电动 目前深圳各大港口拥有内拖牵引车数量超过 1200 辆。从能源消耗量来看,1 辆港内 4*2牵引车百公里的柴油消耗量约和 3辆长途运输公路重型货车或 7辆城市物流配送轻卡的消耗量相当,因此,虽然港口内拖牵引车数量较少,但是其碳排放和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却非常惊人。根据本项目的研究可以看出,港口内纯电动牵引车比柴油车有非常明显的 TCO 成本优势,并且采用换电模式可以充分保障运营效率,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对港口方提出车辆电动化的政策要求,所有运营时间超过5年的车辆应全部更换为纯电动。油(气)补贴改为电补,让充电服务具有价格优势 以盐田港为例,目前港口方给予承运商有免费加油(气)的额度,其中柴油每小时免费额度为 4.5 升,LNG 每小时免费额度为 3.8 公斤,超出部分按市场价结算。相当于港口方变相的在给承运商油(气)补贴。本项目 TCO 分析中并未考虑补贴因素,所以用纯电动牵引车运营的充换电服务费要比加油(气)便宜。建议在港口牵引车电动化过程中,港口方将原来的油(气)补贴改为等额电补,在同等条件下让充电服务具有价格优势。建立用地用电保障机制,为换电站建设创造条件 建议将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建设及用电纳入城市空间发展规划与国家电力供应保障体系中。根据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预期及充换电需求预测,为高需求规划区放宽换电站用地准入门槛。简化换电站建设用地、用电审批手续,为符合要求的企业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对服务于重型货车并建成通过验收的换电站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加快换电站建设速度。建立区域联动机制,扩大新能源重型货车应用范围 深圳市集疏港车辆有超过 70%是在珠三角地区运行,而深圳、东莞、惠州三地间的产业分布、物流运输业务紧密相连。建议联合惠州、东莞等地政府部门、行业组织、运输企业,就跨区域纯电动重型货车的运营,以及换电站规划建设形成联动合作机制,保障深圳辐射到东莞、惠州等地的纯电动重型货车区域一体化运营的充换电需求。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实现换电模式的互联互通 组织整车、动力电池、电力公司、运营企业与行业机构研究制定换电电池包、车辆接口、换电设备、换电站建设、换电站运维管理等标准,解决不同品牌换电车辆电 87 池包的问题,促进换电站运营服务的互联互通,提升换电站运维管理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换电设备、换电站建设、换电运营管理相关的系列标准和规范,为换电运营服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完整的标准体系。8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1年中国石油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EB/OL.202120220802.ttps:/ 中国石油消费总量达峰与控制方案研究R.中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2021.3 深圳市道路货物运输运价指数分析及预判报告 2020年 1月R.中国深圳:深圳市公路货运与物流行业协会,2020.4 深圳市泥头车运输行业运营月报R.中国深圳:深圳市交通运输局,2020.5 邓晓楠.A 公司新能源重卡产品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21.6 雪球.我国加氢站世界第一!EB/OL.202220220802.https:/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2022年 4月全国充电设施保有量 332.4万台 R.中国北京:,2022.8 运联研究院 石美燕.氢能重卡能否取代燃油重卡?R.中国:运联研究院,2021.9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氢燃料电池卡车与纯电动卡车对比,谁才能代表新能源卡车的未来?EB/OL.2022120220802.https:/ 2021 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R.中国:交通运输部,2022.11 Global EV Outlook 2022 R.国际能源署,2022.12 华经情报网.2020年我国货运重型卡车行业市场前景与发展格局分析EB/OL.2021.https:/ 华经情报网.2021年中国重卡市场现状分析,市场遇冷,新能源重卡销量大幅度上升EB/OL.20222022.https:/ 电车资源.2021 年万辆新能源重卡卖到哪里去了?EB/OL.20222022.http:/ 读创.2021 年深圳海空“双港”货运吞吐量双双攀上历史新高EB/OL.2022.2https:/ 卜德明,王娜.新机遇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前景分析J.汽车实用技术,2021,46(06):11-14.17 龙志刚.关于换电重卡的相关研究(上):概述与发展现状EB/OL.2022.https:/ 高有山.2013.车辆燃料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分析方法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2 19 周长宝.2020.不确定条件下深惠莞区域能源电力系统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70 20 李艳丽,吕锦旭,,李晓越.2021.碳中和背景下低碳运输工具比选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17(04):1-8 21 丁宁,高峰,王志宏,等.2012.原铝与再生铝生产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对比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2(10):2908-2915 89 22 丁宁,杨建新。2015。中国化石能源生命周期清单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35(05):1592-1600 23 沈万霞.2011.镁合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评价D.北京工业大学 24 李书华.2014.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分析及环境效益评价D.吉林大学 25 Weiss M A,Heywood J B,Drake E M,et al.2000.ON THE ROAD IN 2020:A LIFE-CYCLE ANALYSIS OF NEW AUTOMOBILE TECHNOLOGIES EB/OL.https:/www.acemap.info/paper/157621091 26 Li S,Li N,Li J,et al.2012.Vehicle Cycle Energy and Carbon Dioxide Analysis of Passenger Car in ChinaJ.Aasri Procedia,2(Complete):25-30 27 余大立,张洪申.2019.纯电动与柴油货车全生命周期能耗及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39(06):2043-20524 28 Aguirre K,Eisenhardt L,Norring A,et al。2012。Lifecycle Analysis Comparison of a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and a Conventional Gasoline VehicleEB/OL.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Lifecycle-Analysis-Comparison-of-a-Battery-Electric-Aguirre-Eisenhardt/2913dc7927c411ba6a922f426a67f01108699fd3?p2df 29 李楠楠.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燃料周期能源消耗与气体排放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0 郭园园.MOVES-深圳模型的构建及其模拟机动车排放因子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8)11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9)2023-02-25 94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20)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21)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22)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23)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24)5星级

  • 德勤: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报告-关键发现:中国(英文版)(38页).pdf

    February 2023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Key Findings:CHINA2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1.Vehicle electrification042.Future vehicle intentions163.Vehicle brand and service experience234.Connectivity295.About the study34Contents3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Dealers engender significant trust among consumersWhen asked who they trust most,surveyed consumers equally point to the brand and their servicing dealer,signaling the important role each stakeholder has in coming together to put the customer first and build relationships on a solid foundation of transparency and empowerment.3An unintended benefit of the vehicle inventory crisisProduct quality,brand familiarity and image top the list of factors driving consumer decisions when it comes to which vehicle brand to buy,while expectations regarding the acceptable length of time to wait for delivery may be opening the door to a“build-to-order”paradigm.2Subscriptions to connected vehicle services could be a challengeConsumer interest in connected vehicle features that provide updates regarding road safety,and vehicle maintenance costs arerelatively high,but respondents would much rather pay for connected technologies as part of the upfront cost of the vehicle or on a per use basis compared to a monthly subscription.4The shift to EVs is happening,but is it moving fast enough?Consumer interest in EVs is growing as consumers look for a better driving experience.However,there are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standing in the way,including concerns over the safety of battery technology,the time it takes to charge an EV,and a lack of available of charging infrastructure.1Note:Sum of the values for a few questions in the following slides may not add to 100%due to rounding.From September through October 2022,Deloitte surveyed more than 26,000 consumers in 24 countries(including 1,012 respondents in China)to explore opinions regarding a variety of critical issues impacting the automotive sector,including consumer interest in electric vehicle(EV)adoption,brand perception,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The overall goal of this annual study is to answer important questions that can help companies prioritize and better position their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investments.4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14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Vehicle electrification5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1E%2%6X%OtherAll-battery-powered electric vehicle(B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Gasoline/diesel2022 SY2023 SYPreference for type of engine in next vehicleQ40.What type of engine would you prefer in your next vehicle?Sample size:n=881 2022;703 2023Note:Other includes vehicles with engine types such as compressed natural gas,ethanol,and hydrogen fuel cells;dont know responses werent considered.Consumer interest in BEVs continues to grow with more than a quarter of consumers planning to acquire one in the future.However,45%of consumers surveyed would still rather a traditional ICE vehicle,signaling the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move markets toward an electric future.6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Better driving experience#1Extra taxes on ICE vehicles#5Concern about personal health#4Use vehicle as a power source#3Lower fuel costs#2Q41.Please rank the following factors in terms of their impact on your decision to acquire an electrified vehicle(highest to lowest).Sample size:n=374The draw for EVs centers on the desire for a better driving experience and a perception that fuel costs will be significantly lower;concern for climate change does not make the top five list.Top 5 reasons for choosing an EV for next vehicle7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OverallICE Intender EV Intender 0%0%2%0%6C92%0%0%0.3%1%9%0.1%Less than 75,000 yuan75,000 yuan to less than 100,000 yuan100,000 yuan to less than 150,000 yuan150,000 yuan to less than 200,000 yuan200,000 yuan to less than 300,000 yuan300,000 yuan or moreDont know/not sure75h%Q39.I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rice ranges will you be shopping for your next vehicle?(Please indicate what you would expect to pay after any discounts and/or incentives that might be available.)Sample size:Overall n=707;ICE intender n=319,EV intender n=374While ICE intenders are expecting to pay less than 300K yuan for their next vehicle,EV intenders are ready to pay higher prices,reflecting strong overall demand for EVs in the market.Preferred price ranges for next vehicles8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Q43:Where do you expect to charge your electrified vehicle most often?;Q44:How do you intend to charge your electrified vehicle at home?;Q45:What is the main reason you do not intend to charge your electrified vehicle at home?Sample size:n=273 43;177 44;96 45 Home65%Work19%On-street/public charging station16DE%Connect toregular powergridConnect toalternative powersourceBoth10#U%Not sure how to go aboutinstalling an electric vehiclecharger at homeNo possibility of installingan electric vehicle chargerat homeNot interested in installing aprivate charging station athomeCost of installing a privatecharging station at home isprohibitiveExpecting to charge electrified vehicle most often atIntending to charge electric vehicles at home usingReasons for not charging an electrified vehicle at homeMost EV intenders plan to charge their vehicle at home by connecting to either a regular power grid or to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alternate power sources.Those not intending to charge at home cite high installation costs.9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Q49:How would you most prefer to pay for public EV charging?54V%7C5%5%Smartphone appCredit/debit cardLoyalty pointsPre-paid subscriptionplan18-3435-5455 or olderSmartphone app53%Loyalty points21%Credit/debit card17%Pre-paid subscription plan9%Sample size:n=374 Overall;184 18-34,153 35-54,37 55 By age categoryOverallGiven the high penetration of digital payment tools in the Chinese market,consumers would prefer to pay for public EV charging via apps on their smartphones.Most preferred way to pay for public EV charging10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Public locations that the consumers would prefer to charge their EV when they are away from their homeQ46:Which of the following public locations makes the most sense to charge your EV when you are away from home?Q48:What type of amenities would you want to have access to while your vehicle is charging at a public location?43%9%8%7%5%5%5%2dicated EV service station equippedwith amenitiesTraditional gas station with EV chargersParking lotRetail outlet/mallAny location as long as I can find acharger when I need itCommunity/public buildingVehicle dealershipOn-street parkingHotel or Airbnb/VRBOSample size:n=374 Q46;374 Q48 52RPC6%Wi-Fi connectivityLounge/sitting areaWashroomsCoffee/beveragesFull service restaurantSnacks/light mealsPrivate meeting roomType of amenities that the consumers want to have access to while their vehicle is charging at a public locationNote:Sum of the percentages in the right-side chart exceed 100%as respondents can select multiple optionsMore consumers would prefer a dedicated EV charging station with amenities such as Wi-Fi connectivity,a lounge,and restrooms over a traditional gas station equipped with chargers.11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Q47:How long would you expect it to take to charge your EV from empty to 80%at a public charging location?214%2%1%Less than 10 minutes10 to 20 minutes21 to 40 minutes41 to 60 minutes61 to 90 minutes91 to 120 minutesMore than 120 minutesSample size:n=374Expected wait time to charge an EV at public charging stations from empty to 80%Nearly half of surveyed consumers would wait between 10 and 40 minutes for their vehicle to charge from empty to 80%at a public charging station,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wisdom that matching the fossil fuel experience is“table stakes”.12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32%Q50:To what extent are you concerned about the resale/residual value of an all battery-powered electric vehicle?Sample size:n=191Not concernedNeutralConcernedOverallOne third of consumer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residual value of a full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as questions around battery life persist.Percentage of consumers who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resale/residual value of an all battery-powered electric vehicle(BEV)49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Sample size:n=374Yes16%NoMaybe68%Percentage of consumers who would rethink an EV purchase if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synthetic fuel alternative was available for traditional(ICE)enginesQ42:In a scenario where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synthetic fuel alternative(i.e.,carbon-neutral gas)that would work in traditiona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was readily available,would you rethink your decision to purchase an EV?Two-thirds of consumers would rethink their decision to purchase an EV if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synthetic combustion fuel was available.14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Consumer expectations regarding BEV driving rangeQ52:How much driving range would a fully charged all-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need to have in order for you to consider acquiring one?1%74$%Less than 200 kms200 kms to 299 kms300 kms to 399 kms400 kms to 499 kms500 kms to 599 kms600 kms or moreSample size:n=51669%7 in 10 non-BEV intenders would expect a fully charged BEV to have a driving range of at least 400 kms in order to consider one as a viable option for their next vehicle.15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Greatest concern regarding all battery-powered electric vehiclesQ51:What are your biggest concerns regarding all battery-powered electric vehicles?Please select all that apply.Sample size:n=70713 ()02%Lack of choiceLack of charger at homeUncertain resale valueIncreased need to plan my tripsLack of alternate power source at homeCost/price premiumPotential for extra taxes/levies associated with all BEVsLack of knowledge or understanding about EVs/EV technologyOngoing charging and running costsCold weather performanceLack of sustainabilityDriving rangeLack of public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infrastructureTime required to chargeSafety concerns with battery technologyNote:Sum of the percentages exceed 100%as respondents can select multiple options.Unlike other markets where cost is the biggest hurdle to EV penetration,surveyed consumers in China are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 safety of battery technology.16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2Future vehicle intentions16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17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Next vehicle type by current vehicle typeNew98%Used2%Current vehicle NEWQ30.Will your next vehicle be new or used?Sample size:n=614 New,14 Used 2%6)%I just always buy/lease newvehiclesI can get exactly what IwantImage of owning a newvehicleDealer/brand reached outwith a good dealManufacturer warrantyAccess to the latesttechnology/featuresReliabilityReasons for choosing new vehicleAlmost every vehicle owner who acquired their current vehicle new intends to buy a new vehicle again with reliability and access to the latest technology acting as the prime motivators.18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Q33:What type of vehicle are you planning to acquire next?Sample size:n=7082%2%2%4%88D%Pick-up Truck(including ute)Van/MinivanOtherMulti-purpose vehicle(MPV)Coupe(2 door)/HatchbackSport Utility(SUV)Sedan(4 Door)Type of vehicle consumers are planning to acquire nextUnlike some other global markets,consumers surveyed in China still prefer passenger cars(i.e.,sedans)over sport utility vehicles.19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6#()1166H%PricePrevious sales experienceVehicle performanceAvailability of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hybrid optionsBrand affiliationsPrevious service experienceBrand advertisingVehicle featuresQuality of overall ownership experienceBrand imageBrand familiarityProduct qualityMost important factors driving the choice of brand for your next vehicleQ35.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driving the choice of brand for your next vehicle?(Please select all that apply).Sample size:n=707Note:Sum of the percentages exceed 100%as respondents can select multiple options.Vehicle product qua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consumers when choosing one brand over another.The availability of EV options rates much lower in terms of importance.20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Q37:In your opinion,what is an acceptable length of time to wait for delivery of your next vehicle if it meant you got exactlywhat you wanted(i.e.,features,color,etc.)?Sample size:n=707Acceptable length of time to wait for delivery of next vehicle 1625%2%1%Less than one week1-2 weeks3-4 weeks5-12 weeks13-24 weeks25 weeks or more48%Nearly half of consumers think it is acceptable to wait times between 3 weeks and 3 months for delivery of a new vehicle,opening the door to a more“build-to-order”retail paradigm.21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18!$%&)346%Low pressure experienceConvenient locationMaking good use of my timeAbility to complete all or some of the process onlineBuilding trust in the salespersonTo be offered different financing and usage-based modelsGetting all my questions answeredTransparent pricingGetting a good dealPhysical interaction with the vehicleHaving a resource for post-purchase needsQ59:When looking to acquire your next vehicle,what are the top thre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purchase experience?Sample size:n=707Note:Sum of the percentages exceed 100%as respondents can select multiple options.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vehicle purchase experienceConsumers still want to touch and feel the vehicle,a resource to help them with post-purchase needs,and get a good deal with transparent pricing before they commit to buying a vehicle.22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1%4B4%Not at allinterestedNot veryinterestedNeutralSomewhatinterestedVery interestedQ60:The next time you acquire a vehicle,how interested would you be in purchasing insurance directly from the vehicle manufacturer?;Q61:What do you expect the primary benefit of buying insurance directly from the manufacturer to be?Cost savings over current provider43%Convenience37ficiency/streamlined purchase process20%Sample size:n=707 Q60;535 Q61 76%Percentage of consumers who would purchase insurance directly from the manufacturerFor those consum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purchasing insurance directly from the manufacturer,primary benefits are.OEMs are looking at every potential profit pool going forward,including bringing insurance products in-house,signaling a significant disrup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value chain.23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323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Vehicle brand and service experience24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436%416%672#%9%Manufacturer/brand ofvehicle I currently ownDealership where I normallyservice my vehicleDealership where I acquiredmy vehicleLender/leasing company18-34 years35-54 years55 yearsQ27:With whom do you have the most trusted relationship?Sample size:n=813 Overall;455 Male,356 Female;237 18-34,330 35-54,246 55 By genderBy age group386%417#%9alership where I normallyservice my vehicleManufacturer/brand ofvehicle I currently ownDealership where I acquiredmy vehicleLender/leasing companyMaleFemale365#%6%Manufacturer/brand of vehicle Icurrently ownDealership where I normallyservice my vehicleDealership where I acquired myvehicleLender/leasing companyOverallConsumer trust is evenly split between the manufacturer and the servicing dealer,signaling the importance each stakeholder has in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Consumers have the most trusted relationship with25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Q18: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relative to the brand of vehicle you currently own?Consumer opinions on the brand of vehicle they currently own3%3%4%4%Openly sharing all information,motives,and choices in straightforward and plainlanguageConsistently delivering on promises and experiencesDemonstrating empathy and kindness towards me,and treat everyone fairlyCreating quality products,services,and/or experiencesDisagreeNeither agree nor disagreeAgreeSample size:n=81384848177NPS*Net promoter score(percentage agree minus percentage disagree).Note:Disagree includes strongly disagree,disagree,and somewhat disagree values;Agree includes strongly agree,agree,and somewhat agree values.A reason for high trust in brands likely stems from the fact that consumers believe their OEM brand shares information,delivers on promises,and treats everyone fairly.26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Preferred vehicle service provider by how current vehicle was acquiredDealer74termarket 23%DIY/other3%Vehicle acquired NEWQ24:Where do you normally service your vehicle?Sample size:n=7983 in 4 consumers who originally acquired their vehicle new routinely take it back to the dealer for service,leaving another 23%of people who prefer an independent service provider.27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7%4%9%5%7%9%Online booking toolAvailability ofappointmentSpeed of serviceConvenient locationAccess totemporary/loaner vehicleEfficiency of check-in/check-out processCost/priceCommunication/explanation of serviceCustomerservice/treatmentAftermarketDealerReasons for choosing vehicle service provider(by preferred provider)Q25: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your preferred choice of vehicle service provider?;Q26: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a vehicle service experience?Sample size:n=Dealer 596,Aftermarket 194 for Q25 and Q26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vehicle service experience(by preferred provider)27 %8!%Quality of workCostTrustConvenienceCustomerexperienceAftermarketDealerNote:“Other”reasons not shown for choosing a vehicle service provider.Consumers prefer the dealership for the quality of work performed.Customer service and explanation of the work performed top the list of service experience success criteria.28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4%6!#%&567%Search and pay for public parkingSearch and pay for public vehicle charging accessView and add battery lifeView/redeem loyalty pointsLock/unlock vehicleChat with a live agentRemote startView and add features that enhance my vehicleLocate a dealerBuild and price your next vehicleTrack your vehicles locationPurchase accessoriesMake paymentsTrack service appointmentsLearn about your vehicles featuresSchedule serviceImportant features of a vehicle brand appQ28: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a vehicle brand app?Please select all that apply.Sample size:n=813Note:Sum of the percentages exceed 100%as respondents can select multiple options.Consumers most prefer to access features/applications that help them schedule and track service appointments and learn about their vehicles features.29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429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Connectivity30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3%0%3%5%6%6%6%9!%None of the aboveOtherMedia agencies/advertisersFinancial service providerCloud service providerInsurance companyCellular service providerAutomotive clubs or associationsGovernment agencyVehicle service providersVehicle dealerCar manufacturerConsumer opinions on whom they trust the most to manage data generated/collected by their vehicleQ57:In a scenario where you owned a connected vehicle,which of the following entities would you most trust to have access to the data your vehicle generates?Sample size:n=707Surveyed consumers mainly trust OEMs and dealers to manage their connected vehicle data.Unlike other global markets,only 3%of consumers dont trust anyone.31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Consumer opinions on benefits of connected vehiclesQ55:How interested are you in the following benefits of a connected vehicle if it meant sharing your own personally identifyingdata and/or vehicle/operational data with the manufacturer or a third party?Sample size:n=70776vvwxx%Customized/optimized vehicle insurance planOver-the-air vehicle software updatesSpecial offers regarding non-automotive products and servicesReceiving a discount for access to a Wi-Fi connection in your vehicleAccess to nearby parkingUpdates regarding traffic congestion and suggested alternate routesUpdates to improve road safety and prevent potential collisionsCustomized suggestions regarding ways to minimize service expensesMaintenance updates and vehicle health reporting/alertsMaintenance cost forecasts based on your driving habitsSuggestions regarding safer routes*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Consumers are ready to share PII*if it helps them get traffic/road safety updates,maintenance updates,and suggestions to help lower service expenses.32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Q56:As vehicl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how concerned would you be if the following types of data were shared with your vehicle manufacturer,dealer,insurance company and/or other third parties?Sample size:n=70743DGGP%Sensor data related to vehicle statusData related to the use of connected servicesData related to driving behaviorBiometric data collected by sensors in the cockpitData related to vehicle locationPercentage of consumers concerned by sharing data with vehicle manufacturer,dealer,insurance company,and/or other third partiesAt the same time,half of consumers surveyed are concerned if data related to the vehicles location,biometrics,and driving behavior is shared.33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Consumers preferred ways to pay for additional connectivity technologiesQ58:How would you prefer to pay for additional connectivity technologies in your vehicle?Vehicle buyers prefer to pay for added tech features up front54%Up front as part of the vehicle purchase price39%8%Charged on a per use basisAs part of a monthly service to which I subscribeSample size:n=707More than half of the surveyed consumers would prefer to pay for connected vehicle features and technology upfront as part of the purchase price,representing a challenge for OEMs looking to build new revenue streams via digital subscription services.34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534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About the study35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CHINA86%1%UrbanSuburbanRural2893-3435-5455 and moreAge groupGenderLocation49%Survey timingOctober 11 to October 14,2022SampleThe survey polled a sample of 1,012 consumers in China.The survey has a margin of error for the entire sample of /-3.1%MethodologyThe study is fielded using an online panel methodology where consumers of driving age are invited to complete the questionnaire(translated into local languages)via email.51out the study36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Deloitte Insights/automotiveAcknowledgmentsWe would like to thank Srinivasa Reddy Tummalapalli,Srinivasarao Oguri,Dinesh Tamilvanan,and Kelly Warner for their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earch.Ryan RobinsonAutomotive Research LeaderDeloitteryanrobinsondeloitte.caAuthor372023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 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Andy ZhouDeloitte China Automotive Industry LeaderDeloitte Consulting China Automotive LYi ZhouDeloitte China Automotive Tax and Business Advisory LLaurain ZhaoDeloitte China Automotive Financial Advisory LWilson LiuDeloitte China Automotive Audit&Assurance LGolden LiuDeloitte China Automotive Risk Advisory LContactsDeloitte Insights/automotiveAbout DeloitteDeloitte China provides integrated professional services,with our long-term commitment to be a leading contributor to Chinas reform,opening-u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We are a globally connected firm with deep roots locally,owned by our partners in China.With over 20,000 professionals across 30 Chinese cities,we provide our clients with a one-stop shop offering world-leading audit&assurance,consulting,financial advisory,risk advisory,tax and business advisory services.We serve with integrity,uphold quality and strive to innovate.With our professional excellence,insight across industries,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olutions,we help clients and partners from many sectors seize opportunities,tackle challenges and attain world-class,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oals.The Deloitte brand originated in 1845,and its name in Chinese(德勤)denotes integrity,diligence and excellence.Deloittes professional network of member firms now spans more than 150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Through our mission to make an impact that matters,we help reinforce public trust in capital markets,enable clients to transform and thrive,empower talents to be future-ready,and lead the way toward a stronger economy,a more equitable society and a sustainable world.Deloitte refers to one or more of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DTTL”),its global network of member firms,and their related entities(collectively,the“Deloitte organization”).DTTL(also referred to as“Deloitte Global”)and each of its member firms and related entities are legally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entities,which cannot obligate or bind each other in respect of third parties.DTTL and each DTTL member firm and related entity is liable only for its own acts and omissions,and not those of each other.DTTL does not provide services to clients.Deloitte Asia Pacific Limited is a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and a member firm of DTTL.Members of Deloitte Asia Pacific Limited and their related entities,each of which are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legal entities,provide services from more than 100 cities across the region.Please see to learn more.This communication contains general information only,and none of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DTTL”),its global network of member firms or their related entities(collectively,the“Deloitte organization”)is,by means of this communication,rendering professional advice or services.Before making any decision or taking any action that may affect your finances or your business,you should consult a qualified professional adviser.No representations,warranties or undertakings(express or implied)are given as to the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communication,and none of DTTL,its member firms,related entities,employees or agents shall be liable or responsi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whatsoever arising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connection with any person relying on this communication.DTTL and each of its member firms,and their related entities,are legally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entities.2023.For information,contact Deloitte China.Designed by CoRe Creative Services.RITM1302306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26)25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27)2023-02-25 38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28)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29)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30)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31)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32)5星级

  • 联合国:能源统计口袋书2023(英文版)(77页).pdf

    ST/ESA/STAT/SER.E/6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Statistics Division Statistics Papers Series E No.6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 United Nations New York,2023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is a vital interface between global policies in the economic,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pheres and national action.The Department works in three main interlinked areas:(i)it compiles,generates and analyses a wide range of economic,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ata and information on which United Nations Member States draw to review common problems and to take stock of policy options;(ii)it facilitates the negotiations of Member States in many intergovernmental bodies on joint courses of action to address ongoing or emerging global challenges;and(iii)it advises interested Governments on the ways and means of translating policy frameworks developed in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s and summits into programmes at the country level and,through technical assistance,helps build national capacities.Note The designations employe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material in the present publication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 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 or of its authorities,or the delimitations of its frontiers.The term“country”as used in this report also refers,as appropriate,to territories or areas.The designations of country groups are intended solely for statistical or analytical convenience and do not necessarily express a judgement about the stage reached by a particular country,territory or area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Mention of the names of firms and commercial products does not imply endorsement by the United Nations.The symbols of United Nations documents are composed of capital letters and numbers.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405 East 42nd Street,S-09FW001,New York,NY 10017 USA Email:publicationsun.org Website:shop.un.org ST/ESA/STAT/SER.E/6 Sales number:E.23.XVII.1 print ISBN 9789212592244 PDF ISBN 9789210024389 print ISSN 2617-2828 online ISSN 2617-2836 Copyright United Nations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iii Content Page Introduction.iv Total energy supply 1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6 Electricity.19 Refinery output 33 Total final consumption.37 Energy balances.44 Energy indicators.58 General notes.68 iv Introduction This publication is the sixth in a series of pocketbook compilations on energy statistics designed to highlight the availability of data on various aspects of energy production,transformation and use and its linkages to other key statistics.Energy is central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aris Agreement on climate change,and sound energy statistics are the basis for the reliable measurement of progress,thereby assisting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y measures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The information in this publication is primarily based on the energy data collection carried out by the Energy Statistics Sec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UNSD).The data are available in the 2020 editions of the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the Energy Balances,and the Electricity Profiles,three annual UNSD publications that present energy data in basic indicator formats,as well as formats that show a more detailed,yet number-heavy,picture of production,trade,trans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nergy products in more than 200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The present publication aims at provid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by highlighting key indicators and using different visualizations to also show developments,dependencies and distributions in a way that standard data tables cannot convey.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ata collection process,as well as the other three annual publications sourced from the same database as this pocketbook,is available at https:/unstats.un.org/unsd/energystats.Acknowledgements This publication has been compiled by the Energy Statistics Section of UNSD,which is headed by Mr.Leonardo Souza.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this pocketbook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Mr.Souza,Ms.Agnieszka Koscielniak and Ms.Costanza Giovannelli.Ms.Giovannelli took the lead in the graphic design,supported by Mr.Graham Osborn and Ms.Peng Guo.The energy data used for the pocketbook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processed by the staff of the Energy Statistics Section.Enquiries,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is publication are welcome and should be addressed to:energy_statun.org.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1.Total energy supply per capita,2020Gigajoules per capita(1)See notes on pages 68-73.Total energy supplyFACTS AND FIGURESWorld total energy supply1(TES)was 578.6 EJ in 2020,declining by 4.1%compared to2019.The decrease affected all the regions but was most intense in NorthernAmerica(-7.7%)and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5.8%).In the United States,the absolute decrease in TES observed between 2019 and 2020 was more than 7 EJ(-7.7%).Asia TES diminution was more modest(-1.3%),with the region accounting for the firsttime for more than 50%of the world total energy supply;China,in contrast to theoverall trend,has increased its TES in 2020( 2.8%).On the other hand,Europes shareof world TES has been steadily declining in the last 30 years,dropping from 35.3%in1990 to 17.5%in 2020,with an absolute reduction of more than 5 EJ between 2019and 2020(-4.8%).International bunkers were equal to 12.5 EJ in 2020(accounting for 2.2%of world TES),showing a substantial contraction compared to 2019(-27.3%).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1Gigajoules per capita Source:UN Energy Statistics Database/UN Geospatial.The designations employe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on the maps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territory,city or area or of its authorities,or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of its frontiers or boundaries.Dotted line represents approximately the Line of Control in Jammu and Kashmir agreed upon by India and Pakistan.The final status of Jammu and Kashmirhas not yet been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Fi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Sudan and 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A dispute exists betweenthe Governments of Argent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the Falkland Islands(Malvinas).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2.Energy intensity,2020Gigajoules per thousand international$3.Energy supply(total,per capita and energy intensity),major countries,2020Exajoules,gigajoules per capita and gigajoules per thousand international$China140.2 Iceland988.2 Iceland18.9United States85.5 Qatar635.2 Trinidad and Tobago17.7India38.2 Bahrain451.2 New Caledonia14.1Russian Federation31.5 Trinidad and Tobago405.0 Liberia14.0Japan16.1 United Arab Emirates391.6 Zimbabwe13.7Brazil11.9 Brunei Darussalam369.7 Dem.Rep.of the Congo13.5Canada11.9 Kuwait350.9 Uganda12.3Germany11.6 Gibraltar320.8 Turkmenistan11.9World578.6 World73.8 World4.6(2)See notes on pages 68-73.Country TESCountryTES per capitaCountryEnergy intensity2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Gigajoules per thousand international$Source:UN Energy Statistics Database/UN Geospatial.The designations employe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on the maps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territory,city or area or of its authorities,or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of its frontiers or boundaries.Dotted line represents approximately the Line of Control in Jammu and Kashmir agreed upon by India and Pakistan.The final status of Jammu and Kashmirhas not yet been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Fi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Sudan and 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A dispute exists betweenthe Governments of Argent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the Falkland Islands(Malvinas).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4.Total energy supply by region and source,2020Exajoules 5.Total energy supply by region and source,2020ExajoulesAfrica4.77.25.615.00.10.933.5Northern America(excl.US)0.43.94.70.51.11.311.9United States9.329.630.13.98.93.785.5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1.612.48.36.20.43.532.4Asia(excl.China)40.647.942.715.13.25.2154.7China84.827.612.44.14.07.3140.2Europe12.927.435.38.111.46.0101.0Oceania1.72.31.80.3-0.66.8International bunkers-12.50.010.02-12.5World156.0 170.8140.953.428.928.5578.6TESElectricity and heatNuclear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RegionCoalOil020406080100120140160AfricaNorthernAmerica(excl.US)UnitedStatesLatinAmerica&Carib.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Intl.bunkersCoalOil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 and heat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3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6.Total energy supply by region,1990 2020Exajoules and percentage7.Total energy supply by region,1990,2000,2010 and 2020Exajoules 15.920.928.033.58.910.610.911.980.395.392.985.519.625.533.132.463.397.8131.5154.730.442.5101.6140.2126.3106.7112.0101.04.45.56.56.8International bunkers8.711.214.912.5357.7416.0531.3578.6World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Northern America(excl.US)1990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United States2020Africa20002010Region01002003004005006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Afric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International Bunkers0 09020204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8.World total energy supply by source,1990 2020Exajoules and percentage9.World total energy supply by source,1990,2000,2010 and 2020Exajoules93.599.3151.4156.0134.3154.8173.9170.868.286.9113.9140.930.735.345.653.421.828.029.828.99.311.716.728.5357.7416.0531.3578.619902000NuclearElectricity and heatTotal Biofuels and wasteNatural gas2020Coal2010OilSource01002003004005006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Coal?Oil?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 and heat0 090202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5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10.Energy self-sufficiency3,2020(3)See notes on pages 68-73.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FACTS AND FIGURESWorld primary production reached 587 EJ in 2020,a 4.2cline compared to 2019,while having increased by 62.3%compared to 1990,corresponding to an averagecompounded yearly growth of 1.6%.The yearly drop was due in particular to thethree largest energy sources,namely oil(-7.3%)coal(-4.8%),and natural gas(-2.6%),which represented 81.2%of the world total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in 2020.A significant share of 2020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occurred in a handful ofcountries:-Six countries produced almost 7/8 of all primary coal(87.4%),with China aloneproducing more than half(50.5%)of the world coal.Among the major producers,the United States had the most substantial decline(-25.5%);-The United States topped the oil producers with around 17.3%of the worldproduction.Five countries concentrated more than half of all primary oil production(52.8%),but in all of them production diminished in 2020.Iraq oil productioncontracted by 13.7%;-Four countries(United States,Russian Federation,Iran and China)produced morethan half of all natural gas(52.0%).Of the major four producers,only Chinaincreased its natural gas production in 2020( 9.7%).6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PercentageSource:UN Energy Statistics Database/UN Geospatial.The designations employe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on the maps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territory,city or area or of its authorities,or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of its frontiers or boundaries.Dotted line represents approximately the Line of Control in Jammu and Kashmir agreed upon by India and Pakistan.The final status of Jammu and Kashmirhas not yet been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Fi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Sudan and 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A dispute exists betweenthe Governments of Argent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the Falkland Islands(Malvinas).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11.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by region and source,2020Exajoules 12.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by region and source,2020ExajoulesAfrica6.213.68.314.80.10.943.9Northern America(excl.US)1.011.06.50.51.11.521.7United States10.830.433.04.08.93.590.6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1.716.86.46.30.43.535.1Asia(excl.China)32.265.541.315.13.25.1162.3China80.58.27.74.14.07.4111.7Europe14.529.232.77.611.46.0101.4Oceania12.40.96.00.3-0.620.3World159.4 175.6 141.852.828.928.5587.0RegionCoalOil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 and heatTotal020406080100120140160180AfricaNorthernAmerica(excl.US)UnitedStatesLatinAmericaand theCaribbean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Coal?Oil?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 and heat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7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13.Total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by region,1990 2020Exajoules and percentage14.Total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by region,1990,2000,2010 and 2020Exajoules28.136.547.343.911.615.716.621.769.169.772.390.625.835.441.835.174.2108.3146.1162.332.740.888.6111.7112.995.0102.7101.47.410.614.520.3361.7412.1530.0587.0WorldOceaniaEuropeAfrica2020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Northern America(excl.US)Region199020002010ChinaAsia(excl.China)01002003004005006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Afric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0 09020208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15.World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by source,1990 2020Exajoules 16.World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by source,1990,2000,2010 and 2020Percentage26.2#.2).0.27.77.72.2).9.0 .9!.4$.2%8.5%8.6%8.6%9.0%6.0%6.8%5.6%4.9%2.6%2.8%3.2%4.80.00.00.00.0%Electricity and heatNuclearOil2020Biofuels and wasteNatural gasSource199020002010TotalCoal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CoalOil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 and heat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9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17.Primary production of coal,oil,and natural gas,major countries,2020Percentage18.Primary production of coal,oil,and natural gas,major countries,2020ExajoulesChina80.5 United States30.4 United States33.0Indonesia14.3 Russian Federation21.9 Russian Federation24.8Australia12.3 Saudi Arabia20.8 Iran(Islamic Republic of)8.2India11.6 Canada11.0 China7.7United States10.8 Iraq8.5 Canada6.5Russian Federation9.7 China8.2 Qatar6.2South Africa5.8 United Arab Emirates7.5 Australia5.3Kazakhstan1.9 Brazil6.7 Saudi Arabia4.8Others12.4 Others60.6 Others45.3World159.4 World175.6 World141.8CoalOilNatural gasChinaUSUSIndonesiaRussian FederationRussian FederationAustraliaSaudi ArabiaIran(Islamic Rep.)Other countries(75)Other countries(97)Other countries(97)0 0%CoalOilNatural gas1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19.Primary production of 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and electricity and heat,major countries,202020.Primary production of 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and electricity and heat,major countries,2020India8.0 United States8.9 China7.4Nigeria5.0 China4.0 United States3.5China4.1 France3.8 Brazil1.7Brazil4.0 Russian Federation2.3 Canada1.5United States4.0 Republic of Korea1.7 India1.0Indonesia1.6 Canada1.1 Trkiye0.9Ethiopia1.4 Ukraine0.8 Russian Federation0.8Germany1.3 Germany0.7 Germany0.8Others23.3 Others5.6 Others10.9World52.8 World28.9 World28.5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 and heat PercentageIndiaUSChinaNigeriaChinaUSChinaFranceBrazilOther countries(204)Other countries(29)Other countries(214)0 0%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and heat Exajoules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11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21.Primary production of coal by region,1990 2020Exajoules and percentage22.Primary production of coal by region,1990,2000,2010 and 2020Exajoules4.35.56.16.224.323.923.711.80.91.62.51.76.99.916.217.923.129.569.780.50.21.99.214.330.616.515.914.54.57.010.612.494.895.7153.9159.4WorldOceaniaEuropeIndonesiaNorthern Americ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ChinaAsia(excl.China and Indonesia)Region1990200020102020Africa02040608010012014016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AfricaNorthern Americ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China and Indonesia)ChinaIndonesiaEuropeOceania0 090202012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23.Primary production of coal by region and type of fuel,2020Exajoules24.Primary production of coal by region and type of fuel,2020Exajoules6.2-0 6.26.75.1-11.81.70.10 1.716.01.80 17.980.5-80.514.3-14.310.63.80.214.511.50.9-12.4147.511.70.2159.4WorldOceaniaEuropeIndonesi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Northern AmericaAsia(excl.China and Indonesia)ChinaHard coalBrown coalOil shale/PeatTotalRegionAfrica020406080OceaniaEuropeIndonesiaChinaAsia(excl.China and Indonesi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Northern AmericaAfricaHard coalBrown coalOil shale/Oil sands and Peat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13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25.Primary production of oil by region,1992 2020Exajoules and percentage26.Primary production of oil by region,1992,2000,2010 and 2020Exajoules14.216.421.113.64.15.47.011.017.815.314.430.417.322.323.116.854.465.873.973.610.714.78.67.316.813.621.421.91.51.71.20.9137.0155.2170.8175.6WorldOceaniaRussian FederationEurope(excl.Russian Federation)United StatesNorthern America(excl.U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Region1992Africa20002010202002040608010012014016018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Afric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urope(excl.Russian Federation)Russian FederationOceania0 092202014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27.Primary production of oil by region and type of fuel,2020Exajoules28.Primary production of oil by region and type of fuel,2020Exajoules12.41.20.0113.67.60.82.611.023.96.5-30.415.81.10.0116.865.58.10.173.66.60.60.17.320.41.5-21.90.80.1-0.9153.019.92.8175.6WorldOceaniaRussian FederationEurope(excl.Russian Federation)AfricaUnited StatesNorthern America(excl.U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RegionCrude oilNatural gas liquidsOther primary oilTotal01020304050607080Afric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urope(excl.Russian Federation)Russian FederationOceaniaCrude oilNatural gas liquidsOther primary oil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15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29.Production of natural gas by region,1992 2020Exajoules and percentage30.Production of natural gas by region,1992,2000,2010 and 2020Exajoules2.64.57.38.34.36.25.46.517.518.720.733.02.85.07.56.413.819.436.649.09.011.411.37.921.719.722.624.81.01.42.06.072.886.3113.5141.8Europe(excl.Russian Federation)WorldOceaniaRussian FederationAfricaUnited StatesNorthern America(excl.U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2020Region19922000201002040608010012014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Afric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urope(excl.Russian Federation)Russian FederationOceania0 092202016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31.Primary production of biofuels and waste by region,1990 2020Exajoules and percentage32.Primary production of biofuels and waste by region,1990,2000,2010 and 2020Exajoules5.26.88.19.82.22.94.15.03.13.64.34.63.83.85.46.39.09.111.011.14.55.36.38.02.63.36.07.60.30.30.30.330.635.345.552.8IndiaWorldEuropeOceaniaAfrica(excl.Nigeria)Northern AmericaNigeri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India)Region19902000201020200102030405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Africa(excl.Nigeria)NigeriaNorthern Americ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India)IndiaEuropeOceania0 090202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17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33.Primary production of biofuels and waste by region and type of fuel,2020Exajoules34.Primary production of biofuels and waste by region and type of fuel,2020Exajoules8.61.00.29.82.42.60 5.01.80.42.44.62.40.83.16.35.13.92.111.16.01.11.08.03.81.92.07.60.20.030.10.330.311.710.852.8IndiaWorldEuropeOceaniaAfrica(excl.Nigeria)Northern AmericaNigeri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India)RegionFuelwoodWasteOther biofuelsTotal 024681012OceaniaEuropeIndiaAsia(excl.Indi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Northern AmericaNigeriaAfrica(excl.Nigeria)FuelwoodWasteOther biofuels18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Electricity35.Electricity generation per capita,2020Kilowatt hours per capita(4)See notes on pages 68-73.FACTS AND FIGURESIn 2020,tot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 was 26.8 PWh,slightly decreasing compared to2019(-0.6%);overall,electricity from renewable sources kept increasing in 2020 forexample,solar grew by 20.6%and wind by 11.9%-while electricity generated fromthermal sources declined by 2.5%compared to 2019.In the long run,electricity increased by 124.0tween 1990 and 2020;the largestabsolute growth was observed for electricity generated from coal(5,022 TWh or 113.1%)and natural gas(4,619 TWh or 258.8%),while the fastest growth was visiblefor electricity generated from solar,wind and other sources4( 4,067%or 2,501 TWh).In 2020,72.0%of all electricity was generated from non-renewable sources,mainlyfrom non-renewable thermal(61.9%or 16,603 TWh)and nuclear sources(10.0%or2,674 TWh).However,renewable electricity accounted for 61.7%of global electricitycapacity additions over the last decade,growing to 2,929 GW in 2020 and reaching37.7%of total electricity capacity.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19kWh per capita Source:UN Energy Statistics Database/UN Geospatial.The designations employe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on the maps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territory,city or area or of its authorities,or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of its frontiers or boundaries.Dotted line represents approximately the Line of Control in Jammu and Kashmir agreed upon by India and Pakistan.The final status of Jammu and Kashmirhas not yet been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Fi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Sudan and 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A dispute exists betweenthe Governments of Argent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the Falkland Islands(Malvinas).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36.Tot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region,1990-2020Petawatt hours and percentage37.Tot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region,1990,2000,2010 and 2020Terawatt hours311.6437.3677.6848.0482.9606.6604.3653.13,218.64,052.74,378.44,260.0624.61,010.61,405.51,610.01,947.53,396.25,091.16,652.9621.21,355.64,207.27,779.14,571.54,386.84,913.74,690.7192.8257.9308.1322.111,970.715,503.821,585.926,815.9Region1990200020102020Afric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World051015202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Afric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0 0Pp09020202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38.Worl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source,1990-2020Petawatt hours and percentage39.Worl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source,1990,2000,2010 and 2020Terawatt hours7,696.410,104.114,790.117,131.94,441.76,042.08,659.49,464.01,339.21,198.8918.3663.71,785.02,699.74,870.06,403.8130.5163.7342.3600.42,019.82,589.02,756.32,673.92,193.02,706.83,528.74,447.761.5103.8510.82,562.411,970.715,503.821,585.926,815.9(4)See notes on pages 68-73.Source1990Thermal200020102020 -Coal -Oil -Natural gas -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HydroSolar,wind and other sources4Total051015202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CoalOil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HydroNuclearSolar,wind and other sources40 0Pp090 202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21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40.Therm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region and source,2020Petawatt hours41.Therm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region and source,2020Terawatt hours247.049.5349.72.9649.138.75.872.410.2127.1855.837.41,680.170.52,643.877.2134.0415.580.9707.62,462.2361.32,318.5162.45,304.44,976.48.6313.531.75,330.2657.455.61,191.7237.52,142.2149.411.562.44.2227.49,464.0663.76,403.8600.4 17,131.9AfricaRegion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 TotalCoalOil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World0.01.02.03.04.05.06.0AfricaNorthernAmerica(excl.US)UnitedStatesLatinAmericaand theCaribbean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CoalOil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Biofuelsand waste22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42.Renewable electricity share in tot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2020Percentage2020-Terawatt hoursChina1,355.2 China466.5 China2,105.9Brazil396.3 United States341.8 United States848.5Canada386.6 Germany132.1 Brazil522.9United States308.2 United Kingdom75.4 Canada437.2Russian Fed.214.4 India67.4 India353.3India160.9 Brazil57.1 Germany256.7Others1,626.1 Others456.1 Others2,979.1World4,447.7 World1,596.3 World7,503.6CountryHydroCountry43.Renewabl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type(hydro,wind,total),major countries,WindCountryTotal renewables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23Source:UN Energy Statistics Database/UN Geospatial.The designations employe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on the maps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territory,city or area or of its authorities,or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of its frontiers or boundaries.Dotted line represents approximately the Line of Control in Jammu and Kashmir agreed upon by India and Pakistan.The final status of Jammu and Kashmirhas not yet been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Fi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Sudan and 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A dispute exists betweenthe Governments of Argent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the Falkland Islands(Malvinas).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44.Electricity from non-hydro renewable sources by region and type,2020Terawatt hours45.Electricity from non-hydro renewable sources by region and type,2020Terawatt hours17.72.914.35.139.935.610.14.8-50.6341.860.3119.318.8540.2104.980.834.910.2230.8119.2141.2212.837.7510.9466.523.4260.9-750.7487.8206.1168.113.6875.622.84.221.58.757.21,596.3528.8836.694.13,055.9ChinaEuropeOceaniaWorldAsia(excl.Chin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fricaRegionWindThermal(ren.)SolarGeoth.&tideTotal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AfricaNorthernAmerica(excl.US)UnitedStatesLatinAmericaand theCaribbean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WindThermal from renewablesSolarGeothermal and tide,wave,marine24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46.Renewable electricity by type,major countries in 2020,1990-2020Terawatt hoursGigawatt hours and percentageChina126,7201,355,21017.4%China-466,4706.0%Brazil206,708396,32863.8%US3,066341,8188.0nada296,848386,61759.3%Germany215 1991132,10223.1%China-260,8573.4%China126,7202,105,91527.1%US666119,3292.8%US385,049848,46019.9%Japan6779,0877.8%Brazil210,567522,87084.2 20Total renewables19902020 202020Solar199047.Renewable electricity by type,major countries in 2020,1990 and 2020,and share in tot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2020Hydro19902020 20Wind19902020 20040080012001600HydroChinaBrazilCanada0100200300400500WindChinaUnited StatesGermany0100200300SolarChinaUnited StatesJapan05001000150020002500Total renewablesChinaUnited StatesBrazil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25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48.World electricity capacity by type5,1990-2020Terawatt and percentage49.World electricity capacity by type5,1990,2000,2010 and 2020Gigawatt2,089.22,632.43,851.64,848.41,758.72,273.83,461.14,420.5330.4358.3381.8400.0671.4838.61,324.92,928.519.029.265.9132.5643.6782.61,026.91,329.42.417.1180.8733.70.41.240.7718.02,760.53,471.05,176.57,776.9(5)See notes on pages 68-73.-SolarTotal -Thermal(ren.)-Hydro -Wind -Thermal(non-ren.)-NuclearRenewable,of whichNon-renewable,of whichType19902000201020200.01.02.03.04.05.06.07.08.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Thermal(non ren.)NuclearThermal(ren.)HydroWindSolar0 0Pp090202026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50.?World electricity capacity by type,1990-2020Index number(1990=100)51.World electricity capacity by type6,1990,2000,2010 and 2020,share in 2020Index number(1990=100)and percentage10012618423262.3012919725156.801081161215.1012519743637.701533476981.7012216020717.107287,67931,1549.4033711,420201,6879.20126188282100.0%(5)See notes on pages 68-73.-SolarTotal-Thermal(ren.)-Hydro-Wind-Thermal(non-ren.)-NuclearRenewable,of which1990200020102020 20Non-renewable,of whichType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Renewable sourcesNon-renewable sources51.World electricity capacity by type5,1990,2000,2010 and 2020,and share in 202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27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52.Total electricity capacity by region,1990-2020Terawatt53.Total electricity capacity by region,1990,2000,2010 and 2020Gigawatt74.7101.5143.2239.3838.0923.01,174.91,298.5162.4231.1324.1487.8611.81,119.42,222.74,134.31,026.61,040.21,238.31,516.347.055.873.3100.62,760.53,471.05,176.57,776.9WorldAsiaEuropeOceaniaAfricaNorthern Americ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Region19902000201020200.00.51.01.52.02.53.03.54.04.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AfricaNorthern Americ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uropeOceania28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54.Electricity capacity by type(hydro,wind,solar),major countries,2020Percentage55.Electricity capacity by type(hydro,wind,solar),major countries,2020GigawattChina370.3 China281.7 China253.6Brazil109.3 United States118.5 United States75.8United States103.0 Germany62.2 Japan71.9Canada81.6 India42.8 Germany53.7Russian Fed.52.9 Spain26.8 India40.3Japan50.0 United Kingdom24.5 Italy21.7Others562.3 Others177.3 Others201.1World1,329.4 World733.7 World718.0CountryHydroCountryWindCountrySolarChinaChinaChinaUnited StatesUnited StatesBrazilJapanGermanyUnited StatesOther countries(203)Other countries(133)Other countries(158)0 0%SolarWindHydro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29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56.Electricity capacity by type(thermal,nuclear,total),major countries,2020Percentage57.Electricity capacity by type(thermal,nuclear,total),major countries,2020GigawattChina1,302.8 United States96.5 China2,258.3United States750.1 France61.4 United States1,147.9India307.1 China49.9 India458.4Russian Fed.215.2 Japan33.1 Japan353.7Japan191.8 Russian Fed.30.3 Russian Fed.300.5Germany98.3 Rep.of Korea23.3 Germany233.7Others1,687.7 Others105.6 Others3,024.4World4,553.0 World400.0 World7,776.9CountryThermalCountryNuclearCountryTotalChinaUnited StatesChinaUnited StatesFranceUnited StatesIndiaChinaIndiaOther countries(222)Other countries(29)Other countries(222)0 0%TotalNuclearThermal3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58.?Renewable electricity capacity per capita,2020China929.1 Iceland7.83 Paraguay100.0%US312.2 Norway7.06 Bhutan99.7%Brazil150.0 Sweden3.08 Lesotho99.3%India140.0 Bhutan3.02 Ethiopia97.7%Germany137.1 Luxembourg2.74 Norway97.4%Japan130.6 Canada2.67 Nepal96.6nada101.2 Austria2.37 Liechtenstein96.5%World2,928.5 World0.37 World37.7%CountryRenewable capacityCountryREN capacity per capitaCountry%REN in total capacity59.Renewable electricity capacity(total and per capita)and share of total capacity,majorcountries,2020-Gigawatt,kilowatt per capita and percentage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31Kilowatts per capitakW per capita Source:UN Energy Statistics Database/UN Geospatial.The designations employe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on the maps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territory,city or area or of its authorities,or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of its frontiers or boundaries.Dotted line represents approximately the Line of Control in Jammu and Kashmir agreed upon by India and Pakistan.The final status of Jammu and Kashmirhas not yet been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Fi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Sudan and 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A dispute exists betweenthe Governments of Argent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the Falkland Islands(Malvinas).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60.Utilization of electricity capacity by type,1990-2020Percentage61.Utilization of electricity capacity by type,1990,2000,2010 and 2020Percentage49PHC9998pv %$%9PQH9%TotalSolarThermalHydroNuclearWind1990200020102020Type0 0Pp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ThermalHydroNuclearWindSolar 32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Refinery output62.Total refinery output by region,1990-2020Billion metric tons63.Total refinery output by region,1990,2000,2010 and 2020Million metric tons106.3118.3119.086.184.293.796.197.9730.6817.9815.8714.3261.8319.4318.4205.5644.0985.51,127.51,158.5106.0191.8440.5808.51,094.3919.7947.7865.135.541.836.827.23,062.73,488.03,901.83,963.1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WorldRegion1990200020102020Afric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0.00.51.01.52.02.53.03.54.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Afric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0 0Pp090202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33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64.World total refinery input and refinery output by type of fuel,1990-2020Billion metric tons65.World total refinery input and refinery output by type of fuel,1990,2000,2010and 2020-Million metric tons3,123.43,559.03,962.94,033.53,062.73,488.03,901.83,963.1104.8192.5242.6288.8749.1833.7894.5897.5258.1310.8316.2260.6814.91,023.01,232.61,273.1727.7614.4538.4365.5408.1513.6677.5877.6 -OtherTotal refinery output -Naphtha -Gasolines -Kerosenes -Gas/diesel oil -Fuel oilRefinery input and output1990200020102020Total refinery input0.00.51.01.52.02.53.03.54.04.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NaphthaGasolinesKerosenesGas/diesel oilFuel oilOtherInput 34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66.Total refinery capacity,input and output by region,2020Billion metric tons67.Total refinery capacity,input and output by region,2020Million metric tons158.490.586.198.7102.197.9930.8736.7714.3406.4210.4205.51,514.11,187.11,158.5860.0812.7808.51,110.6866.5865.132.027.627.25,111.04,033.53,963.1ChinaEuropeOceaniaWorldRegionCapacityInputOutputAfric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China)0.00.20.40.60.81.01.21.41.6AfricaNorthernAmerica(excl.US)UnitedStatesLatinAmericaand theCaribbean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CapacityInputOutput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35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68.Total refinery output and total oil supply,largest oil supply countries,2020Exajoules and ratio between total refinery output and total oil supply69.Total refinery output and total oil supply6,largest oil supply countries,2020Exajoules and ratio between total refinery output and total oil supply30.629.61.0434.327.61.2410.08.91.125.36.20.8512.15.92.074.94.71.0672.775.40.96170.0170.8-(6)See notes on pages 68-73.Saudi ArabiaOthersWorldIndiaJapanRussian FederationOil supply6Output/oil supplyUnited StatesChinaCountryRefinery output1.041.241.120.852.071.060.010.020.030.040.050.0United StatesChinaIndiaJapanRussianFederationSaudi ArabiaRefinery outputOil supplyOutput/oil supply 36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Total final consumption70.Total final consumption per capita,2020Gigajoules per capitaFACTS AND FIGURESWorld total final consumption7(TFC)amounted to 398.7 EJ in 2020,a decrease by4.2%compared to 2019.The largest drop occurred in the Americas(-8.0%)andEurope(-4.7%)while in Asia consumption remained almost constant(-0.3%).The most significant reduction affected the domestic transport sector(-10.6%),andthe international marine and aviation bunkers(-27.3%);industry consumptiondeclined by 1.6%while consumption by households remained almost constant( 0.7%).Despite the decrease,industry and transport were still the two leadingsectors in terms of TFC in 2020,accounting for a combined 55.3%of total energy use.In 2020,79.3%of coal TFC(or 32.0 EJ)occurred in the industry sector,while 50.2%ofoil TFC(almost 78 EJ)was used for domestic transportation.Most of natural gas wasconsumed in industry(38.3%or 25.8 EJ)and households(29.5%or 19.8 EJ).The largestshare of electricity end use was accounted for by the industry sector(42.4%).Households were the major users of biofuels and waste,accounting for almost 57%of all TFC of these energy sources,and for 27.9%of household TFC worldwide.(7)See notes on pages 68-73.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37Source:UN Energy Statistics Database/UN Geospatial.The designations employe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on the maps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territory,city or area or of its authorities,or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of its frontiers or boundaries.Dotted line represents approximately the Line of Control in Jammu and Kashmir agreed upon by India and Pakistan.The final status of Jammu and Kashmirhas not yet been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Fi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Sudan and 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A dispute exists betweenthe Governments of Argent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the Falkland Islands(Malvinas).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71.Total final consumption by region and source,2020Exajoules72.Total final consumption by region and source,2020Exajoules0.76.61.812.32.40.0123.90.13.52.10.41.90.028.00.628.814.93.113.60.461.40.711.02.44.34.70.0223.112.641.918.313.020.11.0106.922.723.08.53.323.65.186.22.825.918.54.713.76.972.50.12.10.70.31.00.034.2International bunkers-12.50.010.02-12.540.3155.167.241.681.113.4398.7WorldEuropeRegionCoalOilBiofuels and wasteChinaAsia(excl.China)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United StatesNorthern America(excl.US)AfricaOceaniaElectricityHeatTotalBiofuels and wasteElec-tricity020406080100120AfricaNorthern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Americaand theCaribbean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 InternationalbunkersCoalOil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ElectricityHeatNatural gas 38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73.Total final consumption by region,1990-2020Exajoules74.?Total final consumption by region,1990,2000,2010 and 2020?Exajoules11.214.919.923.96.67.87.88.054.064.663.761.414.218.724.223.146.167.689.4106.922.628.262.286.285.773.576.272.52.93.63.94.28.711.214.912.5252.0290.1362.2398.7WorldOceaniaInternational bunkersChinaEurope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Chin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Africa20102020Region19902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AfricaNorthern America(excl.US)United Stat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sia(excl.China)ChinaEuropeOceaniaInternational bunkers0 090 202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39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75.World total final consumption by source,1990-2020Exajoules76.World total final consumption by source,1990,2000,2010 and 2020Exajoules33.324.441.540.3108.8131.1151.5155.140.747.855.467.226.230.537.541.635.345.964.481.17.810.511.913.4252.0290.1362.2398.7HeatTotalBiofuels and wasteElectricityOilNatural gasCoal2020Source19902000201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CoalOil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ElectricityHeat0 090 20204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77.World total final consumption by sector and source,2020Exajoules78.World total final consumption by sector and source,2020Exajoules40.3155.167.241.681.113.4398.736.5125.259.641.681.113.4357.432.011.325.810.434.46.3120.10.190.44.73.81.50.04100.5-12.50.010.02-12.52.311.519.823.622.65.084.82.212.19.33.722.62.152.03.829.97.6-41.3-Non-energy use-Households-Other-Transport-of which intl.bunkers-Total energy consumption-IndustryElectricityHeatTotalTotal final consumptionSectorCoalOil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020406080100120140IndustryTransportHouseholdsOtherNon-energy useCoalOil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ElectricityHeat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Elec-tricity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41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79.Renewable energy share in total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TFEC),2020PercentageTFEC,major countries,2020Exajoules,gigajoules per capita and percentageChina86.2 Iceland343.9Dem.Rep.Congo95.9%United States61.4 Qatar326.6 Somalia95.5%India27.2Trinidad and Tobago295.7 Liberia93.0%Russian Fed.21.7 Gibraltar284.2 Uganda92.9%Japan11.1United Arab Emirates257.0Central African Rep.90.9%Brazil9.6 Luxembourg222.2 Bhutan88.4%Germany9.0 Canada210.4 Ethiopia87.5%Others160.0 Others48.0 Others18.0%World398.7 World49.3 World18.7%(8)See notes on pages 68-73.80.Final consumption(total8 and per capita)and renewable energy share inCountryTFC8CountryTFC percapitaCountry%REN in TFEC42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Source:UN Energy Statistics Database/UN Geospatial.The designations employe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on the maps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territory,city or area or of its authorities,or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of its frontiers or boundaries.Dotted line represents approximately the Line of Control in Jammu and Kashmir agreed upon by India and Pakistan.The final status of Jammu and Kashmirhas not yet been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Fi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Sudan and 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A dispute exists betweenthe Governments of Argent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the Falkland Islands(Malvinas).blank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Energy balance,2020(Exajoules)WorldPrimary coalCoal productsPrimaryoilOil products159.4-175.6-31.40.791.454.4-34.8-0.7-92.3-55.4-0.10.1-1.6-1.3155.90.1173.1-2.33.3-0.6-1.4-0.3-8.8-3.3-121.213.0-181.9169.1-82.8-2.3-1.4-5.2-14.3-0.8-0.02-1.0-21.123.0-0.1-171.4170.0-3.0-6.8-9.15.3-3.5-1.3-0.4-9.3-0.01-0.1-0.3-0.0127.912.50.7154.424.911.60.2125.020.611.40.211.13.88.70 0.20.70.90.12.30.20.030 0.21.80.10 1.614.01.60.16.70.10 0 90.4-69.4-8.62.10.2-11.50.40.04-2.41.80.020 9.63.00.80.529.4(9)-(10)See notes on pages 68-73.Statistical differencePrimary productionImportsExportsStock changesTotal energy supplyIndustryTransfersTransformationElectricity plantsCHP and heat plantsCoke ovensOil refineriesOther transformationEnergy industries own useLossesFinal consumptionFinal energy consumptionNon-energy useIron and steel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Non-ferrous metalsNon-metallic mineralsOther industriesTransport9of which Roadof which AviationHouseholdsCommerce,public servicesOther energy use 44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 NuclearElectricityHeatTotalof which:renewables10141.852.828.924.34.1587.079.442.21.6-2.70 224.51.5-43.5-1.0-2.70-230.4-1.00.5-0.02-2.50.0140.953.428.924.44.1578.679.93.0-0.1-0.10.13.924.7-0.2-5.2-0.2-57.3-11.1-28.971.812.0-134.6-13.0-39.9-4.0-28.764.5-4.6-104.5-6.3-15.0-3.7-0.27.216.7-11.0-3.20-0-1.8-0.1-1.6-2.2-3.4-19.2-3.4-12.2-0.6-8.2-1.8-37.2-0.5-1.3-0.01-7.0-0.8-9.5-0.0167.241.6-81.113.4398.741.459.641.6-81.113.4357.441.425.810.4-34.46.3120.19.92.50.2-4.40.520.50.26.80.2-4.42.918.20.10.50.01-1.60.032.70.011.90.5-0.80.16.80.214.09.5-23.12.771.99.44.73.8-1.50.04100.53.82.33.7-0.2-75.63.7-8.6-19.823.6-22.65.084.823.97.51.2-14.91.527.81.31.92.5-7.70.624.12.67.6-41.3-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45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Energy balance,2020(Petajoules)AfricaPrimary coalCoal productsPrimaryoilOil products6,186.1-13,603.2-455.522.11,333.24,872.5-1,939.2-5.6-10,446.2-1,644.3-430.5-0.80 -67.924.84,701.716.64,422.22,822.622.90.2-1.9111.3-150.6189.5-3,371.039.7-4,210.63,799.6-3,051.0-33.9-445.1-0.2-54.649.7-3,836.53,693.1-265.2-10.0-340.2551.5-640.9-1.5-32.9-79.5-2.0-29.2-3.4666.952.60.96,617.5630.952.60.96,272.8479.952.5-646.968.340.4-3.336.13.3-3.769.61.1-3.6128.50.1-89.4177.57.6-546.90.1-0.94,621.2-4,475.695.70.01-610.543.7-70.011.50.1-324.036.0-344.7(10)See notes on pages 68-73.Total energy supplyPrimary productionImportsExportsInternational bunkersStock changesFinal energy consumptionStatistical differenceTransfersTransformationElectricity plantsCHP and heat plantsCoke ovensOil refineriesOther transformationEnergy industries own useLossesFinal consumptionNon-energy useIndustryIron and steel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Non-ferrous metalsNon-metallic mineralsOther industriesTransportof which RoadHouseholdsCommerce,public servicesOther energy use 46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HeatTotalof which:renewables108,279.214,849.9107.0626.8226.343,878.615,696.6409.2179.1-134.6-7,406.3179.1-3,112.2-11.0-133.5-17,292.0-11.0-430.5-0-43.90-5,576.215,018.0107.0628.0226.333,518.515,864.6189.3-10.7-22.70-288.4645.3-38.9-2,988.9-2,702.6-107.02,407.3-218.5-7,351.9-2,888.3-2,865.7-49.5-107.02,402.9-218.5-4,367.7-235.3-2.4-5.1-4.3-3.4-5.1-4.9-143.3-120.8-2,648.1-2,832.7-2,648.0-624.5-0.2-184.9-1,564.5-0.2-17.7-1.4-447.4-501.0-1.41,755.812,324.4-2,425.67.823,851.512,329.41,341.012,324.4-2,425.67.823,056.112,329.4748.3668.4-915.60 3,511.8665.6111.2-83.3-306.4-68.80.5-42.5-154.90.11.50 -112.2-188.00 167.76.5-43.2-435.34.0399.2661.5-634.50 2,427.1661.445.52.4-17.9-4,688.02.419.72.4-0.2-4,497.92.4497.210,816.0-869.72.612,891.710,818.519.8451.3-439.90.11,024.8451.430.2386.3-182.55.2939.8391.5414.8-795.4-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47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Energy balance,2020(Petajoules)Northern AmericaPrimary coalCoal productsPrimaryoilOil products11,793.1-41,427.3-266.425.114,478.04,640.1-2,461.6-20.1-15,319.6-10,000.5-1,336.699.01.9-479.556.29,696.96.940,106.2-6,640.9-100.5-2.9-751.3-916.8-435.7-424.6-9,361.4254.0-40,913.039,698.3-8,626.5-2.6-341.1-201.1-19.9-94.1-429.0398.5-36,157.034,819.8-104.7-122.0-4,756.05,313.6-0.3-35.2-1,655.5-0.1435.7228.7380.231,894.1433.9228.1-26,063.4419.5228.1-1,003.214.7201.9-5.363.3-67.39.00.4-8.0166.20.7-52.8166.225.2-869.8-23,213.7-20,661.4-653.913.9-533.50.5-659.01.70.6380.25,830.7(10)See notes on pages 68-73.Total energy supplyPrimary productionImportsExportsInternational bunkersStock changesFinal energy consumptionStatistical differenceTransfersTransformationElectricity plantsCHP and heat plantsCoke ovensOil refineriesOther transformationEnergy industries own useLossesFinal consumptionNon-energy useIndustryIron and steel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Non-ferrous metalsNon-metallic mineralsOther industriesTransportof which RoadHouseholdsCommerce,public servicesOther energy use 48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HeatTotalof which:renewables1039,472.54,568.59,950.54,220.2845.6 112,277.79,445.33,301.4123.0-256.5-23,090.6123.0-7,695.3-193.0-293.6-35,983.7-193.0-13.4-1,350.0-13.4-261.1-9.7-593.3-9.734,817.54,475.49,950.54,183.1845.697,441.39,352.1363.8-7.1-62.11.0-1,476.04,293.2-11.1-13,048.0-927.5-9,950.513,390.2-237.5-21,095.4-1,402.4-11,053.2-624.7-9,950.512,281.4-714.9-19,032.1-1,127.9-1,744.1-281.2-1,108.8477.5-754.3-252.9-30.5-1,337.2-250.7-21.6-58.6-21.6-4,134.5-2.7-1,317.8-152.6-7,298.7-2.7-261.0-831.3-55.4-1,147.7-17,010.23,552.3-15,486.3399.269,386.53,653.816,500.13,552.3-15,486.3399.262,663.33,653.86,334.21,565.1-3,218.7214.012,982.81,541.7446.70.2-204.87.3880.80.22,517.711.3-510.0131.23,301.03.7177.30.02-323.63.9522.20.02388.931.0-149.80.1789.624.32,803.61,522.6-2,030.471.57,489.31,513.51,179.31,266.0-64.1-25,723.11,266.050.41,246.6-24.7-21,983.11,246.65,188.3567.4-5,968.055.512,433.0622.43,697.591.7-5,096.3127.19,560.1159.9100.862.1-1,139.22.61,964.263.9510.1-6,723.3-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49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Energy balance,2020(Petajoules)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Primary coalCoal productsPrimaryoilOil products1,737.6-16,831.0-1,004.068.81,037.15,914.7-1,971.4-71.3-8,913.5-1,802.6-800.7799.56.1136.613.21,569.73.69,091.23,324.7-69.6-3.6-339.6-155.4-230.3-153.1-1,281.8405.4-9,645.68,149.2-880.9-24.6-28.8-1,176.5-12.6-401.0449.7-40.1-8,997.18,756.1-19.6-619.6622.3-45.2-13.4-521.8-1.5-2.7-1.3-0.7356.0364.90.710,953.6356.0362.60.710,071.2353.5359.60.41,177.992.1343.8-13.511.00.01-106.831.111.2-54.647.72.2-279.9171.62.50.4723.1-0.37,203.5-6,873.82.42.0-838.70 -158.80.10.9-692.40.12.3-882.4(10)See notes on pages 68-73.Total energy supplyPrimary productionImportsExportsInternational bunkersStock changesFinal energy consumptionStatistical differenceTransfersTransformationElectricity plantsCHP and heat plantsCoke ovensOil refineriesOther transformationEnergy industries own useLossesFinal consumptionNon-energy useIndustryIron and steel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Non-ferrous metalsNon-metallic mineralsOther industriesTransportof which RoadHouseholdsCommerce,public servicesOther energy use 5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HeatTotalof which:renewables106,380.46,283.1355.23,092.1387.435,066.89,760.53,071.132.3-180.4-11,308.432.3-1,136.6-69.6-155.9-14,120.9-69.6-2.7-803.4-7.2-5.6-957.0-5.68,319.46,240.2355.23,116.6387.432,408.09,717.51,323.77.2-57.30 820.03,135.9-222.5-145.3-222.5-3,011.5-1,156.6-355.22,702.6-366.6-4,560.0-1,485.1-2,841.9-759.5-355.22,575.7-366.6-3,858.2-1,088.0-148.4-214.7-126.9-248.9-214.7-8.6-241.0-21.1-182.4-220.5-182.4-1,401.3-510.4-238.4-2,730.5-510.4-173.7-4.9-835.9-1,020.7-4.92,409.24,338.7-4,687.520.823,131.44,358.72,008.44,338.7-4,687.520.821,845.94,358.71,261.81,839.8-1,975.51.36,969.81,840.4214.9154.9-113.6-932.7154.9245.62.8-116.9-483.12.814.70.5-115.9-227.90.5106.885.3-90.1-612.185.2679.91,596.4-1,539.11.34,714.11,597.0210.9909.6-18.8-8,343.1909.6174.6905.0-2.8-7,956.3905.0458.61,372.7-1,389.39.94,073.71,382.675.732.6-1,011.76.71,285.439.21.4184.0-292.22.91,173.9186.9400.8-1,285.5-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51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Energy balance,2020(Petajoules)AsiaPrimary coalCoal productsPrimaryoilOil products112,718.2-73,632.3-25,867.4322.952,035.622,087.6-12,186.5-222.3-41,470.8-22,256.0-6,299.5-1,125.251.1-1,120.9-1,094.3125,273.9151.883,076.2-7,562.23,686.2-604.3-52.1761.5-6,358.4-1,276.5-93,585.210,183.7-88,872.679,295.3-65,711.0-2,099.9-1,326.8-2,889.7-9,152.1-463.1-356.2-16,741.118,874.5-14.7-84,461.784,269.2-1,981.0-6,127.8-3,084.0-1,713.2-2,861.3-825.3-336.9-5,092.8-10.5-9.1-35.5-0.625,130.710,105.3241.664,601.722,249.59,319.2213.047,719.118,592.09,133.5212.96,026.63,442.06,649.9-182.0482.6896.871.41,398.175.110.50.1141.61,204.315.60.2878.213,388.11,560.7141.23,426.786.2-0.126,619.5-22,249.61,631.9132.7-7,297.4222.133.5-1,013.51,717.319.6-6,762.02,881.2786.128.616,882.6(10)See notes on pages 68-73.Total energy supplyPrimary productionImportsExportsInternational bunkersStock changesFinal energy consumptionStatistical differenceTransfersTransformationElectricity plantsCHP and heat plantsCoke ovensOil refineriesOther transformationEnergy industries own useLossesFinal consumptionNon-energy useIndustryIron and steel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Non-ferrous metalsNon-metallic mineralsOther industriesTransportof which RoadHouseholdsCommerce,public servicesOther energy use 52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HeatTotalof which:renewables1048,951.319,173.27,124.710,901.11,540.5 274,041.330,972.518,483.2125.9-460.1-119,382.7124.6-12,434.6-74.1-385.7-89,029.9-74.1-6,299.5-112.10.3-3,176.80.355,112.019,225.47,124.710,975.51,540.5 294,917.831,023.5885.0-33.1-56.180.14,667.211,013.0-5,081.9-22,939.2-2,908.2-7,124.740,861.55,641.3-79,448.1-3,705.0-19,814.3-1,580.4-7,124.739,705.4-2,656.6-63,498.0-2,473.1-1,653.4-818.7-1,156.18,297.9-2,989.6-727.7-4.9-2,113.8-110.3-302.9-1,361.1-504.2-14,771.4-504.2-3,930.9-6.2-4,491.1-939.5-18,484.0-6.2-517.0-3,615.7-98.9-4,287.4-26,839.916,344.0-43,786.36,063.3 193,113.016,299.223,378.016,344.0-43,786.36,063.3 169,072.616,299.211,939.04,804.5-22,664.53,645.377,018.34,650.2887.632.9-3,338.5214.514,747.531.02,625.189.4-2,806.11,831.710,201.365.545.04.8-209.36.9493.33.7316.697.3-220.22.22,734.521.58,064.74,580.1-16,090.31,589.948,841.84,528.52,070.7819.0-817.039.030,451.5819.01,939.2818.7-145.9-25,153.4818.76,268.38,642.5-10,123.51,822.435,918.78,763.31,626.9337.7-4,463.4111.17,808.2319.31,473.21,740.3-5,717.9445.517,875.81,747.43,461.9-24,040.4-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53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Energy balance,2020(Petajoules)EuropePrimary coalCoal productsPrimaryoilOil products14,537.7-29,190.6-3,752.3276.921,728.815,321.3-5,707.8-377.8-15,531.2-19,509.5-3,387.1362.229.0-103.8-318.712,944.3-71.935,284.3-7,894.0-234.1-33.9-161.4-200.5-1,790.5-1,691.0-11,988.72,066.3-36,936.536,893.3-3,053.6-202.6-1.4-281.6-4,909.1-323.6-18.6-502.9-3,392.93,112.9-10.8-36,798.637,279.9-633.1-520.4-117.9408.7-46.1-303.9-3.8-1,724.7-1.0-44.6-225.5-1.21,142.71,679.870.425,782.81,110.11,621.02.020,478.3637.61,576.31.51,987.8216.71,455.80.135.2106.211.01.2746.815.53.10.121.0188.084.30 274.3111.222.00.1910.50.60.02-14,715.5-13,797.5355.937.9-2,075.278.63.8-611.037.43.10.51,088.832.558.868.45,304.5(10)See notes on pages 68-73.Total energy supplyPrimary productionImportsExportsInternational bunkersStock changesFinal energy consumptionStatistical differenceTransfersTransformationElectricity plantsCHP and heat plantsCoke ovensOil refineriesOther transformationEnergy industries own useLossesFinal consumptionNon-energy useIndustryIron and steel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Non-ferrous metalsNon-metallic mineralsOther industriesTransportof which RoadHouseholdsCommerce,public servicesOther energy use 54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HeatTotalof which:renewables1032,735.67,636.211,366.15,175.0799.7 101,440.912,527.016,770.91,092.9-1,698.90.260,642.31,072.8-14,822.4-647.9-1,703.3-0.1-58,300.0-646.2-10.0-9.6-3,406.8-9.6637.0-1.7-604.0-3.335,311.28,069.811,366.15,170.6799.9 100,980.312,940.7107.7-8.30-17.0-0.6-514.25,278.1-99.5-14,683.1-3,328.0-11,366.111,550.17,505.0-20,287.9-3,149.7-2,895.6-960.9-11,174.36,784.5-371.8-12,157.2-1,091.3-11,310.9-2,289.6-191.84,765.67,876.8-6,904.2-1,980.9-0.7-291.5-481.3-476.0-77.5-1,416.1-77.5-1,659.9-31.6-1,785.1-738.1-6,293.2-23.6-319.3-3.5-1,215.3-680.9-2,491.3-3.518,541.04,715.1-13,703.36,886.572,521.74,485.715,824.74,715.1-13,703.36,886.564,341.04,485.75,141.51,421.2-5,244.22,438.318,448.31,086.5846.957.6-672.7318.93,604.02.81,214.152.4-905.5952.63,989.823.3155.21.1-690.218.8905.00.8908.6253.7-326.8105.62,141.480.82,016.51,056.4-2,649.01,042.47,808.2978.91,175.5742.3-531.8-17,165.8742.386.6739.7-18.5-14,642.4739.77,260.42,151.2-4,019.63,059.418,959.82,242.61,984.6263.6-3,579.61,230.87,752.0266.7262.7136.6-328.1158.02,015.1147.62,716.4-8,180.7-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55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Energy balance,2020(Petajoules)OceaniaPrimary coalCoal productsPrimaryoilOil products12,404.7-948.4-62.811.3836.31,575.0-10,492.4-22.0-638.3-226.2-226.4-217.5-8.922.21,757.5-10.71,137.51,144.5-10.0-103.384.6-99.335.1-1,648.970.8-1,338.71,224.3-1,501.5-105.3-20.3-7.3-0.8-127.2108.4-1,194.01,179.8-30.3-144.7150.6-0.4-39.1-1.5-200.2-0.3-118.120.7-2,119.1112.820.7-1,931.9109.220.7-236.70.112.3-0.96.40.5-4.843.93.2-12.623.30.1-9.735.54.5-208.7-1,531.5-1,319.50.3-22.51.60.04-39.11.7-102.05.3-187.2(10)See notes on pages 68-73.Total energy supplyPrimary productionImportsExportsInternational bunkersStock changesFinal energy consumptionStatistical differenceTransfersTransformationElectricity plantsCHP and heat plantsCoke ovensOil refineriesOther transformationEnergy industries own useLossesFinal consumptionNon-energy useIndustryIron and steel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Non-ferrous metalsNon-metallic mineralsOther industriesTransportof which RoadHouseholdsCommerce,public servicesOther energy use 56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NuclearElectricityHeatTotalof which:renewables105,967.8321.0-307.7340.220,289.8965.2161.82.9-2,650.02.9-4,343.00-15,721.90-226.4-0.50 -204.80 1,786.1323.9-307.7340.26,786.8968.2101.0-0.1-1.10-73.4339.0-134.5-587.8-66.0-850.3-313.4-1,809.4-348.0-451.1-21.6-782.3-312.3-1,609.3-301.7-136.7-44.0-68.0-1.1-142.4-45.9-18.7-14.2-0.04-0.4-24.8-0.4-427.0-141.4-809.6-3.4-53.9-57.6-666.9258.0-961.626.84,171.2281.2576.4258.0-961.626.83,888.2281.2331.2123.2-349.44.71,175.0124.28.8-16.2-38.3-83.94.0-15.3-114.80.4118.61.0-142.0-321.31.044.22.7-11.8-91.82.775.7115.5-164.14.7608.8120.120.44.6-23.4-1,579.84.62.94.6-0.3-1,327.34.6163.980.9-274.118.7560.599.658.610.7-293.13.0406.213.72.338.7-21.60.4166.839.190.5-283.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57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Energy indicators11,2020RegionPJGJMJ/INTL$%kWhWORLD578,56973.84.6101.518.752,871.4Africa33,51825.05.3130.955.87502.6Northern Africa8,63134.33.7129.99.11,186.6Sub-Saharan Africa24,88822.96.2131.370.0344.8Americas129,849126.74.1113.517.425,468.8Latin America&Caribbean32,40849.83.3108.232.32,001.0Northern America97,441260.64.5115.212.211,503.3Asia294,91863.25.092.915.512,607.6Central Asia5,97179.96.8199.24.72,164.0Eastern Asia173,972104.65.567.811.74,994.8South-eastern Asia29,23043.63.6113.123.41,501.4Southern Asia56,34628.64.674.427.2845.9Western Asia29,399102.64.5235.34.63,564.2Europe100,980134.93.7100.515.945,085.2Eastern Europe45,902156.86.2148.47.64,195.3Northern Europe12,989122.72.6131.230.86,588.8Southern Europe13,91291.22.732.621.14,445.1Western Europe28,177142.82.941.718.16,093.7Oceania6,787154.54.4299.014.926,079.9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6,449209.94.4305.113.48,312.8Melanesia29624.75.5205.843.5716.2Micronesia1529.07.56.96.83,780.5Polynesia2737.53.010.412.81,495.4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Total energy supply Energy use(TES)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Self-sufficiency Renewable share in TFEC 58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Country or areaPJGJMJ/INTL$%kWhAfghanistan197.45.12.636.217.6147.8Albania86.530.22.372.840.92,201.7Algeria2,387.955.05.1230.60.21,389.8American Samoa4.392.3-0.40.53,193.1Andorra7.596.1-10.121.95,748.1Angola504.915.12.5644.358.1422.8Anguilla2.0126.3-0.60.85,163.9Antigua and Barbuda8.793.85.10.50.73,315.1Argentina3,087.868.63.5100.710.52,764.9Armenia152.454.34.127.510.22,099.5Aruba12.8120.14.15.18.77,881.0Australia5,514.2214.84.4343.710.98,441.2Austria1,321.3148.32.938.035.76,870.8Azerbaijan642.962.54.6375.11.31,849.2Bahamas31.477.12.91.01.44,824.4Bahrain666.6451.29.4156.80.1 21,536.8Bangladesh2,079.012.42.270.138.1477.4Barbados16.859.84.412.74.63,184.5Belarus1,051.8109.25.817.89.63,202.9Belgium2,096.7181.43.727.212.36,841.2Belize15.238.56.543.530.21,303.0Benin231.518.35.753.746.2100.4Bermuda6.9107.21.48.80.98,086.7Bhutan67.587.48.3135.488.42,538.1Bolivia(Plurinational State of)324.427.23.5220.616.9700.9Bonaire,Sint Eustatius and Saba1.766.1-6.910.44,240.4 Total energy supply Energy use(TES)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Self-sufficiency Renewable share in TFEC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59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Country or areaPJGJMJ/INTL$%kWhBosnia and Herzegovina297.789.76.273.737.62,994.2Botswana83.732.92.461.08.31,291.2Brazil11,927.355.94.0112.347.22,385.4British Virgin Islands2.374.3-0.91.44,594.0Brunei Darussalam163.3369.76.0369.40.3 10,783.8Bulgaria732.0104.94.761.920.94,098.3Burkina Faso199.89.34.466.767.581.8Burundi67.45.57.883.383.524.1Cabo Verde8.915.22.618.323.4513.2Cambodia357.221.85.145.251.3676.5Cameroon422.716.04.3131.579.2260.1Canada11,907.5314.36.8182.023.7 13,804.7Cayman Islands9.2136.32.0-0.019,881.0Central African Republic38.07.18.491.090.926.2Chad101.86.14.1365.473.615.2Chile1,583.782.13.633.826.93,860.8China140,212.698.46.179.713.04,609.0China,Hong Kong SAR513.868.51.2-0.045,892.7China,Macao SAR36.453.81.09.411.07,677.3Colombia1,680.633.02.5239.526.51,289.7Comoros9.311.53.641.648.3120.9Congo136.323.97.1569.871.9262.1Cook Islands1.060.0-11.013.12,182.3Costa Rica206.640.32.055.936.11,933.4Cte dIvoire460.017.23.493.863.2303.7Croatia346.384.53.245.232.33,713.9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Total energy supply Energy use(TES)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Self-sufficiency Renewable share in TFEC6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Country or areaPJGJMJ/INTL$%kWhCuba12340.930.21.249.912.11,324.8Curaao29.9157.99.82.62.83,858.3Cyprus89.472.22.67.814.83,536.7Czechia1,680.9159.64.158.717.25,415.3Democratic Peoples Rep.of Korea12626.324.26.092.912.7439.4Democratic Rep.of the Congo1,308.214.113.5100.695.9104.8Denmark645.5110.82.059.639.35,360.8Djibouti9.78.91.938.531.9474.3Dominica2.432.73.25.98.31,786.8Dominican Republic344.231.31.912.915.71,414.5Ecuador526.329.92.9221.820.61,445.1Egypt3,702.234.53.098.77.71,465.0El Salvador179.228.53.548.421.8951.8Equatorial Guinea88.155.23.6626.17.0795.9Eritrea39.211.0-78.980.886.8Estonia187.9141.44.097.540.15,400.8Eswatini45.738.74.766.366.01,147.6Ethiopia1,624.813.96.288.787.595.8Falkland Islands(Malvinas)0.6159.3-12.64.74,571.7Faroe Islands11.0210.5-5.15.37,072.2Fiji20.622.42.030.231.8949.6Finland1,321.6239.05.057.547.0 13,907.5France9,109.7136.33.254.616.86,154.6French Polynesia1212.842.32.66.68.12,064.1Gabon107.847.03.4478.877.4991.7Gambia16.86.53.242.749.7126.2 Total energy supply Energy use(TES)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Self-sufficiency Renewable share in TFEC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61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Country or areaPJGJMJ/INTL$%kWhGeorgia208.155.34.021.023.33,048.2Germany11,646.4139.82.734.618.55,758.1Ghana490.215.22.9143.639.5513.7Gibraltar10.5320.8-0 0.026,228.4Greece815.877.62.823.419.94,521.3Greenland9.3166.8-17.311.56,184.4Grenada4.435.72.77.410.41,578.2Guam130.21.3-86.43.69,001.3Guatemala558.432.23.964.560.6597.9Guernsey131.219.9-0.11.65,377.9Guinea185.014.05.464.665.8151.8Guinea-Bissau31.715.78.785.587.241.7Guyana38.948.82.69.712.01,105.3Haiti177.415.75.380.176.137.2Honduras224.022.14.445.143.6668.4Hungary1,098.6112.73.640.914.74,096.0Iceland362.4988.218.992.582.5 48,732.7India38,177.527.34.561.832.0846.6Indonesia10,344.738.13.3197.826.3975.1Iran(Islamic Republic of)11,073.5126.98.8125.51.93,047.0Iraq1,895.844.55.0470.31.11,007.2Ireland555.4112.31.226.214.05,791.6Isle of Man134.857.3-11.52.14,283.4Israel884.3101.02.555.95.76,856.8Italy5,743.496.52.525.618.74,622.5Jamaica102.436.33.910.49.21,278.0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Total energy supply Energy use(TES)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Self-sufficiency Renewable share in TFEC62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Country or areaPJGJMJ/INTL$%kWhJapan16,145.0128.93.211.28.77,245.0Jersey133.027.4-25.618.15,682.8Jordan347.031.83.59.611.11,699.2Kazakhstan2,759.2145.45.8241.01.83,694.7Kenya1,031.919.94.475.361.5172.3Kiribati1.612.66.537.342.8206.4Kosovo112.167.15.971.025.72,929.2Kuwait1,530.2350.98.0415.20.2 13,696.0Kyrgyzstan149.623.34.868.529.91,897.0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246.033.64.3120.849.9992.9Latvia179.794.73.163.043.53,438.9Lebanon310.554.84.23.35.12,887.3Lesotho42.118.78.138.741.4298.6Liberia98.719.414.090.993.059.8Libya679.2102.16.0196.43.12,621.3Liechtenstein133.487.0-42.555.2 10,380.3Lithuania309.8109.93.026.632.53,671.7Luxembourg145.2230.42.08.721.99,707.3Madagascar381.113.59.486.884.870.8Malawi91.34.73.277.070.381.9Malaysia3,881.5116.94.598.96.94,576.5Maldives23.645.83.41.01.31,467.6Mali244.511.55.467.563.8136.6Malta28.855.91.43.98.74,568.8Marshall Islands2.352.19.78.812.01,407.4Mauritania81.018.03.426.623.8264.5 Total energy supply Energy use(TES)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Self-sufficiency Renewable share in TFEC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63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Country or areaPJGJMJ/INTL$%kWhMauritius57.344.22.314.58.82,067.1Mexico7,486.859.43.283.912.32,054.4Micronesia(Federated States of)2.219.35.62.02.0420.5Mongolia428.5130.111.1272.81.72,069.2Montenegro43.969.83.971.439.24,509.5Montserrat0.376.7-0.50.72,593.3Morocco892.124.03.411.212.5883.4Mozambique453.014.511.8164.681.0395.8Myanmar957.217.93.6119.957.8359.3Namibia77.030.93.437.232.41,510.2Nauru0.760.95.11.11.42,610.3Nepal633.821.65.773.375.8253.3Netherlands2,883.5165.43.039.410.76,255.6New Caledonia1263.1220.414.13.36.0 11,055.1New Zealand935.1184.84.477.828.57,662.0Nicaragua162.424.04.658.152.0540.7Niger113.74.73.8100.874.055.5Nigeria6,638.531.96.5149.682.6133.3Niue0.155.4-17.122.71,698.4North Macedonia116.955.43.642.824.62,948.5Northern Mariana Islands5.5110.2-0.20.34,638.3Norway1,138.9211.73.3766.360.9 21,064.2Oman1,126.7248.07.5296.50.17,289.1Other Asia4,460.1187.2-10.43.4 10,578.1Pakistan3,685.016.23.260.229.2474.0Palau2.9163.510.50.70.94,896.5 Self-sufficiency Total energy supply Energy use(TES)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Renewable share in TFEC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64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Country or areaPJGJMJ/INTL$%kWhPanama174.140.51.623.725.42,149.8Papua New Guinea200.420.65.5297.254.3447.6Paraguay291.644.13.3100.660.62,072.7Peru882.526.52.4100.929.11,370.6Philippines2,380.821.22.751.628.4742.0Poland4,285.5111.53.556.516.23,573.4Portugal847.682.32.630.031.34,491.5Puerto Rico1349.715.20.53.52.54,901.4Qatar1,753.3635.27.1525.70.1 15,609.9Republic of Korea11,549.4222.85.318.83.89,889.0Republic of Moldova115.437.43.624.726.51,234.1Romania1,354.869.72.469.424.22,264.4Russian Federation31,452.7216.08.1190.93.65,147.8Rwanda104.98.03.984.581.754.4Saint Helena0.245.5-6.37.41,757.1Saint Kitts and Nevis3.370.22.60.91.43,715.1Saint Lucia7.642.43.47.910.01,877.3Saint Pierre and Miquelon0.9148.1-0.61.18,250.9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3.735.42.64.14.91,327.4Samoa5.324.54.132.437.5729.5Sao Tome and Principe3.013.93.435.341.6314.1Saudi Arabia9,444.8262.46.1271.20.17,721.3Senegal194.611.83.544.138.9278.9Serbia657.289.35.269.626.43,789.2Seychelles8.479.83.20.81.34,564.6Sierra Leone70.98.65.479.275.121.1 Total energy supply Energy use(TES)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Self-sufficiency Renewable share in TFEC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65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Country or areaPJGJMJ/INTL$%kWhSingapore1,135.0192.12.12.31.08,589.1Sint Maarten(Dutch part)1410.4237.78.3-0.15,880.1Slovakia683.2125.24.141.017.64,364.0Slovenia270.0127.53.555.822.56,115.8Solomon Islands7.610.94.444.349.0127.6Somalia159.29.68.594.795.521.5South Africa5,510.393.77.3114.610.63,216.7South Sudan31.93.0-1,123.933.347.8Spain4,528.395.62.631.119.34,637.6Sri Lanka408.518.81.536.943.4665.4State of Palestine81.816.33.211.415.01,290.2Sudan519.511.73.078.048.4308.5Suriname45.174.44.995.012.22,230.9Sweden1,827.1176.23.577.257.5 11,871.7Switzerland971.1112.41.653.526.76,449.4Syrian Arab Republic12368.117.710.752.01.1564.5Tajikistan204.521.45.975.655.11,568.1Thailand5,242.873.44.449.617.02,752.1Timor-Leste9.47.21.8 2,103.811.4284.8Togo151.317.98.783.476.5163.3Tonga2.725.34.02.01.9619.5Trinidad and Tobago614.8405.017.7199.50.25,574.6Tunisia449.637.03.746.112.71,352.8Trkiye6,131.072.92.629.814.03,075.1Turkmenistan121,062.4170.011.9306.40.11,996.0Turks and Caicos Islands5.2117.06.30.30.55,352.7 Self-sufficiency Total energy supply Energy use(TES)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Renewable share in TFEC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66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Country or areaPJGJMJ/INTL$%kWhTuvalu0.112.42.65.26.7630.9Uganda1,221.827.512.380.292.973.6Ukraine3,447.078.56.767.68.52,585.1United Arab Emirates3,637.0391.65.8260.20.9 12,729.6United Kingdom6,440.196.02.276.013.54,182.7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1,006.416.36.688.284.1109.2United States85,516.7254.64.3105.910.7 11,245.4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130.11.2-100.05.15,475.7Uruguay218.663.72.960.461.43,309.0Uzbekistan1,795.653.67.196.31.31,549.5Vanuatu3.812.34.324.026.0234.4Venezuela(Bolivarian Rep.of)121,012.435.52.0204.424.71,753.7Viet Nam4,512.046.74.555.623.42,232.2Wallis and Futuna Islands0.434.1-2.23.51,850.7Yemen12128.74.02.0127.73.568.2Zambia467.924.77.886.681.3607.8Zimbabwe435.227.813.786.784.4468.0(11)-(12)-(13)-(14)See notes on pages 68-73.Renewable share in TFEC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er capita Total energy supply Energy use(TES)per capita Energy intensity Self-sufficiency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67 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 68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General notes Please note that UN energy data are subject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available at:http:/data.un.org/Host.aspx?Content=UNdataUse.Maps disclaimer The designations employe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on the maps in this publication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 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territory,city or area or of its authorities,or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 of its frontiers or boundaries.Dotted line represents approximately the Line of Control in Jammu and Kashmir agreed upon by India and Pakistan.The final status of Jammu and Kashmir has not yet been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Fi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Sudan and 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 has not yet been determined.A dispute exist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Argent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the Falkland Islands(Malvinas).Maps in this Pocketbook were created based on a worldwide geospatial dataset provided by UN Geospatial(https:/www.un.org/geospatial).Data sources Data used in this publication derive from the Energy Statistics Database maintain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For more information,please refer to https:/unstats.un.org/unsd/energystats/data.Population data used to calculate the per capita indicators are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and are available at:https:/population.un.org/wpp.GDP data used to calculate energy intensity are mostly from the World Bank(GDP,PPP,constant 2017 international$)and are available at: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PP.KD(downloaded on 14/11/2022).For some countries GDP PPP data were not available from the World Bank,but estimates were available from the CHELEM database.For these countries-namely:Cuba,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French Polynesia,New Caledonia,the Syrian Arab Republic,Turkmenistan and Venezuela(Bolivarian Republic of)the estimates from the CHELEM database were used(http:/www.cepii.fr/CEPII/en/bdd_modele/bdd_modele_item.asp?id=17,downloaded on 22/11/2022).For countries where 2020 GDP PPP from these sources is not available,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69 energy intensity corresponds to the official SDG indicator 7.3.1(https:/unstats.un.org/sdgs)if available.Data on thermal renewable electricity capacity are mostly from IRENA and are available at:https:/www.irena.org/Data/Downloads/Tools.Geographical notes The assignment of countries and areas follows the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Standard Country or Area Codes for Statistical Use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Series M,No.49 and now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M49 standard.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https:/unstats.un.org/unsd/methodology/m49.For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coverage of the data please refer to https:/unstats.un.org/unsd/energystats/pubs/yearbook/2020/05gn.pdf.The expression Other countries(x)is used to represent all the countries and areas that are not shown separately in a chart and indicates that x countries and areas have positive values.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All the definitions of products and flows are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Energy Statistics(IRES)available at:https:/unstats.un.org/unsd/energystats/methodology/ires.Particularly for products,the definitions come from the Standard International Energy Product Classification(SIEC)contained in IRES.A more concise version of these definitions can be found in the Energy Balances publication(available at:https:/unstats.un.org/unsd/energystats/pubs/balance)under the chapter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Please note that in the present publication the product coal includes peat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data for natural gas are expressed on an NCV basis(as are data for all other products);energy sources(i.e.coal,oil,natural gas,biofuels and waste,and electricity and heat)generally refer to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ducts,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chapter on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International aviation and marine bunkers are recorded separately due to their importance,e.g.for the estim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At the world level,bunkers are classified as part of transport final consumption and they are included in the world total energy supply;however,at the country and regional levels,bunkers are not accounted for as final consumption because they pertain to more than one country or region and are therefore subtracted from total energy supply.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70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Per capita data are calculated by dividing energy values(total energy supply,electricity generation,electricity consumption,total final consumption)by population.Energy intensity is calculated by dividing total energy supply by GDP,PPP(constant 2017 international$).It corresponds to SDG indicator 7.3.1.Energy self-sufficiency is calculated as the ratio between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and total energy supply expressed in percentage.Renewable energy share in total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refers to renewables directly consumed as energy products,as well as final consumption of electricity and heat attributed to renewable sources,including combustible renewables.It corresponds to SDG indicator 7.2.1.Chapter notes and definitions Total energy supply Note(1),page 1 World total energy supply includes international aviation and marine bunkers;conversely,bunkers are excluded from total energy supply calculated for countries and regions.For further explanations,please refer to the section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Note(2),page 2 For the definition of energy intensity,please refer to the section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Note(3),page 6 For the definition of energy self-sufficiency,please refer to the section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The category Other primary oil(chart 27 and table 28)refers to additives and oxygenates,and other hydrocarbons.The category Waste(chart 33 and table 34)refers to other vegetable material and residues(vegetal waste),animal waste,industrial waste and municipal waste.The category Other biofuels(chart 33 and table 34)refers to biogasoline,biodiesel,biogases,bio jet kerosene,bagasse,black liquor and other liquid biofuels.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71 Electricity Note(4),pages 19,21 The category Solar,wind and other sources refers to solar,wind,geothermal,chemical heat,tide,wave and marine,and other non-specified sources.Note(5),pages 26,27 Electricity capacities from geothermal,tide,wave and marine and from other non-specified sources are not shown in tables 49 and 51.They are negligible compared to the world total(42.7 GW in 2020)and are not included in chart 48.The categories Renewable electricity generation(Facts and figures box,map 42,table 43 and 47,chart 46)and Renewable electricity capacity(Facts and figures box,tables 49,51 and 59,chart 50 and map 58)refer to hydro,wind,solar,geothermal,tide,wave and marine,as well as renewable thermal,i.e.electricity from biofuels and renewable waste.The category Non-renewable electricity generation(Facts and figures box,tables 49 and 51 and chart 50)refers to:(a)non-renewable thermal,i.e.electricity generated from all non-renewable combustible fuels:coal,oil,natural gas,and non-renewable waste;(b)nuclear;(c)chemical heat and other non-specified sources.Non-renewable electricity capacity(tables 49 and 51,chart 50)refers to thermal from non-renewable fuels,nuclear,and other non-specified capacities.Electricity capacity is the abbreviated form for the Net Maximum Electrical Capacity,which in turn is defined as the maximum active power that can be supplied continuously,with all plants running,at the point of outlet(i.e.,after taking the power supplies for the station auxiliaries and allowing for the losses in those transformers considered integral to the station).For annual data,it is considered as measured at the end of the reference year.Utilization of electricity capacity is calculated by dividing electricity production by electricity capacity and then by the total number of hours in a year.It shows a percentage of theoretical maximal utilization;since the capacity is measured on a net basis and the production on a gross basis,there is a small upwards bias in this utilization indicator.Refinery output Note(6),page 36 World oil energy supply includes international aviation and marine bunkers;conversely,bunkers are excluded from oil energy supply calculated for countries.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 72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The different approach adopted in treating international bunkers at the world level as opposed to the country level determines a divergence between the world oil supply and the sum of the country values in table 69.For further explanations,please refer to the section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Refinery output refers to the total amount of oil products produced in refineries(naphtha,aviation gasoline,motor gasoline,gasoline-type jet fuel,kerosene-type jet fuel,other kerosene,gas/diesel oil,fuel oil,refinery gas,ethane,LPG,white spirit and SBP industrial spirits,lubricants,paraffin waxes,petroleum coke,bitumen,refinery feedstocks,and other oil products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Refinery input refers to the amount of oil(conventional crude oil,natural gas liquids,feedstocks,other hydrocarbons,and additives and oxygenates)that has entered the refinery process.Refinery capacity is the theoretical maximum annualized capacity of crude oil refineries available for operation at the end of the reference year.The category Other(chart 64 and table 65)refers to refinery gas,ethane,LPG,white spirit and SBP industrial spirits,lubricants,paraffin waxes,petroleum coke,bitumen,refinery feedstocks,and other oil products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The category gasolines refers to aviation gasoline,motor gasoline and gasoline-type jet fuel;the category kerosenes refers to kerosene-type jet fuel and other kerosene.Total final consumption Note(7),page 37 Total final consumption refers to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products by end users,which is the last stage of energy flows captured in energy statistics.As such,TFC excludes energy products that are transformed into secondary energy products.For example,fuels used for electricity and heat generation are not accounted directly in TFC,but accounted for indirectly as final electricity and heat consumption.For coal specifically,around 64%of TES in 2020 is used as input for electricity and heat generation worldwide.Note(8),page 42 World total final consumption includes international aviation and marine bunkers;conversely,bunkers are excluded from total final consumption calculated for countries.The different approach adopted in treating international bunkers at the world level as opposed to the country level determines a divergence between the world total final consumption and the sum of the country values in table 80.For further explanations,please refer to the section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2023 Energy Statistics Pocketbook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73 The category Other(chart 77 and table 78)refers to agriculture,forestry and fishing,commerce and public services,and to other non-specified consumers.The categories industry,transport,households and other do not include non-energy use in these sectors.For the defini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hare in total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map 79 and table 80),please refer to the section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Energy balances Note(9),page 44 Transport Includes international aviation and marine bunkers.Note(10),all balances,starting from page 44 The category of which:renewables follows the convention used in the Energy Balances publication and therefore includes only directly identifiable renewable energy.As a result,no part of imports and exports of heat or electricity,nor their consumption,losses or own use,is considered as renewable,which may lead to differences with values presented in other chapters.Indicators Note(11),page 58 World total energy supply includes international aviation and marine bunkers;conversely,bunkers are excluded from total energy supply calculated for countries and regions.For further explanations,and for definitions of per capita indicators,energy intensity,energy self-sufficiency and renewable energy share in total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please refer to the section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Note(12),starting from page 58 Energy intensity for this country is calculated using GDP PPP data from the CHELEM database Note(13),starting from page 58 Energy statistics for this country are partially covered by another country(see geographical notes at https:/unstats.un.org/unsd/energystats/pubs/yearbook/2020/05gn.pdf).Therefore,indicators should be interpreted with caution.Note(14),starting from page 58 Energy intensity for this country corresponds to the official SDG 7.3.1.indicator.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34)4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35)2023-02-25 77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36)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37)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38)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39)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40)5星级

  • 电通:2023年XR技术洞察报告(英文版)(39页).pdf

    XR TECHNOLOGYADOPTION OFIN INDIACONTENTTable of02INTRODUCTIONThe humongous boom in the digital landscape has only been furthered by the launch of 5G services in India.This is a momentous milestone in facilitating ease of doing business and will revolutionize the digital sector.Itll uplift the Indian economy and reform various sectors such as agriculture,healthcare,education,logistics,transport,fintech and others.5G services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nations digital ecosystem and act as a generational leap to the next phase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current state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has led us to believe that an amalgam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virtual could completely transform how we perceive our world.And this technology has slowly seeped into our lives in the form of extended reality(XR),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virtual reality(VR),augmented reality(AR)and other forms of immersive technology.With the advent of 5G in this country,consumers are inching closer to a mixed reality experience very soon in the form of the Metaverse.Combining 5G,IoT,cloud computing and Web3,consumers are about to enter a new era of networking that will be markedly innovative and immersive.The initial purpose of using a VR device for most people has been entertainment,such as attending concerts or watching movies,visiting festivals or watching live shows,and adding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XR in myriad applications.The metaverse and VR devices will usher in the new experience era.The level of detail in the metaverse,combined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networking in one platform,is set to change the course of human interaction.This is precisely what the metaverse intends to do.And the most vital part of moving on to this phase would be hardware.This hardware comes in the form of virtual reality headsets.The growth of the metaverse will boost the adoption of extended reality,which together could be instrumental in solving real-world problems.With much better penetration in the Indian consumer market because of 5G and investments from global brands,metaverse and XR are expected to be accepted imminently at a much larger scale.Brands should fast-track their focus toward incorporating these technologies into new strategie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nternets future.0304XR TECHNOLOGYFor ConsumersXR TECHNOLOGYExperience withI am familiar with the usage of Augmented Reality(AR)and Virtual Reality(VR)technologyI like the experience of the apps that use AR/VR technologyId like to play games like Roblox,Minecraft,Among us,etc.on VR headsetsI would be interested in virtual shopping that uses Extended Reality(XR)technologyId like if smartphones are replaced by wearables technology that supoort voice,AR,and hologram interfacesMedian 36%Top Box376655%XR technology takes the consumers to a whole other world with an immersive experience.It lets them manipulate and interact with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that is similar to a real-world environment.The XR technology is the culmination of two types of immersive technologies,i.e.,augmented reality(AR)and virtual reality(VR).Consumers are familiar with the usage of augmented reality(AR)and virtual reality(VR)technologies.They would be interested to play games like Roblox,Minecraft,etc.on VR headsets.In the current usage of apps that have augmented reality and virtual reality,the experience with these technologies is liked by the consumers.Consumers identify their first experience or impression of augmented reality in day-to-day life through the Ikea app.Right now,with innumerable examples such as Pokemon Go or Snapchat filters available for the general consumer,augmented reality has become a household feature that does not seem formidable at this point.Consumers Views on Extended Reality(XR)05Activities in the VR EnvironmentMedian 21&%Attend concerts(e.g.interactive music experience)and exhibitions25%Working out with a trainer remotely25%Children study complex subjects like physics,biology,etc.using VR22%Attend VR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 live with actors,performers,etc.21%Play musical instruments(e.g.guitar,piano,etc.)20%Work with colleagues in a virtual office20%Watch movies and web series with friends20%Testing driving of vehicles(e.g.two wheeler,four wheeler)20%Online gaming(e.g.minecraft,roblox,etc.)8%Shopping(e.g.buying groceries,furniture,clothes and accessories,etc.)From the consumers perspective,the primary purpose of using a VR device for most respondents is entertainment,such as attending concerts and exhibitions.This is closely followed by working out with a trainer remotely.0607Consumers feel that education would benefit from XR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accessibility and increased audio-visual capabilities of the teacher to explain complex topics.It would make interactive models easier,mak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more intricate and elaborate.The consumers would attend VR performances and interact live with performers,actors,etc.Visiting festivals or watching live shows,but almost all of them adde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XR in myriad applications.Even though actual users have been sparse,most respondents had a myriad of uses of XR in mind when asked to address the applications of XR in daily life.Virtual,augmented and mixed realities technologies are shifting the paradigm of how we learn,do business,and communicate.The XR technology is being implemented in several industries such as healthcare,higher education,workplace connections,retail,manufacturing,etc.08Applications involving remote working with colleagues in a virtual office environment and online gaming drove the positive experience towards XR technology.Youngsters below 18 years had positive experiences around education involving complex subjects while elders had positive experiences with remote exercise and workout trainings.Exercising remotely with trainerChildrens education involving complex subjectsAttending virtual concerts and exhibitionRemote working with colleagues in virtual officeOnline gamingOnline gamingActivities such as working out and exercising remotely with a trainer,childrens education involving complex subject,attending concerts and exhibitions,and online gaming are the major drivers of increasing the familiarity with XR technology applications.Watching movies and shows with friends and online gaming are the main familiarity drivers for Youngsters below 18 years,while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remote exercise training drives familiarity among elders.Working with colleagues in a virtual office drives familiarity among the users from small metros and towns.Drivers ofXR FamiliarityDrivers of Positive XR ExperienceActivities Driving Familiarity with XR TechnologiesActivities Driving Positive XR ExperienceVR HEADSETConsumer Usage of 09Majority of the consumers have used the VR headset and have experienced the use of its features at least once in the past.Consumers like to play games,access entertainment and experience adventure sports using VR headsets.In terms of games,multiplayer games would be the main attraction because of their high accuracy in details and better overall experience.Players would feel like they are inside the battlefield or are driving the car themselves.Where entertainment is concerned,VR can ensure the user attends each concert,without the caveats of logistics,from the comfort of their home.This gradual warming up and acceptance of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only tells us that in the near future,consumers will see extended reality in the same light,i.e.,they would not be intimidated or perplexed by the technology and will instead choose to accept it as a part of their daily lives.VR USAGEExperience 10With VR,users will never miss another experience because of the location,timing,overhead expenses,or even the weather.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could easily participate and experience things they could not in the real world,like a day out with friends,or a game in the bowling alley,all of which will be available on the VR device where they could interact with friends and do everything,they otherwise would be unable to do.For example,if someone wants to learn how to fly a plane,do bungee jumping or look at the view from Mt.Everest,more of such activities are possible with XR.Consumers who have used the VR headsets were overwhelmed with the interactive options.Although,they did feel somewhat comfortable while using the VR headsets.The experience itself was unique and the users felt like they had entered a new world and were intrigued by the virtual environment.When it comes to challenges for this exclusive set of respondents,there are a few they are deeply concerned about.Firstly,the factor of dissonance to the reality that would be a possibility if one spends long hours in virtual reality.Next would be an unwelcome addiction to that world.But these issues should not be concerning since they can be resolved by putting guidelines and laws in order.This leaves us with the most vital cause for concern,the VR headsets themselves.Users,including most of our respondents,complained about the ergonomics of the devices.They are bulky and uncomfortable to use and most importantly,cause headaches and nausea after prolonged use.This is one issue that could drive customers away,but the hardware is bound to improve with tim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11The current state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has led us to believe that an amalgam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the virtual could completely transform how we perceive our world.And this technology has slowly seeped into our lives in the form of extended reality(XR),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virtual reality(VR),augmented reality(AR)and other forms of immersive technology.With the advent of 5G in this country,consumers are inching closer to a mixed reality experience very soon in the form of the metaverse.Combining 5G,IoT,cloud computing and Web3,consumers are about to enter a new era of networking that will be markedly innovative and immersive.Immersive experiences are changing the way people connect with information,and experience through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The XR technology helps relocate people in time and space.Itll bring about the end of distance with the use of XR technology.The growth of the XR technology is noticeable because of the hardware,software and immersive content.Most of the respon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VR experience.57%5%1%Very satisfiedSomewhat satisfiedUnsatisfiedExtremelyunsatisfiedExtremely satisfiedSatisfaction with VR ExperienceLearning new skills become easier.With the help of audio and visual outputs,it extends our senses and makes grasping information better.Male,45-year,Top 4 MetrosWhile the user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overall experience of VR technology,they felt the VR headsets to be quite bulky and not ideal be used for a prolonged time.VR HEADSETPurchase of1236#%9%7%3%6 months1 YearI would not be interested in purchasing a VR headsetMore than 2 years2 years3 Months1 already own a VR headsetPurchase Intent of VR HeadsetsMost people are interested to purchase a VR headset in the next 6 months(36%).23%of the people might plan to purchase a VR headset in the coming year.13The world of social media is about to change all thanks to Web3.Web3 is gradually gaining traction with Metaverse on its side.The World Wide Webs next stage is about to be decentralized;this implies that applications will be running on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networks that have been decentralized with peer-to-peer nodes.But this level of complexity for the internet will require even faster speed.This is where 5G comes into play.5G has been developing exponentially and is about to launch in India very soon.This network technology comes with lower latency,high speed,better coverage and accessibility.A lot is happening in this industry,and it is only expected to grow more.This rise is credited to the increase in demand from companies around the world becaus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VR and AR are transforming the way companies engage with employees,suppliers,partners or customers.Enterprise adoption is rising rapidly when it comes to immersive technologies.We could learn to drive any vehicle on XR before doing it on an actual vehicle.This way,we could get used to driving rules without the fear of accidents.Male,24-year,Top 4 MetrosActivities and applications such as vehicle test drives,online gaming and virtual live performances with artists will drive the purchase of VR technology platform among consumers.When it comes to experience,comfort while using the VR headset will drive the purchase of this technology among consumers.Virtual reality is an experience that could be simulated to be similar or different from the real world.It is the use of computer simulation to enable interaction with people in an environment that is made artificially.Consumers think complex tasks can be simplified using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visualization.The reasons for purchasing a VR headset are to meet people on different virtual platforms(28%)followed by trying clothes and accessories virtually and to learn new skills and techniques(26%).People also like to interact with friends and learn about a place virtually before the visit.The prospect of XR devices have certain specific purposes which could justify the use of such a device because enjoyment and entertainment do not cut a deal with an everyday consumer.Most consumers think that the current use cases are confined to the entertainment sector,which is why they would like to play games,attend concerts or watch movies using XR,and their sole reason was the added layer of immersion.When it came to tasks outside of the entertainment world,a majority were seen in the simulated adventure sports area.Driving or river rafting in XR is useful in a simulated environment.14Reasons to own a VR HeadsetMedian 24(%To meet people on different virtual platforms26%Try clothes and accessories virtually26%Learn new skills and techniques24%To interact with my friends virtually24%Learn about a place virtually before visit20%To play online games10%Travel virtuallyVirtual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tourism will drive the adoption of VR technology in the near future.15When it comes to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a device such as a VR headset,people have voiced their concerns about the current pricing.Most people say that their budget for purchasing a VR headset is in the price range of Rs.1001 and Rs.5000(43%).The current pricing is not attractive to an average consumer who does not wish to spend more than they would dispense for a budget smartphone.Either way,pricing should not be an issue for long;with the gradual uptake of XR devices into better production lines and competitive pricing among brands,the cost of the devices will go down gradually in the near future.The consensus steered towards the practicality of such a purchase and how they can make do with a regular smartphone they own already,and buying another device seems like an added chore.The VR set is indeed a maximization of the digital experience that one can imagine to experience,as an enriched experiential involvement is a premium luxury that comes in additional packages.Customer Budget for VR Headset43!%301-50005001-1500015001-2500025001-45000More than 45000Up to 1000METAVERSEAwareness of the16The present concept of the metaverse solely focuses on letting users do anything they would do in real life.When it comes to the basic idea of metaverse among Indian consumers,most defined it as a place of networking.Around two-thirds of the people are aware of the metaverse.Online gaming and social media are the connectors for people to join the metaverse.This indicates that metaverse currently seems like a giant networking site which requires an added device(VR headset).If experiences on offer are relevant to the user,they might spend money on it,but well within their budget.There is a consensus people spending actual money on the metaverse is a luxury.They also mention that premium and luxury brands like Nike or Gucci could treat the metaverse as an open playground since most of their products rely on the brand value more than the experience in itself;thus,users who intend to splurge on assets could be drawn to this kind of a market.Awareness of the MetaverseI feel Metaverse is a place to learn,collaborate and communicate.There are no geographical restraints.Female,22-year,Top 4 Metros58%5%1 %Very awareModerately awareNot at all awareSlightly awareExtremely awareMETAVERSEAttitude TowardsThere is a plethora of activities one can do in the metaverse.Respondents pointed out unique things they would like to experience using VR headsets,and some of them include attending interactive music experiences and exhibitions,studying complex subjects,working out remotely and so on.Along with these one-of-a-kind responses,the generic answers revolved around watching movies with friends,shopping for clothes or groceries,playing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playing games online.Customer Attitude Towards Metaverse17Willingness to join and transact in the metaverse is high among the users who are aware of this platform.Median 35%Top Box38%I still do not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a metaverse36%I am very much excited for the metaverse35%I feel metaverse will not have a large impact on our daily lives35%I would be willing to join the metaverse33%I would like to spend money in the metaverse32%I would not feel comfortable being in the metaverse where I am not sure whether the other person exists 18Respondents were aware of the use of avatars in the metaverse,and they revealed that soon they would want their avatars to look like their real selves.There were a few exceptions where users wanted to look different from their real selves,and one unique reason was that people could get a fresh start on building their image on the metaverse without any preconceived prejudices.Even though the metaverse from Meta will have a single login policy that will link Facebook profiles to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metaverse,there are several other metaverses that allow anonymous access,and some more along those lines must pop up in the near future as well.Reasons to join the MetaverseMedian 210%VR tournaments and gaming marathons(e.g.watching sports with virtual crowd)27%Extreme sports(e.g.skydiving,bungeejumping,paragliding,etc.)26%Social meetups(e.g.meeting with friends,peers,etc.)21%Attend virtual universities and classes21%Attend concerts,movies,exhibitions19%Purchasing collectables/unique items19%To work with colleagues and network14%Romantic meetups10%Pretend to be someone else/create an alter ego19People would like to join VR tournaments and gaming marathons in the metaverse.They would also like to try out extreme sports like skydiving,bungee jumping,etc.They would also like to join the metaverse for social meetups and attend virtual universities and classes.20Work routines have drastically changed in the past couple of years because of the gradual seeping of augmented and virtual reality.Companies such as Meta and Spatial have developed experiences like the Metaverse for their users by providing VR products for businesses.The metaverse could serve as an alternative to physical office goers,which will enable employees to stay engaged remotely,exactly as if they were on-site.There is a lot of potential in remote engagement because it increases productivity and allows more people to focus without any distractions,and also eliminates the requirement of any in-person meetings or lengthy video calls.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consumer enrollment is unanimously linked to the presence of their peer group on the platform.It seems peer pressure will work on consumers to encourage enrollment rather than the facilities provided.Quite a few were unaware of how developed the metaverse is right now and said they would wait sometime before the technology was in its full bloom,but they were ready to join the metaverse without hesitation if there was a chance of meeting a familiar face or if their friends were already on the platform.However,the metaverse serves as a cushion to prevent the effect of shock,anxiety,and risk that comes with real-life decisions.In augmented reality,decisions are taken,and judgments are made,but they in a way give way to an alternate reality which modifies much or challenges the settled realities of the actual life.The behaviour towards the metaverse gives validation of human psychology to associate with like-minded people and emerge as the pivotal connection within the communities.Virtual Gaming Tournaments/MarathonsExtreme SportsPurchase of Unique Collectible ItemsSocial Meet-upsDrivers of Metaverse AdoptionVirtual gaming tournaments/marathons and extreme sports are the major factors which will drive users to join the metaverse.Purchase of unique collectible items and social meet-ups will also drive adoption of metaverse.Application involving Social meet-ups will drive females while Sporting and gamingapplications will drive males to join the metaverse.Users in the smaller metros and towns will be driven by the virtu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s to join the metaverse.Activities Driving Metaverse Adoption21Perceived Benefits of MetaverseMedian 212%More possibilities in education(e.g.conducting classes in remote areas,encourage collaborations,etc.)29%Enhancing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e.g.learn to play instruments,virtual painting,etc.)28%Overcoming obstacles(like disabilities)that prevent from doing something in life22%Connecting with new people without feeling awkward19%Increase in technological literacy and skills19%Travelling the world without moving17%Meeting loved ones whenever you want5%Giving opportunities for self-expressionBenefits such as opportunities for self-expression,new possibilities in education and enhancing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are the main benefitsthat will drive the adoption of metaverse amongusers in the near future.2223When it comes to benefits from the metaverse,most people feel that there will be more possibiliti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32%).Itll benefit enhancing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29%).Metaverse will help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at otherwise would prevent them from doing something in life.Since there are no physical laws on the metaverse and everything could be augmented to suit the user,people could do work meetings inside these games or go for a run on the Himalayas.The possibilities would be endless.This is a boon and a bane for this type of budding technology since there are no boundaries for expectations either.Metaverse does promise a unique experience,which could be the primary draw for the users.The possibility of connecting to people without any geographical restraints,much like social media right now,but a completely personalised experience where consumers feel their presence in the form of avatars and the personalised premise could be a game-changer in the world of networking.Along with logistics,Metaverse saves time and makes their lives easier.The benefits of the metaverse finally boiled down to experiences.The experience of any kind of product would improve exponentially because of the immersive technology.Consumers could enhance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overcome obstacles that prevent them from doing certain real-life activities,increase technological literacy and skills,and give opportunities for self-expression.This leap i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would benefit games the most.They would want to play games that would require crisp graphics,such as fantasy or supernatural games,so that they could be directly teleported to that world.The games could be multiplayer.That way,the metaverse could be a place for networking and entertainment.Current Consumer Perception of Metaverse24Median 267%People might live and coexistmainly in the metaverse35%I think the metaverse can causeserious harm to modern society26%It could become an addiction to asimulated reality25%There would be privacy issuesin the metaverse24%The Metaverse would causemental health issuesAn iteration of the internet which provides an extremely immersive experience is basically what the metaverse implies.Consumers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 a part of a social network using avatars,or the internet will be available to them in the form of extended reality.There have been several mention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metaverse and how it is transforming the way we view the internet.People feel that soon theyll might live and co-exist mainly in the metaverse and feel the metaverse can cause serious problem in the society.And they might be addicted to a simulated reality.Shopping has already changed because of the use of Augmented reality(AR).The Place app brought forward by IKEA used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to virtually see how their furniture would look direct in a consumers home or office space before purchasing.I would want to be anonymous.My avatar will look nothing like me,if possible.The metaverse will be a clean slate.Male,35 years,Next 5 MetrosVIRTUAL OR REALENVIRONMENTSPreference of Activities in25Users are willing to spend on collectables and unique items exclusively in the VR environment.They are inclined a bit more towards VR than real life when it comes to events and working/professional meetings.Users are fine with social and romantic meet-ups equally on both VR and the real life,as they are with shopping for regular use products.When it comes to activities like leisure travel and extreme sports,users are more inclined towards real life than VR.Financial activities such as transactions and investments have more preference towards real life,although a small fraction of preference is reserved for VR environments.Pertaining to activities around education such as attending university and colleges,users are willing to do it exclusively in the real life compared to virtual world,when given a preference.Users belonging to the younger agegroup are open to conducting financialtransactions and education in VR alongwith in real life while those in the olderage groups look to use VR mostly forrecreational activities.Spending on collectiblesEventsWork meetingSocial meet/datingShoppingTravelExtreme sportsFinancialinvestmentsAttend college and university VirtualBothReality26XR TECHNOLOGYFor Enterprise EcosystemXR TECHNOLOGYin Enterprise EcosystemGamingWidespread adoption could be affected because this technology needs specialized hardware along with cutting-edge software.Another caveat could be the impact on employee productivity and engagement because of the way immersive technology can disrupt the workforce.Immersive technologies,when it comes to enterprises,are a unique new perimeter for businesses.Using these innovative tools in marketing strategies,companies can give their customers and prospective clients a much richer experience.There is a revolution underway in the world of learning,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cause of immersive technologies.With the addition of Google glasses,Oculus Rift or HTC Vive,along with AR devices like Microsoft HoloLens and many more such products in the near future,immersive technology must see a substantial explosion in use by several enterprises.Enterprises using immersive technologies have grown exponentially in the past couple of years.Virtual reality(VR)and augmented reality(AR),along with extended reality(XR),will soon be used for activities ranging from entertainment to education,manufacturing,healthcare and many more.A lot is happening in this industry,and it is only expected to grow even further.This rise is credited to the increase in demand from companies around the world becaus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VR and AR are transforming the way companies engage with employees,suppliers,partners or customers.Enterprise adoption is rising rapidly when it comes to immersive technologies.This could be difficult to predict just how fast this transformation would go mainstream.27EducationManufacturingRetailGamingEntertainmentOthersTourism&HospitalityHealthcareXR TECHNOLOGYin Enterprise EcosystemIts better than video-based training,where visualizations in a three-dimensional environment increases the interest of the employee and,there is no need of training personnel to guide.It great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systems dedicated to training that forms one of the biggest part of the budget for a manufacturing industry.XR technology will also be useful forhiring purposes in the manufacturingsector.At present,there are systemsin which anyone who joins anew mustgo through a training module andalmost every training module that is currently being used is in video format.It becomes mundane for the person to follow,especially with involvement of complicated hardware.In this situation,the use of AR and VR would be an enormous move in becoming efficient and competitive.28Media as an industry has alway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creating,adapting,and evolving with technology while ensuring that the consumers get the most engaging and immersive experience,Just like getting live scores on ESPNcricinfo way back in 1992 to a dedicated mobile app in 2007 and now digital streaming of live content on handheld devices evolving with technology.Within the sports ecosystem we are already seeing a lot of work globally&in India around XR technology for a seamless and unrestricted viewing experi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something so convincing that it cannot be distinguished from reality.As a leader in the sports industry,ESPNcricinfo has always prided itself on being part of the future and has already taken steps to leverage our extensive statistical repositories created over three decades and build VR-based immersive experiences.With the focus on current&Next gen Fan needs,coupled with the launch of 5G,the real world and virtual world will be better connected as more real-time robust data sharing would be possible making it feasible to create and build XR technology-based experiences accessible to the masses without any compromise on the quality.There is no better live content genre than sports and cricket,it will see a lot of path-breaking and innovative work in the next 3-5 years will be seen around XR.The sports experience will be more personalized,screen-independent,and convergence of virtual and real-time live action&data without any restrictions.Akshaya Kolhe,Head of RevenueESPN India and South Asia29XR TECHNOLOGYIndiaFuture of30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chnologyacross a myriad of industries.From theenterprise perspective,XR could improvesafety for workers,and enhance customerexperience.Game developers can make use of thetechnology and give gamers the immersiveexperience that they can feel while exploring fantastic futuristic worlds in the virtualenvironment.The e-commerce platforms with the use ofAR and VR technologies can bring shopperscloser to an in-person experience.Sincepeople generally want to interact with aproduct before buying,XR technologyallows them to do so.The XR technologywill allow the user to experience the productfirsthand in a digital environment.During the pandemic,people workedremotely,and companies adopted the hybrid work model,which triggered a series of new workplaces.The use of XR technology canease the way employees communicate andmeet in a virtual environment to potentiallywork more efficiently without the constraints of workplace or space.In industrial settings,XR technology canmake training more efficient as learners canvisualise and process information fasterwhen learning about complex equipmenttraining.The trainees can explore eachcomponent and learn additional informationabout the equipment they need to work with.OPPORTUNITIESFor companies,utilizing XR technologywill be challenged by cost concerns as thehardware is expensive.The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ies are stillregarded as a luxury.In terms of growth,investors,on the other hand,notice that theindustry is fresh and fewer proven businessmodels are successful currently.When it comes to challenges,the factorof dissonance with reality would be apossibility if one spends long hours invirtual reality.Next would be the addiction tothat world.But these issues should not beconcerning since they can be resolved byputting guidelines and laws in order.Users,complain about the ergonomicsof the devices.They are bulky anduncomfortable to use and most importantly,cause headaches and nausea afterprolonged use.This is one issue that couldsway customers away,but the hardware willimprove with tim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CHALLENGESOPPORTUNITIESAnd ChallengesXR TECHNOLOGYFuture ofThe metaverse has already moved ahead of VR to enable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mpanies.Large companies are trying to produce a multisensory 3D experience for their consumers while they lay the foundations of the underlying architectures of the metaverse.Things like real-time holoportation,and holograms that provide visual effects as though users are sitting across from each other while conversing,transitioning from the flatscreen to the next stage of spatial computing,are the things companies are betting on.Forensic science is getting momentum,and stuff from sci-fi films is coming into life.Things like digital twinning of crime scenes and several other futuristic technologies seem to come into place because of XR,which could potentially change how we live our day-to-day lives.One potential solution is expanding possible interactions to ride the experience economy.Imagine a bunch of experience cafs initially boosted by large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panies like Sony where people go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things through VR.This then fir into the next level of customer service companies and low-cost kiosks for startups using the same approach-mix it with industry takers.For example,a 3D tourism startup runs a kiosk and tags up with a bigger brand(like MakeMyTrip or Thomas Cook)to sell custom packages in tourism.For example,Sony and Thomas Cook collaborate and setup free experience studios for consumers at large to take a troll in the Himalayas.The whole point is to boost the experience of consumers to kick off trial and usage.31The technology functions like a medium,the core is the aspirational space that this real-world XR technology enables people to achieve,interact,and feel accomplished in a virtual world.NOVELTY TO NECESSITYRoadmap from 32XR Application and Product AwarenessCreate Consumer CuriosityXR-Product EvaluationLatent Need IdentificationXR-Product TrialXR Technology and Product AdoptionBusinesses should use immersive experience studios to drive consumer awareness Encourage early adopters to advocate to fill information gapsMagnify consumer curiosity with immersive experience and technology exposure Introduce XR-bas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Encourage customers to try and evaluate XR products and services Evaluate the user expectations,usageexperience,etc.to identify the use-cases Businesses should identify,realize,and understand latent customers needs They should solve customer-driven problems and issues and highlight use-casesEncourage early adopters to examine and test the products in the trial phaseTrial and adoption should depend on the user experience and benefitsIdentify the change in consumer behaviour during the adoption phase Make users become more comfortable,leading to the adoption and regular useBUSINESS TRANSFORMATIONRoadmap for33Enterprises need to have a clear visionfor developing XR products and servicesthat will help build a product strategythat is forward-looking and customer-driven.Vision is the essence of where the business wants th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be in the future.The vision begins with knowing your customers and what theyneed.The business needs to understandthe challenges and how its products andservices will help.The business issues are issues thatimpact the ability to sell,provide diagnosis,market and scale.The businesses mightface issues such as cost of capital,pricecompetition,regulations and compliances,technology innovation,etc.Thetechnologies can have a greater impacto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business;hence the core business process mustintegrate XR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partsof the business.For example,in thesales process enhancing it with the XRtechnology and offering products andservices in a virtual environment.E-commerce platforms and retailers canintegrate XR technology and enhance theexperience of the customers by servingthem with virtual try-on of the products.With the XR technology integration,tourism and travel firms can let customershave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of theirchoice of vacation destination with the use of a VR headset.It becomes important for businesses to formulate and deploy a plan keeping the XR ecosystem in mind.Prioritizing the core business processes and deployment of the same is a need to put into place a robust and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 and it also takes care of the stakeholders such as investors,internal personnel,and external customers.The business model must be scalabl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re needs to be the reinvention of processes and workflows for businesses to advance in the market.Development of XR products and services Evaluate and access the business problemsXR integrati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usiness.E.g.customer service experience,sales and marketing,etc.Enhance-Core Business ProcessStrategize DeploymentScale and AdvanceBusiness IssueFormulate and deploy a plan with XR ecosystem for consumers and enterprisesMaximize ROI,scale and reinvent processes with XR workflows to lead the market Vision34In the Indian context,an immersive technology such as extended reality needs to gain widespread adoption and across multiple sectors to improve efficiencies,collaborations,and innovation.With the recent introduction of the 5G services in India,and as we move forward there will be new opportunities and extended realitys immersive experiences will push us beyond the edge.It is important that there is more acceleration in adoption which will happen with investments in the technology and its innovative application.Bringing consumers attention to extended reality with a focus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combining it with accessibility,interactive experience,and convenience is critical towards the mass adop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India.XR TECHNOLOGY ADOPTION IN INDIAFurtherance of 35Introduction of support programmes by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media giants toaccelerate and support the growth of XR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India.Thesestart-ups and XR-based companies need tobe supported during their nascent businessstage so that they can have the first moveradvantage in the Indian market.Industries such as medicine,education,and architecture are some of the areas that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technologyin India.Despite this technology being inexistence decades ago,still many peopleare unfamiliar with the concept of virtualreality.Consumers will become aware of thetechnology and would try it only if practicaluse cases are put forward.Consumers are comfortable with theirsmartphones and do not seem interested tomove on from them.It is important to makepeople move on from AR.The real challengefor marketers would be to establish somelevel of convenience for customers.Thiswould ensure that they move on fromhandheld devices and purchase head-mounted ones.Users from every section mentioned thatheadsets are uncomfortable.Be it thebulkiness of the form factor or the nauseatingfeeling one gets if one uses it for too long.Solving this issue of head-mounted displaysand making it look more appealing couldlead to better conversion rates.How brands and companies tell their stories on the metaverse.Given the hyper-immersive atmosphere,generic approaches might fall short regarding customer conversions.Companies should give their customers the excitement and thrill that was missing in regular advertisements and campaigns.Everything will be larger than life in the metaverse,and so would be customers expectations.Investments in XRInteractive ExperienceAttention to VRInnovative Uses of Virtual RealityAccessibility and ConvenienceRESEARCHMethodology36RESEARCHMethodologyQuantitative Research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a sample size of 673 respondents across age groups,gender,and town class 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to gather the required data.Qualitative Research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industry stakeholders.Furthermore,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consumers across age groups,gender,occupation and town class to identify the qualitative aspects.Town Class DefinitionTOWN-CLASS DEFINITIONTop 4 MetrosMumbai,Delhi,Kolkata,ChennaiNext 5 MetrosBangalore,Pune,Hyderabad,Ahmedabad,SuratSmall MetrosCities with population up to 5 million37Research PeriodMay-August 2022This research report i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y the teams from Dentsu India,DigitalBehaviour Initiative at IIT Delhi and and Payel C.Mukherjee at IIIT-Delhi.Research Team for this Report Dentsu India Abheek Biswas,AVP Consumer Insights()Prabhupreet Singh Ahuja,DRM()Shweta Prabhu,Regional Head,DesignPrashant Narvekar,Lead AnimatorDr.Sumitava MukherjeeDr.Payel C Mukherjee Srijony Kar(M.Sc.student)About RecognRecogn,a research-based consulting division of Dentsu India,complements the agencys knowledge of digital media over a period of 10 years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gital audience.Recogn provides marketers with deeper insights into the minds of consumers and helps create more focused marketing strategies.Recogn provides end-to-end research services like customized primary research into the domains of marketing strategy,brand strategy,product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among others.About Dentsu International38Digital Behaviour Initiative at IIT DelhiDigital Behavior Initiative at IIT Delhi aims to work as Part of Dentsu Group,Dentsu International is a network designed for whats next,helping clients predict and plan for disruptive future opportunities and create new paths to growth in the sustainable economy.Dentsu delivers people-focused solutions and services to drive better business and societal outcomes.This is delivered through five global leadership brands-Carat,Dentsu Creative,dentsu X,iProspect and Merkle,each with deep specialisms.Dentsu Internationals radically collaborative team of diverse creators unifies people,clients and capabilities through horizontal creativity to help clients create culture,change society,and invent the future.Powered by 100%renewable energy,Dentsu International operates in over 145 markets worldwide with more than 46,000 dedicatedspecialists,and partners with 91 of the top 100 global advertisers.https:/a non-partisan academic research-based information tank in India that engages and informs the public about key aspects of human behavior or cognition in the digital world.The initiative and this report was in joint collaboration between Dr.Sumitava Mukherjee at IIT Delhi and Dr.Payel C Mukherjee at IIIT-Delhi.https:/digitalbehavior.iitd.ac.in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42)3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43)2023-02-25 39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44)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45)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46)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47)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48)5星级

  • 领英:2023东南亚出海指南-印度尼西亚篇(56页).pdf

    东南亚出海指南印度尼西亚篇印度尼西亚篇第一部分 营商环境基本情况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第二部分 产业分析产业结构外国投资第三部分 出海建议总体建议投资机遇行业发展风险防控0508121722343841464804前言032137目录2东南亚(Southeast Asia,缩写SEA)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缅甸、柬埔寨、老挝、文莱、东帝汶,面积约457万平方千米。东南亚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重要“十字路口”,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是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东南亚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出海企业而言,东南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叠加各国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支持,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东南亚作为最重要的出海目的地之一。纵观东南亚市场,印度尼西亚从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弃子”,到长期被忽视的“隐形大国”,在今日因多种因素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印尼作为世界第四大人口国家,良好的营商便利度叠加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尤其近几年经济快速增长回暖,国民经济率先从疫情中全面复苏,经济发展韧性凸显。因此,近几年印尼愈发得到外国资本重视,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政策下中企出海东南亚区域布局的重要选择之一。前言3营商环境BUSINESS ENVIRONMENT01一基本情况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Indonesia),简称印尼(Indonesia),是东南亚主要经济体之一。由17,506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又被称为“万岛之国”。5印度尼西亚概况6首都雅加达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语言货币1,913,578.68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7亿,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也是人口数量最多的穆斯林国家由数百个民族组成,其中爪哇族人口占45%,巽他族14%,马都拉族7.5%,马来族7.5%,其他26%共200多种语言,官方语言为印尼语主要城市的商务人士普遍使用英语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3.6%的人口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印尼盾(IDR)宗教来源:中国外交部印尼是群岛国家,与邻国直接接壤较少,外界互联互通主要通过海路、航空等方式。由于印尼地理跨度较大,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在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印尼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支撑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并通过基础设施的优化进一步提升营商便利性。爪哇、苏门答腊、苏拉威西、巴厘岛等地区陆路运输比较发达。印尼全国公路网在1989-1993年期间已经形成,全长34万公里。印尼铁路所有权为国家所有,由印尼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经营,大规模运输任务都由铁路承担。印尼全国铁路总长6,458公里,窄轨铁路长5,961公里,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铁路运输比较发达,其 中 爪 哇 岛 铁 路 长4,684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长的73.6。随着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兴旺,印尼航空运输日益繁忙。各省、市及偏远的地区均通航,印尼现有251个机场,其中38个为国际机场。开有国际航班、国内航班、朝觐航班、先锋航班等。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2019年印尼在“国家重建计划”中提出2020年至2024年新建25个机场、升级165个机场。印尼水路运输较发达,水运系统包括岛际运输、传统运输、远洋运输、特别船运。印尼 全 国 有 水 运 航 道21,579公里,其中加里曼丹10,460公里,苏门答腊5,471公里,爪哇-马都拉820公里。印 尼 有 各 类 港 口 约1,241个,其中主要港口33个。雅加达丹绒不碌港是全国最大的国际港,年吞吐量约420万个标准箱,泗水的丹戎佩拉港为第二大港,年吞吐量为140万个标准箱。印尼目前电力装机容量仅为约5,000万千瓦,用电普及率不到75,仍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没用上电,电力需求年均增长10-15。即使首都雅加达偶尔也会因缺电实施轮流停电。由于目前印尼个人和企业用电比例为7:3,使企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更为迫切。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2015年印尼政府启动长期电力发展规划,计划在未来建设3,500万千瓦电站项目,并发展4万公里的电网。印尼基础设施概况来源: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http:/www.chinagermany.org/CountryProfiles2/Country_Infrastructure.aspx?CountryID=83)7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电力120011001000900800201220142016201820202022二经济环境印尼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创立国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以及20国集团成员国,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官方数据,2021年印尼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860.9亿美元,而最新公布的2022年GDP数据则达到12,895亿美元。印尼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经济的0.08%。疫情虽然同样对印尼经济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但随着近几年来,印尼政府出台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经济显现加速复苏迹象,保持较快程度增长,2021年GDP已经远超2019年同期水平,2022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则有望再创新高。1来源:世界银行(World Bank)印尼20122022年GDP变化81https:/ World in 2050报告中预测,到2050年印尼或成为继中国、印度和美国之后的第四大经济体,可持续发展趋势明朗。来源:印尼国家统计局11印尼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印尼2022年人均GDP达到7,103万盾(约4,676美元),高于2021年国内人均GDP 6,220万盾(约4,349美元),超过疫情前2019年人均GDP5,930万盾(约4,128.8美元)。43004400三社会环境印尼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2,印尼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其人口总数超2.72亿,并且2022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经过2020年人口爆发后,近几年人口增速有所放缓3。来源:印尼国家统计局印尼2012-2022年人口数量变化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印尼劳工市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并且是年轻劳动力。联合国(United Nations)数据显示,2020年印尼人口年龄中位数仅为29.7岁,而同期全球、越南、中国、泰国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0.9岁、32.5岁、38.4岁和40.1岁。印尼15至64岁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也逐年上升,2019年占比为67.73%,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使得印尼劳动力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竞争力优势。12201220142016201820202022E245250255260265270275245.4248.8252.2255.6258.5261.4264.2266.1270.2272.72 https:/ https:/ Nations)不仅如此,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公布数据,印尼在25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份、职业教育质量打分、获得熟练工人难易程度方面好于越南、柬埔寨、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另一方面,印尼的失业率在2022年仅不到6%。13印尼全球越南中国泰国01020304029.730.932.538.440.1年龄印尼2014-2022年失业率变化来源:印尼国家统计局145.826.175.75.945.816.185.55.615.335.55.135.345.015.284.947.076.266.495.835.864.5%5%5.5%6%6.5%7%7.5 142016202220182020印尼前五大人才集聚地与人才需求地来源:领英人才大数据15就印尼国内人才分布而言,据领英人才大数据显示,印尼职场人士前五大集聚地以印尼前五大城市中的四大城市为代表,即雅加达、苏腊巴亚、万隆、棉兰,另雍亚卡他亦跻身印尼TOP5人才集聚地。值得注意的是,印尼首都雅加达人才总量远高于另外四大地区,且前五大印尼人才集聚地亦为印尼人才需求最高的五个区域。TOP1TOP2TOP3TOP4TOP5地区雅加达苏腊巴亚万隆雍亚卡他棉兰整体而言,结合印尼已公布的人口数据及特征,印尼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3点明显优势:超过60的人口在20至65岁之间,抚养比低,且劳动人口具有较高素养印尼的人口占10个东南亚国家总人口数的39%,劳动力资源充足,人才分布相对集中年轻劳动力充足,失业率较低,劳工市场活力十足16印尼人口超2.7亿,其中一半在30岁以下4,同时中产阶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印尼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在人口基数庞大的情况下意味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在印尼目前的经济模式下,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使得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人口年轻化、生产能力强等,都会是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企业对外投资营商指南-印度尼西亚2022四政策环境印尼注册贸易公司采用登记制,即印尼的任何一个自然人和法人在印尼工商部登记并领取SIUP(一般贸易许可证)即可从事政府规定的可自由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经营进口贸易必须持有进口准字API,没有进口准字的公司通过代理商进口。印尼境内允许外资成立贸易公司进行进出口贸易。印尼政府对进出口商品进行分类管理,由印尼工贸部进出口司将其划分为三大类:贸易政策01如与伊斯兰教相抵触的各种宣传印刷品、音像制品及其他物品,麻醉药品,毒品,世界濒危野生保护动物活体及标本等,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以及目前暂时禁止进口的二手设备等。按HS编码有九类商品: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涉及国家安全的武器弹药,有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的宣传印刷品,酒类,大宗原料性商品(如石油、天然气、天然橡胶、大米等),一些涉及印尼石油化工业的化学原料(如聚乙烯和聚丙稀化合物及衍生物)等。除上述两类商品之外的其他商品。自由进出口商品许可证项下的进出口商品禁止进出口商品17印尼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课税制度,税收立法权和征收权主要集中在中央。现行的主要税种有: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奢侈品销售税、土地和建筑物税、离境税、印花税、娱乐税、电台与电视税、道路税、机动车税、自行车税、广告税、外国人税和发展税等。税收政策02印尼对中、小、微型企业还有鼓励措施,减免50%的所得税。增值税:一般情况下,对进口、生产和服务等课征10%的增值税。印花税:是对一些合同及其他文件的签署征收3,000或6,000印尼盾的象征性税收。目前,印尼对外国投资优惠税收政策主要依据有关所规定的企业或所规定的地区之投资方面所得税优惠的第1号政府条例,其中,印尼政府对有限公司和合作社形式的新投资获扩充投资提供所得税优惠,主要包括:18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根据新所得税法,2010年后为25%),可以在6年之内付清,即每年支付5%;加速偿还和折旧;在分红利时,外资企业所缴纳的所得税税率是10%,或者根据现行的有关避免双重征税协议,采用较低的税率缴税;给予5年以上的亏损补偿期,但最多不超过10年;印尼的劳工政策主要依据于印尼国会2003年通过的劳工法,其要点如下:劳工政策03工作时限:每星期工作时间为40小时;临时工:合同临时工以3年为限;童工:准许雇用童工工作,每日以3小时为限;19上述所得税优惠,由财政部长颁发,并且每年给予评估。休假:连续雇用工作满6年的劳工可享有2个月的特别休假(但服务满第7年及第8年时,开始享有每年休假1个月,但在此两年期间不得享有原有每年12天的年假,另有特别休假的2个月休假期间只能支领半薪);经济补偿金:按照员工的服务年限,最高的经济补偿金由原来薪水的7个月,调高到9个月;离职补偿:对于自愿离职与触犯刑法的劳工,雇主可不必支付补偿金,但需支付劳工累积的福利金;罢工:劳工因反对公司相关政策而举行罢工,雇主仍需支付罢工劳工工资,但劳工必须事先通知雇主与主管机关,且必须在公司厂房范围内进行罢工。如劳工违反罢工程序,罢工即属非法,雇主可暂时禁止劳工进入工厂并可不必支付罢工工资。此外,依印尼政府规定,外国人投资工厂应允许外国人自由筹组工会组织。全国性的工会联盟有全印尼劳工联盟(SPSI)和印尼工人福利联盟(SBSI)。印尼劳工总政策旨在保护印尼的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根据这一总政策,印尼目前只允许引进外籍专业人员,而不允许引进普通劳务人员。对于印尼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外籍专业人员,在保证优先录用印尼专业人员的前提下,允许外籍专业人员依合法途径进入印尼,并获工作许可。受聘的外国技术人员,可以申请居留签证和工作准证。20产业分析INDUSTRY ANALYSIS02一产业结构目前,印尼设置了超15个经济特区,这些区域旨在最大限度地促进工业活动、出口、进口和其他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相关活动。此外,这些地区还获得了一定的设施支撑和奖励特权,以提高该特区的竞争力。预计日益增强的竞争力和激励措施将成为吸引投资者到该地区的主要拉动因素。印尼政府为了促进和均衡国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专门设立了经济特区,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通过经济特区的形式帮助产业集群发展。22TOURISMINDUSTRY印尼经济特区来源:https:/www5.investindonesia.go.id/en/why-invest/economic-zone印尼经济特区&目标产业特区名称目标产业SEZ Sei Mangkei棕榈原油、橡胶工业、纺织业、物流业和旅游业SEZ Tanjung Lesung旅游业SEZ Tanjung Api-Api棕榈原油、橡胶工业、石油化学SEZ Morotai旅游业、制造业和物流业SEZ Mandalika旅游业SEZ Palu冶炼、农业和物流业SEZ Bitung渔业、农业和物流业SEZ Maloy Batuta Trans Kalimantan 棕榈原油、木业、炭业和矿物质业SEZ Tanjung Kelayang旅游业SEZ Sorong旅游业、造船业、渔业、加工业、采矿业和物流业SEZ Arun-Lhokseumawe石油和天然气、石化、农业、物流和造纸SEZ Galang Batang矿石加工业、能源和物流SEZ Singhasari旅游业、科技SEZ Likupang旅游业SEZ Kendal加工业、制造业、物流业来源:印尼国家投资协调委员会(BKPM)(https:/www.investindonesia.go.id/en/why-invest/economic-zone#cc4011)印尼自身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产业结构也呈现出鲜明的资源化和地域化特征,印尼主要有制造业、农业、健康与医疗、食品与饮料、能源以及旅游业6大支柱型产业,6大产业为印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23注:以上15个经济特区为印尼官方网站最新数据,截至日期2020年7月印尼的制造业是其经济增长的最强劲组成部分。Business Indonesia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该行业对印尼GDP的贡献达6,158万亿盾占印尼GDP总额的17.33%。根据印尼的标准业务分类(Klasifikasi Baku Lapangan Usaha或KBLI),印尼的制造业由24个子行业组成,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子行业是汽车、化工和化妆品。制造业01(1)汽车印尼是地球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目前正在经历一个乐观消费急剧增长的时期。其人口超60在20至65岁之间,但汽车拥有量仍然很低(印尼每1,000人中只有约80人拥有汽车,而泰国为123人,马来西亚为300人)。其显著的经济增长(过去十年平均为5%)由丰富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劳动力维持,这些劳动力带动了印尼现阶段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5事实上,印尼汽车行业的大部分潜力仍有待释放,印尼会成为未来几年最有前途的汽车市场之一。245https:/business-indonesia.org/automotive东盟部分国家汽车市场销量来源:Statista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文莱11.9121.9290.43322.32369.94604.291007.551030.1325(千量)(2)化工印尼的化学工业是其制造业发展中较为优先的行业之一。这是因为化学工业在供应其他制造业(如塑料和纺织工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印度尼西亚工业4.0”路线图中,化工行业是推动实践落地的核心方向之一。根据印尼工业部的数据,全球疫情期间,尽管印尼制造业总体增速放缓,但化工行业依旧实现了正增长2020年第三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4.96%。同时印尼工业部表示,印尼计划成为东盟最大的石化生产国,为下游如汽车、医药等重要产业链发展提供先决条件。6266https:/ Indonesia数据显示,2020年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为13.7%,这使得农业综合企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GDP贡献者。7整体来看,印尼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不断增长的需求,拥有极大自身发展与投资潜力。农业02健康与医疗0329Business Indonesia数据显示,2018年印尼全国医疗器械行业总市值约为35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这是一个每年以12%左右的速度增长的行业印尼医疗器械需求的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实施国民健康保险(Jaminan KesehatanNasional,或JKN)计划推动的。这些数字凸显了印尼作为本地和外国公司贸易和投资市场目的地的重要吸引力。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不断强劲的健康需求,让印尼成为东南亚地区具有发展力的健康与医疗市场。根据总部位于美国的惠誉评级(Fitch Rating),2020年印尼的药品销售额为110.6万亿盾(约合76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176.3万亿盾(约合257亿美元)。这意味着以印尼盾计算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8%,以美元计算为10.7%。7 https:/business-indonesia.org/agribusiness食品和饮料行业在印尼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usiness Indonesia数据显示,在第一产业,2019年农业、种植园和渔业为餐饮业生产的原材料约占印尼GDP的13%。在第二产业,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占GDP的6.4%,占所有制造业产出的29%。总体而言,食品与饮料相关服务对GDP的贡献率约为2%。由于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和人口增长,印尼乳制品行业的市场需求在过去十年中每年增长超过10%。印尼预估的人均牛奶消费量仅为每年11.7升,然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到2019年,印尼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就已达到16.5升。根据印度尼西亚面包生产商协会(APEBI)的数据,烘焙行业的平均收入每年增长超过10%。而且,据麦肯锡在群岛经济:释放印度尼西亚的潜力中预测,到2030年,印尼消费阶层的人数将增加9,000万人,这意味着他们的年收入将超过3,600美元或以上。到2030年,印尼消费者在食品和饮料方面的支出将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总支出将达到1,940亿美元。食品与饮料0430能源0531印尼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从世界范围来看,印尼镍储量排名世界第一,锡储量排名世界第二,黄金储量排名世界第五,铝土矿储量排名世界第六,煤炭储量排名世界第六,铜储量排名世界第七。8丰富的矿产资源,反映了该行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采矿业在2017年贡献了印尼GDP的4.71%,也是同年全国出口的第二大贡献者,占14%(1,688亿美元),仅次于工业出口。目前,尽管采矿业对出口、GDP、收入和就业的贡献不再像以前那样大,但该行业仍具有强大的国家战略重要性,并在印尼某些地区的财富分配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8https:/business-indonesia.org/322020年印尼能源储量&占全球产量的份额来源:印度尼西亚能源和矿产资源部矿物储量(吨)占全球产量的份额(%)镍锡金铝土矿煤铜43亿220万48,000 28亿1.6亿26亿292664729印尼政府长期重视开发旅游景点,兴建饭店,培训人员和简化入境手续等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条件,据世界旅游理事会统计数据显示,疫情前2018年,印尼旅游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为6%,创造了约1,300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是印尼经济增长、就业和外汇收入方面的重要驱动。单从外国赴印尼游客数量来看,2019年已达1,611万人次,其中,马来西亚、中国、新加坡、东帝汶和澳大利亚为印尼前五大游客来源国。虽然受疫情影响,2020年开始旅游业受到重创,但可以预期,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印尼旅游业正在逐步恢复发展,未来将继续迸发活力。旅游业06印尼旅游业概况来源:Indonesia Investments(https:/www.indonesia- 200.8 108.5 103.6 99.4 99.2 69.7 39.9 8672.0 200.8 108.5 103.6 99.4 99.2 69.7 39.9 8.8.8 1.0 1.0 中国2021年末对东盟10国直接投资存量情况来源: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35单位:亿美元单位:亿美元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菲律宾文莱8007002001000整体而言,印尼特有优势持续吸引外资涌入,整体经济增长前景向好,市场潜力巨大。结合中国税务总局发布的国家税务总局:中国居民赴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投资税收指南报告内容,印尼的投资环境呈现出以下6点主要优势:政局总体稳定,政府重视扩大投资并陆续放宽外商投资的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吸引外资涌入;自然资源如棕榈油、橡胶等农林产品,石油、天然气、锡、铝、镍、铁、铜、金、银、煤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十分丰富;地理位置重要,位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通枢纽,控制着关键的国际海洋交通线;人口众多,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高,对外贸易较为开放;目前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内消费成为印尼经济发展稳定动力,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基本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结构比较合理。36出海建议SUGGESTIONS FOR OVERSEAS INVESTMENT03来源:世界银行(World Bank)一总体建议如今,中国不但是世界工厂,也是全球第二大的消费市场,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缓和成本上行的压力,出海是中国优秀企业的主流战略选择。7369.6DB RANKDB RANKDB SCOREDB SCORE38印尼2020年营商便利度排名&分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202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印尼在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和地区中,排第40位。世界银行(World Bank)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尼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营商便利度排名从2016年的109位来到2020年的第73位,总得分69.6分,表明其整体营商竞争力、鼓励效率和支持商业自由的监管近几年显著提升。99注:202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均为最新报告。2021年9月,世界银行宣布暂停发布营商环境报告,将构建新的评估体系来评价各经济体的商业和投资环境。而随着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提速发展,未来双方合作也将更进一步深化,加之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新市场、新需求和新渠道,印尼良好的营商环境等多维因素使得印尼成为中企优选出海目的地之一。2020年营商环境便利度分数2019年营商环境便利度分数营商环境便利度分数变化开办企业81.279.41.8办理施工许可证66.865.90.9获得电力87.386.40.9纳税75.868.47.4跨境贸易67.566.51.0执行合同49.147.21.9对比印尼2019年营商环境,2020年印尼在以下6个方面明显改善,进一步促进其综合营商便利度提升。开办企业分数上升1.8至81.2,说明印尼整体开办企业难度有所下降;办理施工许可证及获取电力分别提升0.9,说明印尼在工厂施工以及电力获取方面明显提升;在这之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纳税提升7.4至75.8,说明在印尼整体法律法规促进下,纳税便利度提升明显。印尼营商环境衡量标准表现来源:世界银行(World Bank)39整体而言,从世界银行(World Bank)数据分析,印尼整体营商基础环境良好,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投资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企业当地出海的一系列运营便利度都有明显提升,为企业出海营造了更加公平、便捷的市场环境。印尼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不断提升的营商便利性以及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为出海企业打造出更加便利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基础,印尼在外商投资出海东南亚尤其是中企出海东南亚的过程中重要性愈发凸显。40二投资机遇自中国与印尼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提速中国连续9年稳居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连续6年成为印尼最大的出口目的地。10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正式签订和落地后,不仅赋予了更多跨境电商贸易发展机遇,而且大幅削弱了双方的贸易壁垒,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边自由贸易,对于中国的跨境贸易企业而言,相当于扫清了出海之路的大障碍,给予了出海企业成本上的巨大优势。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额突破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58.6,增幅居东盟国家首位。可以说,近年来,中国与印尼双方战略互信日益巩固,政治、经济、人文、海上合作“四轮驱动”合作格局不断深化,尤其是在2022年7月国家主席习总书记与印尼总统会晤后,中印尼关系将进一步蓬勃发展,双方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全面,彰显强劲韧性和活力。加之“一带一路”及双方相关政策倾斜落地,将为中企出海印尼发展带来更多、更大的新机遇。深化合作带来中印贸易新机遇014110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同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会谈http:/ 1,240240亿美元亿美元,使印尼成为互联网企业投使印尼成为互联网企业投资的主要地点资的主要地点。数字钱包数字钱包、云厨房服务云厨房服务、在线教育和咨询在线教育和咨询、送货服务和数字市场等途径是寻求送货服务和数字市场等途径是寻求占领印尼数字空间的投资者的可行选择占领印尼数字空间的投资者的可行选择,例如例如,一些科技巨头现在正在考虑收购当地的低资本一些科技巨头现在正在考虑收购当地的低资本银行以组建数字银行银行以组建数字银行。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46基于全球投资环境的深刻变化,外国投资者如今重点关注更有发展前景与爆发力的细分赛道。因此,结合印尼自身的产业结构、全球热门投资行业以及外国(尤其是中国)对印尼热门投资行业,印尼现阶段有6大细分领域值得出海中企重点关注。作为世界十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作为世界十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印尼目标到印尼目标到20602060年实现零排放年实现零排放,政府正加速传统能源向清政府正加速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洁能源过渡。印尼能源部表示印尼能源部表示,到到20252025年印尼清洁能源投资需求将达年印尼清洁能源投资需求将达1 1,070070亿美元亿美元,广阔的行广阔的行业发展空间为中国投资者带来行业机遇业发展空间为中国投资者带来行业机遇。清洁能源正如正如“基础设施亚洲基础设施亚洲”(InfrastructureInfrastructure AsiaAsia)在报告中所呈现的结果在报告中所呈现的结果,印尼通过可行性差距基金印尼通过可行性差距基金(VGFVGF)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PPP)等计划等计划,在降低基础设施项目风险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降低基础设施项目风险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印尼还计划在印尼还计划在20202020年至年至20242024年期间投资约年期间投资约4 4,3003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比比20192019年增长年增长2020%。不仅如此不仅如此,基于中印双方持续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合作成功经验基于中印双方持续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合作成功经验,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值得出海中企重点关注值得出海中企重点关注。基础设施来源:中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HRflag分析撰写根据根据TechnavioTechnavio进行的市场研究进行的市场研究,印尼的零售市场预计将在印尼的零售市场预计将在20212021-20252025年期间增长年期间增长372372亿美元亿美元。市场也将以市场也将以4 4.0606%的复合年增长率加速的复合年增长率加速。20192019年年,全球零售发展指数也根据其投资吸引力将印全球零售发展指数也根据其投资吸引力将印尼零售市场排在第五位尼零售市场排在第五位。作为可预见性的千亿级别市场作为可预见性的千亿级别市场,快速消费品成为外国投资者应该关注快速消费品成为外国投资者应该关注的印尼行业之一的印尼行业之一。快速消费品47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稳步迈向电动汽车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稳步迈向电动汽车(EVEV)革命革命,印尼政府也不例外印尼政府也不例外,正全力促进电动汽车行正全力促进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业的发展,并且基于印尼庞大的镍储量并且基于印尼庞大的镍储量,其战略定位是成为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的主要参与者其战略定位是成为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的主要参与者。印尼计划印尼计划20232023年起对购买电动车进行补贴年起对购买电动车进行补贴,以实现到以实现到20252025年拥有年拥有250250万电动车用户的目标万电动车用户的目标,其其行业发展仍在起步阶段行业发展仍在起步阶段,并且基于中国电动车的行业优势并且基于中国电动车的行业优势,值得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重点关注值得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重点关注。电动汽车随着积极投资清单的引入随着积极投资清单的引入,拥有拥有200200 床位的医院床位的医院、制药和批发行业现在向制药和批发行业现在向100100%的外资持股开的外资持股开放放。总部位于伦敦的惠誉解决方案总部位于伦敦的惠誉解决方案(FitchFitch SolutionsSolutions)预测预测,及至及至20272027年年,印尼的药物销售总印尼的药物销售总额将突破额将突破300300.3 3万亿印尼盾万亿印尼盾(约约190190亿美元亿美元)。鉴于该行业庞大的市场规模鉴于该行业庞大的市场规模,对治疗慢性病的产对治疗慢性病的产品的新需求以及政府持续扩大的支出品的新需求以及政府持续扩大的支出,使医疗保健行业成为外国投资者有利可图的机会之一使医疗保健行业成为外国投资者有利可图的机会之一。健康与医疗四风险防控尽管近些年来印尼政府不断加大改善措施力度,尤其是针对外商投资流程环节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优化,但印尼投资环境仍存在诸多风险需要出海企业有所认知,除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硬性条件,政策、法律、政府腐败以及宗教冲突等依旧困扰着企业出海进程。中企出海印尼风险防范自治权利较大的地方会出现地方法律与中央法律冲突的现象。一些法律法规不健全,任意变动。工人对印尼政府提出的关于工人薪资的部分法规表示反对,导致工人示威活动频发。政策不稳定法律不健全48来源:成都市商务委员会,东南亚地区国别投资指南,HRflag分析在2021年全球清廉指数中,印尼在180个国家中排名第96位。印尼所涉及的腐败风气一直要追溯到苏哈托执政的32年中。苏哈托家族及亲信通过裙带关系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官商勾结导致贪污腐败的现象愈发严重。虽然印尼政府成立了“反贪腐委员会”并且也查处了一些重大腐败案件,但还是对一些国内的贪腐大户无法根除。相关法律缺乏监督,执政机构软弱无力,社会对待腐败冷漠让印尼的反腐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而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不仅会导致政治选举不能公正透明,还可能使得外国投资者的成本大增,将严重的损害投资环境。印尼作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方面伊斯兰教教徒试图走进政治舞台中心,另一方面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宗教主义者和原住民之间关系也相当紧张。激进的伊斯兰势力企图将伊斯兰教义融入政治和社会公共生活,推崇改教,这会导致各方矛盾的激化以及恐怖主义的蔓延。近几年,印尼的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虽然印尼政府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反恐斗争仍任重道远,对于外商投资仍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清廉指数相对靠后宗教冲突和恐怖主义威胁49由于印尼存在以上风险不确定问题,因此对于出海中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适应法律环境的复杂性。印尼的法律体系整体比较完整,但很多法律规定相对模糊,不同的法律之间存在冲突,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实际中的执行力更差。虽然法律环境复杂,中国企业到印尼开展投资合作依然要坚持守法经营,密切关注当地法律变动情况,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履行相关义务;处理复杂和关键法律问题,还应聘请专业律师。50做好企业注册的充分准备。在印尼投资设立公司注册手续繁多,审批时间较长;虽然印尼政府2007年修订了投资法、公司法,并完善了相关的配套措施,推行“一站式”审批服务,但执行效果仍不理想。企业注册可以聘请专业律师、公证员、投资顾问等专门人员代为办理,但要注意甄选和审核,防止法律文件等出现瑕疵。适当调整优惠政策期望值。为吸引外国投资,印尼政府出台了一些投资鼓励政策,但力度并不大。中国企业要调整对其优惠政策期望值,不要产生外资超国民待遇的认知。不同国家、民族以及思维差异等因素会造成企业本地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作为出海企业需要在尊重印尼自身文化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相互了解、适应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打造企业文化理念,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充分核算税赋成本。印尼的税收体制比较复杂,企业的税收成本比较高。2008年月,印尼国会通过新的所得税法,调低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率,新法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印尼税法对于中小微型企业有税收优惠,还有其他产业税收优惠措施等。中国投资者要认真研究相关法律规定,用足用好优惠政策,降低税赋成本。有效控制工资成本。印尼的工资成本整体来说相对较低,但由于劳工法对于劳工保护规定比较苛刻,对于资方比较不利。如果员工离职,要支付离职费或者补偿金,即使工人罢工,只要程序合法,也要支付薪水。中国到印尼投资要了解当地劳动法关于工资和保护劳工权益的具体规定,精心核算工资成本。5152小米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秉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使命,目前,已经拓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一些国际市场,小米已经取得了坚实的、第一的成绩,表明小米正在以自己的创新产品有效地服务于海外本地市场;且我们也坚信,小米能够通过自己的创新技术帮助人们改善生活,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但与其他快速增长的公司一样,扩张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海外都伴随着其自身的一系列挑战。小米作为一家全球性公司,也在努力成为一个良好的、负责任的企业。在当地法律和运营准则允许的条件下,我们希望将公司的标准框架和流程应用于当地,以更好地融入本地市场。我认为一个公司的成功本地化可以归结为对本地文化的尊重和相互理解。在小米印尼,我们拥抱认知的多样性、尊重本地文化和相互理解。我们相信,任何希望扩展本地市场的国际公司的成功,都需要一个多样化的人才库,其中本地人才将扮演重要角色:本地人才是公司本地化成功的关键,而更多的文化多样性会使我们更为卓越。因此,小米印尼一直努力为男性和女性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广泛接纳从应届生至高级专家级别的雇员,让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人才都能在小米印尼一展所长。希望并欢迎望更多的国际化人才,能够加入小米印尼的大家庭!小米公司 印尼地区市场营销总监 Vanessa Tan发布机构LinkedIn(领英)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职场社交平台,创建于2003年,总部位于美国硅谷。领英的愿景是为全球30亿劳动力中的每一位创造经济机会,进而绘制世界首个经济图谱。截至2023年1月,领英全球会员总数已超9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会员总数已逾5,900万。领英于2014年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并持续为个人会员和企业客户提供优质的本地化产品和服务。2021年12月,领英在中国内地正式发布全新产品“领英职场”,持续发力中国市场“领英职场”将沿用领英求职与招聘功能,继续帮助用户连接职业机会,协助雇主找到理想的候选人。同时,领英将继续通过人才解决方案和营销解决方案为企业和组织带来价值,在人才和品牌双方面助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从而更好地连接全球商业机会。关于53领英大数据洞察领英大数据洞察(LinkedIn Talent Insights,LTI),基于全球9亿人才数据库和领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企业实现更加高效、敏捷与智慧的人才战略决策,帮助人力资源部门真正实现从“救火队员”到“战略伙伴”的转型!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提炼洞察 个人档案数据 公司主页数据 职位发布数据 公司和个人的行为数据 数据标准化 数据推断 数据计算和整合 提炼核心人才相关维度 数据可视化 支持关键人才决策优秀人才在哪里?领英大数据洞察为你指明方向!54咨询详情领英2023东南亚出海指南-印度尼西亚篇(下称“报告”)的知识产权以及衍生的任何相关权利均归北京领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领英”)所有。本报告仅供个人和公司通过领英官方渠道或领英授权的合作伙伴渠道(合称“领英授权渠道”)下载取得。未经领英的许可,任何个人或公司不得以商业化的目的引用报告中的内容,或将其取得的报告以其他区别于领英授权渠道的方式进行宣传、传播,或向公众和其他第三方提供报告的下载服务。就任何侵犯领英权利的行为,领英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报告的内容仅供参考,领英不对任何因参考本报告内容而作出的商业决策的结果负责。法律声明55了解更多,请关注领英 HR 精英汇咨询热线:400-062-5229联系邮箱:ChinaLTS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50)59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51)2023-02-24 56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52)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53)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54)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55)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56)5星级

  • 绿盟科技:2022年度BOTNET趋势报告(39页).pdf

    Powered by TCPDF(www.tcpdf.org)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58)21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59)2023-02-24 39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60)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61)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62)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63)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64)5星级

  • 亚马逊云科技: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022可持续发展白皮书(23页).pdf

    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亚马逊云科技可持续发展白皮书2022年10月32目录1.数字化转型: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 41.1 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转型新阶段 41.2 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能力 8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 102.1 碳排放管理 122.2 供应链可持续性风险管理 152.3 ESG报告与披露 182.4 能源管理 213.可持续转型:重构企业可持续商业创新模式 243.1 数据开放共享是可持续商业创新的基石 263.2 开放共享数据的应用实践 284.责任共担的可持续云平台 324.1 亚马逊云科技:构筑可持续云基础 344.2 用户:践行可持续云运维 37结语 38参考文献 40作者简介 42声明本白皮书陈述了亚马逊云科技在封面页所示日期的有关服务产品及实践,该等信息可能变化且我们不会另行通知。客户对于本部分的信息以及亚马逊云科技的产品或服务应自己做出独立的判断,该等内容都是“依现状”提供,不包含任何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本部分内容并没有创设来自亚马逊云科技、北京光环新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环新网”)、宁夏西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西云数据”)、或其各自的关联方、提供方或许可方的任何保证、陈述、合同性承诺、条件或者担保。亚马逊云科技、光环新网、西云数据对其各自的客户的义务和责任均由适用的客户协议管辖。本部分内容不是亚马逊云科技、光环新网、西云数据和其各自的客户之间任何协议的组成部分,也不构成对任何协议的修改。54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1.数字化转型: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1.数字化转型: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1.数字化转型: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1.1 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转型新阶段可持续发展正在塑造社会经济变革,引领商业世界进入新阶段。伴随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气候目标、中国“双碳”目标等宏观远景的出台,结合责任投资等资本趋势,以及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对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议题的持续关注,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被赋予了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新期待。企业拥有驱动转型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规模效应,是可持续转型的中坚力量。气候变化是当前企业面临关键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不仅因为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灾害等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生存与经济运行,还因为在新阶段,企业面临更多元和复杂的转型风险,亟需重塑战略,应对变革。德勤对全球750名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调研结果显示,82%的受访高管对气候变化相关议题高度关注,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运营、监管和成本压力已成为企业的首要顾虑1。气候变化不仅会影响传统商业模式和供应链,伴随着监管要求的不断提升,企业也亟需尽早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1.数字化转型: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576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1.数字化转型: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1.数字化转型: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在中国,亚马逊支持的2个可再生能源项目已经投入运营勇担重任,亚马逊在行动亚马逊致力于打造可持续的业务发展,相关积极行动不仅局限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身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亚马逊更努力扩大其可持续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使客户乃至整个地球获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亚马逊于2019年联合Global Optimism组织共同发起气候宣言,目标是在2040年实现所有业务线净零排放,相比于巴黎协定的目标提前十年。目前已有来自34个国家,超过55个行业的近400家公司签署气候宣言。为促进气候宣言承诺的净零排放目标的达成,亚马逊于2020年投入20亿美元,建立气候宣言基金,以支持脱碳技术和服务的发展。自成立以来,气候宣言基金投资的公司总数已达18家。投身可再生能源领域为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亚马逊计划将在2025年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支持企业运营,并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企业大规模购买者。2021年,亚马逊在全球新增274个可再生能源项目。截至2021年底,亚马逊已在全球19个国家投资和建立310个可再生能源项目,实现85%使用可再生能源支持企业运营。打造可持续商品气候友好承诺(Climate Pledge Friendly)由亚马逊联合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以及第三方独立实验室于2020年9月推出,通过为具备可持续认证的产品打上特有的标签,让有先进气候改善意识的消费者能更容易地接触到气候友好的产品。截至2021年底,亚马逊网站上的可持续发展产品已增至25万多种。2021年,有超过3.7亿套相关产品被亚马逊客户选购。在产品的运送过程中,亚马逊还推出简约包装计划(Frustration-Free Packaging,FFP),让包装易打开、可回收、运输时无需额外包装保护即可装运。截至2021年底,已有200多万种产品采用简约包装。吉林省 100兆瓦(MW)风能项目每年约可提供超过30万兆瓦时(MWh)的可再生能源,相当于为超过15万户中国普通家庭提供电力支持山东省100兆瓦(MW)太阳能项目每年约可产生12.8万兆瓦时(MWh)的清洁能源挑战之上,可持续发展转型更是机遇。预计至2030年,绿色经济将为全球创造2,400万个就业机会2。德勤模型显示,即刻采取气候行动,将极大地助力未来经济发展,预计至2070年将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6万亿元人民币,GDP将实现每年平均2%的增长速度3。关键行业和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建立并巩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将成为新阶段价值创造的主战场。企业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挑战*数据基于德勤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合作进行的一项针对来自13个国家的且覆盖所有主要行业部门的750名高管的调查。监管为应对气候变化,监管和政治环境不断变化,高度的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合规风险运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可能中断传统商业模式和全球供应链,如资源减少及成本的上升成本极端气候灾害等物理风险迫使企业增加相关支出,如保险成本急剧上升82%的企业高管高度关注气候变化议题中国积极气候转型的经济收益预测Deloitte Economic Institute D.CLIMATE模型中国助力全球升温控制在1.5可取得的GDP增长百分比3212021 20252025年增长2040年增长2055年增长2070年增长204020552070参照RCP6.0基准的GDP百分比偏差0.2%2%2%3%新能源领域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水务及公共设施零售与旅游业运输业农业及林业在亚马逊,我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都不是简单或者直接的。对于像亚马逊这样业务规模和经营范围都很广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我们不会回避挑战,哪怕挑战巨大,我们将坚持持续创新。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所有的答案,但我们相信可持续经营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当务之急。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所有行业和社会共同行动。亚马逊全球可持续发展副总裁Kara Hurst7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1.数字化转型: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98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1.数字化转型: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1.数字化转型: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1.2 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能力可持续发展转型旨在建立一种更绿色、低碳和负责任的经济体系,其核心改变了两种关系:经济生产与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经济生产者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转型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生产方式,将一系列如碳排放强度、能效水平、回收材料比率等企业“外部性”因素融入价值链成本核算,以此推动企业调整自身的业务领域、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催生产业创新,建立环境更友好且更具气候韧性的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转型改变了过往单纯追求财务回报的经营模式,将利益相关方的边界由股东延伸至雇员、消费者和公众等生态圈伙伴,并且伴随企业可持续性表现与财务表现之间的正向关系逐步被市场验证和认可。企业可持续性信息披露框架和规范也在不断完善,例如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框架,一种更负责任、更透明的企业治理和利益相关方沟通方式随之而生。可持续发展转型是系统性变革,企业需要基于自身的可持续性表现现状,识别机遇与风险,制定有远见又切实可行的目标与战略,以可量化、可追踪、可披露的指标体系拆解变革任务,配置资源投入。可持续发展转型是企业思维的转变,将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即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管治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维度融入企业组织和治理体系,营造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企业文化,培养组织能力和人才储备,是构筑企业可持续性能力的重要组成。可持续发展转型是企业管理方式转型,可持续性突破了组织的物理边界,企业或部门单打独斗式的行动将难以为继。如何增进部门之间的协同,提升内部资源管理效率,并建立企业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共赢关系,是企业管理与运营面临的挑战。最后,可持续发展转型是价值的再定义,企业需不间断地搜集、分析、处理和沉淀大量内外部信息与数据,形成能够支撑创新与赋能的洞察能力,方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从容不迫。总之,企业可持续转型包含了三类关键能力建设:对内外部可持续性相关信息的洞察能力,包括政策和监管信息、市场动态、价值链碳排放和资源利用情况、气候相关风险变化等。与利益相关方的协同能力,包括合作开发绿色创新解决方案、优化资源配置、对产品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减碳等。基于洞察与协同,支持业务领域、业务流程、商业模式持续升级迭代的创新能力,包括对既有业务可持续性优化和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数字化转型,大大加快自身可持续发展转型进程。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将数字技术整合到业务所有领域的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价值创造的方式4。在任何数字化转型工作中,将离散的前端进程自动化都不是最终目标,真正的目标是理清混乱的中后端系统,并整合前端的自动化孤岛5,这一理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所需的洞察、协同、与创新能力高度契合。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进行可持续发展数据管理,企业可实现对数据的历史分析、现状梳理与未来预测,加速突破各变革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瓶颈。此外,各类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也为企业提升流程与决策效率,优化资源与资产利用,建立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带来赋能,激活企业可持续性管理与运营的内生动力。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98绿色、低碳、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支撑能力变革领域终极目标洞察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目标与战略组织与治理管理与运营创新与赋能数字化转型可持续性相关数据作为支撑企业可持续转型三类关键能力的核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变革的成败,而企业常面临数量庞大、来源分散、形式多样的可持续性数据。11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可持续发展转型对各个行业正以不同速度和程度产生影响,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等主要目标,以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重点任务,并以绿色技术、配套政策等为保障。相关背景下,企业在生产、供应、管理等各环节将面临更突出的运营痛点与更紧迫的转型需求,倒逼企业加速可持续转型。数字化技术在优化企业可持续数据管理、促进产业链协同、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方面的赋能作用使得其成为构建企业可持续转型解决方案的有力工具之一。亚马逊云科技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开发云上应用,碳排放管理、供应链可持续性风险管理、ESG报告与披露和能源管理等解决方案已让企业高效衡量和监控减排成效、优化资源和能源使用、打造可持续价值链等成为可能。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101312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2.1 碳排放管理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碳定价机制不断深化的趋势下,碳密集企业已经进入“付费排碳”时代,主动掌握、统筹管理碳排放,盘活碳资产是需要突破的首要瓶颈。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碳排放管理仍是新的领域。以制造业为例,其环境影响涉及工程、采购、生产、运输等多个环节,碳排放测算较为复杂,相关企业通常缺乏有效的知识与工具,以了解自身排碳情况,并精准制定对应的减碳计划。传统第三方人工碳核查成本高、周期长,企业无法主动掌控碳排放量并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因此只依赖传统第三方碳核查,无法适应如今的“双碳”新要求,企业亟需建立碳核算体系和可信的碳排放数字化数据收集工具。“双碳”目标下,制造业企业需要具备全价值链、实时追踪、高透明度的碳管理能力:使用自动化手段,便于实时跟踪碳排放数据。解决原始数据采集涉及不同系统/周期/格式的问题。解决碳排放计算标准多样、国内外遵循不同的碳排放计算标准的问题。解决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进行碳排放管理的问题。企业碳排放管理,其业务流程是:第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组织的边界;第二确认碳排放计算范围;第三选择计算方法及标准,其中包括国内24个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以及国际标准,如GHG Protocol标准及ISO 14064标准;第四收集供应商及自身数据;第五将排放数据汇总与报告;第六通过数据洞察驱动脱碳行动。计算碳排放,需要涉及到三方面的数据。通常称作范围1、2、3数据。范围1:涵盖由公司拥有或控制的业务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涵盖来自公司内部消耗(购回的或取得的)电力、热能、冷却及蒸汽所引致的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3:涵盖公司以外发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上游及下游的排放。获取到这些数据之后,根据碳排放管理流程,最终将碳排放数据在碳排放仪表板和碳排放报告中展示。从五大可持续制造领域完善制造价值链6工程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小的修改和大规模改造都能降低成本并减少浪费采购可持续性和/或替代性材料的道德选择和采购变得越发重要生产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利用智能技术、使用绿色能源来打造未来工厂运输在运输和交付过程中,供应链重构和去碳化工作正在使贸易路线合理化并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后市场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型有望改变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和处置方式1312亚马逊云科技碳排放管理解决方案流程亚马逊云科技关注各行业突出的转型瓶颈,也基于跨行业视野打造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碳排放管理制造业供应链可持续性风险管理汽车行业ESG报告与披露金融行业能源管理能源行业典型行业应用转型解决方案突出转型瓶颈打造跨行业解决方案 碳排放数据追踪、收集和记录 碳排放数据计算 碳排放信息披露 供应商层级关系管理 供应商ESG数据管理 供应商舆情信息追踪 环境数据管理 社会和公司治理数据管理 第三方数据追踪(评级数据、风险数据等)其他可持续数据管理 ESG信息披露 情景数据采集 能耗数据分析 预测能源需求 智慧用能方案设定组织边界确认碳排放计算范围收集数据驱动脱碳行动碳排放数据汇总与报告选择碳排放计算方法及标准1352461514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1514亚马逊云科技碳排放管理解决方案功能特点实时监控 借助亚马逊云科技物联网服务,以细颗粒度,实时从设备端捕获碳排放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借助Amazon IoT SiteWise 实时采集汇总设备运行数据,了解设备运行效率,帮助企业降低碳排放。提供碳排放数据仪表板功能,方便企业实时监控碳排放情况。开箱即用 提供开箱即用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企业可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灵活选择,核算其范围1、2和3的排放。信息披露 提供企业碳排放报告,供第三方核查。亚马逊云科技碳排放管理解决方案,将赋予企业自主评估碳排放表现的能力,帮助企业在推进自身减碳工作进程的同时,有效追踪供应商碳排放情况,同时以坚实的数据基础向公众展现企业在助力碳中和方面的决心。亚马逊云科技碳排放管理解决方案数据流程Coca-Cola iecek(CCI)是可口可乐产品的关键装瓶商之一。CCI的生产设施以前主要依靠模拟过程进行资产测量和监控。操作员必须手动跟踪各生产线使用了多少能源、水和其他材料。为了改善运营,CCI决定将其车间和制造流程数字化,以实施可扩展到所有26个装瓶厂的完整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在两个月内,CCI使用Amazon-IoT-SiteWise和 Amazon IoT Greengrass 为其生产线卫生流程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数字高级分析解决方案。CCI因此提高工艺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实现每年节省能耗20%,节省水耗9%,并优化了原位清洗工艺时间和成本效益。案例:打造数字高级分析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节能降耗、降本增效72.2 供应链可持续性风险管理可持续性因素对于供应链风险管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事关企业声誉与运营。传统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着重关注技术质量、成本效益、交付速度和可靠性等因素,缺乏对供应链可能存在的可持续性风险的追踪、评估和分析能力。以汽车行业为例,德勤近期针对德国汽车行业开展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汽车供应商都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一项核心任务。然而仅有40%的企业在其价值链中采取了可持续发展措施。主机厂需要实施更加有力的措施以确保供应商遵守其ESG规范,同时对供应商的数据收集能力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8。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在供应链可持续性风险管理中会遇到多方瓶颈:供应商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遵循不同的政府法规和数据标准。供应链通常是多层次的,跨越多个地理区域,手动查看所有这些信息是耗时的。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相互依赖关系。缺少供应商可持续发展风险信息,难以对风险信息统一管理。此外,部分大型跨国企业已经开始将气候适应战略融入供应链可持续性风险管理,如通过多元化供应商所在地来削弱极端气候灾害的影响,规避所在地政策监管变化可能引起的供应链中断。供应链减碳同时是许多汽车行业企业在迈向绿色转型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如何创造供应链协同效应,打造韧性、可持续的价值链,增强企业的可持续性影响力也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行业碳排放计算标准碳排放数据碳排放仪表板企业内部碳排放报告供应商公众 国内24个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 国际标准(如GHG Protocol标准、ISO 14064标准)选择范围1涵盖由公司拥有或控制的业务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2涵盖来自公司内部消耗(购回的或取得的)电力、热能、冷却及蒸汽所引致的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3涵盖公司以外发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上游及下游的排放如果我们能在故障和其他问题发生之前找到它们,那么我们就能让工厂保持运转,并提高利用率。Coca-Cola iecek资产优化数字技术负责人 Suheyla Er Aksoy利益相关方感言1716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案例:创建汽车质量管理服务框架,提升供应链透明度与沟通效率9亚马逊云科技分别从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两个视角分析传统供应链风险防控的痛点,并将针对性优化功能嵌入解决方案。除了对供应商基础信息与可持续发展表现的收集与监测外,亚马逊云科技也在从提升透明度与沟通效率等维度着手,助力企业与其供应链上下游共同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降低供应链风险。在汽车行业中,尽早发现新车系列可能存在的故障问题及原因至关重要。对问题及原因的不及时掌握,可能导致车企在产品保修期内面临高昂的维修费用,甚至面临长期的品牌风险。为解决相关问题,Robert-Bosch-GmbH公司与亚马逊云科技开启紧密合作,制定“COVANTO”服务方案。该服务方案可以通过数据访问控制,为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提供其产品在车辆运行时的表现数据,帮助其及时识别车辆异常,并有效节约发现与解决车辆问题所需的时间与成本。服务方案的上线可以减少外部错误成本高达20%,汽车修理厂的故障排除工作预计可减少50%。亚马逊云科技供应链可持续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数据流程为满足上述功能需要,供应链可持续性风险管理的输入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供应链层级关系,可以深入了解多级供应商的关联关系;第二是基于供应链层级关系,梳理供应商列表,获取供应商可持续发展的数据;第三是获取供应商的舆情信息、公司年报、处罚报告等,从多维度获取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信息。获取到这些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保存在数据库中,用于仪表板的展示。亚马逊云科技将供应链层级关系、供应商可持续发展数据、供应商舆情信息等作为供应链风险分析解决方案的输入源,对相关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后用于软件仪表板展示。借助亚马逊云科技数据库,企业可实时监测供应商经营情况及负面舆情,并对影响供应链的负面事件进行快速响应,有效防控供应链风险。采购视角 获取多层级供应链动态关联关系,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带动产业链绿色发展。收集供应商的外部舆情信息。针对负面突发事件,快速发现并及时处理。在与新供应商签订合作协议之前,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前审查是否存在潜在风险。供应链管理视角 掌握供应商历年的可持续发展评分趋势。评估每家供应商在同级供应商列表中的排名。分析供应商可持续发展各级指标的权重和详情,以及同比环比的变化。可持续发展供应链数据处理图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仪表板供应链层级关系供应商舆情信息13供应商ESG数据GRICDPIIRCSASB TCFD2通过合并数据,可以显著加快故障监测速度,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加快数月。Robert Bosch GmbH公司 现场监测与数据挖掘项目总监 Klaus Sekot1716利益相关方感言Annual reportsCSRreportsNewssourcesCompany websitesNGOwebsitesStock exchangefillings1918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1918亚马逊云科技ESG报告与披露解决方案数据流程ESG相关数据处理碳排放数据ESG数据碳排放仪表板ESG报告员工监管者碳排放报告ESG仪表板投资者客户ESG标准框架Annual reportsCSRreportsNewssourcesCompany websitesNGOwebsitesStock exchangefillings选择GRICDPIIRCSASB TCFD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相关数据其他可持续发展相关数据第三方数据环境相关数据23412.3 ESG报告与披露在新兴低碳技术迅速占领市场,传统技术客户发展受挫;气候灾害对受灾地实物资产造成物理损失,导致资产减值;新冠疫情冲击小微企业流动性等背景下,金融行业正加速在环境、社会和管治领域的可持续创新。此外,中国的监管部门也在积极推进企业ESG信息的强制披露,相关要求日益严格。仅2021年,金融监管部门如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以及环境监管部门生态环境部就先后颁发或更新了若干针对金融机构和上市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措施。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将“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作为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的“五大支柱”之一。ESG信息披露强制性和规范性的逐步提升,将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绿色创新项目倾斜,进而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尽管中国的ESG投资和ESG信息披露整体发展较快,但金融行业在规范ESG信息披露时依然面临挑战:ESG数据质量有待提升:量化ESG表现并保证ESG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ESG评价标准繁多:监管、行业等不同机构拥有各自的ESG评价标准,难以挑选或合规成本变高。ESG信息颗粒度要求越来越细:随着投资机构对可持续领域和特定赛道产业的关注加深,对ESG信息内容的颗粒度要求将会提升。ESG信息搜集和管理成本高昂:企业ESG数据涉及价值链方方面面,供应商、运营和产品数据至关重要,但来源分散,量化难度大。如何高效、高质量地满足投资者、监管方和公众的ESG信息披露期待,同时以此助推可持续发展转型,需要更便捷、智慧的工具和方法论的支持。为满足上述功能需要,ESG报告管理的输入源包括四个部分:第一是企业与环境相关的数据,如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第二是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相关的企业数据;第三是企业从第三方获取的数据,如ESG评级数据、风险数据等;第四是其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数据,如地理空间数据。获取到这些数据之后,基于ESG标准框架,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保存在数据库中,用于ESG报告与披露。亚马逊云科技数据交换服务可提供对75 ESG数据产品的访问10,包括第三方评级、ESG指标,以及来自Arabesque、SASB和RepRisk等研究机构的报告框架。此外,其他多元化的ESG数据产品也将满足企业、评级机构、资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定制化需求。案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合作伙伴社区亚马逊云科技正致力于建立一个全球以客户为中心的合作伙伴社区,为亚马逊云科技和紧密合作的合作伙伴创造长期价值。ISV合作伙伴参与联合销售计划的ISV能够与亚马逊云科技销售组织建立联系,从而推动新业务,并加速销售周期。此外,亚马逊云科技还以初创企业为中心,为初创企业领域的ISV合作伙伴量身定制程序和福利。亚马逊云科技将投资重点放在独立软件供应商(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s,ISVs)上,推出联合销售计划,扩展云服务覆盖范围。亚马逊云科技客户亚马逊云科技专注于与ISV合作伙伴开发差异化解决方案,并扩大通往市场的联合路线,以便客户实现他们的业务成果,为客户创造价值。打造共赢生态2120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21202.4 能源管理可持续发展转型将环境影响内化为企业运营成本,因此能源管理能力已超越企业责任,成为冲击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性因素。节能增效是能源转型的关键路径之一。以能源行业为例,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中较大的单一贡献源,是各经济体可持续转型的排头兵。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陆续成熟,经济性大为提高,能源行业企业的减碳行动比其他许多行业更快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进一步减碳需要依靠强大的管理和从数据中获取洞见的能力,以提高能源生产和消费效率。能源行业企业需要更加注重管理碳排放核算全流程、顺应外部监管准则演变,以及增强数字化能力建设,以实现向深度脱碳转型12部分企业已采用数字化工具来模拟不同情景、跟踪能源使用情况,并主动维护设备,以优化生产和库存管理,实现更低排放。亚马逊云科技使用AI/ML和高级分析等技术,解决基于状态的监控等用例,优化设备效率,并基于各种因素预测未来能源的使用需求,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能源管理方案。亚马逊云科技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流程情景数据采集能源数据分析智慧用能方案预测能源需求1324传统ESG数据的追踪、收集和记录依赖人工处理,数据的可追溯性、透明度及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令企业难以建立可靠的ESG数据基础,拖慢企业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度。借助亚马逊云科技数据库、机器学习等广泛而深入的服务,区块链公司InnoBlock Technology(InnoBlock)成功建立了香港首个ESG数据平台“TT-Green”,协助企业更有效的评估其可持续影响。平台利用部署在企业用户IT基础设施的应用程序接口和传感器,自动追踪和报告资源能源消耗、人力资本管理等ESG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区块链网络,借助Amazon Elastic Kubernetes Service(Amazon EKS),协助企业用户实现数据云端自动传输和数据整合。InnoBlock亦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引等,研发了温室气体计算器。利用储存在亚马逊云科技区块链网络中可靠的ESG数据,应用“TT-Green”平台的企业可以更准确的量化和追踪温室气体排放量。案例:助力构建香港首个ESG数据平台“TT Green”11我们能够更快地获取更多的数据,使用亚马逊云科技Amazon Textract和Amazon understanding等服务,与手动处理数据相比,效率显著提升。Broadridge金融解决方案 总裁 Martin Koopman金融及证券系统整合服务商Broadridge-Financial Solutions(Broadridge)传统的ESG数据处理需要借助大量人力,并花费大量时间。在巨大的人力、时间消耗下,数据的质量保障仍然面临挑战,难以建立可靠的ESG数据基础。利用Amazon-Textract和Amazon-understanding,Broadridge成功提升了ESG数据处理质效,实现从文件中自动提取数据,同时可利用Amazon SageMaker开展预测。借助亚马逊云科技的相关服务,Broadridge已可以从过去多年间的数据中获取商业洞察。案例:提升ESG数据处理质效利益相关方感言碳排放核算 碳排放的识别、监测、核算、报告、交易 碳资产的形成与管理监管与管理 外部监管对企业ESG信息披露的要求 内部碳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数字化建设 碳资产管理需要优化底层数据治理2322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2322小区换热站室内供暖亚马逊云科技智慧供热解决方案数据流程智慧供热平台供热历史数据居民调节控制状态反馈水循环天气及气候数据(风力、地表辐射热等)供热设备运行数据居民住宅室内温度换热站运行换热站人员供热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商业洞察及决策供水温度、回水温度、压力值、流量等传统供热企业采用粗放式管理,热力分配会受天气、建筑结构、建筑附近环境等因素影响,且往往由供热企业员工根据经验判断来调整供热阀门。热力分配的不合理可能进一步引发能源浪费或居民投诉。2021年7月19日,山东省淄博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淄博热力)多年来持续创新,将IT基础设施全面迁移到亚马逊云科技,通过采用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区域(光环新网运营北京区域,西云数据运营宁夏区域)提供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先进的云技术和服务,开发了业内领先的智慧供热平台,在确保高品质供暖服务的情况下,将能源消耗降低30%,每年可以减少40万吨二氧化碳、1,300吨二氧化硫和1,130吨氮氧化物的排放,相当于节省了15万吨标准煤的消耗。案例:携手淄博热力,打造智慧供热平台13基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的智慧供热平台的建成,有助于我们从传统供热向产业智能化方向转型,主动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更多样化的服务,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建立绿色能源生态系统。从更大的社会意义看,该方案的推广复制,将直接助力、赋能整个热力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充分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绿色生态科学发展观,为北方地区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 的远景目标做出积极贡献。淄博热力 副总经理王荣鑫传统热力企业,需要应对的业务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如何实现精准供热,在确保供热温度达标、用户舒适满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其二是提升业务管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国内城镇的冬季集中式供暖基本上都采用水暖方式,供热公司生产的热力通过热力管线输送至为各小区服务的热力站,再通过小区内部的热力管网为用户供热,保证用户室内温度符合供暖标准及人体舒适温度。如何依据气温、用户建筑维护结构、用热率等信息,决定阀门的开启程度、管道介质的参数调节方式、调节持续时间等以实现精准供热,以及在快速满足几十万用户用热需求的同时,尽可能节约成本,让用户室温始终保持在19-24之间的人体最佳舒适温度,对供热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为了优化过去完全依靠人工、相对粗放的供热管理模式,亚马逊云科技供热平台收集居民住宅室内温度、天气数据,以及供热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控制供热系统,极大地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用户满意度,实现精准供热。利益相关方感言24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3.可持续转型:重构企业可持续商业创新模式25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3.可持续转型:重构企业可持续商业创新模式3.可持续转型:重构企业可持续商业创新模式在我们所属的数字时代,数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促使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而在整体产业数字化模式下,更根本的基础却在于如何“获取”数据。数据不再仅仅是影响管理者决策的工具,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以出售、采购、交易和共享的关键业务资产。那些能够以便捷、有效的方式促进此类交换的平台,将成为行业数据垂直领域,乃至整个市场内数据共享的标准5。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借助大量以前没有权限获取的外部数据,不断挖掘自身敏感数据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增长,这将带来全新的数据驱动机遇。数据开放及共享,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更充分地使用已有数据资源,减少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等重复劳动和相应费用。同时,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提高生产力、改进新产品和服务的潜力,刺激创新的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在各行业各领域产生巨大的潜在社会经济价值。2726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3.可持续转型:重构企业可持续商业创新模式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3.可持续转型:重构企业可持续商业创新模式27263.1 数据开放共享是可持续商业创新的基石联合国在全球议题解读中指出:数据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是履行责任的原始资料。在今天的私营部门,大数据分析到处可见,消费者分析、个性化服务和预测分析用于营销、广告和管理。另外,通过类似的技术,还可以获取人们生活水平的实时数据,为弱势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援助干预。卫星数据等新的数据来源、新技术和新的分析方法,如果得到适当的应用,可以提高决策的灵活性和效率并更加注重证据,可以更好地监测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确保既包容又公平14。从加速经济增长到确保政府问责制,开放共享数据可以使公众、组织和政府以新的方式进行创新和合作,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同样将通过数据的分享而产生巨大社会经济价值,如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改善公共服务、助力创新与经济增长、提高工作效率等。从政策方面看,2013年,英国、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多国共同制定并发布开放数据宪章15,力求通过分享经验和工具支持开放共享数据的创新者,加强国际合作,为各国开放共享数据奠定了基础。中国也积极响应国际号召,自2015年起,通过连续发布多项政策措施、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标准体系等方式,积极推进国内开放共享数据规模化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亚马逊云科技数据交换服务优势而在商业实践方面,企业数据共享基本处于黑箱状态,常常存在隐蔽、不透明等特点,亟需进一步发展16。目前,商业组织之间的数据共享往往通过内部约定或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进行点对点提供,平台企业的数据定制化服务也主要针对于生态内企业提供,完全状态的开放数据比较少见。作为第三方开放及共享数据服务的领导者,亚马逊云科技帮助用户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数据分析而不是数据获取。亚马逊云科技的开放数据服务亚马逊云科技数据交换服务是唯一一个拥有来自300个供应商的3,500多个产品的数据市场,它可以通过文件、API或Amazon Redshift查询,直接交付给使用它的数据湖、应用程序、分析和机器学习模型。当数据在亚马逊云科技上共享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广泛的计算和数据分析产品对其进行分析,并在亚马逊云科技的共享数据基础上为他人构建服务。与此同时,亚马逊云科技数据交换服务也正在不断增加自身的行业领先的第三方数据集供应商的组合,数据集已覆盖汽车、能源、制造、金融、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及领域。广泛的数据集选择 拥有来自300多个数据供应商的3,500多个数据集 具备超过1,000个免费数据产品和自定义数据产品 可以自动访问新数据简化的数据采购和治理 公开/私有数据一站式交换 订阅内容迁移无额外费用 合同简化,并提供综合的安全计费标准更好的数据技术 在亚马逊云内开展本机数据集成 数据在静止和传输状态下加密 整合亚马逊云科技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Identity Access Management)服务易于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 为数据文件、表格和API提供云原生支持 提供自助服务选项 提供安全合规的解决方案中国开放共享数据政策趋势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的要求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提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要求在“十四五”规划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文件及法律法规中提出,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构建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政务数据开放平台出台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系统整合共享出台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等文件,培育基于开放数据的新业态、新模式出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等文件,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20152016201720182020202120222928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3.可持续转型:重构企业可持续商业创新模式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3.可持续转型:重构企业可持续商业创新模式2928案例:利用对地观测管理自然资源18TerraPulse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技术公司,致力于创造及时、准确的地理信息,以满足受众对精确土地使用数据的需求。挑战:在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资源紧迫等背景下,借助及时、准确的数据来完成可持续的土地使用决策变得至关重要,但是在数据搜集过程中,往往面临以下挑战:准确绘制和更新不断变化的地理信息是一项昂贵的工作。由于数据不完整,常常出现盲点,使受众无法清楚地看到地理信息变化的影响。解决方案:通过利用亚马逊云科技开放数据注册中心托管的开放卫星图像,TerraPulse平台为科研人员、企业和政府的地理信息监测与分析提供解决方案。其平台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将生态变量的数字地图托管在Amazon S3上。该地图中涉及树木、地表水、生物量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数据。TerraView仪表板使用Amazon EC2来显示每个地图层的当前值,并帮助检索数据点的历史值。TerraServe API使用Amazon API Gateway 与Amazon Lambda,为科研人员提供自动化的大数据分析和洞察力。成果:TerraPulse可完整并及时呈现当前及过去的土地状况信息,将加速对环境变化的及时响应。目前该平台已在全球范围内被世界银行、美国林务局和土地管理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组织使用。案例:支持国家洪水风险评估173.2 开放共享数据的应用实践基于亚马逊云科技数据交换服务,亚马逊还创建了亚马逊可持续发展数据计划(ASDI),力求通过减少获取和分析大型可持续性数据集所需的成本、时间和技术障碍来加速可持续性研究和创新。目前,ASDI目前已与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英国气象局和昆士兰州政府等组织合作,在亚马逊云科技云上识别、托管和部署关键数据集。ASDI目录目前包含130多个数据集,分为14个类别,包括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卫星图像、水文数据、空气质量数据和海洋预测数据等。这些数据集可供任何人公开使用,并将数据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行动。以下将借助三个应用案例展现ASDI在助力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First Street Foundation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研究和技术团体,致力于评估美国的洪水风险。挑战:作为一个小型的非盈利组织,First Street Foundation在数据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等方面均面临较大挑战,难以独立为国家各项财产评估洪水风险。解决方案:亚马逊云科技灵活的云上基础设施让First Street Foundation高效完成信息收集与独立评估成为可能。组织可以通过Amazon RDS维护数据库,使用Amazon EC2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Amazon S3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成果:First Street Foundation在美国本土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洪水风险评估体系,为约1.42亿处房产提供风险评分,并通过Flood Factor分享评估结果,便于公众轻松了解房产的洪水风险。30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3.可持续转型:重构企业可持续商业创新模式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3.可持续转型:重构企业可持续商业创新模式非营利组织Digital Earth Africa(DE Africa)运营着一项免费的、用户友好的地球观测(EO)数据服务。挑战: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DE Africa在获取卫星、气象等科学数据,用于更细节的追踪非洲大陆的变化时面临较大困难。解决方案:DE Africa通过亚马逊云科技云托管的气候相关免费数据集,获取到大量的科学数据如气象观测数据和卫星图像。同时,为了支持非洲的发展,ASDI也为该项目免费提供了PB级的卫星数据。成果:EO数据服务已经帮助非洲利益相关方提供众多解决方案: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政府官员和桑给巴尔州立大学正在利用卫星数据监测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如何导致岛上红树林退化,保护土地和公众免受自然灾害,并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加纳的政府机构正在使用DE Africa提供的卫星图像和分析工具来确定Apamprama森林保护区内的森林砍伐情况,来确定识别非法采矿导致的严重毁林问题。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报告,到2024年,DE Africa向非洲利益相关方提供决策参考的EO数据可能会带来每年20亿美元的收益。案例:打击森林砍伐和非法采矿19此外,通过使用开放共享数据,如借助亚马逊云科技数据交换服务,商业公司也可以一站式快速获取、订阅并使用所需数据,以获得更多的研究及发展机会。31303332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4.责任共担的可持续云平台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2.可持续转型:突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4.责任共担的可持续云平台作为全球云计算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亚马逊云科技不仅以负责任的态度和领先的科技持续创新,推出可持续的云服务,同时也在努力构建可持续的云基础设施,赋能用户的可持续云运维,打造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自2015年以来,亚马逊云科技良好架构框架(Well-Architected Framework)持续帮助用户改进其云工作负载。该框架基于卓越运营、安全性、可靠性、性能效率和成本优化五大领域,覆盖了跨多个支柱的设计原则、问题和实践。2021年12月,亚马逊云科技推出了新的可持续性支柱,帮助组织使用面向云计算环境的实践来掌握、衡量和改进工作负载。亚马逊云科技也借此进一步明确了,构建可持续的云平台是亚马逊云科技与用户之间共同的责任:亚马逊云科技肩负起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用户也肩负着云中使用云计算时的可持续发展。32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4.责任共担的可持续云平台3534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4.责任共担的可持续云平台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4.责任共担的可持续云平台3534亚马逊云科技责任共担模型4.1 亚马逊云科技:构筑可持续云基础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旗下市场调研公司451 Research的数据,亚马逊云科技云基础设施的能效比受调查美国企业数据中心平均能效高3.6倍。同时,与受调查企业数据中心相比,将云服务迁移至亚马逊云科技可使用户工作负载的碳足迹减少88 。到2025年,当亚马逊云科技云基础设施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碳排放的削减将高达96%。4.1.1 构建可持续的云基础设施亚马逊云科技始终致力于以环保的方式运营自身的业务。亚马逊云科技不断探索绿色运营的潜能,通过优化电力供应模式、改善数据中心冷却方法,以及推广可持续建筑等方式,努力减少运营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服务器制冷水资源废弃物数据中心电力供应亚马逊云科技全球基础设施亚马逊云科技肩负起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数据设计与使用软件应用设计平台部署与扩容数据存储代码效率利用与扩展用户肩负起云中使用云计算时的可持续发展用户亚马逊云科技建筑材料数据中心依赖稳定持续的电力供应,相关电力消耗也是亚马逊云科技范围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降低能量转换损失:亚马逊云科技在数据中心设计中,移除了传统的中央不间断电源(UPS),以集成在每个机架中的小型电池组和定制电源作为替代,避免UPS每次在电压和直流电/交流电转换过程当中产生的功率损失。该举措可将能量转换损失降低约35%。把握可再生能源机遇:亚马逊“到2025年实现亚马逊全球基础设施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亚马逊云科技需要加紧探索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数据中心电力供应的机会,并评估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可行性。优化电力供应完善水资源管理亚马逊云科技深知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亚马逊云科技通过评估各运营地的气候模式、当地水资源管理要求和可用性,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的机会来制定亚马逊云科技的水资源使用策略,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主要举措包括:蒸发冷却:在可行的情况下,亚马逊云科技首选直接蒸发技术冷却数据中心,显著降低能耗与水资源消耗。循环水:在某些地区,亚马逊云科技与公共事业部门和监管机构直接合作,以获得在直接蒸发冷却技术中使用循环水的批准。不断扩大非饮用水冷却用途,保护当地饮用水水源。现场水处理:应用现场模块化水处理系统,对结垢的矿物质进行及时处理,并重复使用水资源进行更多的循环。用水效率指标: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确定和监控每种用水的合适用水量,选择有效的节水技术。服务社区灌溉:在减少用水量的同时,亚马逊云科技也在寻找机会将冷却水提供给当地社区,重新用于灌溉。3736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4.责任共担的可持续云平台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4.责任共担的可持续云平台3736打造可持续建筑作为亚马逊云科技气候承诺的一部分,亚马逊云科技正在努力减少与全球各地建筑和设施相关的碳排放。对建筑的环境表现进行预测与追踪:亚马逊云科技使用先进的建模方法,如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工具,优化数据中心设计。这使得亚马逊云科技在数据中心建成之前即可充分预测它的运行模式,并获得更高的系统可靠性和能源效率。建筑运作期间,亚马逊云科技也将通过构建各类模型跟踪其包含碳排放在内的环境数据,为进一步的建筑性能优化提供数据基础。管理隐含碳排放:隐含碳是指在建筑或基础设施整个生命周期中,与材料和施工过程相关的碳排放。亚马逊云科技正通过优化建筑材料选择等途径,对数据中心的隐含碳排放进行管理。钢铁:钢铁是亚马逊云科技数据中心结构中的隐含碳贡献源之一,亚马逊云科技通过与使用电弧炉炼钢工艺的供应商进行合作,替换建筑材料中传统的由煤炭、天然气生产的钢铁。相关实践可减少高达70%的隐含碳排放。混凝土:低碳混凝土的使用可将数据中心结构中的隐含碳至少减少20%。目前相关实践已在都柏林、新加坡和旧金山项目中进行应用,未来也将成为亚马逊云科技新建数据中心的标准配置。4.1.2 创新可持续的云服务亚马逊云科技持续提升为云服务定制的硬件和软件的效率,使得用户能够通过优化云上工作负载来提高可持续性。亚马逊云科技创新推出自研芯片、Serverless技术等,为用户提供高效硬件支持、架构设计指引等,帮助用户了解其所使用的服务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并减少浪费。芯片层面的持续创新对于工作负载的可持续优化至关重要。亚马逊云科技不断升级基于ARM架构的自研芯片Amazon Graviton,通过定制化芯片的设计帮助用户提升性能、优化成本并降低能耗。目前Graviton已更新迭代至第三代。Graviton3处理器的能效更高,在相同性能下,与同类型EC2实例对比,可节省高达60%的能源消耗。自研芯片Graviton2018年2020年2021年GravitonGraviton 2Graviton 3亚马逊云科技提供运行代码、管理数据和集成应用程序的 Serverless 技术。该技术具有自动扩展、内置高可用性和按使用计费模式等功能,可提高敏捷性并优化成本。亚马逊云科技于2014年推出了Serverless计算服务Amazon Lambda,最近还发布了Serverless数据库和数据分析解决方案,拥有全栈服务。用户可充分借助Serverless技术的极致伸缩能力,为应用程序提供适合的CPU、内存和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能耗。Serverless 技术亚马逊云科技已在计算、集成和数据存储三个层级开发了Serverless服务214.2 用户:践行可持续云运维此外,亚马逊云科技也致力于通过用户协同,提升云中使用云计算时的可持续性,实现对资源、能源的降低需求和获得更高效益,可以通过对数据设计与使用、软件应用设计、平台部署与扩容、数据存储、代码效率、利用与扩展等优化方式,践行可持续的云运维。亚马逊云科技对云计算的可持续性设计原则进行了梳理,为增强用户的可持续性并减少影响提供参考。评估影响:相关评估包括对所有影响的来源,以及对用户使用、产品下线等环节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等。将工作输出与云工作负载的总体影响进行比较,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建立关键绩效指标,辅助改进方法的制定。建立可持续目标:对每项云工作负载建立长期的可持续性目标,对潜在改进的领域进行优先排序,助力业务或组织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进程。高效利用资源:将适宜体量的工作负载与有效的设计进行结合,以确保高利用率和提高底层硬件的能源效率。同时,消除或减少空闲资源、处理和存储,以减少驱动工作负载所需的能量。预测并采用高效的硬件和软件产品:支持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所作的上游改进,以减少云工作负载的影响。同时,持续监测和评估新的、更有效的硬件和软件产品。使用托管服务:共享服务有助于利用资源,从而减少支持云工作负载所需的基础设施数量。例如,用户可以通过将工作负载迁移到亚马逊云科技云上并采用托管服务来共享通用数据中心组件的影响。减少云工作负载的下游影响:减少使用服务所需的能源或资源量。减少或消除升级设备以使用相关服务的需求,并与用户进行测试,以了解使用相关服务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计算 AWS Lambda AWS Fargate应用程序集成 Amazon EventBridge AWS Step Functions Amazon SQS Amazon SNS Amazon API Gateway AWS AppSync数据存储 Amazon S3 Amazon DynamoDB Amazon RDS 代理 Amazon Aurora Serverless39探路可持续,数智创未来|结语结语从国际倡议到中国“双碳”目标等宏观远景,从责任投资等资本发展趋势到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对气候变化等可持续议题的持续关注,可持续发展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从保障合规运营、打造竞争优势,以及满足利益相关方期望等视角出发,企业需将可持续发展转型视为战略发展机遇之一。而数字化也将成为贯穿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核心内容,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数字化转型,加速自身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进程。德勤中国与亚马逊云科技将在未来继续携手,基于专业服务和数字创新能力,再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请访问https:/ https:/ https:/ https:/ https:/ 从愿景到行动德勤2021 https:/ iecek Improves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Using AWS IoT SiteWise https:/ https:/ Creates an Industry-wide Automotive Quality Management Service Framework on AWS https:/ data solutions for Sustainability&ESG https:/ Technology Builds Hong Kongs First ESG Data Platform on AWS https:/ 再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力 德勤202113.淄博热力采用亚马逊云科技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服务 每年减少数十万吨碳排放 https:/ https:/www.un.org/zh/global-issues/big-dat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15.G8 Open Data CharterG8 2013https:/ a national flood risk assessment using AWS https:/ the worlds natural resources with earth observation https:/ African leaders use open data to fight deforestation and illegal mining https:/ Carbon Reduction Opportunity of Moving to Amazon Web Services451 Research 201921.亚马逊云科技上的Serverless服务 https:/ 翟家佳翟家佳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总监谢安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主管合伙人翟家佳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总监关于德勤中国德勤中国是一家立足本土、连接全球的综合性专业服务机构,由德勤中国的合伙人共同拥有,始终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前沿。我们的办公室遍布中国30个城市,现有超过2万名专业人士,向客户提供审计及鉴证、管理咨询、财务咨询、风险咨询、税务与商务咨询等全球领先的一站式专业服务。我们诚信为本,坚守质量,勇于创新,以卓越的专业能力、丰富的行业洞察和智慧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各行各业的客户与合作伙伴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德勤品牌始于1845年,其中文名称“德勤”于1978年起用,寓意“敬德修业,业精于勤”。德勤专业网络的成员机构遍布150多个国家或地区,以“因我不同,成就不凡”为宗旨,为资本市场增强公众信任,为客户转型升级赋能,为更繁荣的经济、更公平的社会和可持续的世界而开拓前行。关于德勤Deloitte(“德勤”)泛指一家或多家德勤有限公司,以及其全球成员所网络和它们的关联机构(统称为“德勤组织”)。德勤有限公司(又称“德勤全球”)及其每一家成员所和它们的关联机构均为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实体,相互之间不因第三方而承担任何责任或约束对方。德勤有限公司及其每一家成员所和它们的关联机构仅对自身行为承担责任,而对相互的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德勤有限公司并不向客户提供服务。德勤亚太有限公司(即一家担保有限公司)是德勤有限公司的成员所。德勤亚太有限公司的每一家成员及其关联机构均为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实体,在亚太地区超过100座城市提供专业服务。请参阅 http:/ 了解更多信息。免责声明本通讯中所含内容乃一般性信息,任何德勤有限公司、其全球成员所网络或它们的关联机构(统称为“德勤组织”)并不因此构成提供任何专业建议或服务。在作出任何可能影响您的财务或业务的决策或采取任何相关行动前,您应咨询合资格的专业顾问。我们并未对本通讯所含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陈述、保证或承诺。任何德勤有限公司、其成员所、关联机构、员工或代理方均不对任何方因使用本通讯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德勤有限公司及其每一家成员所和它们的关联机构均为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实体。Designed by CoRe Creative Services.RITM1194299亚马逊云科技亚马逊云科技(Amazon Web Services)是全球云计算的开创者和引领者,超过15年以来一直以不断创新、技术领先、服务丰富、应用广泛而享誉业界。亚马逊云科技可以支持几乎云上任意工作负载。亚马逊云科技目前提供超过200项全功能的服务,涵盖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数据分析、机器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安全、混合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媒体,以及应用开发、部署与管理等方面;基础设施遍及30个地理区域的96个可用区,并计划新建5个区域和15个可用区。全球数百万客户,从初创公司、中小企业,到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都信赖亚马逊云科技,通过亚马逊云科技的服务强化其基础设施,提高敏捷性,降低成本,加快创新,提升竞争力,实现业务成长和成功。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 亚马逊云科技从2013年起进入中国,致力于在中国长期投资和发展。目前中国是全球除美国以外唯一有3个亚马逊云科技区域的国家。2016年9月,由光环新网运营的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北京)区域正式商用。2017年12月,由西云数据运营的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宁夏)区域正式上线。2019年4月,亚马逊云科技亚太(香港)区域正式上线。2022年10月,亚马逊云科技在台北启用了本地扩展区。亚马逊云科技还建立了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深圳及台北物联网实验室。亚马逊云科技在国内已经拥有数千个合作伙伴。亚马逊云科技支持了过万家本地初创企业,并为超过70万人提供了云计算相关技能培训。亚马逊在中国支持的两个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山东的太阳能项目和吉林的风能项目,已正式投入运营。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的愿景是,作为全球云计算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利用与生俱来的创新文化,赋能客户的重塑,加速客户全球业务拓展,加强本地人才培养,从而促进行业转型,助力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让全社会共同受益。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希望成为:数字经济的创新引擎:通过全球领先的云技术和服务,助力各种规模的企业、机构和合作伙伴网络成员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组织创新、行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可信赖的赋能者:坚持安全、合规与开放,是客户可信赖的云科技提供者,是系统集成商、独立软件开发商、云原生创业者可信赖的赋能者。全球化的技术桥梁:通过遍布全球的云基础设施,支持本地客户出海走向世界;通过在中国的投资和发展助力海外客户和本地客户在中国取得成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者: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出丰富的赋能计划和资源,支持初创企业发展与成功;提供多元的教育和培训课程及认证,培养和储备云计算人才;通过构建可持续的云基础设施,创新可持续的云服务,为可持续发展开发解决方案,推动各行各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的战略是“全球优势 植根本地”,致力于通过“5 1 1”的全球优势,助力中国企业上云重塑和云上创新。“5”是亚马逊云科技独特的五大全球优势,包括:广泛而深入的云服务:提供超过200项全功能的服务,涵盖企业客户应用的方方面面。在Gartner 2022年10月发布的云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魔力象限报告中,连续第12年被评为领导者。成熟和丰富的全球客户实践:全球有数百万活跃客户,覆盖各种规模、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企业和机构。覆盖全球的基础设施:全球有30个地理区域、96个可用区,另有21个本地扩展区,29个Wavelength区域,115个 Direct Connect站点,400多个边缘节点,服务全球 245 个国家和地区。引领行业的安全合规理念和实践:秉承责任共担模型,技术和服务通过了权威的国际和本地技术测评与认证,并对各地合规政策有深刻理解和最佳实践。全球合作伙伴解决方案一应俱全:拥有超过12万家合作伙伴网络成员,为客户提供技术工具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满足来自各行各业、各种规模的客户在各个应用场景的需求。另外两个“1”来自亚马逊的全球资源:亚马逊全球业务体系的强大支撑:包括亚马逊电商、智能物流、智能语音助手、设备和视频等,多方面为客户提供支持全球业务扩展的更多资源和附加值;与生俱来的亚马逊创新文化及方略:通过文化、机制、架构和组织四个方面的创新方法论,更好地为客户的重塑赋能。通过亚马逊云科技“5 1 1”的全球优势,发挥亚马逊全球业务体系的强大支撑,并利用亚马逊的创新文化和方略,亚马逊云科技着力打造了中国业务的“三驾马车”,包括让使用中国区域的中国客户享受到全球领先的云科技和服务以更好地深耕本地业务、海外的全球客户通过使用中国区域保持全球IT架构和体验的一致性和中国客户通过亚马逊云科技的全球基础设施和服务出海走向世界。2022,Amazon Web Services,Inc.or its affiliates.All rights reserved.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66)13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67)2023-02-24 23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68)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69)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70)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71)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72)5星级

  • 毫米波:特斯拉用4D毫米波雷达技术趋势及应用(28页).pdf

    豪米波ADASTECH4D毫米波雷达技术趋势及应用黄李波博士苏州豪米波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豪米波公司核心创始人:白杰ADASTECH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项目总负责人、首席科学家,“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项目总负责人-2020年6月23日入选长期担任日本ISOTC204-WG14的委员,参与编制ADAS相关ISO标准昆山双创人才、昆山双创团队、姑苏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白杰BAIJIE米波击达1996与ADAS200420102011-2014201620042010201120142021至今HITACHIDELPHIntinentaly豪米波InspiretheNextTheFutureinMetioADASTEC美国德尔福德国大陆东风汽车高级系统工程师部长助理研发部部长授,博导2016.4创立豪米波产业链安全管理公司概况豪米波RDASTECH公司宗旨:打破国外技术和产品断苏州豪米波成立2016.4同年获得天使轮投资打造国际毫米波品牌2017.10江铃汽车定点24GHz角雷达以规模化前装量产为目标2017.12宇通客车定点24GHz前向雷达24GHz 77/79GHz2018江铃&宇通前装SOP24GHz前向,角雷达1996年至今专注于智能感知和暂能驾驶系统研发与量产东风雷诺定点SiGe2019.5ADAI2021江淮汽车,雷诺SOPCMOSHITACHICIELPHIontinental3豪米波ADASTEH全平台多车型日本日立美国德尔福德国大庄2016.4#立系8377GHZ角雷达2022出口欧洲,Top3定点(2023SOP)77GHZ前后向2,和角雷达4计6个/辆目录车毫米波雷达技术趋势路4D毫米波雷达量产开发家4D毫米波雷达应用豪米波自动驾驶传感器优劣ADABTECH4D需达2D雷达激光需达相机超声波高分辨率同时实我多个D?的生鲁棒性在所有大气扣光?3下1作宽视场?高座向区地目标识别可以实吸对目标?隐私保护在题妇区不资?成本经济性?量产应用直射路径不家集日标光线?表1:传感器数量随自动驾驶等级升高传感器数量(个)2L1L2L32L4/L5摄像头2326210毫米波雷达M1122豪米波苏州豪米波的4D车载毫米波雷达ADASTECH产品名称前/后远距离酱达工作翔率工作锁字76-77GHz工作电压7677GH2工作电压928V9-28V20Hz更新颖率20Hz更新频享有效探测距有效探测距s30cm250m离范田离(5dBsm)(5dBsm的30cm别120m距离精度s0.2m日标)距高分铸率s0.2m距离精度0.25m水平视野范长距218250m距离分辨率0.2m前/后向雷达角雷达围(FOV)短290260m水平视野范国(FOV)150-垂直视野范围(FOV)10垂直视野范国(FOV)216(8)50.5角精度S5测量的相对角分辨半$6遮度范围-80m到 30m/s测量的相对速联范氏80m 30m/s速度精度0.3m/s速度精度0.3m/s最大目标教232最大日标数32我口CANFD功能安全等功能安全等按口CANFDASILBZASILB发射功率250米ADASTECHPCL294-310.0100KK录像机豪米波4D成像雷达量产-足够的点云成像ADABTECH(F)AE目标超动软态204060100 xPos20140100,提供足够的雷达成像能力;豪米波4D成像雷达量产-足够的点云成像LDASTECHKK录像机,左前角雷达,(坐标轴镜像)豪米波4D成像雷达量产-不同高度目标区分能力LDASTECH高处路牌高度10地上易拉罐高度20406080100-10:毫米波成像雷达点云数据集豪米波ADASTECH自行车摩托车买用车行人自行车,针对道路交通典型参与者,制作摩托车/电瓶车毫米波雷达点云数据集:、涵盖行人、自行车、电摩、乘用乘用车车、商用车、护栏等目标;公交车基于毫米波雷达点云数据集,开发分类算法豪米波ADABTECH点云空间建模点云空间特征提取特征筛选平面凸包点云反射强度特征(11)SHAP值分析置信椭圆空间几何外形特征(23)GINI特征重要性分析扇形栅格多普勒速度特征(4)决策树特征重要性有向矩形空间方位特征(7)国财联社电报Ia部:基于毫米波雷达点云数据集,开发分类算法豪米波ADASTECH点六编码分费部分(N,5)V,64(N,i4)(8ZIA)(9c2N)(21sN)513256C点云编码输入编码模块RRR集合抽象化模块nx向量注意力模块标量注意力模块C中联点云解码线性层(N2.64)(N:4,128)(N8,256)R手复批归一化层比例ReLU层始入集合量注意力最大嵌入层拍象化意力泡化层模块模块以注意力机制为核刻心,采用两种注意力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雷达反射点的空间信息、多普勒信息及反射强度信息,实现局部注意力特征和全局注意力特征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的完成自标分类任务。4D毫米波成像雷达点云和车载相机前融合豪米波ADASTECH跟踪前融合跟踪后融合(现状)数据层寺征层融合决策层融合ADC原始数据2DRDMSCFAR4D成像雷达2D点云目标信息采样FFTRAM检测器Clutter滤波列表最终输出信息采集采样视频图像深度学习跟踪车载相机2Dbbx目标信息检测器滤波列表最终输出结果提高感知系统应对低光照、恶劣天气等复杂场景的检测性能和跟踪稳定性,减少漏检、虚警概率。4D毫米波雷达点云和车载相机前融合-城区城郊道路豪米波DASTECHM2761108米波4D成像雷达量产-成熟稳定的生产能力(苏州豪米波优势LDASTECH完整的车载毫米波雷达一级供应商:设计,贴片,组装,测试,体系完整;已经在江铃、江淮、宇通等车厂前装量产,产品涵盖智能驾驶前雷达、角雷达,其中77GHz角雷达已经通过欧洲标准测试随雷诺江铃出口欧洲角雷达前雷达274D毫米波雷达双探测模式豪米波ADASTECH全车六台雷达都具备双探测模式:长距离、天速度范围探测模式:,近距离,高精度高分辨率探测模式:,两种探测模式在雷达中同时存在,自动切换:双探测模式可以让雷达兼顾较远的最大探测距离和高精度的近距离探测性能:长距离探测模式近距离探测模式长距离探测模式10米近距离探测模式¥120米4D毫米波雷达双探测模式豪米波ADASTECH全车六台雷达可以切换至79GHz超宽带模式,使用4GHz带宽,最近探测距离0.1米,完全覆盖超声波雷达探测范围,替代超声波雷达:参数数值单位频率79GHz90带宽4000MHz距离最大探测距离10m最小探测距离0.1m距离分辨率0.04m150距离精度0.02m速度速度范围10m/s速度分辨率0.085m/s速度精度0.04m/s10米角度水平角度范围75Degree水平角精度1Degree俯仰角度范围8Degree更新时间60ms豪米波高分辨辩率雷达在交通中的应用(区分等距等速车辆)ADASTECHKK录像机DOUNTER:17348RED_LIHE:2TranaRedar_20200113VEH_NUM:2400:01:54豪米波高分辨率雷达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区分静止的人和家具)ADASTECH27产品特色:1、实时监测睡眠中呼吸,心跳变化,异常情况即刻发出报警信号,降低睡眠中疾病突发风险:2、产品可通过云端和手机连接,实现远程监控3,准确记录睡眠中生命体征数据,为心血管等量性疾疾的诊疗提供数据佐证;4、非接触式,非视频监控,保护隐私;5、产品体积小,居家安置/携带方使,32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74)46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75)2023-02-24 28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76)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77)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78)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79)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80)5星级

  • 本报告版权属于出品方所有,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单位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COPYRIGHT STATEMENT出品方编写组成员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上海赛博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研究院高轶峰惠志斌王瑾周雪静蒋采玲王龙飞吴梦庭李顾元孙思瑄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服务主管合伙人上海赛博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咨询服务高级经理上海赛博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咨询服务经理上海数据安全协同创新实验室秘书长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咨询服务顾问某公司隐私合规专家某公司隐私合规专家版权声明2022 年是中国数据合规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隐私科技进一步从概念走向落地的一年。回顾近一年的发展,安永与赛博研究院联合发布第二期年度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本报告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数据安全与算法应用的合规体系,对隐私科技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更新,并通过对近百家头部企业的问卷调研,覆盖金融、科技、媒体与通信、消费品、生命科学、制造业等行业,客观了解企业数据合规的现状与隐私科技的需求,最后为国内外企业数据合规实践提供参考案例与创新思路,供业内参考。全球近 100 个国家和地区已制定数据保护相关法律,数据安全、算法应用有关立法进程加快,合规本地化的全球性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全球数据合规领域执法力度加强,截至 11 月 30 日,GDPR 执法总数 1216 起,罚款总额超20 亿欧元。企业面临合规人员招聘、安全产品及服务采购等合规成本与监管罚款等不合规支出的双重压力。企业更加重视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完善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职能和管理体系,提升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汇报层级,加大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人员和资金投入。22%的企业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工作,82%的企业认为在过去 12 个月的投入满足需求。更多企业发现隐私计算的价值并付诸实践,隐私计算在更多风险控制和数据流通等业务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元宇宙、工业互联网与区块链等新兴科技中崭露头角。在未来十二个月,更多企业选择保持对隐私科技的投入水平,力图稳中求进。从隐私科技产业发展来看,数据分类分级、数据流通监控、数据风险与隐私影响评估、数据与隐私综合治理是当前的热门细分赛道。后续围绕提高数据的匿名化程度,增强算法可解释性,加强落实伦理先行原则,将进一步赋能隐私科技的合规能力。主 要 发 现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1.1 1.2020306090912152330323345454646474736374103030404131313383848493.1 3.23.33.43.55.1 5.25.35.45.55.64.1 4.24.32.1 2.22.32.4“隐私科技”的概念界定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挑战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概况企业隐私科技应用程度企业隐私科技投资趋势企业对国内隐私科技市场的期望企业实施隐私科技所面临的挑战市场:数据合规即服务衍生新的商业机会应用:隐私设计原则从理论到企业实践 人才:数据合规及隐私保护人才缺口增长 标准:技术成熟度和通用性标准亟待制定 技术:开源驱动行业创新发展与生态建设 产业:规模化应用构建数据智能网络生态 常见隐私科技解决方案类型主流隐私计算技术隐私科技产业发展典型案例 1:运营商行业数据分类分级典型案例 2:隐私计算应用数据安全立法现状与动向算法应用合规现状与趋势监管路径与发展趋势从算法监管看隐私科技的破局思路(1)遵守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法规(2)高昂合规成本带来的经济压力(3)复杂的第三方风险管理挑战(4)数据频繁流通引发的安全威胁(1)提高数据的匿名化程度(2)增强算法规则可解释性(3)遵循应用伦理先行原则(1)运营商行业数据安全痛点(2)运营商行业客户信息保护目录CONTENTS第 1 章 数据经济时代的安全与隐私挑战第 3 章 企业隐私保护及隐私科技应用现状调研第 5 章 未来展望附录第 4 章 产业发展洞察与典型实践第 2 章 全球数据安全立法及监管现状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01数据经济时代的安全与隐私挑战01P-A-R-TPART 1当前,大数据正在迅速改变全球的经济面貌。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持续依赖大数据与不断更迭的数字技术,驱动数据处理活动、探索数据创新。然而,繁荣背后隐藏风险,数据的价值吸引内外部的恶意攻击与频繁掠夺,数据的流通引发个人隐私担忧与合规警惕。从漏洞攻击到数据窃取,从经济损失到合规成本,从系统安全到隐私保护,以安全与隐私为主题的风险正成为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子。对此,企业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运用“数据 算法”、“隐私 合规”等技术与服务手段,制定应对安全与隐私挑战的安全战略与整体解决方案。在 2021 年发布的2021 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中,我们将隐私科技定义为:用于支撑隐私保护与合规的日常运营流程,且嵌入到 IT架构和业务场景中的一系列技术解决方案,在保证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02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增强保护和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现保护个人信息权益、提升数据流通、共享与开放、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1.1“隐私科技”概念界定数据经济时代的安全与隐私挑战图 1 隐私科技概念图示(2022 版)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03今年,基于对国内隐私科技厂商的普遍性研究,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2022)对隐私科技框架进行了更新与完善,主要体现在凸显应用场景的重要性,强调隐私科技在数据处理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以及在金融、医疗、政务等重点行业的实践趋势;对隐私科技解决方案与底层支撑技术进行梳理与更新。现将隐私科技定义更新为:在日常运营流程中,通过嵌入 IT 架构和业务场景支撑主体数据合规和隐私保护的一系列工具、服务及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将隐私科技应用于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或各行业个人信息处理场景中,在增强保护个人信息、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基础上,实现保护个人信息权益,推动数据流通、共享与开放,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数字世界里,合规与隐私保护作为反复出现的话题,也是企业在经营、上市、融资、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当前企业为满足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需要,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满足来自监管的迫切要求,应对围绕数据处理全生命周期的外部攻击与内生安全风险。(1)遵守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法规随着与数据相关的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来自国际监管环境的变化。首先是适应全球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法规,包括遵守已经生效、即将生效的数据合规要求涵盖当地数据合规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跨境数据传输安全合规要求等。由于法律法规要求众多且持续更迭,企业及其内部合规团队不得不面临合规制度不完善、合规要求更新不及时、合规措施落实困难等现实挑战。其次是适应“当地”法律法规,由于各国在数据安全方面的立法存在标准不一、条款冲突的情形,因此跨国企业需重点关注业务经营所在国家的法律合规要求,加强监测预警,规避和降低跨国经营合规风险。在不损害国家安全、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以“安全合规本土化”为原则,提升企业境1.2 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挑战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2)高昂合规成本带来的经济压力鉴于全球监管格局的不断变化,企业为了适应日益严格的监管与处罚,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一是表现在不合规成本支出上,即支付因违规带来的高额罚款。截至 2022 年 11 月 30 日,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简称“GDPR”)执法总数 1216 起(相较去年 9 月 30 日的统计数据,增加 322 起),GDPR罚款总额超 20 亿欧元(增加约 7 亿欧元),最高的一笔罚款暂时还未刷新,仍为 2021 年针对某国际电商巨头开出的 7.46 亿欧元罚款。不仅 GDPR 的执法强度大、频次高,其他国家的监管处罚也不容小觑。以我国为例,伴随执法常态化发展,监管措施涵盖公开通报、应用下架、罚款到实施网络安全审查、过渡性指导措施等多种手段。监管处罚对象不仅包括企业,还覆盖到高管及相关责任人,处罚方式主要体现为警告与罚款。譬如 2022 年 7 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某出行平台处人民币 80.26 亿元人民币罚款,对公司董事长、总裁各处人民币 100 万元人民币罚款。二是表现在企业在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上投入更多预算。企业通过技术、工具和组织架构的调整提升整体合规能力,具体包括组建数据安全团队,设置 CDO(首席数据官)制度,配备专职隐私保护人员及合规法务人员,应用隐私计算等技术,采购第三方合规风险评估服务等。其中,在人才需求方面,由于国内法律法规对于开展相关业务的企业提出数据安全管理相关要求,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明确指出处理个人信息达到国家网信部门规定数量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指定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然而,囿于当前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专业人员仍然存在较大的市场缺口,导致部分企业仍然因为缺乏人才,无法满足实际的数据合规和隐私保护工作需求。整体来看,数据安全预算的增加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尤其是对于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来说。然而,根据2022 全球隐私基准报告 研究显示,数据监管不合规的成本是合规成本的 2.71倍,因此仍有 42%的公司打算在隐私计划上花费超过 100 万美元,采取更多措施促进隐私保护。此外,根据 IBV 发布的网络经济中的繁荣研究显示,网络安全成熟度最高的组织在五年内的收入增长率比最不成熟的组织高出 43%,数据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企业经济和价值增长的措施。因此承担合规成本对于企业长期发展而言是必要的。(3)复杂的第三方风险管理挑战企业不仅面临自身的内外部安全威胁,还需要做好第三方风险管理。第三方数据处理者因供应链攻击或数据安全合规能力不足而产生的风险,正在对企业造成直接影响。从供应链角度来看,第三方数据处理者包括了企业直接合作的公司,如材料供应商、分包商、网络托管公司、安全产品提供商、数据服务提供商等可以访问企业系统或数据的第三方主体。由于供应链攻击是网络空间攻防对抗的焦点之一,即便企业自身安全建设成熟度高,攻击者也能利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任一脆弱环节实现入侵。伴随供应链攻击的往往还有企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泄露,让企业防不胜防。从数据处理关系来看,企业的数据源包括内部自主收集以及与第三方产生的数据共享、委托处理、转让,后者既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也有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数据共享。在数据传输、存储、处理过程中,第三方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以及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也是企业需要重点评估的方面。当前,大多数企业都需要重新审视第三方风险管理,尤其在网络安全、数据合规、隐私保护方面。(4)数据频繁流通引发的安全威胁伴随数字化转型,数据的价值与日俱增,数据的流通性也成为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企业采用 AI 技术、自动化工具、混合云部署等多种手段,加快数据从本地向云上,从内网向外网,从境内向境外流通。借助数据流通,推动因开展业务需要而收集与产生的数据的共享与开发利用,进而为市场创造新的价值。与此同时,政府机构也与企业一起,推动发挥数据要素生产力,构建功能齐全的数据要素市场。然而,在数据流通利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风险隐患。部分企业由于安全管控措施不足、数据可信流通能力建设滞后,导致企业的风险暴露面增加。例如面临联网系统、云上资产等遭受攻击所引发的数据泄露;企业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共享数据时,数据因明文流通或复制滥用而导致大量隐私泄露;企业因跨境业务需要等原因启动数据出境工作,可能因涉及重要数据,或一定规模的(敏感)个人信息外传,直接危及国家安全、企业合规与个人信息安全。综上,面对复杂的数据流通场景,企业亟须探索基于隐私保护的数据流通解决方案,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促进数据在企业内外部的流通以及拓展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04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05全球数据安全立法及监管现状02P-A-R-TPART 2目前全球已有近 100 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数据安全保护相关法律,数据安全保护专项立法成为国际惯例。Gartner 预测,到 2024 年,全球 75%的人口将在其个人数据方面受到隐私法规的保护。以中国、美国、欧洲各国为例,中美欧持续围绕数据安全、算法安全立法及监管进行探索与实践。各国持续将数据安全立法作为工作重点,逐步推进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愈发凸显,数据立法不仅针对个人信息保护,而是已经广泛地涵盖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企业数据共享流通、个人数据保护(包括个人信息及个人隐私数据)等多场景。在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以欧洲、美国、中国为代表的区域/国家在 2022 年以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具备特色的法律体系与框架。(1)欧盟以 2018 年生效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简称“GDPR”)为核心,构筑统一的数据安全治理框架:GDPR 与非个人数据自由流动条例构成数据安全领域的关键立法体系;电子隐私条例作为 GDPR 在电子通信领域起细化和补充作用的特别法,两者在监管规则上保持一定的一致性;电子证据条例侧重科技企业向政府部门提供数据协助,同时保障数据安全;为保持欧盟个人数据保护级别而采用的数据跨境转移工具补充措施为数据跨境流动中的数据保护问题提供进一步指导。(2)美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06国立法体系分为联邦立法和州立法,呈现多级多行业监管特征。1974 年,美国实施的隐私法案对政府机构应当如何收集个人信息、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如何向公众开放及信息主体的权利等做出了详细规定。此后,美国采取分行业的分散立法模式,在金融、健康、教育、消费等行业领域制定数据保护规范。同时,美国多个州在其原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基础上作出修订,进一步扩展“个人信息”定义,补充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细节。仅 2021 年,美国 38个州就出台了 160 多项与消费者隐私相关的法案。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通过数据安全立法为其执法机构的域外数据管辖提供依据。2018 年正式签署的澄清境外数据的合法使用法案意味着,美国执法机构在认为可能存在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要求跨国企业将存储在他国境内服务器中的与调查事件或者案件相关数据传输至美国执法机构。这意味着执法数据跨境获取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美国的执法效力将扩展至全球,同时出海企业需要进一步研判多国数据安全法律法规,规划部署数据2.1 数据安全立法现状与动向全球数据安全立法及监管现状存储地,减少合规冲突。整体来看,美国的数据安全立法错综复杂,但仍缺乏统筹性的数据安全法案。(3)我国基于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展综合性立法。目前,我国的这三部法律分别适用于境内所有网络运营者的包含处理个人信息及数据在内的行为、所有主体处理网络数据和非网络数据的行为、个人信息保护行为。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及标准文件方面,我国也已逐步形成体系,广泛适用不同的行业及数据使用场景。2022 年以来,全球数据安全相关立法进程再次提速,一方面通过推动数据流通、共享、开发利用充分释放数据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分行业分场景分企业推动重点监管。一是在隐私保护立法与规范方面,一方面基于原有的数据安全立法基础,美国、英国等国家正在把握机会,在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隐私等细分方向提出具有统筹性、影响力的专项立法。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于6月3日发布了 美国数据隐私和保护法草案。多级多行业监管之下,缺乏一个统一、全面的联邦数据隐私保护法律一直以来是美国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作为第一个获得两党两院支持的美国联邦全面隐私提案,美国数据隐私和保护法意味着在美国在制定全面数据隐私框架上的努力。虽然美国数据隐私和保护法仍有待商榷,但 2020 年11 月通过的加州隐私权利法案(CPRA)将于不久后(2023 年 1 月 1 日)生效,同年 7 月 1 日执行,也意味着美国在隐私保护问题上的强监管趋势,新法案势必对企业施加更为严格的隐私保护义务,并增强消费者权利。与此同时,脱欧后的英国也在推动数据保护和数字信息法案,试图对数据保护框架进行更新并取代英国 GDPR。另一方面,从合规认证的角度推动隐私保护规则完善,欧盟委员会今年推出首个获批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认证体系Europrivacy(欧洲隐私)。作为第一个符合 GDPR 规定的官方认证机制,Europrivacy用于评估、记录、认证和评价企业的合规情况。基于评价、认证规则,企业将进一步加强合规评估,减少不合规的个人数据处理行动,同时还可以依赖Europrivacy 评估企业跨境数据传输的充分性。二是在数据出境安全问题上,以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为基础,我国先后于6月30日、7月7日、8月31日出台 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规定(征求意见稿)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申报指南(第一版),明确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的流程和要求,为促进数据依法有序流动提供关键指导。目前数据出境合规路径主要分为三条,包括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专业机构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签署标准合同。此外,各国之间也在频繁开展关于数据出境方面的磋商,如部分国家达成数据跨境协议、一些国际组织成员国已经联合签署与数据安全有关的贸易协定。以美欧为例,自“隐私盾”失效后,今年 3 月,美欧就新的“跨大西洋数据隐私框架”达成原则性协议,新框架标志着美国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承诺根据“跨大西洋数据隐私框架”,美国将制定新的保障措施,以确保信号情报监视活动在追求确定的国家安全目标方面是必要的和相称的,并且承诺建立一个有约束力的两级独立补救机制,加强对信号情报活动的严格分层监督。此后,美国又于 10 月发布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07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08了一项加强美国信号情报活动的行政命令,旨在促进欧盟和美国之间未来的数据传输。虽然美欧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仍然存在分歧,并且缺乏一个可行的法律结构来兑现美国对于隐私保护的承诺,但通过数据跨境国际协议、协定构建数据流通仍然是应对数据出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三是在公共数据共享利用方面,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公共数据的共享、开发利用,试图激发公共数据的潜在价值,为市场化运作、创新研究等提供数据支撑。在释放公共数据红利的同时,各国政府也在加快公共数据有关法律条例文件的制定与出台,守好安全底线,做好重要数据、商业秘密与个人信息保护。今年,在欧洲数据战略指导下,欧洲数据治理法案正式公布并将于 2023 年陆续实施。该法案将在数据共享、开发利用问题上,进一步平衡公共数据的流通使用与安全合规问题,增加欧洲对数据共享的信任并为产品和服务的研究与创新建立可信的数据使用环境。四是在个人与企业数据共享方面,共享范围、权限分配、隐私保护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欧洲在数据共享方面开展了更多的探索。欧盟委员会于 2 月 23 日公布数据法案草案全文,重点聚焦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数据共享。其中,重点推进消费者和企业对其拥有的数据拥有更多的控制权,自主决定如何使用数据。5 月 3 日,首个欧洲健康数据空间正式启动,促进针对个人健康数据的访问与流通。通过充分利用健康数据,为诊断治疗、科研创新等决定提供数据支持,增强欧盟公民对其个人健康数据的控制权。据了解,继欧洲健康数据空间之后,欧洲下一个政策目标将放在交通领域,并计划于 2023 年上半年推出交通公共数据空间。欧洲促进个人与企业数据共享的方式主要分为3 种,包括企业依法为个人提供其使用相应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数据;个人出于个人需要(如为获取第三方服务)可主动选择与第三方进行数据共享;依托数据中介机构(数据经纪人、数据利他主义组织等)生态开展数据交易共享。不论是依循上述哪种思路,均需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可信、安全。为此,有关数据安全责任界定与安全保障有关的法律制度也在探讨之中。2022 年,除了欧盟数据法案,数字市场法数字服务法的立法进程也显著加快。6 月 15 日,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则提出了健康和位置数据保护法案,提出禁止数据经纪人出售位置和健康数据等敏感信息。该提案对交易共享的数据类型进行了限制,试图平衡个人与数据中介之间的利益关系。总体来看,在个人信息尤其是个人敏感信息的共享流通机制上,通过立法手段管控市场主体之间的数据交易、加强政府引导,构建公平、当前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进路在于通过赋权模式,为自然人赋予个人信息主体权利,这就导致在大多数个人信息应用场景下,征求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成为唯一的合法性基础,由此为企业主体带来了一系列的合规义务,包括知情同意、最小必要、公开透明等。而算法作为数据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引擎,也同时引起监管重视,从全球范围来看,算法的监管模式还不成熟,但是普适性算法监管制度供给不断涌现。2021 年 4 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关于“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条例:制定人工智能的统一规则(人工智能法案)并修订某些联盟立法”的提案,确立了算法应用主体和政府在算法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底线原则,并界定了基于风险等级的算法应用场景。2022 年,欧盟数字服务法案数据治理法案和数字市场法案对互联网数据应用规则进行全面改革,加强构建平台型企业的算法责任体系。为促进数据再利用,数据治理法案欲将建立数据中介服务机制,并强调数据的利他主义,为欧盟单一数字市场奠定基本的数据使用管理规则,平衡企聚焦数据、算法层面的立法现状与监管动向,各国明显加快数据保护及算法治理相关工作,优化法律基础,构建强监管环境。第一,大型跨国科技公司成为重点监管对象。一方面,大型跨国科技公司基于业务需要所收集、存储与处理的数据,在数据量和数据重要程度上一般会高于普通公司,具有更高的数据价值与潜在风2.2 算法应用合规现状与趋势2.3 监管路径与发展趋势业数据利用和公民个人数据保护之间的利益诉求。类似地,为解决算法自动化决策所引起的社会公众不满问题,美国一直以来也高度关注算法监管问题,2017 年 12 月签署通过了美国立法史上第一个对公用事业领域算法进行问责的法案,即算法问责法案;20192022 年,美国立法者相继提出并持续更新算法责任法案,旨在为软件、算法和其他自动化系统带来新的透明度和监督方式。其中2019 年算法问责法案强制要求相关实体针对高风险自动化决策系统进行数据保护影响评估,提高数据应用的透明性和规则的可解释性。我国近年来也愈加重视算法监管,2021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算法安全监管体系,规定了算法备案、算法监督检查、算法风险监测、算法安全评估等四项举措。其中,算法备案是算法安全监管的抓手和基石;算法监督检查和算法风险监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检查是现场监测,监测是线上检查;算法安全评估是出口,是算法安全监管的落脚点。险。例如,近年来国内外的大型跨国科技公司侵犯个人隐私、滥用数据、数据泄露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得更加严格的监管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数据安全不仅要以监管机构为主导,还需要社会、企业、群众等主体共同发挥作用,而大型跨国科技公司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由其开展的最佳实践或倡议行动都有助于建设更好的数据安全环境。因此,将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09跨国互联网巨头作为数据保护监管的重点对象,不仅有利于海量数据保护,而且在执法层面也更具有示范和预警效果。第二,数据出境活动成为重点监管情形。数据本地化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愈发凸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大型跨国企业或开展海外业务的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围绕“跨境数据传输”“数据本地化存储”“数据隐私保护”的当地法律规定。目前跨境数据流动治理及监管暂未形成全球性规制体系,但包含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已经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以我国 9 月 1 日起施行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为例,明确了数据出境的具体流程。一是事前评估,数据处理者在向境外提供数据前,应首先开展数据出境风险自评估。二是申报评估,符合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情形的,数据处理者应通过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向国家网信部门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三是开展评估,由国家网信部门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进行评估。围绕数据出境的监管,重点在于出境这一活动是否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个人或者组织合法权益带来风险。第三,安全审查成为关键领域数据安全强监管的重要举措。网络安全审查一般是针对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开展审查与监督。当前美国、中国等多个国家已设置审查制度,并且随着安全态势变化,审查范围也在进一步拓展。以美国为例,其网络安全审查涵盖外国投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供应链安全管理等。目前,全球网络安全审查更聚焦于关键领域及信息科技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将安全审查作为重要监管手段之一,以实现数据安全这一最终目的,但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和体系可能存在法条竞合或法条冲突,需要企业进行预先自审自查。第四,合规性评估与安全检查成为数据安全日常监督的举措。在日常监管工作中,除了网信办、工信部、各地通管局等部门围绕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情形定期对 App 开展技术检测,开展通报、批评、下架处理等执法活动。数据安全检查专项活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成为主要监管举措。2022 年,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等多省市已经开展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或车联网行业的网络与数据安全检查工作,重点聚焦企业的数据安全保护落实情况、个人信息和用户权益保护工作情况。数据安全合规评估作为检查的一部分,对于企业自查自改具有全面指导意义,同时既可以作为数据安全符合性成果报告,也可以作为直接向监管部门提供的企业履行数据安全合规评估工作的证明。第五,算法监管的未来趋势将从个人信息保护基本原则出发不断提高其数据的可溯源性和规则的可解释性。从各国的算法监管思路来看,个人信息保护要求下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公开透明和个人信息自主决定权与算法黑箱模式形成冲突,虽然技术中立,但是算法的设计和数据的筛选都掺杂的人为因素,如果没有中立的第三方进行算法治理和监管,容易导致算法歧视和舆论引导,对部分群体的权益造成影响。其中,数据的可溯源性,指数据的来源无瑕疵,对于个人信息的处理,需要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这就要求,算法的数据提供方需要在数据收集时充分告知个人信息主体关于数据收集的种类和应用目的,如果需要向第三方共享,还必须向其告知共享的第三方主体基本信息。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定义,将匿名化后的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10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11信息排除在外,这为隐私计算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窗口,即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方式实现数据的流通和利用将成为算法合规路径之一。规则的可解释性同样映射出个人信息主体权利的要求,由于法律对个人信息人格性权益的认可,个人信息主体参与到数据的权益配置链路中,算法的使用主体应当承担相应的披露义务,明确告知公众关于算法使用的基本逻辑,接受公众的监督,保障个人信息主体对算法使用的知情权。1 月 10 日3 月 10 日5 月 25 日7 月 21 日7 月 26 日8 月 24 日意大利的数据保护机构宣布对一面部识别公司违反欧盟法律的行为处以 2000 万欧元罚款。该公司从互联网上搜集自拍,积累了约100亿张脸的数据库,积累了约 100 亿张脸的数据库,为其出售给执法部门的身份匹配服务提供数据支持某社交平台因不当使用用户数据,达成 1.5 亿美元庭外协议。除罚款外,该平台还必须接受对其数据隐私计划的审计以及其他限制因存在 16 项违法事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某出行平台处人民币 80.26 亿元人民币罚款,对公司董事长、总裁各处人民币 100 万元人民币罚款 某公司对于日常经营活动采集到的驾校学员个人信息未采取去标识化和加密措施,系统存在未授权访问漏洞等严重数据安全隐患。广州警方依法处以警告并处罚款人民币 5 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某著名化妆品品牌就其侵犯消费者隐私一事达成和解协议,决定支付 120 万美元的罚款,并在隐私政策中披露其向第三方出售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事实,为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出售的退出机制某银行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罚款 1674 万元人民币个人信息保护法征信业务管理办法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美国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不正当采集、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非法处理用户的个人数据未经用户同意使用个人信息;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个人敏感信息;超范围获取用户权限,未告知用户个人信息处理目的等;存在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未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出售、非法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附:数据合规监管处罚典型案例(2022 年)时间案例简介适用法律风险点9 月 5 日9 月 14 日9 月 26 日10 月 13 日10 月 20 日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PIPC)对两大公司合计处以 1000 亿韩元(约合 7190 万美元)的罚款,这是该委员会对个性化广告数据收集的首次处罚,也是有史以来韩国因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而被处以的最高罚款金额某社交平台可能在没有适当的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处理了英国 13 岁以下儿童的数据。该公司还涉嫌没有以简洁、透明和容易理解的方式向其用户提供适当的信息,并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处理特殊类别的数据。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ICO)将对其罚款2700 万英镑某科技公司在处理政务类数据时违规操作,导致数据存在泄露风险。上海网信办对该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人民币五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某跨境电商平台在英国面临 8.89 亿英镑的诉讼,被控其滥用主导地位,操纵算法偏袒自身产品 因涉嫌不当处理青少年相关数据(如青少年用户的账户状态被默认设置为“公开”;平台收集青少年用户的电话号码或电子邮件地址数据),某社交平台将被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DPC)处以 4.05 亿欧元(约合 4.02 亿美元)罚款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韩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英国数据保护法案数据安全法英国垄断法不当处理未成年人数据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不正当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用于个性化在线广告和其他目的未经监护人同意处理未成年人信息;不正当处理个人敏感信息违规操作且未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安全,导致数据存在泄露风险算法垄断时间案例简介适用法律风险点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12在算法监管规则日渐明晰的背景下,隐私科技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但是市场应用还难以推广。除了因为技术本身不成熟、缺乏可靠的技术标准以及多方数据融合处理需求不明晰等技术和应用层面2.4 从算法监管看隐私科技的破局思路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当前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下,个人信息的概念外延不断扩大,法律除保护可用于直接识别自然人的信息外,算法应用中被加工的数据也受到同等法律保护,这类数据被称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13为与个人信息主体相关联的信息。无形中增加了数据应用的合规难度和算法的透明度要求。隐私计算作为隐私科技中的核心技术能力体现,为了实现在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据的可持续流通,其破局思路具体要从法律规则层面进行先行引导和规划:(1)提高数据的匿名化程度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将匿名化定义为“个人信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自然人且不能复原的过程”,并将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排除在个人信息之外,这为算法类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合规思路,即通过隐私计算实现数据的匿名化处理效果,在匿名化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但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泛在化,完全做到匿名化可能是个伪命题,典型的例子是搜索记录的重新识别,美国在线网站曾经公布 2000 多万条匿名化处理的用户搜索记录,有研究人员通过把其中多条记录联合分析后,很容易就识别出特定个人的姓名和身份。在当前法律和行业标准尚未界定匿名化实现方式和验证标准的前提下,隐私科技技术需要对匿名化数据的重识别行为做出约束,通过规则设计避免算法运行过程中的中间态数据被重新识别到特定个人。(2)增强算法规则可解释性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打破了“一物一权”式的传统物权体系下的主客体对应关系,这就导致算法的开发方和利用方需要向个人信息主体披露数据处理的逻辑,以达到合规的要求。隐私科技技术在实现匿名化信息处理的前提下无疑也增加了算法可解释性的难度。例如在多方安全计算中,由于数据供给方互相并不知道对方的数据特征和群体特征,用于算法训练的数据仅限于中间态计算结果,数据黑箱导致算法计算最终结果的可解释性变差,因此,即便是“心怀善意”的技术提供方,也会因为数据的不完全透明导致数据的虚假乃至错误应用。隐私科技如何实现算法的可解释性,降低算法偏差将成为合规必须攻破的难题。(3)遵循应用伦理先行原则由于算法与决策直接相关,从本质上来讲,算法是客观规律的数学表达和理性预测,但是算法的运算逻辑和数据输入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在隐私科技加持下的算法虽然一定程度提高了数据匿名化的程度,但是增加多个数据处理环节和应用主体,包括数据提供方、技术提供方和数据应用方,其中数据提供方可能涉及跨行业多个主体,这多方主体彼此之间难以对算法开发过程中的信息做到完全披露和理解,信息的不对称同样也会影响技术的中立性,从而导致计算偏差和算法歧视,算法不仅会将代码中固有的决策保存下来,还会在预测过程中不断固化歧视而创造出新的现实。因此隐私科技的推广必不可缺少中立第三方对数据源、算法模型的伦理审查,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融入社会学分析,加强算法的伦理审查,以促进隐私科技的向善发展。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14企业隐私保护及隐私科技应用现状调研03P-A-R-TPART 3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一直是企业关注的一大重点,企业开展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不仅是为了遵守全球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法规要求,也是为了增强客户体验。在这两大目标驱动下,不少企业将数据合规和隐私保护视作企业的生命线。在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一年有余,本报告再次发起调研,了解和分析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现状和趋势,包括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人员、组织、流程和技术等方面。本次调研涉及百家余家头部企业,覆盖金融、科技、媒体与通信、消费品、生命科学、制造业等行业。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15企业隐私保护及隐私科技应用现状调研1.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职能所属部门呈多元化 今年有更多的被调查企业(98%)具备了数据合规和隐私保护职能,而去年该数值为 89%。数据安全法第四章明确了企业应遵循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章规定了企业作为个人信息处理着的义务,基于此越来越多企业在内部设立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职能,推动企业内部履行合规义务。信息安全部门、法务部门和合规部门仍然是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调查结果3.1 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概况显示,48%的被调查企业信息安全部门需要担任部分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职能,39%的被调查企业合规部门和 38%的被调查企业法务部门也需要担任部分职能。企业在考虑将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职能安置到哪个部门时,可结合自身业务和组织架构进行设定,以更加符合和适应企业的需求。考虑到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学科交互性,48%的被调查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由多部门共同负责。图 2 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职能所属部门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16图 3 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职能模式 与去年相比,信息安全部门和法务部门的占比有所下降,而合规部门、信息科技部门和内控部门等占比轻微上升。这些转变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多学科性。除了常见的安全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一些企业信息科技部门担任部分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职能,可能是为了将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左移,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考虑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并且通过信息科技部门实施更多的隐私科技以支持内部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一些企业内控部门担任部分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职能,可能是为了在企业内部形成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第三道防线,检查企业内部设置了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控制并运行有效。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172.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直接汇报层级越来越高 首席信息官/IT 总监仍然是当前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的主要汇报对象,其次是企业高级管理层。根据调查统计,29%的被调查企业的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是向首席信息官/IT 总监进行汇报,与去年相比有轻微的下降趋势。22%的被调查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职能直接向企业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或企业法人)汇报,而去年仅有 9%的企业直接汇报到高级管理层,是去年的两倍有余。这些变化说明,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施行以及监管部门的一系列执法行动,越来越多企业将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视为企业高级管理层应重点关注的事项。个保法第六十六条明确“严重违法行为可处五千万元人民币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或者停业整顿、通报有关主管部门吊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者吊销营业执照”,违法违规事项不仅可能影响企业经营,也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图 4 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职能直接汇报工作的角色比例3.大部分企业已委任数据安全负责人和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 根据数据安全法第二十七条“重要数据的处理者应当明确数据安全负责人和管理机构”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十二条“处理个人信息达到国家网信部门规定数量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指定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满足法律规定情形的企业应设立数据安全负责人和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本次调研发现,大部分被调查企业已委任数据安全负责人(90%)和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88%)。然而具体如何设置数据安全负责人和个人信4.企业负责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的人员数量逐年提升,但仍存在人才缺口 去年企业负责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的人员数量“大于 20 人”“11-20 人”“6-10 人”的占比仅为 6%、2%、6%,而今年企业负责数据合规与息保护负责人在法律法规中并未明确规定。通过调研发现,被调查企业更多地选择CIO/IT总监(25%)、CISO(19%)、DPO(15%)担任数据安全负责人。而对于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被调查企业更多地选择由合规主管(18%)、CIO/IT总监(17%)、DPO(16%)担任。同时,部分企业选择由 CEO 担任数据安全负责人(7%)和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6%)。可见,目前数据安全负责人和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的任命未成定式,企业可根据自身组织架构以及业务与产品设立相应岗位,落实保护和监督责任。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18图 5 数据安全负责人和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的设立隐私保护工作的人员数量“大于 20 人”“11-20 人”“6-10 人”的占比相比去年均有所上升,为 15%、6%、12%,说明企业需要更多的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人员以满足监管和消费者对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日趋强烈的需求。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19 13%的企业没有全职人员负责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2022 年 9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牵头,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研究编制的 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2年版)正式发布,报告显示随着合规和业务安全需求的提升,网络安全领域人才仍然供不应求,其中数据安全相关人才尤为紧缺。对于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来说,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专业人员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人员问题也成为了部分企业无法满足实际的数据合规和隐私保护工作需求的原因之一。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人员数量随着企业营业额增加而增多。60%的“营业额大于 1000 亿元人民币”被调查企业,拥有 6 人及以上的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人员;而 83%的“营业额小于 100 亿元人民币”被调查企业,拥有 5 人及以下的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人员。图 6 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的人员数量图 7 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的人员数量分布图(单位:人民币)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205.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投入日趋满足实际需求 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投入一直是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通过对比,了解自身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投入是否与同等规模企业一致。调查发现,68%的被调查企业过去 12 个月在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投入大于 100 万元人民币。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投入随着营业额 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投入日趋满足实际需求。82%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公司在过去 12 个月内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方面的投入基本满足需求或超出需求,而去年仅为 52%的被调查企业这么认为。可见随着国内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压力增大,企业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加,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合规风险。的增加而增多。52%的“营业额 100 亿元人民币”被调查企业过去 12 个月在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投入小于 100 万元人民币;66%的“100 亿元人民币=营业额 1000 亿元人民币”被调查企业在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投入大于 500 万元人民币。图 8 过去 12 个月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投入分布图(单位:人民币)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21图 9 过去 12 个月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投入满足需求程度6.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成熟度逐步提升制度与流程是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性工作。大部分企业在启动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时,会从制度与流程建设着手,对内部管理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设立运营流程以保证数据处理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制度建设方面,已有 92%的被调查企业定义了相关方针政策以及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并且有 42%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公司已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制度执行情况和效果方面,大部分(81%)被调查企业对制度要求进行了落实执行,相比去年(74%)有所提升。今年,6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执行效果有待提升,而仅 1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公司有效执行和落实了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制度和流程,尽管如此,这一数值相对去年的 3%仍有很大提升。这些转变表明随着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工作的深化,企业对于制度和流程落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成熟度不断提升。图 10 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制度定义与执行情况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227.企业积极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工作 2022 年 9 月 1 日数据安全评估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以支持企业履行数据安全法第三十一条重要数据出境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三十八条个人信息出境相关义务。数据安全评估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办法施行前已经开展的数据出境活动,不符合办法规定的,应当本办法施行之日起 6 个月内完成整改。对此,适用该办法的企业,大部分(75%)被调查企业进行了积极响应,其中 42%的被调查企业处于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工作前期,即正在开展数据出境自评估,17%的被调查企业已完成子评估,16%的被调查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安全评估申报。由于国内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工作刚开始启动,企业在评估过程中存在许多挑战。在已经启动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工作的被调查企业,7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公司数据出境场景复杂,很难梳理清楚。另外,4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公司人员缺乏数据出境评估技能和知识,难以支持评估工作的开展;4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公司缺乏隐私技术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图 11 企业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工作的进度图 12 企业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工作面临的挑战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23针对这些挑战,短期可以借助内外部资源,对公司现有数据出境场景和风险进行梳理和评估。长期来说,可以从流程、技术和人员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企业在数据出境安全管理能力。流程方面,建立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机制,在开展业务时若涉及数据出境应进行内部申请和自评估,必要时还需进行外部申报。技术方面,一是借助“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和“数据流动监控”隐私科技解决方案掌握公司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的分布、流动、出境等情况,这与目前企业对数据合规与隐私技术解决方案迫切需求一致;二是通过“数据合规与隐私风险评估平台”将数据出境安排评估流程线上化,并将其嵌入业务活动设计阶段,形成关键控制卡点。人员方面,通过开展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职能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全员意识培训,增强人员数据出境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日渐成熟的同时,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也未曾放缓脚步。在日益增加的数据量和愈发复杂的业务场景下,技术手段成为企业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治理的必要手段。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隐私科技解决方案的实施,将先前的规划付诸实践。在去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有 57%参与调研的企业正在实施部分隐私科技解决方案,而到了今年,这个比例增长到了 65%以上,其中更是有 38%的参与调研的企业已经实施了部分隐私科技解决方案。评估能力和意识。随着 数据安全法 和 个人信息保护法 的施行,我国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监管不断增强。今年,除了数据出境需根据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的要求向网信办申报,汽车数据安全管理也需根据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的要求向网信办报送。另外,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进行自查自纠,并报送书面自查整改工作报告;各地通管局也发布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和数据安全检查的通知要求企业自查自纠并上报总结报告。相信未来,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企业自查整改上报、监管重点抽查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水平。3.2 企业隐私科技应用程度图 13 企业隐私科技解决方案实施程度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24针对常见的隐私科技解决方案,除隐私计算平台外,所调研的其余九类隐私科技解决方案的整体实施程度较高的(即实施中、部分已实施和已较完备实施的解决方案)企业占比均超过了 50%,其中排名前三的有:个人信息主体授权同意管理(66%)、个人信息主体权利响应管理(63%)、隐私事件响应(62%)、隐私风险与合规评估平台(62%)。另外,隐私计算平台(41%)和数据流动监控(52%)这两个在去年的调研中实施程度最低的隐私科技解数据资产管理是同时飘在甲方和乙方头上的一朵“乌云”。在去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需求最迫切的三类隐私科技解决方案是,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60%),数据流动监控(52%),数据去标识化、匿名化技术(38%);而在今年,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62%),数据流动监控(51%)仍然是企业最迫切的需求,但数据去标识化、匿名化技术仅排在 23%的企业最迫切决方案在今年仍然是最低,但其实施程度相较去年均有明显增长,其中,隐私计算平台从 29%增长到了 41%,数据流动监控从 33%增长到了 52%。综合来看,尽管各类隐私科技解决方案在企业中达到“已较完备实施”的程度仍然都不高(均未超过 18%),隐私科技在企业中的整体实施现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但经过了过去一年的实施后,隐私科技解决方案在企业中的整体实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图 14 企业隐私科技解决方案实施现状的“三甲”榜单之上。这与隐私科技解决方案实施现状的调研结果也是吻合的,在今年有 16%的企业实施了较完备的数据去标识化、匿名化技术,而去年仅有5%,企业通过一年的实施,已部分满足了需求。而相比去年,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和数据流动监控的实施程度、需求迫切程度均未明显改善,其中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的实施程度甚至有显著降低。这说明企业对数据隐私与安全愈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25发重视的同时,隐私科技市场仍未出现较好的帮助企业识别与监控“有什么数据”和“数据在哪里”等问题。同时我们发现,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与数据流动监控也是企业自开发率最低的两类技术,分别为 47%和 48%。这说明,隐私科技市场无法较好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企业也较难依赖自己的研发能力来解决数据资产管理的难题。2021 年已实施或在实施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的企业占比2021 年迫切需要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的企业占比2022 年已实施或在实施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的企业占比2022 年已实施或在实施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的企业占比2021 年已实施或在实施数据流动监控的企业占比2021 年迫切需要数据流动监控的企业占比2022 年已实施或在实施数据流动监控的企业占比2022 年已实施或在实施数据流动监控的企业占比图 15 企业隐私科技解决方案需求与实施现状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26隐私计算平台在金融与 TMT 行业中有着较大发展潜力。替代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成为企业最迫切需要的隐私科技解决方案的是隐私计算平台,有40%的企业表示迫切需要这类解决方案。在这些企业中,大部分企业来自金融业(占全部表示迫切需要隐私计算平台的企业的 28%)和 TMT行业(占全部表示迫切需要隐私计算平台的企业的8%)。无独有偶,隐私计算平台实施程度最高的两个行业(已较完备实施、已实施部分解决方案)同样是金融业(占全部隐私计算平台实施程度较高企业的 33%)与 TMT(占全部隐私计算平台实施程度较高企业的 22%)。可见,尽管金融业与 TMT 行业已经走在了隐私计算平台实施的前列,但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自研。在去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针对与已有系统环境存在紧耦合关系的解决方案,自开发比例会明显高于外采,包括个人信息主体同意授权管理(自开发率 70%)、个人信息主体权利管理(自开发率65%),数据去标识化、匿名化技术(自开发率63%);而对于技术门槛较高、管控规则需长期沉淀的解决方案,大部分企业选择购买成熟产品来进行实施。今年,企业自开发率进一步提高。除了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自开发率 47%)、数据流动监控(自开发率 48%)、数据和隐私合规检测工具(自开发率 44%)以及隐私风险与合规评估平台(自开发率 50%)以外,其余隐私科技解决方案的自开发率均超过了 60%,其中隐私事件响应的自开发率高达 75%。综合各项隐私科技解决方案,今年参与调研的企业的平均自开发率从去年的 47%提高到了 57%。在各行业中,研发能力较强的 TMT 行业各项隐私科技的自研比例均显著高于外采比例。此外,62%的企业认为隐私科技解决方案无法满足需求的原因是产品无法有效地与管理流程或 IT 环境整合,因此,高度定制化、高集成度也许是企业更多地选择自研方案的原因之一。图 16 企业已实施的隐私科技技术自研与外采情况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27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管理平台的实施程度提高,且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去年的调研显示,企业在隐私保护管理平台的功能实现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对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安全意识培训(93%)、数据/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92%)和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合规自评估(90%)等功能有较大的需求,但是大部分功能仍处于未实施的状态,各项功能平均实施率仅有 35%。在今年的调研中,需求最高的三个功能分别是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安全意识培训(92%)、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合规自评估(88%)和数据/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87%),而平均实施率提高至 47%,且每项功能的实施率均有所提高。图 17 有需求的企业对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管理平台所支撑功能的实施现状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28隐私计算平台的用途更加广泛,且各类隐私计算技术均有用武之地。在今年的调研中,有 52%的企业有了隐私计算技术的应用场景,远高于去年的比例(29%)。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隐私计算平台除了在控制企业风险的场景中发挥着作用,也真正做到了为业务赋能,让在严格的监管环境、越来越高的数据安全要求以及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难图 18 已实施的企业对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管理平台所支撑功能的实施现状以开展的业务安全有序进行。隐私计算平台最常用的三大场景分别是风险控制(61%)、联合营销(50%)与反欺诈(44%)。在企业所采用的的隐私计算平台中,各类技术均达到了一个可观的使用比例,其中使用比例最高的是让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多方安全计算(66%)与联邦学习(40%)。而在已实施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管理平台功能的企业中,功能能够满足需求或超出预期的情况也较高,所有已实施的功能需求满足率均达到了 70%。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29图 19 已实施的隐私计算平台所支撑业务场景图 20 已实施的隐私计算平台中隐私计算技术的采用情况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30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已应用到了新兴科技中。隐私计算技术在元宇宙、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调研结果,在已开展元宇宙项目的企业中,53%的企业正在元宇宙项目中或已在元宇宙项目中实施了隐私科技技术;在已开展工业互联网项目的企业中,32%的企业正在工业互联网项目中或已在工业互联网项目中实施了隐私科技技术;在已开展区块链项目的企业中,50%的企业正在区块链项目中或已在区块链项目中实施了隐私科技技术。图 21 隐私科技在新兴技术中的实施情况尽管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企业都在缩减预算,但很多企业仍然在为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持续投入。在去年的调研中,有 46%的参与调研的企业认为公司投入无法满足需求,但今年这个比例降低到了不足 18%,更有 4%的企业认为投入已经超出需求。然而,对于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持续投入并未完全体现在对隐私科技的投入上。在去年的调研中,61%的参与调研的企业表示将会在未来 12 个月内增加对隐私科技解决方案的预算 5%以上,但根3.3 企业隐私科技投资趋势据今年的调研结果,企业在过去 12 个月在隐私科技上的投入占比仍然不高,技术投入占公司数据合规与隐私技术方面投入超过 10%的企业由去年的 27%下降至今年的 22%。且在今年参与调研的企业中,表示会在未来 12 个月内增加 5%以上的隐私科技解决方案预算的仅占总数的 43%,而表示会降低此方面预算的企业由去年的 4%增加到了 8%,一半的企业表示对数据合规和隐私技术投入将保持平稳(预算变化 5%以内)。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31图 22 过去两年企业在隐私科技的投入意愿变化情况图 23 企业在隐私科技解决方案的投入意愿情况企业在具体到特定解决方案的投入时也更加谨慎了。在去年的调研中,除了零信任仅有 38%的企业愿意增加投入外,每一项隐私科技解决方案都有超过 40%的企业愿意增加投入,而在今年,除数据自动化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有 41%的企业愿意增大投入外,没有一项隐私科技解决方案这项数据超过 35%,而选择不投入、减少投入的企业的比例均有所增长。在停滞不前的隐私科技投入面前,仍有四分之一(24%)的被调查者认为未来 12 个月内对隐私科技的投入调整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隐私科技作为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基础能力之一,可以帮助企业更加高效、有效地控制合规风险,为业务保驾护航,因此企业仍需做好规划、合理分配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隐私科技解决方案。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323.4 企业对国内隐私科技市场的期望隐私科技投入的停滞原因可能有多种,如过去两年的前期实施让部分产品、方案已进入业务稳态,维护费用低于前期实施费用;企业更多的自研使成本分摊在了信息技术或数字化部门的其他业务预算中;今年新出台的法律要求使得企业花费了更多预算用于合规评估等非技术类工作上等等。但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内合规要求日渐成熟且明确,我国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法律提出了诸多相比欧洲、美国、然而,大部分参与调研的企业均认为目前国内隐私科技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仅有不到 10%的参与调研的企业认为国内隐私科技市场大部分技术已进入商业化模式或认为整个市场已经成熟,90%以上的企业认为市场仍不成熟,甚至有 22%的企业认新加坡等地独特的要求,我国的市场环境、业务场景和数字化程度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因此很多企业在期待更加贴合本地需求的国内隐私科技解决方案。根据调研,仅有 5%的参与调研的企业在未来 36个月内不会考虑国内的隐私科技解决方案,更是有24%的参与调研的企业表示会在未来 12 个月内考虑国内的隐私科技解决方案。图 24 企业对国内隐私科技解决方案的考虑意愿为所有技术均处于概念性阶段,无法有效落地。而在未来 36 个月内会考虑购买国内隐私科技解决方案的企业中,更是有 40%的企业认为目前国内隐私科技市场的技术均无法有效落地。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33图 25 企业对国内隐私科技市场成熟度的评价对比去年的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国内隐私科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但提高幅度有限。这些数据既说明目前隐私科技市场仍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更代表着企业对国内厂商的期待与长期看好。在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浪潮下,厂商应当进一步理解企业需求、加大研发力度,做好企业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守护者。3.5 企业实施隐私科技所面临的挑战在企业的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治理中,人员、流程与技术三者均不可或缺且紧密关联。实施隐私科技除了在技术上给企业带来挑战之外,同时也对企业的人员能力与意识、制度流程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去年的调研中,参与调研的企业表示实施隐私科技最大的挑战是产品无法有效地与现有管理流程或 IT 环境进行整合(84%),用户体验差、导致业务部门对产品的抵制使用(41%)和缺乏相应资质或技能的人员有效支撑运营(36%)。根据今年的调研结果,企业实施隐私科技解决方案的三大挑战分别是产品无法有效地与现有管理流程或 IT 环境进行整合(62%)、缺乏相应资质或技能的人员有效支撑运营(47%)和后期运维成本高、无法及时对产品、规则和流程进行更新(39%)。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34图 26 企业实施隐私科技面临的挑战产品无法有效地与现有管理流程或 IT 环境进行整合尽管产品无法有效地与现有管理流程或 IT 环境进行整合仍然是最大的挑战,但情况有所好转。这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方可进一步改善、解决。在市场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技术环境、业务场景的理解和加强对技术难关的攻克的同时,企业也需要进一步建设、优化相应的治理体系与技术架构,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缺乏相应资质或技能的人员有效支撑运营在企业内建设运营隐私科技解决方案,对人员的技术能力、法律理解和企业管理知识都有着较高要求,然而这样的人才目前十分稀缺,随着法律法规的发展,人才缺口问题也变得愈发突出,是全行业都亟待解决的挑战。后期运维成本高、无法及时对产品、规则和流程进行更新这个挑战其实是前两个挑战的综合体现,产品本身在实施过程中就没有很好地兼容企业现有治理体系和技术架构,那么在产品、监管环境、企业内部环境产生变化时,产品的扩展性很可能变成突出问题,企业需要花费额外的人力财力去进行维护、变更,甚至宣布项目失败;与此同时,运营人才的缺失更加加剧了运维的难度。挑战之外,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进步。今年的调研发现,隐私科技解决方案的用户体验同样得到了长足的改善,仅有 33%的参与调研的企业认为这是隐私科技解决方案无法满足需求的原因,这一项也跌出了无法满足需求的原因的前三名,同时产品性能问题也得到了改善,仅有 19%的企业认为产品具有性能瓶颈、无法有效支撑业务运营,而这项数据在去年高达 34%。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35产业发展洞察与典型实践04P-A-R-TPART 4目前,隐私科技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政务、医疗等重点行业,随着市场应用的增长,隐私科技产业发展迈入深度实践阶段。与此同时,由数据源、数据使用方和数据服务方构成的隐私计算生态,由安全厂商、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服务方构成的数据合规生态,成为隐私科技产业生态的核心支撑。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36产业发展洞察与典型实践隐私科技的产业及应用发展是各企业、机构充分践行国家数据战略,满足监管与数据共享的结果。由于隐私监管工作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越来越多的组织看到开始隐私工作的必要性。4.1 隐私科技产业发展图 27 2017-2022 年隐私技术供应商增长情况(IAPP)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37市场需求拉动下,全球隐私科技市场整体趋于稳固发展,我国则进入追赶型发展阶段。根据 IAPP年度隐私技术供应商报告(Privacy Tech Vendor Report),2022 年共计收录来自全球各地的隐私技术供应商为 364 家,对比 2021 年的 365 家在供应商数量上基本持平。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主要隐私科技供应商处于深耕行业、稳固发展阶段,该领域头部企业角逐趋于明朗。聚焦国内市场,隐私科技产业伴随一批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布、生效迎来快速发展期,既涌现了一批隐私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同时逐步孵化国内隐私科技领头企业,其中既包括传统网络安全企业借助原有安全基础,在数据安全方面加大投入,孵化新的产品及服务,也有较早入局的隐私科技企业在数据安全、数据合规或隐私计算等方向选择侧重点突破,提供更为成熟的服务体系和产品类型。国内隐私科技供应商处于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多元发展阶段,尚未涌现全球及中国头部企业。从产业分类来看,数据分类分级、数据流通监控、数据风险与隐私影响评估、数据与隐私综合治理是隐私科技产业的热门细分赛道。与此同时,随着安全产品、安全服务向集中式平台汇聚的趋势增强,市场上涌现了更多通用型数据安全与合规平台、隐私计算平台。平台型解决方案通过整合或替换单一功能的数据安全产品,成为支撑企业数据安全与合规常态化运营工作的重要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应用在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金融、互联网行业,以及拥有大量数据源和数据流通需求的医疗、政务等领域。从市场应用来看,隐私科技企业的进入市场实施阶段的产品比例逐年提升。以隐私计算相关技术和产品为例,根据隐私计算联盟统计,进入实施阶段的产品已由 2020 年的 38%上升至 2021 年的48%,且部分产品能够支持较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此外,隐私科技相关技术的开源生态逐步形成,这也进一步推动合规解决方案的落地与应用。在产业结构丰富、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隐私科技产业的投融资整体向好。2022 年上半年,我国隐私应用平台已经涌现千万级融资,隐私计算服务领域出现亿级融资,可以预估我国隐私科技产业在近 3 年将快速新增一批估值数亿到十亿级别的产品与服务提供商。随着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模式得到广泛运用,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和保护难度不断增大。运营商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数据安全方面,电信网和互联网数据安全通用要求(YDT 3802-2020)、基础电信企业数据分类分级方法(YDT 3813-2020)相继出台,针对基础电信企业数据分类分级提出了示例,并规范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共享、销毁等数据4.2 典型案例 1:运营商行业数据分类分级处理活动及其相关平台系统应遵循的原则和安全保护要求,同时,明确了对运营商数据安全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范建立等管理要求以及相关配套技术要求。2020 年省级基础电信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考核要点与评分标准要求包括运营商在内的相关行业按照2020 年电信和互联网企业数据安全合规性评估要点完成数据安全合规性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报告,并针对 2020 年内应组织落实的要点内容,及时进行风险问题整改。与此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 2020年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也对运营商行业数据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包括:持续深化行业数据安全专项治理、全面开展数据安全合规性评估、加强行业重要数据和新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加快推进数据安全制度标准建设、大力提升数据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强化社会监督与宣传培训。对于运营商来说,需要满足通信行业安全合规政策检测要求,提高自身数据安全防护能力,针对全行业有序实施数据安全治理建设。(1)运营商行业数据安全痛点大数据新技术带来客户信息安全挑战。众所周知,大数据平台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大数据平台组件设计之初存在高解耦性等,面对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应用、传输等环节均存在更大的风险和威胁。在运营商大数据安全管理层面,存在缺乏客户信息衡量标准,运营商的安全管控系统和安全管理职责不明确等风险,特别是在运营商大数据对外业务合作过程中,数据传输、使用的过程中留存等诸多的安全漏洞。在安全运营层面,也存在着供应链、业务设计、软件开发、权限管理、运维管理、合作方引入、系统退服等安全风险。数据信息的分类分级较难。数据信息包括客户的信息和企业业务数据信息。客户信息中又涵括了用户身份和鉴权信息、用户数据及服务内容信息、用户服务相关信息等三大类,而在这三类信息中,又包含了身份标识、基本资料、鉴权信息、使用数据、消费信息等诸多不同类型的数据。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落地中,运营商往往很难进行全量的识别,致使对这些客户信息进行管理时,无法进行全部监控,因而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运营商的业务数据信息中由于内部业务系统复杂,各区、省、市、县业务数据信息存在非常高的业务属性,对比客户信息更加繁杂,而且各业务系统的开发厂商也存在各自的专有标签,这些数据信息存在分散、数据量大、业务属性强,都导致数据分类分级难以推行实施,使敏感信息无法准确定位、定级发现,导致整体的数据信息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数据大集中导致风险集中爆发。随着近些年来,目标明确、精准打击的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行为带来越来越大的风险,电信行业受到了越来越多更加隐蔽、更加深度的威胁。目前大数据平台、云计算环境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新模式新场景下的数据安全防护手段和措施仍然欠缺,同时由于电信企业大数据环境存在宝贵的海量数据资产,因此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带来数据安全难题。(2)运营商行业客户信息保护为了使客户信息得到保护,电信运营商必须要加强对大数据环境下客户信息保护的要求工作,深入探索大数据安全,开展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规划,同步推进大数据安全防护手段建设,保障大数据环境下安全可管可控。在治理大数据客户信息安全的过程中,需要从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安全运营、安全技术、合规评测、服务支撑等层面,建立大数据客户信息安全管理总体方针,加强内部和第三方合作管理过程把控,强化数据安全运营和业务安全运营的过程要求,夯实对大数据平台系统的安全技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38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39术防护手段,定期开展大数据客户信息安全评估工作,强化大数据客户信息安全治理过程。推动数据分类分级对于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全面开展对客户敏感信息的识别和分类分级。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分类分级,实现业务系统的分级安全建设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大量的客户信息和业务信息中,有效地分析出敏感信息,并科学管理这些信息,打造出安全的数据流转环境。基 础 电 信 企 业 数 据 分 类 方 法:参 照 GB/T 10113-2003 中的线分类法为基础进行分类。按照业务属性或特征,将基础电信企业数据分为若干数据大类,然后按照大类内部的数据隶属逻辑关系,将每个大类的数据分为若干层级,每个层级分为若干子类,同一分支的同层级子类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不同层级子类之间构成隶属关系。图 28 基础电信企业数据分级方法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40在数据分类基础上,根据数据重要程度以及泄露后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程度对基础电信企业数据进行分级。确定数据分级对象、确定数据安全受到破坏时造成影响的客体、评定对影响客体的影响程度、确定数据分级对象的安全等级,以此为依据实施安全防护策略。增强数据安全管理大数据背景下,电信运营商客户信息常常受到数据安全的威胁,想要增强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必须要增强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建设。图 29 数据分级流程首先,需要继续加强传统网络安全手段的建设,通过数据梳理、数据库安全网关、数据库审计、数据脱敏、数据加密、DLP 防泄密等基础数据安全设备构筑防护能力。其次,针对大数据的特殊环境进行研究,解决虚拟化、大数据共享、非关系型数据库安全等新型问题,作为传统网络防御手段的有效补充。最后,需要遵循国家针对大数据下安全标准,制定适合本行业科学、合理的标准,为电信和互联网数据安全打下良好基础。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41聚焦医疗行业,某省健康导航平台是运营商省公司联合省卫健委共同打造的省级统一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平台汇集全省 800 多家医院的优质资源,提供预约挂号、排队叫号、报告查询、体检预约、在线药房等服务。目前累计注册用户超 1500 万,累计服务人次超 6000 万,在省内医疗行业形成巨大规模和影响力。面向如此庞大的用户,平台运营方一直在探索互联网运营方式,但传统的推荐营销手段因受数据量限制,效果欠佳。运营商省公司拥有海量用户的属性和行为数据,平台运营方却无法获取运营商数据,从而影响推荐算法的预测效果。因此,急需通过技术手段在保障双方数据隐私的情况下,4.3 典型案例 2: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可信医疗精确营销进行联合模型构建,提升推荐模型的准确性。(1)场景概述通过引入联邦学习技术,基于联邦学习模型架构,在保证数据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构建跨域建模能力,赋能健康导航业务场景下的精准推荐。联邦学习在多方本地化部署的基础上,服务端、客户端及协调方通过网络互联进行联合建模,实现数据不出库、不共享数据,有效解决数据孤岛问题。联合模型充分利用运营商省公司大数据优势和健康导航平台行业经验,建设健康导航平台 APP 用户弹窗问诊功能推荐,以提高 App 推荐的精准性。图 30 模型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42(2)技术框架联邦学习在多方本地化部署的基础上,服务端、客户端及协调方通过网络互联进行联合建模,实现数据不出库、不共享数据,有效解决数据孤岛问题,主要包括:数据准备、特征工程、加密对齐、模型训练、模型推理五个模块。(3)模型具体方案模型具体方案如下:训练逻辑:健康导航平台根据业务需求发起训练,然后经协调方和运营商做数据对齐,完成后开始与运营商交换参数并训练模型。具体步骤如下:图 31 技术框架图 32 具体方案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43(4)隐私科技价值该应用创新性地利用联邦学习分布式架构进行部署和建模,安全匹配、安全统计、安全模型等功能助力参与联合营销的各机构原始和明细数据不出库的前提下进行跨域数据驱动精准营销,同时保障机构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确保数据应用安全合规。数据经授权后方可进行安全计算,最小化利用,数据调用可追溯审计。基于多方安全计算等隐私保护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解决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协同计算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助力机构安全高效地完成联合营销等跨机构数据合作任务,驱动业务增长。基于联邦学习和数据加密,该应用实现了运营商及健康导航平台双方数据的“虚拟融合”,大幅提升了推荐模型的准确率,联邦学习模型效果相对自有数据模型效果提升 111%以上,实现问诊、体检等场景的精准推荐。同时打造“场景冷启动模块”“用户冷启动模块”解决对新增场景的用户群推荐,和新增用户的业务场景推荐等问题,有效提升就医用户满意度。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44未来展望05P-A-R-TPART 5隐私科技的产业发展是一个从理念构建到规模化应用的过程。由于这一概念少有研究且尚未形成公认定理,产业发展缺乏规范性引导,至今未形成集聚。然而,在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数据流通与共享、个人信息合理利用的全球性需求下,隐私科技产业正在步入快车道。隐私科技产业发展将以愈发成熟的隐私设计理念为基础,依托快速迭代的技术、产品及服务占据市场份额,通过开源形成广泛协作的生态圈,从而完成规模化行业应用,构建未来的数据智能网络。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2022)重点关注隐私科技产业的发展,根据近一年的洞察,对产业未来提出几点展望,对 2021 年的洞察结论予以补充。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45未来展望继网络即服务、网络安全即服务等商业市场蓬勃发展,数据合规即服务(Data compliance as a service)将成为未来重要商业模型之一,挖掘数字时代的新“蓝海”。伴随强监管下的安全检查、风险评估要求,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以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PIA)工具及相关服务逐步被市场认可与接受,成为数据合规即服务的突破口。未来,数据合规即服务应是覆盖企业数据处理全生命周期,判断隐私设计原则是综合多种技术、运行系统、工作流程、组织架构、基础设施的一种保护理念,包括将隐私内嵌到企业管理架构和业务场景,化被动合规为主动防御,将个人信息保护视为组织运行的默认前提等。鉴于所有的数据安全合规都并非简单5.1 市场:数据合规即服务衍生新的商业机会5.2 应用:隐私设计原则从理论转为企业实践 企业数据处理活动的合法合规程度及其对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可能造成的风险,并提供解决方案。隐私计算作为数据合规即服务的技术支撑能力之一,在数据流通和融合场景中,促进数据的“可用不可见”,进一步帮助企业挖掘数据价值。与此同时,隐私计算不是数据合规的“万全之策”,无法一揽子解决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问题,因此,更广泛意义的数据合规即服务将引领数据合规市场的百花齐放。的技术问题,其中不仅涉及数据与业务之间的场景关系、数据与人之间的处理关系,而且涉及法律法规、标准流程等合规合法问题。随着科技发展、企业隐私保护理念逐步拓展,将安全前置,将数据合规贯穿于数据安全生命周期成为数据合规与治理的重要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46思路。由此,隐私设计原则应运而生。目前部分企业及机构已经积极地推动隐私设计实践,与此同时,聚焦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隐私科技也融合了隐私设计理念。一方面,将个人信息保护理念嵌入 IT 系统,通过技术手段优化隐私计算、完善个人信息安全能力框架。另一方面,将个人信事件和合规驱动企业调整人才需求,根据Gartner 的数据,到 2025 年,50%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大型跨国公司将设置专职的数据安全负责人,具备本地法律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以满足中国市场相关的数据保护需求。人才市场的供需明显不对称将激发培训服务的增长,再加上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需“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数据安全法规定,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依照法律、大众对于数据安全的关注聚焦于安全性、技术成熟度、通用性和落地可实施性四个方面。诸如零信任、隐私计算等新型理念与技术将被引入数据合规领域,从技术落地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传统的数据安全解决思路增加创新力和完善性。未来,超大规模云提供商将进一步提供可信的执行环境,帮助越来越多上云企业在云环境获得安全性和隐私性的保障,隐私计算等新型理念与技术进一步从学术研究项目过渡到商业解决方案,被积极应用于金融、电子政务和医疗保健领域。与此同时,聚焦隐私科技中的关键技术,利益息安全与业务流程设计相结合,基于企业内部业务场景、业务流程,从技术能力、合规能力、运营能力、管理能力、流程制度等维度快速搭建内部个人信息安全壁垒,实现机器 人工的全流程隐私科技综合管理与运营方案。5.3 人才:数据合规及隐私保护人才缺口增长 5.4 标准:技术成熟度和通用性标准亟待制定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数据安全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外部人才引进和内部人员定期隐私保护相关培训成为企业完善数据安全能力、推动合规实践的必然举措。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将在数据安全合规人才引育方面增加支出,依托专业的培训服务,定期开展人才培训、意识教育以及相关资质认证。相关方需要合力制定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同态加密、差分隐私等技术应用标准,建立技术成熟度模型,进一步推动技术快速成熟与市场化。目前,已有相关隐私计算系列标准制定完成,如基于多方安全计算的数据流通产品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基于联邦学习的数据流通产品 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基于可信执行环境的数据计算平台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区块链辅助的隐私计算技术工具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后续技术安全性的标准还将进一步统一和规范;技术成熟度需要加强计算效率和性能的重视;通用性则涉及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47不同业务场景之间,相关技术是否通用。这些都是隐私科技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持续性推动隐私计算技术成熟度和通用性的标准化,才为数据合规流通夯实技术基础,加快隐私科技产品市场化阶段的可复制性。开源是驱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发展及生态建设的重要模式,而在隐私科技的“商业化蓝图”中,开源生态也是“标配项”之一。目前,基础软件市场的开源模式已经基本成熟,新兴技术在技术萌芽期、发展期及市场完全成熟后这三个阶段往往也会迎来一波开源项目的数量增长。尤其在技术发展期,开源不仅降低研发成本,而且社区协作的框架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和“打补丁”。基于此,隐私计算的发展路径将与技术开源休随着个人信息安全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增长,大型企业面临业务场景复杂、数据类型多样、数据流通频繁跨域/跨境企业自身安全能力有限等挑战,无法独立完成全覆盖的个人信息安全及合规工作。因此,企业将寻求第三方的安全能力支撑。隐私合规服务供应商或成企业重要解决方案。未来,随着隐私科技的应用真正成熟化,安全产品与服务供应商将考虑到市场接受程度、技术市场化、产品可复制等问题。相关供应商将以软件销售和服务为主,基于行业与用户场景的特定,提供5.5 技术:开源驱动行业创新发展与生态建设 5.6 产业:规模化应用构建数据智能网络生态戚与共。2022 年,国内首个国际化自主可控隐私计算开源社区开放群岛(Open Islands)开源社区成立,开源隐私计算框架“隐语”、因果学习开源项目YLearn、隐私计算开源平台Primihub等项目频出,开源之风盛起。除了头部互联网企业拥抱开源,中小型科技公司等新锐力量也在席卷隐私科技,通过开源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和研究人员加入资源共建,推动隐私计算性能提升、场景适配,为隐私科技的商业蓝图构建技术生态。个性化与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并且注重低代码/零代码开发、轻量化部署,从而快速拓展隐私科技市场。同时,隐私计算并不会局限于一个技术模块或 IT 系统,更多安全服务提供商将选择把隐私计算能力平台化,融合多个功能,形成个人信息管理或运营平台,为企业提供工具化、整体性的个人信息安全能力。而当隐私科技的行业应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将构建一个庞大的数据智能网络生态,降低个人信息合规成本,创造更多的业务发展可能性。1)数据发现、分级分类与标识定义:通过自动化的数据扫描和策略识别的方式定位数据、分级分类数据,以进一步实现分级保护。在数据发现过程中基于正则表达式、关键字、UDF等模式或者机器智能学习模式,自动将库、表中的数据进行识别和分级分类,并可视化分级分类结果。基于分级分类结果对字段或表级别打标签。2)数据去标识化、匿名化工具 数据去标识化工具在个体基础上,采用技术手段如假名、哈希、加密等替代对个人信息的标识,保留了个体的颗粒度,使其在不借助额外信息的情况下,无法识别或者关联个人信息主体。数据匿名化工具通过对数据进行随机映射、统一泛化等操作,使其发布的数据无法关联到任何具体个体。3)数据映射采用手动或自动的方式帮助企业确定整体数据流,识别企业处理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来源和去向,存储、传输或处理数据的系统或流程。4)个人信息授权管理帮助企业收集、跟踪、展示和管理用户的个人注:相关定义参考 GB/T 35273-2020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IAPP常见隐私科技解决方案类型信息授权同意,保证数据在不同阶段的处理活动均给予“告知-同意”的原则。5)数据主体权利管理帮助企业为个人行使数据权利提供更便捷的方式,包括响应个人关于行使访问权、更正权、可移植权和删除权等权利的请求。6)数据流动监控通过技术来实现对数据真实流转情况的可视以保证数据资产分布及访问行为态势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可控性,并通过对数据流转路径和敏感数据访问行为的分析,预测数据资产可能面临的泄露风险、丢失和滥用。7)隐私事件响应提供符合法律要求的合规应急事件自动化处理,包括向相关方提供隐私事情详情和需履行的事件通知义务,帮助企业应对法律风险。8)隐私风险与合规评估平台帮助企业基于线上流程和评估模板开展隐私影响评估、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第三方合规评估、风险隐患定位等评估工作,高效规模化完成需要电子附录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48APPENDIX1)差分隐私差分隐私是密码学中的一种手段,当从统计数据库进行查询时,提供了一种最大化数据查询的准确性,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识别其记录的机会。它可以通过对数据引入随机性,添加噪声,从而防止数据被推测。差分隐私能够做到在利用数据来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抵抗外部攻击和实现隐私保护。在差分隐私技术的实践中,实现差分隐私保护的机制通常包括拉普拉斯机制和指数机制。拉普拉斯机制实现了对数值型结果的保护,指数机制则是实现对离散型结果的保护。如今,差分隐私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的业务场景中,比如医疗行业用于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的保护、医疗传感器如可穿戴设备的地理位置信息的保护等。2)同态加密同态加密是一种特殊的密码学技术,它可以通过对加密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密文计算结果,后对其 进行解密得到与原数据计算结果相同的结果。同主流隐私计算技术表格、数据输入和报告的任务,为企业提供合规性证明的平台。9)数据和隐私合规检测工具针对网页、安卓 App、iOS App、小程序、IoT设备等进行自动化隐私合规检测的工具,以确保企业的网页 cookie、APP、小程序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10)隐私计算平台基于一种或多种隐私计算技术,如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隐私求交、可信执行环境、差分隐私等技术,在保证数据提供方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实现数据在流通与融合过程中“可用不可见”的数据处理平台。态加密能够真正做到数据的“可算不可见”,在得到正确 结果的同时保证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实践中,同态加密根据加密方式可以分为部分同态加密和全同态加密。部分同态加密是指仅支持对密文进行部分的计算,全同态加密是指对密文进行任意的计算。近几年,同态加密的应用场景较广泛,在云计算、区块链和物联网中都存在同态加密的运用。如在云计算场景下,通过同态加密实现数据的流通,保证数据在流通的全过程中是密文的形式,确保数据安全。又如在区块链场景下,同态加密帮助实现了链上数据的保密性。同态加密的运用为数据的流通提供了安全保障,因此它已逐渐渗透到了医疗、金融、法律业等高度监管的行业。3)联邦学习联邦学习是隐私计算中最常见的一项技术,它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通过中央服务器来实现对加密数据的流通与处理,最后完成多方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49分布的机器学习框架。联邦学习能够在确保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多方共同参与完成联合建模。在整个过程中,既保证了数据安全,又实现共同学习的目标,协助企业解决数据孤岛、数据不可用、数据泄露等问题。实践中主要运用在企业风控评定、安全防控检测、医疗诊断等方面。联邦学习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参与方之间的样本分布,分为横向联邦学习、纵向联邦学习和联邦迁移学习,不同的分类在实践中对应解决了不同类型的问题。横向联邦学习适用于参与方特征相同,但是样本重叠较少的情景。横向联邦学习主要通过增加样本数量,达到了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的目的。纵向联邦学习则适用于参与方样本相同,但是特征重叠较少的情景。纵向联邦学习主要通过丰富样本来优化学习模型。联邦迁移学习适用于参与方特征和样本重叠度都较低的情景,是对横向联邦学习和纵向联邦学习的补充。4)隐私集合求交隐私集合求交指的是,在保证互相之间不透露原始数据集的情况下,求得多方数据集之间的交集。隐私集合求交的用途十分广泛,如广告效果追踪、多方安全计算等。在前面联邦学习的介绍中,纵向联邦学习需要较高的参与方样本重合度,那么如何才能在不向其他联邦学习参与方透露自己有哪些数据的情况下仍能找出重合的数据样本呢?答案便是隐私集合求交。隐私集合求交有多种实现手段,如将数据进行哈希处理后进行求交,便可以迅速找到交集,并使得对方无法获得原始数据;当然,哈希仅仅是比较简单的手段,且安全性不佳。目前,常见的隐私集合求交方法包括不经意传输、基于密钥的方案、基于混淆电路的方案等,不同方案在安全性、计算成本、通信成本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优劣势。5)多方安全计算多方安全计算是指,各参与方在互不信任的场景下,共同计算一个联合函数,并保证参与方仅能获得自己的计算结果,不泄露其他任何信息。它既能够确保数据的保密性,还能够确保各参与方都收到原有计算函数的正确结果。多方安全计算主要可以分为混淆电路和秘密分享。混淆电路能够在保证不泄露参与方数据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并且指定计算结果的所属者。秘密分享是通过拆分秘密信息,来实现数据安全,防止信息被丢失、破坏和篡改。近几年,多方安全计算陆续开始也应用到各类行业,其中混淆电路通常用于各类计算,而秘密分享在身份认证、密钥管理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6)零知识证明零知识证明同样是一种特殊的密码学技术。一般来说,若需证明一个事实,如自己的身份、对某权益的所有权,验证者需与证明者掌握同样的信息才可进行验证,如口令、证书;但利用零知识证明技术,证明者能够在让验证者掌握任何被验证的具体信息的情况下,验证者仍可以进行有效的验证。“色盲游戏”是一个经典的零知识证明的例子:假设你有红绿两个小球,两个小球除了颜色之外完全相同,但你的朋友是红绿色盲,无法区分两个小球,那么为了证明这两个小球颜色的确是不同的,你的朋友双手各持一个小球并将手藏在身后,然后随机交换双手的球并询问你双手的球是否交换过,那么由于你每次都能答对,你的朋友最终相信了这两个球的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50颜色的确是不同的,尽管他最终也无法知道两个球分别是什么颜色。目前,零知识证明被较多用于加密货币中,用于保护交易中的隐私,确保匿名支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在区块链上验证交易。主流协议包括 zk-SNARK,zk-STARK 等。但除了加密货币中的匿名支付之外,零知识证明的特性使其能够用于更加广泛的场景,包括:资产管理:如在 NFT、元宇宙的应用中,同过零知识证明在不泄露具体资产信息的情况下证明自己对资产的所有权;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在不泄露申请人的具体身份信息、口令的情况下,进行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合规证明:在不泄露合规详情的情况下,如纳税记录,证明自己对法律法规的遵从情况。7)合成数据顾名思义,合成数据即通过计算机来生成的“假”数据,而不是从客观世界收集到的可以反应真实事件、环境、人物的数据。在很多数据使用场景中,受限于数据获取的困难、成本的限制以及隐私合规的要求,真实数据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如在模拟自动驾驶路况时,通过合成数据模拟出大量现实中较难出现的极端工况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时,通1 TrustArc,2022 Global Privacy Benchmarks Report2 IBV,Prosper in Cyber Economy3 欧盟委员会,Working Programme 2023,COM(2022)4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2 年版)过合成数据模拟出样本不足的数据集;在涉及个人信息相关的研发、测试中,通过合成数据模拟出符合业务需求的个人信息,从而避免使用真实的个人信息;8)可信执行环境可信执行环境,即在中央处理器内预制特定、隔离的安全区域,有着独立的硬件资源和软件程序,在该区域内加载的程序和指令均以既定的形式运行,除授权信道外,可信执行环境中的信息无法被外部访问,且在可信执行环境内部中的可信应用也是相互隔离的。通过这种机制,有效地保护了可信执行环境中数据及可信应用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除了保护交易、内容保护等安全使用场景外,可信执行环境在联邦学习中也有其用武之地。在联邦学习中,为了保护聚合各方模型数据的参数服务器的数据安全,通常会采用同态加密等密码学手段进行保护,但同时也带来了极高的运算成本,降低了联邦学习的效率,而在可信执行环境中进行参数聚合,则可以较好地平衡安全与效率。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51文末引用全球数据合规与隐私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52建设更美好的商业世界安永的宗旨是建设更美好的商业世界。我们致力帮助客户、员工及社会各界创造长期价值,同时在资本市场建立信任。在数据及科技赋能下,安永的多元化团队通过鉴证服务,于 150 多个国家及地区构建信任,并协助企业成长、转型和运营。在审计、咨询、法律、战略、税务与交易的专业服务领域,安永团队对当前最复杂迫切的挑战,提出更好的问题,从而发掘创新的解决方案。安永是指 Ernst&Young Global Limited 的全球组织,加盟该全球组织的各成员机构均为独立的法律实体,各成员机构可单独简称为“安永”。Ernst&Young Global Limited 是注册于英国的一家保证(责任)有限公司,不对外提供任何服务,不拥有其成员机构的任何股权或控制权,亦不担任任何成员机构的总部。请登录 。2023 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APAC no.03016273ED None本材料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编制,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Data Compliance and Privac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53上海赛博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赛博研究院)是在上海市经信委和上海市社团局共同指导下的民办非企业,是国内从事数字经济、网络安全、数据合规的专业智库。赛博研究院秉持专业、诚信、创新、合作的精神,已经为各级党政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包括战略规划、合规咨询、人员培训、技术平台等综合服务,并是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上海分中心等监管部门的专业支撑单位,积极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网络强国建设。成立至今,赛博研究院已发布全球数据跨境流动政策与中国战略人工智能赋能网络空间安全:模式与实践数据安全治理白皮书云平台安全责任与治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趋势与安全挑战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风险与治理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内容治理的机遇与挑战等数十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报告。关注赛博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获取最新资讯。Shanghai Institute of Cyberspace Security Industry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82)22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83)2023-02-24 58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84)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85)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86)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87)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88)5星级

  • 物联云仓: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物流地产分析报告(30页).pdf

    第四季度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2022年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在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指导下,物联云仓季度中国通用仓储市场动态报告已连续发布十一期。报告通过对物联云仓实时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反映我国季度仓储用地交易情况、主要城市群的仓储设施平均租金水平和空置情况,体现高标仓市场的供需动态变化,总结市场发展规律,预测市场发展趋势,为了解仓储市场发展情况、合理投资提供参考依据。概 况社会消费品零售额:Q4为11.9万亿元,环比上升8.7%全国网上零售额:Q4为4.2万亿元,环比上升27.7%仓储需求:需求主力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需求面积最大土地交易:重点物流城市仓储土地成交共74宗,成交面积达5148.2亩仓库新增供应:新增供应面积469万城市群租金(元/月)空置率成渝24.64 15.05%京津冀36.76 29.86%长江中游23.73 23.04%长三角36.94 20.09%珠三角42.18 13.58%2/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01 行业政策及关键事件02市场需求及供给03物流地产市场分析目 录contents说明: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国家及各地统计局、物联云仓平台内部数据。文中的一切资料及数据,可能存在滞后性,仅供参考,具体以实时数据为准。3/3001行业政策及大事件行业政策大事件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交通运输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要点指南提出,到2025年,聚焦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系统平台、电子单证、数据交互与共享、运行服务与管理等领域,完成重点标准制修订30项以上,系统构建交通运输领域智慧物流标准体系框架,指导下一步标准制修订工作。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发布要点10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发布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到目前,累计4批共95个国家物流枢纽和2批共41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入列。“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点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物流体系。五大目标,一是物流创新发展能力和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物流服务质量效率明显提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三是“通道 枢纽 网络”运行体系基本形成;四是安全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五是现代物流发展制度环境更加完善。四季度重要物流政策包含冷链物流、标准建设、发展规划030201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整理5/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物流相关大事件12月26日,嘉实京东仓储基础设施REIT正式获得证监会发行批文,市场迎来首只民企仓储物流公募REIT,也是市场上首单由民营500强企业作为原始权益人正式申报的仓储物流类公募REIT。11月,国家邮政局发布快递服务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中将投递方式进行细化,包括上门投递、投递至智能收投服务终端、投递至快递服务站以及其他方式。快递“新国标”征求意见稿出炉综合电商与直播电商走向分化湖北鄂州花湖机场成功开通鄂州至深圳全货运航线。鄂州花湖机场定位为货运枢纽、客运支线、公共平台、货航基地。未来顺丰将以花湖机场为核心枢纽,与其在北京、深圳、杭州和成都的区域性机场构建“1 4”模式,时效全面提升。我国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正式开通货运航线11月有关“供销社重出江湖”“重启供销社”的话题登上热搜榜,供销社重点围绕农业生产端、城乡居民消费端、电子商务发力,或将为农产品供应链相关领域带来发展契机。供销社“重出江湖”12月,达达、顺丰同城、闪送相继宣布与抖音生活服务达成合作在即时配送物流的支持下,未来“即看、即点、即达”的新生意模式将会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激发即时配送行业潜力。达达、顺丰同城、闪送相继与抖音生活服务达成合作首只民企仓储物流公募REIT发行从双11的表现当中可看出,综合电商和直播电商走向两极分化,综合电商增速趋缓,而直播电商增长亮眼,双 11 全 网 交 易 额11,154 亿 元,同 比 13.7%,其中综合电商实现GMV 9,340亿元,同比 2.9%,直 播 电 商 实 现GMV1,814亿元,同比 146.1%。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整理6/3002市场需求及供给需求端供给端3.1 需求端分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网上零售额仓储需求情况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近12万亿元,环比上升8.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2年Q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9万亿元,环比上升8.7%,同比下降2.7%。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万亿元,与2021年基本持平。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整理绘制6.7%-3.5%-11.1%-6.7%3.1%2.7%5.4%2.5%-0.5%-5.9%-1.8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1-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2022年月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四季度总额11.9万亿元9/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网上零售额4.2万亿元,环比上升27.7%网上零售额:2022年Q4全国网上零售额为4.2万亿元,环比上升27.7%,同比上升7.6%。2022年全年网上零售额为13.79万亿元,同比上升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整理绘制19558 10562 8572 10912 13403 10217 11071 11589 13658 15043 13268 11.2%0.5%-10.2%2.9%4.0%2.4%9.4%8.9.8%0.4%9.3000100001500020000250001-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国网上零售额(亿元)同比(%)2022年季度网上零售额四季度总额4.2万亿元10/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仓储需求情况:1000以下仓储租赁需求最旺盛52.13.60%8.69%4.62%2.22%5.91%1.11%0.18%1.29%2.96%6.28%0.00.00 .000.00.00P.00.00%0-9991000-19992000-29993000-39994000-49995000-59996000-69997000-79998000-89999000-10000100003.51.80%7.39%1.29%仓库代管仓库租赁仓配一体厂房租赁2022年四季度全国通用仓储市场租赁需求条数占比2022年四季度全国通用仓储市场租赁需求类型占比2022年四季度,按仓库规模划分,仓储市场中0-999仓库租赁需求相对较多,占比约52.13%;7,000-7,999租赁需求相对较少,占比约0.18。按需求功能划分,仓储市场以租赁为主,占87.80;其次为仓配一体服务,占7.39。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11/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仓储需求热度:需求主力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省仓储租赁需求尤为旺盛0-5万5-10万10-15万15-20万20万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云南省河北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辽宁省安徽省贵州省福建省山东省湖北省吉林省江西省河南省陕西省湖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台湾省注:灰色区域需求暂未收录2022年四季度全国通用仓储市场租赁需求区域分布从需求地区分布来看,四季度需求面积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按照省市分布来看,广东省需求旺盛,需求面积超20万,占总需求的11.52;其次为浙江省、江苏省,需求面积均为17万左右,占比分别为9.80、9.43。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12/303.2 供给端分析土地交易仓库新增供应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土地交易:重点物流城市仓储土地成交共74宗,成交面积达5148.2亩789.1 522.3 434.3 421.2 310.7 303.9 253.7 253.5 199.7 195.9 174.9 150.1 149.2 121.5 101.5 101.5 100.3 98.4 98.0 72.9 72.9 57.5 52.2 48.2 26.5 20.1 18.0 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城市面积(亩)成交价(万元)使用年限竞得人天津市272.1 6,047 50天津天食小站稻粮食储备有限公司重庆市245.3 9,813 50重庆豪江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南昌市234.4 8,296 50南昌综保深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市204.7 16,376 50重庆市梁平区丰瑞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南昌市200.0 56 5南昌向塘铁路口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太原市199.7 7,380 50太原圆汇物流有限公司济南市177.1 6,050 50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长沙市174.9 6,670 50长沙市望城区垠工土地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168.1 5,885 50天津建成基田物流有限公司无锡市166.9 10,012 50贝岭(江阴)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东北地区2%东部地区54%西部地区21%中部地区23 22年四季度仓储用地交易情况收录及成交面积前十分析据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收录数据显示,四季度,重点物流城市仓储土地成交共74宗,成交面积达5148.2亩,涉及金额为19.16亿元。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面积占比54,其次为中部地区,面积占比为23;从城市分布来看,重庆市(789.1亩)、天津市(522.3亩)、南昌市(434.3亩)仓储用地成交排名前三。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注:此处仅包含32个重点物流城市仓储用地成交数据,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广州、东莞、佛山、嘉兴、杭州、宁波、南京、无锡、苏州、合肥、南昌、太原、武汉、长沙、郑州,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14/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仓库新增供应:新增供应面积达469万93.0 52.8 34.8 33.8 25.0 21.1 19.4 15.3 12.4 12.0 12.0 11.6 11.5 10.5 10.1 9.9 8.3 7.4 7.4 6.2 6.2 6.2 5.6 5.5 4.9 4.2 3.6 3.5 2.7 2.5 2.4 2.2 2.1 1.5 1.4 0.020.040.060.080.0100.0120.010月11月12月东部地区84%西部地区14%中部地区2 22年四季度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大数据平台新增供应收录分析据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大数据平台显示,四季度新增建成项目56起,供应面积达469.0万,环比上涨40.0。从时间分布看,主要集中在12月,占比44.13。从地区分布看,新增供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次为中部地区。从城市分布看,新增供应TOP3城市包括上海市(93.0万)、廊坊市(52.8万)、天津市(34.8万)。季度供应(万)环比变化Q3354.28.7Q4469.040.0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15/3003物流地产市场分析重点城市群高标仓市场分析重点城市高标仓租金重点城市高标仓市场展望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仓储市场概览:珠三角城市群高标仓平均租金高于其他城市群,且有上升趋势2022年四季度重点城市群仓储市场表现情况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珠三角城市群中,高标仓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东莞,三地高标库存量均超过300万;四季度东莞市沙田镇新增一大型仓库,空置率较上季度有所上升;长三角城市群中,高标仓主要集中在上海及苏州,四季度上海新增供应超90万,空置率上升6%,苏州新增供应超30万,空置率上升7%。城市群2022Q3租金(元/月)2022Q3空置率2022Q4租金(元/月)2022Q4空置率空置率变化租金变化成渝城市群24.6715.86$.6415.05%-0.81%-0.12%京津冀城市群36.9931.636.7629.86%-1.77%-0.62%长江中游城市群24.2924.35#.7323.04%-1.31%-2.31%长三角城市群36.7216.486.9420.09%3.61%0.60%珠三角城市群41.3811.83B.1813.58%1.75%1.94/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仓储市场-重点城市群市场情况概览京津冀城市群:天津市、廊坊市、北京市、石家庄市、唐山市、保定市、张家口市、衡水市、邯郸市长三角城市群:苏州市、上海市、嘉兴市、杭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合肥市、宁波市、绍兴市、南通市、淮安市、芜湖市、湖州市、金华市、徐州市、温州市、常州市、台州市、镇江市、扬州市、六安市、滁州市、衢州市、丽水市、马鞍山市、盐城市、舟山市、淮北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鄂州市、孝感市、九江市、湘潭市、襄阳市、黄石市、黄冈市、株洲市、抚州市、荆门市、荆州市成渝城市群:重庆市、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绵阳市、南充市、内江市珠三角城市群:东莞市、佛山市、广州市、肇庆市、惠州市、中山市、深圳市、江门市注:此处仅包含物联云仓平台各城市群收录城市,非各城市群所有城市。S:4,827.9 V:20.09%¥:36.94 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河北省重庆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2022年四季度重点城市群仓储市场情况概览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S 1,371.3 V:15.05%¥:24.64S:1,106.7 V:23.04%¥:23.73 S:1,501.1 V:29.86%¥:36.76 S:1,270.4 V:13.58%¥:42.18 S=总存量(万)V=平均空置率¥=平均租金(元/月)现有存量2022Q4新增供应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18/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成都市重庆市眉山市德阳市南充市泸州市内江市绵阳市01020300%5 %05%成渝城市群:租金较上季度基本持平,空置率小幅下降2022年四季度成渝城市群仓储市场总面积与新增供应情况2022年四季度成渝城市群仓储市场租金与空置率情况(元/月)成渝平均租金:24.64元/月成渝空置率:15.051,371.3 19.2 总面积新增供应2022年四季度,成渝城市群总面积为1371.3万,占全国总面积的10.32;新增供应为19.2万,占全国新增供应的4.09。成渝城市群高标仓平均租金为24.64元/月,除了成都超出平均租金水平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平均租金线。成都市高标仓租金最高,为25.99元/月;德阳市高标仓租金最低,为17.50元/月。成渝城市群高标仓空置率为15.05,眉山、内江、重庆、绵阳高标仓空置率均超过空置率平均线,南充、成都、德阳、泸州均低于空置率平均线。租金方面空置率方面供应方面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4.6724.6415.86.05%0 01015202530Q3Q4租金空置率2022年四季度成渝城市群仓储市场租金及空置率情况单位:万19/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天津市廊坊市北京市石家庄市唐山市保定市张家口市衡水市邯郸市0102030405060700 0Pp0%京津冀城市群:租金较上季度小幅下降,廊坊、邯郸空置率处于高位2022年四季度京津冀城市群仓储市场租金与空置率情况(元/月)京津冀平均租金:36.76元/月京津冀空置率:29.862022年四季度,京津冀城市群总面积为1,501.1万,占全国总面积的11.30;新增供应为122.5万,占全国新增供应的26.12。京津冀城市群高标仓平均租金为36.76元/月,除北京超出平均租金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平均租金线。北京市高标仓租金最高,为65.19元/月;邯郸高标仓租金最低,为18.00元/月。京津冀城市群高标仓空置率为29.86,廊坊、邯郸高标仓空置率均超过空置率平均线,天津、唐山、保定、张家口、北京、石家庄、衡水均低于空置率平均线。租金方面空置率方面供应方面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2年四季度京津冀城市群仓储市场总面积与新增供应情况1,501.1 122.5 总面积新增供应36.9936.7631.63).86%0 010152025303540Q3Q4租金空置率2022年四季度京津冀城市群仓储市场租金及空置率情况单位:万20/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鄂州市孝感市九江市湘潭市襄阳市黄石市黄冈市株洲市抚州市荆门市荆州市01020300 0Pp0%长江中游城市群:租金较上季度小幅下降,黄石、黄冈租金较低2022年四季度长江中游城市群仓储市场租金与空置率情况(元/月)长江中游平均租金:23.73元/月长江中游空置率:23.042022年四季度,长江中游城市群总面积为1.106.7万,占全国总面积的8.33;本季度暂无新增供应。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标仓平均租金为23.73元/月,其中长沙、荆门、武汉、南昌高于租金平均线。长沙高标仓租金最高,为26.38元/月;黄石、黄冈高标仓租金最低,均为12.00元/月。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标仓空置率为23.04,株洲、湘潭、黄冈、武汉、南昌、孝感高标仓空置率均超过空置率平均线,荆州、九江、抚州、鄂州、黄石、襄阳、荆门、长沙均低于空置率平均线。租金方面空置率方面供应方面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2年四季度长江中游城市群仓储市场总面积与新增供应情况1,106.7 0.0 总面积新增供应24.2923.7324.35#.04%0 01015202530Q3Q4租金空置率2022年四季度长江中游城市群仓储市场租金及空置率情况单位:万21/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苏州市上海市嘉兴市杭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合肥市宁波市绍兴市南通市淮安市芜湖市湖州市金华市徐州市温州市常州市台州市镇江市扬州市六安市滁州市衢州市丽水市马鞍山市盐城市舟山市淮北市01020304050600 0Pp0%长三角城市群:租金较上季度小幅上涨,上海、温州、苏州、杭州租金高于平均线2022年四季度长三角城市群仓储市场租金与空置率情况(元/月)长三角平均租金:36.94元/月长三角空置率:20.092022年四季度,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为4,827.9万,占全国总面积的36.34;新增供应为202.9万,占全国新增供应的43.26。长三角城市群高标仓平均租金为36.94元/月,上海、温州、苏州、杭州高于租金平均线。上海高标仓租金最高,为50.33元/月;舟山、六安高标仓租金最低,均为15.00元/月。长三角城市群高标仓空置率为20.09,台州、衢州、滁州高标仓空置率较高,均高于55;无锡、常州、淮北空置率较低,均低于5。租金方面空置率方面供应方面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2年四季度长三角游城市群仓储市场总面积与新增供应情况4,827.9 202.9 总面积新增供应36.7236.9416.48 .09%0 010152025303540Q3Q4租金空置率2022年四季度长三角城市群仓储市场租金及空置率情况单位:万22/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珠海市中山市惠州市东莞市肇庆市佛山市广州市深圳市江门市0102030405060700 0Pp0%珠三角城市群:租金较上季度小幅上涨,且租金高于其他城市群2022年四季度珠三角城市群仓储市场租金与空置率情况(元/月)珠三角平均租金:42.18元/月珠三角空置率:13.582022年四季度,珠三角城市群总面积为1,270.4万,占全国总面积的9.56;新增供应为40.3万,占全国新增供应的8.58。珠三角城市群高标仓平均租金为42.18元/月,租金高于其他四个城市群,深圳、珠海、东莞、广州高于租金平均线。深圳高标仓租金最高,为61.75元/月;肇庆高标仓租金最低,为28.71元/月。珠三角城市群高标仓空置率为13.58,珠海高标仓空置率较高,空置率为66.67;深圳、江门空置率较低,基本处于满仓状态。租金方面空置率方面供应方面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022年四季度珠三角游城市群仓储市场总面积与新增供应情况1,270.4 40.3 总面积新增供应41.3842.1811.83.58%0 01015202530354045Q3Q4租金空置率2022年四季度珠三角城市群仓储市场租金及空置率情况单位:万23/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重点城市高标仓租金一览:一线城市高标仓租金趋于稳定42.00 39.00 35.00 52.00 18.00 20.00 30.00 21.00 20.00 22.00 27.00 24.00 24.00 22.00 36.00 15.00 13.80 24.00 32.00 23.00 24.00 25.00 16.50 15.00 14.00 28.50 18.00 75.90 69.00 51.00 85.00 40.00 40.00 45.00 32.00 40.00 38.40 53.40 39.00 31.50 30.00 60.00 28.00 36.00 33.00 49.00 47.10 30.00 38.92 36.00 27.00 25.00 45.00 27.00 0.0020.0040.0060.0080.00100.00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宁波昆明无锡济南大连长春嘉兴咸阳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2022年四季度,全国重点城市高标仓平均租金为33.75元/月。深圳高标仓租金独高一格,最高租金可达85.00元/月,其次为北京、上海、广州、东莞、苏州,最高租金均超过50.00元/月。一线城市高标仓租金趋于稳定,随着一线城市土地限制情况下,部分仓储租赁需求外溢,新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租金有所上升。2022年四季度重点城市高标仓租金区间(元/月)数据来源: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24/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2023年一季度重点城市高标仓市场租金及空置率研判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成都市重庆市杭州市武汉市西安市苏州市南京市郑州市长沙市沈阳市青岛市合肥市东莞市佛山市城市租金走势空置率走势北 京上 海广 州深 圳成 都重 庆杭 州武 汉西 安天 津苏 州南 京郑 州长 沙东 莞沈 阳青 岛合 肥佛 山小幅下降小幅上升基本平稳25/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简介: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前身是1995年经原国内贸易部审批、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中国仓储协会,2016年三季度经国务院国资委审批、民政部核准,更名为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是全国仓储配送行业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现有共同配送、冷链、危险品仓储、技术应用与工程服务、保税与海外仓、金融仓储、中药材仓储、自助仓储、包装与单元化物流、智慧物流、家居供应链、零部件物流、经销商仓配、云仓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协会以推动中国仓储配送行业现代化、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宗旨,重点围绕各类仓储与配送设施建设、各类配送中心发展、仓配一体化服务与技术创新等开展政策研究、行业管理与自律、标准制定与实施、信息统计、资源整合、培训咨询、会议交流等。物联云仓以物联云仓平台()为核心,通过互联网仓储大数据云仓科技数字化运营 数据增值服务的方式,结合智能物联网应用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国内供应链物流的新模式,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式、数字化、智能物联的数字供应链生态网络。公司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深耕供应链与物流行业,拥有一流技术水平的研发团队、经验丰富的运营管理专家团队、快速响应的实施团队,汇聚了业界顶尖的管理与技术人才,数字化产品与服务已覆盖供应链端到端的全环节。物联云仓简介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简介26/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物联云仓十年专业沉淀,重磅推出仓储大数据云平台,以城市为单位,提供标准化与定制化的数据服务,是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唯一指定合作的仓储大数据平台,致力打造一座为客户长期链接市场的桥梁,帮助客户精准把握行业动态。仓储大数据云平台覆盖面广一手可靠权威认证看板展示持续更新专业全面全国230 城市、仓储资源超3.9亿m、高标仓覆盖率占全国95%数据严格采用、业主上传、线上审核、现场认证的方式中仓协唯一指定合作的仓储大数据平台各维度数据可通过数据看板直观展示便于客户快速了解数据趋势八年连续数据沉淀、定期高频更新、每个仓库独立建档数据维度最多达74项、全方位、多角度定义仓库数据维度包括城市层级、项目层级,包含存量项目、在建项目,可及时了解周边竞品信息,为后续营销定价、项目投建提供数据支持。可全面、及时、准确了解全国土地交易信息、预公告信息、供应计划,获取手资源,为项目规划做准备,提升土地价值。地区生产总值概况、城市人口等数据,为项目建仓、城市仓网布局、市场消费潜力调研以及仓储物流需求评估提供有效调度数据支撑。定期更新月度、季度、冷库等仓储市场动态报告。高标仓数据土地数据城市宏观数据市场研究报告数据特点27/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智慧园区28/30物联云仓数字研究院研究及绘制2023.02 50yc Inc物流规划咨询业务市场研究物流园区规划物流产业规划智慧园区设计建筑规划设计招商代理行业分析报告 定期发布全国仓储物流市场报告 行业政策解读 行业热点报告以及物流园区调研、选址、智慧园区、REITs等行业深度研究类报告 量身定制市场调研方案 调研项目所在地及周边区域 综合研判项目的投资前景 提供市场调研报告 研究项目背景研究、需求预测、选址分析、定位规划、投资估算、效益分析、风险防控等 提供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策划方案等 剖析当地物流产业特征,预测物流发展趋势和需求 论证地区物流产业总体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 SaaS系统灵活适配园区业务场景 物联网设备与数据的全面打通和可视化管理 规划设计园区仓储布局、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基础设施等 提供平面布局、概念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 策划项目招商方案,包括制定入园企业选择标准与评估体系 开展在线仓储需求导入和区域需求定向导入,实现需求精准匹配29/30版权声明COPYRIGHT NOTICE文中的一切资料及数据,仅作参考之用,物联云仓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或注明出处。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Follow us on WeChat4008-567-150在线客服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90)21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91)2023-02-24 30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92)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93)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94)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95)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96)5星级

  • 七麦数据:2022年移动互联网白皮书(86页).pdf

    2022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概况1 12022年全球iOS在线App分析 2 21 12022年度实力App榜单 3 320222022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概况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概况2022年我国网民同比增长4.0%、手机网民同比增长3.96 22年,我国网民数量和互联网渗透率平稳增长。截至22年6月,我国网民整体规模达到10.51亿,相较于21年网民规模增长幅度为4.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3%(基于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人口数量为14.12亿计算)。数据来源: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0101ONEONE单位:万人22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0.47亿,相较于21年同比增长3.96%,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57%,与去年基本持平。得益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等的发展,我国移动网民渗透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10107410066810511410465900.10.20.30.40.50.60.70.80.9198000990001000001010001020001030001040001050001060002021.06 2022.062021.06 2022.062021-2022年我国整体网民和手机网民人数对比网民手机网民4.0%4.0%3.96%3.96 22年受消费者需求下降、通货膨胀以及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处于下滑状态,出货量同比下降 11.3%,创2013年以来的最低年度出货量。三星、苹果、小米、OPPO、vivo 市场份额位列前五位,其中三星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再次加强,出货量的市场份额提升1.6%,再次占据第一。小米在全球市场上继续保持第三的位置。其22年在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布局有了相对不错的起色。数据来源:IDC全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数据经四舍五入后取值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整体下滑2021-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市场份额和同比变化(出货量以百万台计)0101ONEONE厂商22年出货量22年市场份额21年出货量21年市场份额同比变化三星260.921.62.120.0%-4.1%苹果226.418.8#5.817.3%-4.0%小米153.1 12.71.014.0%-19.8%OPPO103.38.63.69.8%-22.7%vivo99.08.28.39.4%-22.8%其他362.730.199.129.3%-9.1%合计1205.510059.8100.0%-11.3%凭借在智能手机市场尤其是在高端市场的优势,苹果位列第二位,且成为Top5中同比下降幅度最少的厂商。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2013年以来最大降幅,且全年出货量首次跌破3亿台。继20年底独立发展后,荣耀的产品线布局持续完善,成为22年出货量Top5中唯一同比增长的品牌,增幅达到34.4%,且全年总出货量上升到了第二位。数据来源:IDC中国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数据经四舍五入后取值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创2013年以来最大降幅0101ONEONE厂商22年出货量22年市场份额21年出货量21年市场份额同比变化vivo53.2 18.6q.0 21.5%-25.1%荣耀51.9 18.18.6 11.74.4%OPPO48.216.8g.1 20.4%-28.2%苹果48.116.8P.3 15.3%-4.4%小米39.0 13.7Q.1 15.5%-23.7%其他45.6 16.0Q.3 15.6%-11.2%合计286.0 10029.3100%-13.2%随着在中高端市场口碑的逐渐建立以及线上线下联合发力的合理布局,22年vivo再次摘得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的桂冠,市场份额为18.6%。苹果表现总体好于市场整体趋势,成为同比下降幅度最少的品牌,降幅为4.4%,且所占市场份额也较前一年有所提升。2021-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市场份额和同比变化(出货量以百万台计)截至2022年6月末,我国国内应用商店在线App数量为232万款,与2021年相比降幅为7.9%(20万款)。从左图可以观察到,在线App数量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包括: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移动互联网进入存量市场的博弈阶段,很多领域的市场规模也逐渐趋于饱和;陆续发布的行业新规,比如游戏版号新规、App隐私合规政策等使市场更加规范,粗俗滥造或不合规产品获得有效监管。除此之外,各大应用商店对App的审核也趋于严格,且出现了上架难下架快等现象;小程序等产品对App产生了一定冲击。尤其是小程序,其以成本低、易传播使用等优势成为快速验证产品或商业模式以及一些低频产品的首选;资本市场整体趋于冷静的大环境下,逐年变高的App开发和维护成本等使开发者入局更加理性。2020-2022年国内应用商店在线App数量对比3593453022522320501001502002503003504002020.62020.122021.62021.122022.6单位:万款7.9%应用商店在线App数量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数据来源:MIIT2020年-2022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 注:在线数量仅针对在架App计算0101ONEONE4.85%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在线旅行预订的用户规模降幅最大数据来源: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1.01%占总数的15.93%占总数的15.31.24.08.68%9.14%7.62%7.23%6.74.21.07%9.25%8.47%8%6.17%4.9401ONEONE2021-2022 我国各类别App的用户规模和网民使用率2021.122022.6App用户规模(万)网民使用率用户规模(万)网民使用率增长率即时通信100,666 97.52,708 97.7%2.0%网络视频(含短视频)97,471 94.5,488 94.6%2.1%短视频93,415 90.5,220 91.5%3.0%网络支付90,363 87.6,444 86.0%0.1%网络购物84,210 81.6,057 80.0%-0.2%搜索引擎82,884 80.3,147 78.2%-0.9%网络新闻77,109 74.7x,807 75.0%2.2%网络音乐72,946 70.7r,789 69.2%-0.2%网络直播70,337 68.2q,627 68.1%1.8%网络游戏55,354 53.6U,239 52.6%-0.2%网络文学50,159 48.6I,322 46.9%-1.7%在线办公46,884 45.4F,066 43.8%-1.7%网约车45,261 43.9,507 38.5%-10.5%在线旅行预订39,710 38.53,250 31.6%-16.3%在线医疗29,788 28.9),984 28.5%0.7%对比2021年12月和2022年6月我国各类别App的用户规模和网民使用率,增长较为明显的分类有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新闻以及网络直播。其中,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增长率达 3.0%;下降幅度较大的分类有网约车和在线旅行预订。受疫情影响,人们出行需求减少,在线旅行预订的用户规模大幅度下降。与2021年12月相比,我国在线旅行预订的用户规模下降6460万,降幅达到16.3%,整个市场步伐放缓。2022年,App Store头部App开发者在安卓应用商店同步发布App的比例约在46%左右,将近一半的App Stoe头部App开发者选择将App在iOS和安卓同时上线,以实现在双端分渠道推广获量。相比21年,在安卓手机厂商官方的应用商店同步发布App的比例均有所下滑。其中在华为应用市场同步发布App的比例下滑约6%。相较于安卓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App Store 对开发者的分成机制较为友好,同时还有“小型开发者计划”等利好的开发者政策,吸引着众多开发者。22年作为第三方应用商店代表的应用宝表现可圈可点,同步发布App的比例小幅度上升,上升幅度为1.2%。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头部App为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年累计下载量Top500的App,数据统计周期为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App Store头部App在安卓应用商店同步上线的比例0101ONEONE45.9E.9E.6E.6E.9E.9D.7D.7GG%华为应用市场OPPO应用商店vivo应用商店小米应用商店应用宝6%与去年相比 4.5%1.9%2%1.2 22年,安卓应用市场中82.4%的头部App会选择同步在App Store上线App,同比2021年头部App上线比例增长了2.4%,越来越多的安卓开发者选择将App同步在App Store上线。2022年App Store的数据再创新高,每周全球访问者的数量超过了6.5亿,且付费订阅人数超过了9亿。自2008年App Store诞生以来,App Store已向开发者累计支付3200亿美元。相对唯一、公平的生态环境,忠诚度和付费意愿相对较高的用户群体以及完善的内购分成机制等使得App Store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头部App为中国大陆地区安卓应用市场年累计下载量Top500的App,数据统计周期为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安卓应用市场头部App在App Store同步上线的比例0101ONEONE2.4%与去年相比82.4.4 222022年全球年全球iOSiOS在线在线AppApp分析分析135.03126.12126.79126.64126.65132.82127.95129.44136.58154.27130.35132.71133.67133.91134.01135.19135.45136.42139.06151.870 30 60 90 120 150 中国大陆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韩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美国22年在线App数21年在线App数相较于21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在线App数量普遍下滑的趋势,2222年大多数国家年大多数国家/地区在线地区在线AppApp的的数量呈上升状态数量呈上升状态,其中英国最为突出,增长幅度达5.86%。仅有中国大陆和美国区App Store在线App数量较去年略有减少,降幅分别为3.46%和1.56%。2021-20222021-2022年两年全球主要国家年两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地区App StoreApp Store在线在线AppApp数量对比数量对比单位:万款0202TWOTWO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全球在线App数量整体小幅增长5.86%5.86年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在线App数量整体小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有:-1.56%-1.56%-3.46%-3.46%美国美国英国英国中国大陆中国大陆 疫情催生了“互联网 ”消费的升级,线上购物、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等场景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并深入日常生活,加之5G的普及等,线上需求场景逐渐多线上需求场景逐渐多元化并带动多领域元化并带动多领域AppApp快速发展和上线快速发展和上线。21年苹果进行了波及较大、力度较强的App清理行动,22年随着监管力度恢复正常,下架App整体有所缓和。开发者也逐渐适应了平台的规则,上线开发者也逐渐适应了平台的规则,上线AppApp更加积极且有序更加积极且有序。1.82%1.82%5.40%5.40%1.78%1.78%5.82%5.82%5.74%5.74%5.43%5.43%5.22%5.22 212021、2022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地区App StoreApp Store在线应用、游戏数量及同比变化在线应用、游戏数量及同比变化(万款)(万款)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时间:2022年12月31日应用成为在线App数量整体增长的主力0202TWOTWO22年除中国大陆、美国区外,其他8个国家/地区App Store的在线应用数量均呈现出了正增长趋势,有效拉动了在线App数量整体增长。主要国家和地区App Store在线游戏数量的涨幅虽然仍为负值,但与21年相比,平均降幅已缩减一半以上。由于游戏版号新规以及游戏版号下发数量减少等原因,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在线游戏数量的下降幅度虽然已由21年的30.59%减少到了11.07%,但下降比例仍在主要国家/地区中占据Top1。国家/地区22年应用21年应用同比变化22年游戏21年游戏同比变化美国133.58 134.17-0.44.28 20.11-9.08%日本121.72 118.03 3.12.34 18.54-6.47%加拿大119.67 112.13 6.73.75 17.31-3.23%英国118.69 110.72 7.20.75 17.23-2.74%韩国119.26 115.87 2.93.93 16.96-6.08%印度117.39 109.50 7.20.63 17.14-3.00%巴西117.42 109.61 7.13.49 17.04-3.21%澳大利亚116.97 109.58 6.75.70 17.21-2.98%俄罗斯116.31 108.97 6.73.40 17.16-4.41%中国大陆120.63 124.10-2.79%9.71 10.92-11.073.58121.72119.67118.69119.26117.39117.42116.97116.31120.6318.2817.3416.7516.7515.9316.6316.4916.7016.409.71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韩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大陆2022022 2年全球主要国家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地区App StoreApp Store在线应用和游戏数量在线应用和游戏数量应用数量游戏数量比起其他9个国家/地区应用和游戏的数量比(数量比平均约为7:1),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在线应用和游戏数量差距最大(数量比约为12:1),在线游戏数量不足10万款;日本区App Store的在线应用和游戏数量差距最小,游戏的渗透率相对较高。单位:万款22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在线应用的数量均明显多于在线游戏的数量,应用和游戏的数量比约为在线应用的数量均明显多于在线游戏的数量,应用和游戏的数量比约为7.77.7:1 1,较21年(6.8:1)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在线应用和在线游戏的数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应用和游戏的数量比=在线应用数量:同期在线游戏数量)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全球在线应用和游戏的数量比为7.7:10202TWOTWO应用数量是游戏应用数量是游戏数量的数量的1212倍倍工具类为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在线数量最多的分类,占总数的10.84%。工具类App的优势在于:使用场景多样、面向人群相对较广,如天气、浏览器、壁纸等App对多数场景和人群都适用;与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如果满足了特定人群的刚需,粘性会较为稳定;相对于其他类别App,开发难度和成本相对较低。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1年12月对比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各分类在线应用的数量发现,除中国大陆地区外,其他9个国家/地区App Store在线应用中教育类App数量最多。自21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地区开始实行教育双减政策,相关领域App数量和发展势头有所减缓。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时间:2022年12月31日单位:款2022年全球在线应用中教育类应用数量最多0202TWOTWO140,607141,428140,981141,451144,859142,318142,677146,028156,472131,810132,568132,204134,525134,283136,374138,620135,703154,895141,309125,628125,932127,024126,026128,900127,546127,182130,084139,657136,391136,131112,554106,989107,928107,750108,240111,995108,677109,448116,914122,62980,26577,68176,86178,17577,45078,43579,55583,11481,18794,897中国大陆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韩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美国教育商务工具生活美食佳饮/10.84%/10.46%/10.44%/8.63%/6.16%/10.60%/9.93%/9.47%/8.06%/5.85%/10.58%/9.92%/9.42%/8.07%/5.75%/10.53%/9.87%/9.49%/8.05%/5.84%/10.46%/10.16%/9.32%/8.02%/6.09%/10.50%/9.76%/9.35%/8.41%/5.84%/10.51%/10.07%/9.42%/8.02%/5.87%/10.55%/10.04%/9.40%/8.08%/5.78%/10.72%/9.93%/9.54%/8.28%/5.80%/10.30%/10.20%/9.20%/8.07%/6.255,131/10.44%/10.441,309/10.84%/10.84 202 22 2年全球主要国家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地区App StoreApp Store各分类在线应用数量各分类在线应用数量 Top 5 Top 520202 22 2年全球主要国家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地区App StoreApp Store各分类在线游戏数量各分类在线游戏数量 Top 5 Top 5从整体来看,在线游戏数量在线游戏数量Top5Top5分类和在线游戏总数趋势一致,数量均有下降分类和在线游戏总数趋势一致,数量均有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10个国家/地区App Store中,仅有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在线游戏数量Top5分类中包含冒险类,占比为0.59%。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1年12月0202TWOTWO全球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各分类在线游戏数量Top5格局基本一致,各国家各国家/地区的休闲地区的休闲类游戏类游戏数量最多数量最多。休闲游戏的优势在于:制作门槛和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加之易推广、好变现,相较于重度手游,短期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上手简单、易上瘾,方便打发碎片时间,更容易吸引玩家下载。这些特性不仅吸引了众多开发者入局,而且决定了它在游戏市场中难以替代的位置。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时间:2022年12月31日17,93226,68327,15126,87827,02027,22027,29627,25428,34930,31413,48824,43824,86424,62924,77024,87524,82024,85625,68227,07511,92318,07718,36018,23718,31716,93618,51718,44718,87220,5019,15614,53514,91214,70014,82914,25414,91710,02815,63216,7917,67013,59213,80613,72613,74613,65913,81113,77214,27114,861中国大陆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韩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美国休闲益智解谜动作模拟冒险家庭聚会单位:款2022年全球在线游戏中休闲类游戏数量最多/1.82%/2.00%/1.35%/1.10%/1.01%/2.04%/2.00%/1.85%/1.78%/1.35%/1.11%/0.98%/1.36%/1.12%/1.03%/2.02%/1.83%/1.37%/1.10%/1.02%/2.01%/1.84%/1.25%/1.05%/1.01%/2.02%/2.01%/2.03%/2.01%/1.38%/1.85%/1.84%/1.86%/1.84%/1.03%/1.37%/1.36%/1.37%/1.36%/0.91%/1.11%/1.10%/1.12%/1.10%/0.70%/1.03%/1.03%/1.03%/1.02%/0.59,93213,48811,9239,1567,6707,5014,4744,2733,9763,7583,5622,6522,6312,4719697031.38%1.03%0.91%0.70%0.59%0.58%0.34%0.33%0.31%0.29%0.27%0.20%0.20%0.19%0.07%0.05,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休闲益智解谜动作模拟冒险家庭聚会角色扮演桌面竞速问答策略体育字谜卡牌音乐娱乐场141,309136,391136,131112,55480,26576,03072,20667,72857,12047,87044,41133,58331,36230,277 29,82327,22621,62221,08414,23012,3074,5584,2842,7061,27110.84.46.44%8.63%6.16%5.83%5.54%5.20%4.38%3.67%3.41%2.58%2.41%2.32%2.29%2.09%1.66%1.62%1.09%0.94%0.35%0.33%0.21%0.10%0.00%2.00%4.00%6.00%8.00.00.00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工具商务教育生活美食佳饮购物健康健美效率娱乐旅游财务体育音乐医疗社交摄影与录像新闻参考资料导航图书图形和设计天气软件开发工具报刊杂志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各分类在线App数量及占比-应用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各分类在线App数量及占比-游戏单位:款2022年全球App Store各分类在线App数量及占比展示单位:款0202TWOTWO*较去年势头减缓*在线数量占比Top1*在线数量占比Top1156,472 154,895139,657122,62994,89779,765 78,89873,90162,52960,82551,13036,97535,72633,53233,17828,42023,81023,25115,44615,4174,7514,7312,8002,09610.30.20%9.20%8.07%6.25%5.25%5.20%4.87%4.12%4.01%3.37%2.44%2.35%2.21%2.18%1.87%1.57%1.53%1.02%1.02%0.31%0.31%0.18%0.14%0.00%2.00%4.00%6.00%8.00.00.00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180,000教育商务工具生活美食佳饮健康健美购物效率娱乐财务旅游体育医疗社交音乐摄影与录像新闻参考资料导航图书图形和设计天气软件开发工具报刊杂志 30,31427,07520,50116,79116,79416,2038,7548,5767,9456,6496,4985,8545,2185,0442,4831,8232.00%1.78%1.35%1.11%0.98%0.94%0.58%0.56%0.52%0.44%0.43%0.39%0.34%0.33%0.16%0.12,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休闲益智解谜动作模拟家庭聚会冒险桌面角色扮演策略问答竞速字谜卡牌体育娱乐场音乐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2年美国区App Store各分类在线App数量及占比-应用2022年美国区App Store各分类在线App数量及占比-游戏单位:款单位:款2022年全球App Store各分类在线App数量及占比展示0202TWOTWO*在线数量占比Top1*在线数量占比Top1146,028135,703130,084116,91481,18773,379 72,94967,69159,99547,97447,42234,24431,800 30,383 29,75526,45421,44521,42014,28014,2514,7324,2892,7422,03610.50%9.76%9.35%8.41%5.84%5.28%5.25%4.87%4.31%3.45%3.41%2.46%2.29%2.18%2.14%1.90%1.54%1.54%1.03%1.02%0.34%0.31%0.20%0.15%0.00%2.00%4.00%6.00%8.00.00.00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教育商务工具生活美食佳饮健康健美购物效率娱乐旅游财务体育社交音乐医疗摄影与录像参考资料新闻导航图书图形和设计天气软件开发工具报刊杂志 28,34925,68218,87215,63214,27113,6008,5308,3477,6496,4055,8485,7095,0954,8142,6361,7722.04%1.85%1.36%1.12%1.03%0.98%0.61%0.60%0.55%0.46%0.42%0.41%0.37%0.35%0.19%0.13,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休闲益智解谜动作模拟家庭聚会冒险桌面角色扮演策略问答竞速字谜卡牌体育娱乐场音乐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2年日本区App Store各分类在线App数量及占比-应用2022年日本区App Store各分类在线App数量及占比-游戏单位:款单位:款2022年全球App Store各分类在线App数量及占比展示0202TWOTWO*在线数量占比Top1*在线数量占比Top1141,451134,525126,026108,24077,45071,53571,34265,98856,19146,25945,66733,25730,31829,168 29,05125,30221,04720,22213,80413,7704,5224,1052,5972,02010.55.04%9.40%8.08%5.78%5.34%5.32%4.92%4.19%3.45%3.41%2.48%2.26%2.18%2.17%1.89%1.57%1.51%1.03%1.03%0.34%0.31%0.19%0.15%0.00%2.00%4.00%6.00%8.00.00.00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教育商务工具生活美食佳饮购物健康健美效率娱乐财务旅游体育社交音乐医疗摄影与录像新闻参考资料导航图书图形和设计天气软件开发工具报刊杂志 27,02024,77018,31714,82913,74612,9298,2457,9067,5216,1955,8225,4634,9424,6172,2641,6612.02%1.85%1.37%1.11%1.03%0.96%0.62%0.59%0.56%0.46%0.43%0.41%0.37%0.34%0.17%0.12,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休闲益智解谜动作模拟家庭聚会冒险桌面角色扮演策略问答竞速字谜卡牌体育娱乐场音乐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印度区App Store各分类在线App数量及占比-应用2022年印度区App Store各分类在线App数量及占比-游戏单位:款单位:款2022年全球App Store各分类在线App数量及占比展示0202TWOTWO*在线数量占比Top1*在线数量占比Top148.83 22年全球在线App平均更新活跃率仅为31.24%,与2021年相比同比减少了10.98%。其中加拿大在线App的更新活跃率最高,约为31.97%,巴西地区的在线App更新活跃率最低,仅为30.95%。(更新一次及以上的App占在线App总数的比例称为“App更新活跃率”)47.32P.10P.01Q.32P.80P.86P.88P.56P.94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中未更新的App约占在线App总数的七成,功能单一使App的更新空间较小、App开发迭代成本逐年增加等都成为了更新活跃率降低的原因。2022年5月苹果明确了“废弃App”的标准:如果App在过去三年内从未更新且未达到最低下载量则可能被下架。建议开发者定期迭代更新,避免App被下架。48.83G.32P.10P.01Q.32P.80P.86P.88P.56P.941.87139.06136.42135.45135.19134.01133.91133.67132.71130.3547.0243.4443.6142.3041.9941.9341.4442.1141.5140.35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 韩国印度巴西 澳大利亚 俄罗斯中国大陆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有过更新的App数量及占比在线App数更新App数30.961.241.971.231.061.290.951.501.280.96%单位:万款2022年全球App平均更新活跃率仅达31.2402TWOTWO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摄影与录像类应用peek 为2022年最活跃的App,于2022年1月29日同步在173个国家/地区上线,每个国家/地区的年平均更新次数达207次,平均每1.8天更新一次。全球App Store更新最多的App Top10排名App名称开发者分类年平均更新次数1 peek Snack Break,Inc.摄影与录像2072 gameeAyano Sato社交2063 Coffee ExerciseMind Body Aware Games LLC健康健美1784 TwosTwos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效率1715 Codename:Animated VideosNatural Synthetics Inc.社交1706 Connect 365MIT iOS APP商务1687 YYProbe株式会社效率1588 moshopGiao Hang Tiet Kiem.,JSC商务1559 经营帮中钧科技 工具15410 Bloom Ready App One LLC摄影与录像153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2022年劳模Apppeek2022年全球最活跃的App Top 10 均为应用类产品。其中,中钧科技旗下的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经营帮全年共更新版本154次,更新次数在全球排名第9。0202TWOTWO6.165.715.655.174.744.664.624.534.374.284.274.224.174.154.123.843.693.673.673.313.133.012.582.560.001.002.003.004.005.006.007.00社交图形和设计财务摄影与录像医疗软件开发工具健康健美效率旅游导航商务体育天气图书购物生活工具教育新闻音乐娱乐参考报刊杂志美食佳饮2022年全球各国家/地区App Store不同分类应用的年平均更新次数纵观22年全球各国家/地区App Store不同分类应用年平均更新次数(即年更新达标线),社交类应用的年更新达标线最高,为6.16次/年,美食佳饮类应用的年更新达标线最低,为2.56次/年。与2021年相比,2022年多个类别应用的平均更新次数均有所上升。其中,软件开发工具类年平均更新次数增长最为明显,同比增长了0.8次/年。这类应用面对的用户群体主要是软件开发者,一般情况下他们对App功能等的迭代要求更高。仅新闻类以及教育类的年平均更新次数有小幅减少。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单位:次2022年全球各类别应用更新达标线0202TWOTWO2022年年平均更新次数最多的类别以及最少的类别和21年的情况一致,娱乐场游戏为更新达标线最高的分类,为5.18次/年,竞速类为更新达标线最低的分类,为2.68次/年。(注:娱乐场类在中国大陆、韩国、巴西等国家/地区App Store分类榜中不作展示)2022年体育类游戏年平均更新次数增长较为明显,同比2021年增长了0.61次。手游市场向来不缺对体育类游戏的热情,体育类游戏赛道中不仅有众多游戏大厂的入局,更是时不时出现千万级月收入的黑马产品。2022年搭乘冬奥会、世界杯等多个重大体育赛事的顺风车,体育类游戏的市场一片向好。5.184.974.934.604.244.033.783.633.453.243.043.002.972.882.882.680.001.002.003.004.005.006.00娱乐场游戏角色扮演策略卡牌模拟体育桌面字谜音乐益智解谜家庭聚会冒险休闲问答动作竞速2022年全球各国家/地区App Store不同分类游戏的年平均更新次数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单位:次2022年全球各类别游戏更新达标线0202TWOTWO25.3224.3623.1822.1221.6421.6421.2320.7120.6119.0525.1825.4923.8424.6322.6620.5622.923.1824.6621.2410152025美国巴西加拿大印度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大陆日本2021-2022年App Store头部App年平均更新次数(全球主要国家/地区)20222021年2022年全球头部A pp的平均更新次数为21.98次/年,平均每月更新1.83次。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的头部App更新频率为20.61次/年,低于平均值且同比21年减少了4.05次。相对来说,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对App的审核更趋于严格,监管力度更大,开发者对于App更新相对谨慎。其中,美国区App Store的头部App更新最频繁,达到25.32次/年;日本区App Store的头部App更新次数相对较低,仅为19.05次/年。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头部App为全球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年累计下载量Top100App单位:次2022年头部App年平均更新次数达21.98次0202TWOTWO28.9332.5829.2128.2923.0025.6824.2627.0326.7322.3321.7116.1317.1515.9420.2817.5918.2014.3914.4915.7605101520253035美国巴西加拿大印度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大陆日本2022年App Store头部应用、游戏年平均更新次数对比(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应用游戏2022年,全球头部应用和头部游戏的平均更新次数分别为26.80次/年和17.16次/年,更新频次差距明显。从头部应用以及游戏的更新频次可以看出:因App功能、用户属性和生命周期等的差异,头部应用的更新迭代比游戏相对轻松,在更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英国区App Store的头部应用、游戏更新频次差距较小;巴西区App Store的应用、游戏更新频次两极分化严重,应用更新次数约为游戏的2倍。除此之外,中国大陆地区以及俄罗斯区App Store内应用和游戏的更新频次分化也较为明显。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头部App为全球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年累计下载量Top100App单位:次2022年全球头部应用、游戏更新频次差距明显0202TWOTWO应 用更新次数 番茄小说 24 支付宝 22 高德地图22 淘宝 21 钉钉20 个人所得税14 微信13 企业微信13 国家反诈中心12 交管1212310应 用更新次数 快手极速版39 美团39 腾讯会议37 爱奇艺37 百度33 夸克31 京东30 优酷视频29 QQ25 QQ音乐 25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热门应用年更新频率整体较高,其中小红书的年更新次数最多,为93次,平均每月更新多达7.75次。热门应用中,摄影与录像和娱乐类App更新较为频繁,如剪映、哔哩哔哩、快手、抖音、腾讯视频等年更新次数都在40次以上。从热门应用更新的频次不难看出:头部App虽然早已在各自领域占据优势位置,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通过不断优化提升用户体验等,来保持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政务类相关的App在更新方面也很“勤劳”,通过不断聆听用户的反馈意见,积极更新优化服务以及使用场景,为用户提供便利。其中,进榜的3款政务类App更新频次均在10次以上。应 用更新次数 小红书93 得物75 剪映 61 哔哩哔哩55 快手53 拼多多 48 抖音46 闲鱼 46 抖音极速版45 腾讯视频45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热门应用为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年累计下载量Top30应用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热门应用更新概况一览0202TWOTWO游 戏更新次数 QQ飞车7 金铲铲之战6 英雄联盟手游6 钢琴块2 6 和平精英5 穿越火线:枪战王者5 王者荣耀4 暗区突围4 保卫萝卜44 部落冲突2游 戏更新次数 神庙逃亡218 光遇18 植物大战僵尸216 球球大作战14 开心消消乐13 我的世界11 汤姆猫跑酷10 原神10 欢乐斗地主10 腾讯欢乐麻将全集9游 戏更新次数 口袋奇兵108 无尽的拉格朗日32 贪吃蛇大作战31 迷你世界29 王铲铲的致富之路22 蚁族崛起:神树之战21 蛋仔派对19 地铁跑酷 18 弹壳特攻队18 超能世界18与应用相比,游戏可以通过在App前端进行更新以及配置新的服务器等多种方式进行更新迭代,更新频次相对较低。在2022年热门游戏中,口袋奇兵的年更新次数最多,共108次,平均每月更新达9次。与轻度游戏相比,重度游戏更新包的体量较大,更新可能会导致用户流失等原因,使得重度游戏的开发者对于更新的态度较为谨慎。像贪吃蛇大作战、迷你世界等轻度游戏更新次数均在20次 ;而重度游戏英雄联盟手游和平精英等更新次数都不足10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蛋仔派对和王铲铲的致富之路分别于今年5月和6月上线,但在约半年的时间内更新次数已达20次左右。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热门游戏更新概况一览0202TWOTWO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热门游戏为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年累计下载量Top30游戏2022年主要国家/地区的App Store 年平均推荐年平均推荐AppApp数为数为19781978款,平均每月向用户推荐款,平均每月向用户推荐165165款,推款,推荐数量荐数量与21年(月均199款)相比有所减少。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的小编向用户推荐App的数量为1921款,占在线占在线AppApp的的1.1.4747,平均每,平均每月推荐月推荐160160款。款。20222022年全球年全球主要国家主要国家/地区地区App StoreApp Store推荐推荐AppApp数量数量国家/地区21年推荐App数22年推荐App数22年推荐App占在线App的比例加拿大298124491.80印度288623921.78俄罗斯274423291.76 澳大利亚288223241.74 英国266120681.53 韩国228319761.46 巴西247419481.45 中国大陆205319211.47美国178213530.89 日本116310190.73 其中,加拿大区加拿大区App StoreApp Store小编最勤劳小编最勤劳,向用户推荐的App数量最多,共2449款,约占其在线App总数的1.80;日本区App Store的小编向用户推荐的App数量最少,共有1019款,约占其在线App总数的0.73。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图中推荐数为App在App Store中上过【today】推荐的次数0202TWOTWO2022年苹果小编月均向用户推荐165款App125211541052119184985090612015465561197123812771133121911261042720807463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加拿大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韩国巴西中国大陆美国日本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推荐的应用、游戏数量应用游戏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3个国家/地区App Store内被推荐的应用和游戏数据较为“均衡”,尤其是加拿大,应用和游戏的推荐比例基本持平。从各国家/地区App Store应用和游戏的推荐比重来看,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小编更青睐应用类产品,游戏仅占被推荐总数的37%;美国区App Store则相反,游戏类App被推荐数量多于应用,约占推荐总数的60%。2022年各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 年平均推荐应用数量约956款,占总推荐App数量的48%;年平均推荐游戏数量约为1022款,占比52%。与21年的被推荐情况正好相反,22年游戏比应用更易登上“推荐位”。单位:款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图中推荐数为App在App Store中上过【today】推荐的次数0202TWOTWO2022年游戏较应用更易登上“推荐位”2181991691412519223791213196162133123177731881279782142136109581889511879124115976412612288501758610379421193474978512571105414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英国加拿大美国印度韩国日本中国大陆教育健康健美摄影与录像生活娱乐效率音乐购物2022年苹果小编仍然最青睐教育类应用,在9个国家/地区App Store中,被推荐的教育类应用数量均占被推荐App总数的Top1,进一步体现出近几年苹果对教育类应用的重视。尤其是在加拿大区App Store,教育类App被推荐数为251款,占被推荐A pp总数的10.25%。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图中推荐数为App在App Store中上过【today】推荐的次数健康健美及摄影与录像类App分别成为欧美和亚洲地区的推荐重点单位:款2022022 2年全球主要国家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地区App StoreApp Store推荐的应用类型推荐的应用类型Top5Top56.80%6.80%5.40%5.40%5.25%5.25%3.03%3.03%2.96%2.96.09.09%9.79%9.79%9.11%9.11%6.19%6.19%3.85%3.85.25.25%7.23%7.23%5.80%5.80%5.14%5.14%5.10%5.10%8.56%8.56%6.97%6.97%5.46%5.46%5.08%5.08%9.91%9.91%7.86%7.86%5.69%5.69%5.10%5.10%4.39%4.39%9.36%9.36%8.42%8.42%5.32%5.32%4.42%4.42%4.16%4.16%6.82%6.82%5.95%5.95%3.97%3.97%3.82%3.82%3.09%3.09%5.52%5.52%4.81%4.81%4.45%4.45%4.35%4.35%4.00%4.00%8.93%8.93%5.69%5.69%4.91%4.91%4.12%4.12%8.68%8.68%6.83%6.83%4.98%4.98%4.36%4.36%3.34%3.34%4.95%4.95%4.98%4.98%与21年类似,22年苹果小编的推荐也参考了相关国家/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市场偏好。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欧美国家/地区苹果小编比较偏爱推荐健康健美类App,而在韩国、中国大陆、日本等亚洲国家/地区App Store中,苹果小编会更倾向于推荐摄影与录像类App。韩国与其他9个国家/地区不同,被推荐应用类别Top1为“摄影与录像”类,一方面离不开短视频、直播用户规模和生态持续向好;另一方面市场对“美”的追求也使图片编辑/美化应用天然拥有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0202TWOTWO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图中推荐数为App在App Store中上过【today】推荐的次数2022年苹果小编最青睐动作类游戏单位:款10.50.50%8.06%8.06%7.69%7.69%6.43%6.43%5.25%5.25%6.61%6.61%4.63%4.63%4.48%4.48%4.11%4.11%4.06%4.06%7.35%7.35%6.45%6.45%5.92%5.92%5.47%5.47%5.31%5.31%7.14%7.14%6.28%6.28%6.11%6.11%6.02%6.02%7.32%7.32%7.15%7.15%6.44%6.44%5.73%5.73%5.48%5.48%7.64%7.64%7.47%7.47%7.43%7.43%7.08%7.08%5.58%5.58%9.04%9.04%7.06%7.06%6.82%6.82%6.67%6.67%6.19%6.19%8.20%8.20%7.84%7.84%7.74%7.74%7.29%7.29%6.28%6.28%8.34%8.34%6.87%6.87%6.18%6.18%5.10%5.10%8.26%8.26%7.34%7.34%6.57%6.57%6.11%6.11%4.51%4.51%4.82%4.82%6.16%6.1602TWOTWO2022022 2年全球主要国家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地区App StoreApp Store推荐的游戏类型推荐的游戏类型Top5Top51621278916616118718014217585178146143158171174142154173165140128146145109137155861537914114478130112120131706311913813410412452128130874671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英国加拿大美国印度韩国日本中国大陆角色扮演策略动作模拟益智解谜休闲冒险对比各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推荐的各游戏类别,2022年苹果小编最青睐动作类游戏,其在7个国家/地区的被推荐数量中均占Top1,尤其是在美国区App Store中,被推荐的动作类手游占被推荐App总数的10.50%。一般情况下,玩家对动作等中重度游戏的品质和玩法要求较严苛,故游戏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但在吸金方面,中重度的游戏表现非常亮眼。中国大陆和韩国区App Store推荐最多的游戏类别为角色扮演类,占比分别为6.61%和8.20%。随着靠视觉冲击力、面质等取胜的游戏之间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角色扮演类游戏以具有代入感的剧情及更多的交互方式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俄罗斯区App Store被推荐最多的游戏类别为模拟类,22年共有178款模拟类游戏登上推荐位,其中被推荐较多的有Cats&SoupKlondike Adventures等游戏,除此之外“我的汤姆猫”“极品飞车”等系列游戏也常登上推荐位。1278986797878545018171311621020406080100120140角色扮演策略休闲动作冒险模拟益智解谜卡牌字谜体育家庭聚会音乐竞速桌面问答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各分类被推荐App数量游戏单位:款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图中推荐数为App在App Store中上过【today】推荐的次数2131881751197467554035333127272720191615151176422050100150200250教育摄影与录像效率健康健美音乐娱乐生活工具图形和设计图书购物财务参考资料儿童社交商务美食佳饮天气旅游体育医疗导航报刊杂志新闻软件开发工具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各分类被推荐App数量应用单位:款*被推荐数量Top1*被推荐数量Top1*较欧美国家/地区更多被推荐0202TWOTWO2022年全球App被推荐概况展示14210910487716661553026141311117020406080100120140160动作休闲益智解谜模拟策略冒险角色扮演体育竞速家庭聚会桌面字谜卡牌音乐问答2022美国区App Store各分类被推荐App数量游戏单位:款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图中推荐数为App在App Store中上过【today】推荐的次数927371414030252421211917161297766543310102030405060708090100教育健康健美娱乐生活购物体育效率摄影与录像社交美食佳饮财务旅游音乐新闻图形和设计参考资料儿童图书导航商务工具天气医疗软件开发工具2022美国区App Store各分类被推荐App数量应用单位:款0202TWOTWO*较亚洲国家/地区更多被推荐*被推荐数量Top1*较其他国家/地区更多被推荐2022年全球App被推荐概况展示*被推荐数量Top185706352463829201816135530102030405060708090动作冒险角色扮演益智解谜模拟休闲策略体育音乐家庭聚会卡牌竞速桌面问答2022日本区App Store各分类被推荐App数量游戏单位:款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图中推荐数为App在App Store中上过【today】推荐的次数91585042343226232222222119151212111110997610102030405060708090100教育摄影与录像效率健康健美音乐娱乐生活购物新闻图形和设计导航美食佳饮社交商务图书工具体育天气财务参考资料儿童医疗旅游软件开发工具2022日本区App Store各分类被推荐App数量应用单位:款0202TWOTWO*被推荐数量Top1*被推荐数量Top1*较欧美国家/地区更多被推荐*较其他国家/地区更多被推荐2022年全球App被推荐概况展示17517115413713197868153413426171510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动作模拟益智解谜休闲冒险策略角色扮演体育家庭聚会竞速桌面卡牌音乐字谜问答2022印度区App Store各分类被推荐App数量游戏单位:款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图中推荐数为App在App Store中上过【today】推荐的次数2371881361221056647303028252119181615131111106542050100150200250教育健康健美摄影与录像效率娱乐音乐生活购物图形和设计工具社交商务旅游新闻体育图书财务参考资料儿童美食佳饮导航医疗天气软件开发工具2022印度区App Store各分类被推荐App数量应用单位:款0202TWOTWO*被推荐数量Top1*被推荐数量Top12022年全球App被推荐概况展示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被推荐App Top3从主要国家/地区被推荐次数Top3的App类别来看,虽然游戏类产品的数量较21年下降了17%,但仍占比63%,22年游戏类产品仍比应用类产品更容易被频繁推荐。对比被推荐次数,ROBLOX(罗布乐思)和Candy Crush Saga(糖果传奇)的被推荐次数最多,分别出现在了5个国家/地区的被推荐App Top3中,其次是Disney ,出现在了3个国家/地区的被推荐App Top3中。在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中,长短视频以及综合视频平台受到苹果小编重点青睐,被推荐次数Top3分别被抖音哔哩哔哩和腾讯视频占据。其中抖音被推荐次数最多,全年共有221次。除此之外,中国厂商米哈游旗下的原神出海表现也可圈可点,22年在日本和俄罗斯分别被推荐了306次和78次。中国大陆App推荐次数日本App推荐次数韩国App推荐次数印度App推荐次数美国App推荐次数 抖音221333 KartRider Rush 172 Candy Crush Saga Candy Crush Saga194194 Toca Life World279 哔哩哔哩203 原神306 Disney 155 ROBLOX ROBLOX 193193 Snapchat270 腾讯视频185 296 WEBTOON KR148 Clash of Clans187 Disney248加拿大App推荐次数英国App推荐次数巴西App推荐次数澳大利亚App推荐次数俄罗斯 App推荐次数 ROBLOX ROBLOX241241 Disney 205 HBO Max180 Subway Surfers256 Candy Crush SagaCandy Crush Saga103103 Candy Crush Saga Candy Crush Saga238238 Candy Crush Saga Candy Crush Saga182182 Globoplay 179 ROBLOX ROBLOX 228228 ROBLOX ROBLOX 8585 Pokmon GO201 Roblox Roblox177177 Candy Crush Saga Candy Crush Saga168168 Pokmon GO201 Genshin Impact (原神)78!feat.初音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图中推荐数为App在App Store中上过【today】推荐的次数0202TWOTWO苹果小编年度最爱Roblox和 Candy Crush Saga排名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印度美国开发者被推荐App数开发者偏向开发者被推荐App数 开发者偏向开发者被推荐App数 开发者偏向开发者被推荐App数 开发者偏向开发者被推荐App数 开发者偏向网易移动游戏55游戏SQUARE ENIX30游戏Netmarble Corporation20游戏Budge Studios22游戏Electronic Arts14游戏Tencent Mobile Games39游戏BANDAI NAMCO Entertainment Inc.20游戏NEXON Company15游戏Electronic Arts16游戏Gameloft10游戏Ohayoo24游戏Apple14应用Com2uS Corp14游戏Google LLC16应用SEGA10游戏排名加拿大英国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开发者被推荐App数开发者偏向开发者被推荐App数 开发者偏向开发者被推荐App数开发者偏向开发者被推荐App数 开发者偏向开发者被推荐App数 开发者偏向Budge Studios23游戏Gameloft13游戏Budge Studios19游戏Telstra Limited23应用Budge Studios19游戏Apple16应用Electronic Arts13游戏Electronic Arts14游戏Budge Studios20游戏Microsoft Corporation15应用Electronic Arts14应用SNK 11游戏Apple12应用National Rugby League Limited16应用Electronic Arts14游戏在全球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中,游戏厂商Electronic Arts表现最为突出,进入了6个国家/地区被推荐App数量最多的厂商Top3。旗下“模拟城市”“模拟人生”系列手游在多个国家/地区受到用户喜爱;其次是专注于儿童娱乐、教育类游戏的厂商Budge Studios,在5个国家/地区的厂商Top3中都占有一席之位,旗下有芭比娃娃汪汪队等众多知名IP的改编App。在22年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中旗下App被推荐数量最多的厂商Top3中,游戏厂商有22家,应用厂商有8家,虽然应用厂商比21年的数量(仅4家)有所增加,但仍明显少于游戏厂商。中国大陆地区的Top3均为偏游戏的厂商,分别是网易移动游戏、Tencent Mobile Games 和Ohayoo,其中网易移动游戏主体下被推荐的App数量最多,共55款,旗下长青游戏如梦幻西游阴阳师等在22年依旧保持着良好势头,频繁登上推荐位。字节旗下Ohayoo成功跻身Top3,从最早的消灭病毒,到22年大受欢迎的割草的100种方式以及王蓝莓的小卖部等,已然逐渐掌握了爆款秘籍。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图中推荐数为App在App Store中上过【today】推荐的次数,表中仅以开发者账号主体作为统计参考,非厂商旗下所有被推荐App数量0202TWOTWO游戏厂商优势明显,Electronic Arts成苹果小编年度最爱厂商2022年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中旗下App被推荐数量最多的厂商Top3 2022 2022全球霸榜实力应用全球霸榜实力应用Top10Top10排名App名称类型分类霸榜天数霸榜国家/地区平均霸榜天数1 TikTok(抖音)免费娱乐860614360.22 WhatsApp Messenger免费社交761614154.03 Threema付费社交413511735.34 CapCut(剪映)免费摄影与录像391016024.45 YouTube免费摄影与录像227311320.16 Shadowrocket付费工具219710920.27 The Wonder Weeks付费健康健美18807724.48 Procreate Pocket付费图形和设计181112914.09 BeReal.免费社交16024634.810 AutoSleep 付费健康健美14939016.6全 球 应 用 霸 榜 T op 1 0 中,字 节 跳 动 旗 下 的TikTok(抖音)2022年在全球143个国家/地区累计霸榜8604天,平均每个国家/地区霸榜长达60.2天。免费和付费App平分全球应用霸榜Top10,均占比50%。从分类上看,社交类App最多,共有3款在榜,其次是健康健美以及摄影与录像,均有2款在榜。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此处“霸榜”指App在App Store相关排行榜中占据Top10202TWOTWO除了位居榜首的TikTok(抖音)外,字节跳动旗下另外一款视频剪辑类AppCapCut(剪映)表现亮眼,在全球160个国家/地区累计霸榜3910天,位居第四。2022年全球霸榜实力应用:TikTok占据Top1美国App类型霸榜天数 HotSchedules付费240 BeReal.免费75 免费63俄罗斯App类型霸榜天数付费198免费99付费97印度App类型霸榜天数 DSLR Camera付费359 免费159 Instagram免费81澳大利亚App类型霸榜天数付费324 BeReal.免费89 myGovID免费61韩国App类型霸榜天数 AutoSleep付费98 :付费93 GoodNotes 5付费77巴西 App类型霸榜天数付费297 免费47 Instagram免费41日本App类型霸榜天数 免费182 AutoSleep付费161 280blocker付费99英国App类型霸榜天数付费363 NHS App免费48 BeReal.免费47中国大陆App类型霸榜天数 空气投篮付费136 腾讯会议免费106 AutoSleep付费870202TWOTWO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应用霸榜天数Top3从霸榜天数Top3来看,付费应用霸榜的天数比免费应用霸榜天数更多。可见,相较于付费榜,免费榜竞争更为激烈,其中韩国区App Store应用霸榜天数Top3 均为付费应用。免费App中 BeReal.出现的频次最高。作为主打即时照片的共享社交App,摒弃了刻意营造的精致美,鼓励用户做真实的自己,打造无压力的社交环境,受到许多用户的追捧,在美国区、英国区、澳大利亚区等多个国家/地区的App Store的下载量持续上升,成功入围霸榜天数TOP3。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霸榜天数Top3分别是空气投篮腾讯会议和AutoSleep。其中付费App空气投篮通过手表识别用户模拟投篮的动作,触发真实的投篮音效等趣味玩法,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在应用付费榜霸榜时长达136天。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此处“霸榜”指App在App Store相关排行榜中占据Top1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霸榜应用Top3加拿大App类型霸榜天数 付费139 ArriveCAN免费138付费106 WhatsApp MessengerThe Wonder WeeksProcreate PocketDriving Theory Test 4 in 1 KitThe Wonder WeeksWikiCamps AustraliaThreemaVPN-Super VPN/HUD Speed Pro Tik Tok(抖音)CapCut(剪映)2022 2022年年全球霸榜实力游戏全球霸榜实力游戏Top10Top10排名App名称类型分类霸榜天数霸榜国家/地区平均霸榜天数1 Minecraft(我的世界)付费冒险30694172178.52 Subway Surfers(地铁跑酷)免费动作11278166683 Stumble Guys免费休闲50557765.74 Grand Theft Auto:SanAndreas (侠盗猎车:圣安地列斯)付费动作445310841.25 PUBG MOBILE(绝地求生)免费动作31166647.26 Candy Crush Saga (糖果传奇)免费休闲25347135.77 Free Fire(我要活下去)免费动作20454248.68 Ludo King免费家庭聚会151342369 Call of Duty:Mobile (使命召唤:手游)免费动作14564234.710 Monopoly(地产大亨)付费桌面132010612.5全球霸榜游戏Top1为冒险类手游Minecraft(我的世界),在172个国家/地区累计霸榜30694天,相当于平均每个国家/地区霸榜长达178.5天。全球霸榜游戏Top10中有7款为免费手游,3款为付费手游,免费手游占比较高,达70%。从游戏类型上看,在霸榜实力Top10中的游戏集中在动作类和休闲类,这两类游戏进榜的数量相对较多。中国厂商腾讯旗下的PUBG MOBILE(绝地求生),在全球游戏霸榜Top10中排名第5,频繁登顶App Store游戏免费榜,深受用户喜爱。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此处“霸榜”指App在App Store相关排行榜中占据Top12022年全球霸榜实力游戏:我的世界全球累计霸榜3万多天0202TWOTWO美国App类型霸榜天数 付费355 Wordle!免费85 免费41俄罗斯App类型霸榜天数免费107付费95 Earn to Die 2付费90印度 App类型霸榜天数 Hitman Sniper付费349 免费186 免费74澳大利亚App类型霸榜天数 付费344 Wordle!免费73 Stumble Guys免费44韩国App类型霸榜天数 付费355 免费59 免费22巴西 App类型霸榜天数 付费365免费197 Stumble Guys免费53日本App类型霸榜天数 付费316免费19 付费18英国 App类型霸榜天数 付费260 Wordle!免费54 Fill The Fridge!免费48中国大陆 App类型霸榜天数 付费115 王者荣耀免费95 泰拉瑞亚付费730202TWOTWO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App Store游戏霸榜天数Top3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霸榜游戏Top3加拿大App类型霸榜天数 付费342 Wordle!免费138 X-HERO免费37 生存几何:明日商店ONE PIECE -Minecraft (我的世界)Subway Surfers(地铁跑酷)Geometry Dash从霸榜天数Top3来看付费游戏Minecraft(我的世界)出现的频次最高,占据7个国家/地区游戏霸榜天数Top1。其次是休闲字谜游戏Wordle!凭借每天六次猜正确单词的的趣味玩法,频繁霸榜,共出现在4个国家/地区游戏霸榜天数Top2。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霸榜天数Top3分别是生存几何:明日商店王者荣耀和泰拉瑞亚,其中7月新上架的付费游戏生存几何:明日商店兼具放置类游戏的休闲玩法和生存游戏的自由度,具备社交、养成、生存等属性,给玩家带来多种游戏体验,占据游戏付费榜115天,实力不容小觑。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此处“霸榜”指App在App Store相关排行榜中占据Top1 Minecraft (我的世界)Minecraft (我的世界)Minecraft (我的世界)Minecraft (我的世界)Ludo KingBATTLEGROUNDS MOBILE INDIA Survivor!.io (弹壳特工队)Survivor!.io (弹壳特工队)Subway Surfers(地铁跑酷)Minecraft (我的世界)Minecraft (我的世界)20222022年度实力年度实力AppApp榜单榜单2022年度中国区iOS实力应用榜单Top1000303THREETHREE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1抖音字节跳动99.8422拼多多寻梦信息99.69337腾讯会议腾讯96.25 41微信腾讯95.9553国家反诈中心公安部刑事侦查局95.5161支付宝阿里94.6972剪映 字节跳动 94.0182QQ腾讯93.7492腾讯视频 腾讯93.201010快手极速版快手92.88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iOS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1147夸克阿里92.32122快手快手91.75135抖音极速版字节跳动89.99142爱奇艺爱奇艺89.73151小红书行吟信息87.32 169钉钉阿里86.96174淘宝 阿里86.33184交管12123交管所86.02 19QQ音乐 腾讯85.94202高德地图阿里 85.582022年度中国区iOS实力应用榜单Top1000303THREETHREE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214百度百度85.0322京东京东84.9923优酷视频阿里84.73 24哔哩哔哩bilibili84.32254网易云音乐网易83.8826美团美团83.45276闲鱼 阿里83.22 2813得物识装贸易83.04298个人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82.5830微博新浪82.49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iOS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31Soul任意门科技82.2332百度网盘百度82.01331番茄小说 字节跳动81.95346美团外卖美团81.73358酷狗音乐酷狗81.69361美图秀秀美图81.52371企业微信腾讯81.473825云闪付中国银联81.29399饿了么阿里81.04403QQ浏览器腾讯81.002022年度中国区iOS实力应用榜单Top1000303THREETHREE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4112芒果TV快乐阳光80.99421BOSS直聘华业基石80.93 4332淘特阿里80.85 445醒图 字节跳动80.8145UC浏览器阿里80.804610西瓜视频字节跳动80.78476Keep 卡路里信息80.72 484QQ邮箱腾讯80.68491喜马拉雅喜马拉雅80.64508知乎智者天下80.59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iOS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51558同城5880.42525WPS Office金山80.3953NEW番茄畅听字节跳动80.32543菜鸟阿里80.035529万能小组件 谷罗英科技79.77 566百度地图百度79.565719央视频CCTV79.4558NEWi茅台贵州茅台79.23 598大众点评美团79.20607驾考宝典木仓科技79.17 2022年度中国区iOS实力应用榜单Top1000303THREETHREE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61铁路12306中铁程科技79.14622全民K歌腾讯 79.056318扫描全能王合合信息79.00 645点淘阿里78.996511转转5878.9566阿里巴巴(1688)阿里78.9167NEW智慧中小学教育部78.89 68NEWWiFi万能钥匙极速版 尚网网络78.836925轻颜相机字节跳动78.7770哈啰哈啰普惠科技78.75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iOS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71NEW京东特价版京东78.68727携程旅行携程78.547312今日头条字节跳动78.47741作业帮小蓝帮网络科技78.41756今日头条极速版字节跳动78.32 761懂车帝字节跳动78.01776搜狗输入法搜狗信息78.0078贝壳找房小屋科技77.96 79NEW百度文库百度77.87807顺丰速运顺丰77.42 2022年度中国区iOS实力应用榜单Top1000303THREETHREE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811京东金融京东77.368214安居客瑞庭网络 77.0383NEW学信网教育部76.888424咪咕视频中国移动76.798512七猫小说七猫文化76.728615唯品会 唯品会76.6387NEW嘀嗒出行畅行信息 76.578812王者营地腾讯76.4989虎牙直播虎牙76.32902MOMO陌陌挚文集团76.01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iOS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916倒数日 Days Matter每日科技75.9992NEW智联招聘智联招聘75.9493NEW米家小米75.8794NEW平安好车主中国平安75.779523快影快手75.71 96NEW学习通世纪超星75.689718美颜相机美图75.6198NEW百度极速版百度75.59 994迅雷迅雷网络75.54100NEW斗鱼斗鱼网络75.48 2022年实力应用榜Top100中,工具类仍为产品数量最多的分类,共有13款应用进榜;其次是娱乐类,共计12款应用进榜;购物类共有11款产品进榜,排名第三。2022年摄影与录像类为进榜数量Top5,排名相较于2021年下降了三位,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爆火后,市场趋于冷静,进榜产品数量减少至10款。2022年受疫情的影响,除在线上网课、在线直播教学外,更多校园场景被挖掘,线上校园管理等App也逐渐被大家熟识。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单位:款13121110107654443322211131091112925434333412102468101214工具娱乐购物生活摄影与录像社交教育商务效率图书旅游音乐财务导航美食佳饮健康健美新闻体育2022 年度实力应用榜单 Top100 产品类别分布(iOS)202220210303THREETHREE工具类连续两年进榜数量Top1,教育类产品增幅明显222423121014223335101113024681012141658美图美团快手京东百度腾讯字节跳动阿里2021年-2022年度实力应用所属厂商分布 TOP6(iOS)2022年2021年2022年实力榜单Top100中,来自阿里、腾讯、字节跳动三大厂商旗下的产品共34款,占比超三分之一。阿里仍然为进榜数量最多的厂商,共有13款产品进入实力应用榜Top100;其次是字节跳动,共计11款产品入榜;腾讯共计10款产品入选榜单,位列第三;百度位列第四,共有5款产品进榜单。2022年,字节跳动成为进榜产品数量Top2。与阿里、腾讯、百度相比,字节跳动的成立时间虽然较晚,但从它进榜的产品数量不难看出,其发展速度迅猛,旗下产品涉及拍照、短视频、剪辑等多个领域。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单位:款0303THREETHREE阿里、字节和腾讯为进榜产品数量Top3从入榜产品的分类和数量上,可以看出各大厂商主要布局的领域。阿里除了在自身更有优势的购物领域持续发力外,也比较重视在工具领域的布局,旗下的工具类产品夸克表现尤为亮眼,排名较2021年上升了47位,占据实力榜Top11。c字节跳动布局多元化,旗下App涉及多个领域。其中,5款摄影与录像类产品,几乎涵盖了剪辑、拍照、修图等用户在拍视频、直播时可能会使用到的全部功能,今年新进榜的番茄畅听是字节跳动为布局长音频赛道推出的产品。阿里旗下进榜App 淘宝闲鱼TOP17TOP27高德地图TOP20钉钉TOP16淘特TOP43阿里巴巴TOP66夸克TOP11优酷视频TOP23点淘TOP64支付宝TOP6UC浏览器TOP45菜鸟TOP54 字节跳动旗下进榜App 抖音抖音极速版TOP1TOP13今日头条TOP73西瓜视频TOP46剪映TOP7醒图TOP44番茄畅听TOP53今日头条极速版TOP75轻颜相机TOP69番茄小说TOP33懂车帝TOP760303THREETHREE巩固优势领域,加快探索多元化布局阿里/字节跳动腾讯更多的是在社交以及泛工具领域发力明显,腾讯更多的是在社交以及泛工具领域发力明显,旗下多款社交以及工具类产品位居实力榜前部位置。除此之外,腾讯在娱乐领域的表现也较为突出,旗下的腾讯视频QQ音乐排名均在Top20。百度则是更注重泛工具领域的布局,2022年百度成为进榜产品数量厂商Top4,发力明显,共有5款应用进榜,相较于2021年增加了2款。百度旗下进榜App 百度TOP21TOP 98TOP32百度极速版百度网盘百度文库TOP79百度地图TOP56 腾讯旗下进榜App 微信QQQQ浏览器QQ邮箱TOP4TOP8TOP48TOP40腾讯视频TOP9QQ音乐TOP19企业微信TOP37王者营地TOP88全民K歌TOP62腾讯会议TOP30303THREETHREE巩固优势领域,加快探索多元化布局腾讯/百度 元宇宙持续升温,巨头纷纷入局 2022年“元宇宙”概念持续升温,榜单Top100中也有部分产品在今年纷纷引入“元宇宙”相关功能。简单来说,元宇宙可以理解为一个与现实世界有联系的虚拟世界。近年来,“元宇宙”概念走红,不少平台都开始了对元宇宙的研究,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更是纷纷加码布局元宇宙这一赛道。阿里旗下的淘宝在双十一期间,上线了虚拟广场“未来城”,试水元宇宙电商。用户可直接通过虚拟形象进入“未来城”,并进行购物、抽奖,和陌生人互动等,通过兑换双11红包的奖励机制金和用户的猎奇心理吸引用户体验。腾讯旗下的QQ在2022年上线的“超级QQ秀”,通过3D化“捏人”,迎合虚拟形象产品的趋势。“超级QQ秀”中的“小窝”则是为用户提供了虚拟家园,通过增加丰富的互动场景,打造QQ自身的虚拟场景社交。抖音在2022年陆续上线了虚拟人物“抖音仔仔”和虚拟空间“抖音小窝”,旨在通过“捏脸”、装扮虚拟小屋等趣味玩法,满足用户个性化的虚拟社交需求,加码布局元宇宙社交。超级QQ秀QQ小窝抖音仔仔0303THREETHREE榜单关键词元宇宙持续升温淘宝未来城 更多校园场景被挖掘,线上教育迎来新机遇 受“双减”政策的影响,K12教育相关行业受到重创,多家互联网教育平台退出市场。但随着学生上网课、线上教育等需求逐渐常态化,更多的校园场景如考试、互动问答、学生管理等被开发者挖掘和布局。且随着“智慧校园”“校园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类App开始走进校园,在线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2022年实力榜单中,由教育部打造的为方便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随时开展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等的智慧教育平台智慧中小学成功占据Top67。另外,世纪超星旗下的学习通凭借海量的图书、期刊等资源,以及上课签到、打卡等功能,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拥有了自己的市场。智慧中小学学习通腾讯会议钉钉作业帮学信网企业微信 数字化办公App TOP67TOP96TOP83TOP74TOP3TOP16TOP370303THREETHREE榜单关键词线上教育迎来新转机 在线视频平台 12月中国在线视频活跃用户规模达10.31亿,创2022年全年最高值。其中,综合视频平台12月活跃用户人数高达9.08亿,综合视频领域用户流量稳中有升。此次榜单 Top 100 中,共有爱奇艺、腾讯视频等6款综合类视频产品上榜。除了常居App Store畅销榜Top5的“爱优腾”外,来自中央电视台旗下的央视频凭借“2022北京冬奥会”以及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版权,在今年以5G超高清、专业解说等服务和沉浸式的互动玩法,打造出高质量的用户体验,成功占据实力应用榜Top57。随着微信视频号的快速崛起,短视频赛道正由抖音、快手“两强相争”变为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三足鼎立”,用户向头部应用集中。其中,抖音在深耕内容以及电商领域的同时,加大对本地生活等板块的布局,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增加用户黏性,连续两年占据实力榜榜首;主打下沉市场的快手极速版通过线上现金补贴、线下推广等方式,增速显著,排名较2021年上升10位。快手极速版哔哩哔哩抖音西瓜视频抖音极速版快手爱奇艺腾讯视频央视频优酷视频咪咕视频芒果TVTOP9TOP14TOP23TOP1TOP10TOP24TOP41TOP57TOP84TOP46TOP13 综合视频平台稳步发展,“短视频”领域三足鼎立 TOP12微信(视频号)TOP40303THREETHREE榜单关键词在线视频热度不减在iOS实力应用榜单Top100中,共有17款App具备直播电商的属性,占比近20%。2022年随着直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各类行业政策、平台规范监管等的影响下,直播电商行业进一步健康规范生长。目前,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是直播电商的三大阵地。各大平台通过加大直播扶持力度、优化商家入驻流程、发布流量扶持计划等利好政策吸引品牌入驻,开启直播营销。与其他平台的App相比,电商购物类平台布局直播电商早已成为“大势所趋”。2022年淘宝发布年度激励计划,支持中腰部达人、新达人以及商家的成长,并表示在未来将通过3D直播间 虚拟主播相结合的新技术引擎,打造直播增量市场。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加速了直播电商的发展,用户通过刷视频、看直播,更容易被内容激发出更多的消费欲望。2022年抖音宣布将抖音电商宣布升级为全域兴趣电商,发力商城和搜索。双11期间,抖音更是将商城作为成交的主要阵地。此外,快手也开始搭建商城,加大对直播电商领域的重视。微信的“视频号”在两年内先后上线了直播、购物车、视频号小店等功能,为布局直播电商领域持续赋能;微博早在2020年就已经上线“微博小店功能”通过自有的社交属性,塑造了微博独特的社交直播电商模式。购物类App 淘宝拼多多 京东TOP17TOP22TOP2快手抖音TOP1TOP12 直播电商发展迅猛,各大平台加速布局 短视频类App 社交类App 得物淘特转转阿里巴巴TOP43点淘TOP65TOP65TOP65唯品会京东特价版TOP66TOP64TOP71TOP86快手极速版TOP10抖音极速版TOP13TOP28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微博(微博小店)哔哩哔哩TOP4TOP15TOP30TOP240303THREETHREE榜单关键词直播电商竞争白热化i茅台i茅台是茅台旗下的官方数字化营销平台。2022年3月正式上线App Store,一上线就受到用户的广泛关注。其后通过不断优化参与规则、开展专场活动、强化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贴近用户多元化的需求,2022年成功进入实力榜Top58。腾讯会议腾讯旗下的腾讯会议在今年表现十分亮眼,位居实力榜Top3。作为一款主打云视频协作平台,为最大限度还原线下会议的体验感,2022年腾讯会议上线了实时辅助字幕、3D虚拟头像等功能,满足用户多元化的线上办公、教学场景,2022年其排名不断飙升。夸克阿里旗下的夸克2022年继续通过“智能工具 内容 服务”的创新方式,助力用户提升获取信息的效率。2 0 2 2 年 连 续 占 据 A p p Store工具榜榜首数日。为打造高质量的用户体验,陆续上线了冬奥一站式智能信息服务以及2022年高考服务等内容,受到用户的好评。番茄畅听番茄畅听是字节跳动为布局“耳朵经济”领域推出的免费音频平台,凭借“海量小说全场畅听”的优势,脱颖而出。加上在抖音西瓜视频等字节系产品上的曝光,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流量。2022年首次进入实力应用榜Top100。扫描全能王扫描全能王凭借智能文字识别技术,可以将手机瞬间变成便携扫描仪,切中用户刚需。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布局海外市场,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2022年上线智能识别发票,并优化微信图片导入等多个功能,不断丰富用户的使用场景,排名较2021年上升了18位。Top1Top1Top2Top2Top3Top3Top4Top4Top5Top50303THREETHREE2022年度黑马应用 2022年度中国区iOS实力游戏榜单Top1000303THREETHREE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1王者荣耀腾讯99.73 2和平精英腾讯96.51 32原神米哈游94.32 4梦幻西游网易93.24 52三国志战略版灵犀互娱91.78 63英雄联盟手游腾讯91.44 77金铲铲之战腾讯89.80 83穿越火线:枪战王者腾讯89.39 93开心消消乐乐元素88.69 1024地铁跑酷乐逗游戏88.13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iOS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111QQ飞车腾讯88.05 126一念逍遥雷霆游戏87.33 13万国觉醒莉莉丝85.99 14NEW蛋仔派对网易87.06 15NEW弹壳特攻队海彼游戏86.33 163火影忍者腾讯85.68 1710欢乐斗地主腾讯85.29 186JJ斗地主竞技世界85.00 192光遇网易84.67 20NEW暗黑破坏神:不朽网易84.21 2022年度中国区iOS实力游戏榜单Top1000303THREETHREE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iOS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21斗罗大陆:魂师对决三七互娱84.36 2210率土之滨网易83.89 2324口袋奇兵江娱互动83.71 24NEW无尽的拉格朗日网易83.56 253腾讯欢乐麻将全集腾讯83.25 2616指尖四川麻将禅游科技83.11 271贪吃蛇大作战微派网络82.89 283我的世界网易82.73 296阴阳师网易82.43 303明日之后网易82.33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3122问道雷霆游戏82.17 3224使命召唤手游腾讯82.01 33NEW暗区突围腾讯81.88 345球球大作战巨人网络81.73 354部落冲突Supercell81.45 3616航海王热血航线中手游朝夕光年81.44 37NEW大话西游网易81.34 38NEW神武4多益网络81.15 39NEW文明与征服439981.02 4013植物大战僵尸2PopCap80.92 2022年度中国区iOS实力游戏榜单Top1000303THREETHREE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iOS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41神庙逃亡2乐逗游戏80.73 42NEW蚁族崛起:神树之战君海游戏80.66 4324QQ炫舞腾讯80.53 4410明日方舟鹰角网络80.38 4529哈利波特:魔法觉醒网易80.30 46NEW超能世界冰川网络80.08 4711迷你世界迷你玩80.00 488浮生为卿歌友谊时光79.94 493三国杀游卡桌游79.88 5049光与夜之恋腾讯79.68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51NEW奥比岛:梦想国度雷霆游戏79.65 5237天涯明月刀腾讯79.54 534第五人格网易79.44 5436FIFA足球世界腾讯79.36 559汤姆猫跑酷Outfit779.27 561香肠派对心动网络79.12 576倩女幽魂网易79.04 58NEW英雄联盟电竞经理腾讯78.88 59NEW梦幻西游网页版网易78.86 60NEW保卫萝卜4凯罗天下78.82 2022年度中国区iOS实力游戏榜单Top1000303THREETHREE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iOS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6135实况足球网易78.71 6238崩坏3米哈游78.65 6331钢琴块2猎豹移动78.56 64NEW圣魂纷争海南游翼78.49 65NEW幻塔完美世界78.40 66NEW重返帝国腾讯78.35 67NEW王铲铲的致富之路Ohayoo78.20 6833狂野飙车9:竞速传奇灵犀互娱78.18 69NEW开间小店初晰互动78.09 7028云上城之歌三七互娱78.03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719魂斗罗:归来腾讯78.01 72NEW凌云诺友谊时光77.84 7325保卫萝卜3凯罗天下77.80 74NEW剑侠世界3西山居77.76 75NEW龙之国物语紫龙游戏77.67 7633梦幻新诛仙完美世界77.61 77NEW快乐爱消除Hungry Studio77.56 78NEW云原神米哈游77.45 7918诛仙完美世界77.41 8014元气骑士凉屋游戏77.35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iOS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App Store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度中国区iOS实力游戏榜单Top1000303THREETHREE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811我的汤姆猫2Outfit777.27 82NEW滑雪大冒险游道易77.19 83NEW小小蚁国:真实蚂蚁世界星合互娱77.16 84NEW我的停车场Ping Sun77.05 85NEW三国志幻想大陆灵犀互娱77.03 86NEW时空猎人3哔哩哔哩77.00 87NEW部落冲突:皇室战争Supercell76.98 8820王牌竞速网易76.86 89NEW兔克创业记Ohayoo76.75 90NEW天龙八部手游腾讯76.72 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9113跑跑卡丁车官方竞速版腾讯76.64 92NEW旭日之城壳木游戏76.63 93NEW咸鱼之王豪腾嘉科76.55 94NEW阿瓦隆之王:凛冬破晓FunPlus76.51 95NEW荣耀全明星乐逗游戏76.44 9668梦幻家园乐逗游戏76.41 97NEW深空之眼勇仕网络76.20 98NEW羊了个羊北京简游75.85 9954梦幻花园乐逗游戏75.73 10027荒野乱斗Supercell75.60 201813119864422210510152025动作角色扮演策略模拟卡牌冒险休闲益智解谜桌面家庭聚会竞速体育音乐2022年度实力游戏榜单 Top100 产品类别分布(iOS)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榜单Top100中动作类共上榜20款产品,是上榜数量最多的分类。角色扮演、策略类紧随其后,分别上榜18款和13 款。Top3分类产品占榜单Top100的51%。动作类中仍是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和梦幻西游三款老牌手游屹立不倒,分别占据榜单Top1、Top2和Top4;角色扮演类游戏(如一念逍遥暗黑破坏神:不朽等)在本身质量够硬、用户粘性强的基础上22年持续推出活动吸粉不少;策略类游戏(如穿越火线:枪战王者率土之滨等)在22年也发力明显。除此之外,22年模拟类实力手游可谓“大爆发”,榜单Top100中有11款为模拟类,较前两年大有增加,且在榜的11款模拟类手游中有6款于今年新上线,占比达55%,包括奥比岛:梦想国度重返帝国小小蚁国:真实蚂蚁世界开间小店等。单位:款0303THREETHREE动作类手游为榜单冠军,模拟类手游“大爆发”模拟类手游一直以来都受到市场的青睐,22年模拟类实力手游更是“大爆发”。从游戏本身来看,其有较强的拓展性取材广泛,“万物皆可模拟”,且不同场景的体验能给玩家源源不断的新鲜感;在开发成本方面,模拟游戏更重视创意和玩法,对画面和建模要求不高,制作成本相对较低;而从市场竞争情况来看,模拟游戏是以中小游戏公司/独立游戏开发者为主的赛道,相比其他头部游戏云集的领域更容易出圈。实力游戏榜Top100中模拟手游均有不错的表现,如雷霆游戏旗下模拟经营玩法的奥比岛:梦想国度和来自星合互娱的模拟真实蚂蚁生态的小小蚁国:真实蚂蚁世界,上线不足一年便分别占据22年实力游戏榜Top51和Top83。随着模拟类游戏的发展,近几年模拟经商玩法也深受玩家喜爱,益世界旗下古风模拟经商手游我是大东家以及现代商战模拟手游商道高手已成为该赛道的头部游戏。我是大东家的小游戏版本长期位于微信小游戏人气榜、畅销榜双榜前列,22年还发布“国风联动计划”,前后联动宝莲灯、狐妖小红娘、白蛇:缘起等多个知名国漫IP,共建文化生态;商道高手通过将国内积攒的布局经验较好的复刻至日本等海外市场,迅速占据iOS畅销榜头部排名,在国内外市场实现口碑成绩双丰收。“万物皆可模拟”22年模拟类手游“大爆发”0303THREETHREE奥比岛:梦想国度(雷霆游戏)模拟经营小小蚁国:真实蚂蚁世界(星合互娱)模拟真实蚂蚁生态古风模拟经商我是大东家(益世界)商道高手(益世界)模拟现代商战22222333333516200510152025Outfit7友谊时光凯罗天下三七互娱OhayooSupercell雷霆游戏完美世界乐逗游戏灵犀互娱米哈游乐逗游戏网易腾讯2022 年度实力游戏榜单厂商分布 TOP5(iOS)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单位:款22年头部厂商格局稳定腾讯(20款)网易(16款)实力手游进榜数量遥遥领先。经历一轮大浪淘沙后,行业更加规范,精品化趋势逐步加强,且随着消费多元升级,单一雷同粗糙的制作不再被买单,背靠大厂制作精良、或富有文化底蕴或改编自优质IP的游戏市场表现更为突出。2022年,受到版号政策收紧等的影响,许多游戏厂商在逆境下一边进行“断舍离”,一边不断探索新领域,以求在日新月异的游戏市场谋一席之地。如腾讯暗区突围、网易蛋仔派对、雷霆游戏奥比岛:梦想国度、Ohayoo王铲铲的致富之路等新游均取得了亮眼的成绩。除腾讯、网易外,22年乐逗游戏旗下产品也格外亮眼,旗下5款经典手游进榜,尤其是地铁跑酷在22年下半年再焕生机,全网刷屏;米哈游旗下有3款游戏进榜,特别是原神,无论在国内还是出海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0303THREETHREE腾讯旗下进榜产品最多,网易紧随其后腾讯欢乐麻将全集腾讯欢乐麻将全集FIFAFIFA足球世界足球世界欢乐斗地主欢乐斗地主QQQQ飞车飞车TOP11TOP11火影忍者火影忍者TOP16TOP16TOP17TOP17TOP25TOP25王者荣耀王者荣耀TOP1TOP1和平精英和平精英TOP2TOP2穿越火线穿越火线:枪战王者枪战王者TOP8TOP8QQQQ炫舞炫舞TOP43TOP43TOP54TOP54暗区突围暗区突围重返帝国重返帝国TOP66TOP66TOP33TOP33TOP58TOP58英雄联盟电竞经理英雄联盟电竞经理 长青手游长青手游 腾讯旗下进榜手游魂斗罗魂斗罗:归来归来天龙八部手游天龙八部手游TOP71TOP71TOP90TOP90跑跑卡丁车官方竞速版跑跑卡丁车官方竞速版TOP91TOP91使命召唤手游使命召唤手游TOP32TOP32英雄联盟手游英雄联盟手游TOP6TOP6金铲铲之战金铲铲之战TOP7TOP7光与夜之恋光与夜之恋TOP50TOP50天涯明月刀天涯明月刀TOP52TOP52 新晋王牌新晋王牌 新兴黑马新兴黑马 2015.102018.022015.122017.2017.122016.012013.082013.102018.032018.052017.062017.052019.062021.2021.102021.082021.082020.2020.122021.062021.062020.2020.102022.072022.072022.072022.072022.032022.030303THREETHREE长青手游和“新晋王牌”共同发力,加速探索布局新赛道梦幻西游梦幻西游光光 遇遇率土之滨率土之滨无尽的拉格朗日无尽的拉格朗日我的世界我的世界明日之后明日之后哈利波特:魔法觉醒哈利波特:魔法觉醒第五人格第五人格阴阳师阴阳师大话西游大话西游TOP29TOP29TOP30TOP30TOP37TOP37TOP45TOP45TOP53TOP53TOP4TOP4TOP19TOP19TOP22TOP22TOP24TOP24暗黑破坏神:不朽暗黑破坏神:不朽TOP20TOP20蛋仔派对蛋仔派对梦幻西游网页版梦幻西游网页版倩女幽魂倩女幽魂TOP57TOP57TOP59TOP59TOP14TOP14TOP28TOP28 自主IP 网易旗下进榜手游 合作IP 王牌竞速王牌竞速实况足球实况足球TOP61TOP61TOP88TOP880303THREETHREE深挖自主IP价值,并积极构建IP矩阵战略实力游戏榜单实力游戏榜单Top10Top10排名排名AppApp名称名称公司公司上线时间上线时间1王者荣耀腾讯20152和平精英腾讯20183 3原神原神米哈游米哈游202020204梦幻西游网易20155三国志战略版灵犀互娱20196 6英雄联盟手游英雄联盟手游腾讯腾讯202120217 7金铲铲之战金铲铲之战腾讯腾讯202120218穿越火线:枪战王者腾讯20159开心消消乐乐元素201410地铁跑酷乐逗游戏2017 榜单Top100中我们仍能看到不少耳熟能详的老游戏,尤其是难以跻身的Top10,几乎被发布3年以上的老游戏“刷屏”,但在其中仍有3款“新晋王牌”脱颖而出。在不断有爆款产品长线运营能力不足、用户沉淀乏力的情况下,于20年上线的原神及21年上线的英雄联盟手游金铲铲之战凭借稳健的运营,终成“新晋王牌”。原神22年持续发布新剧情、新角色等屡上“热搜”,成功跻身Top3;英雄联盟手游金铲铲之战本身有“英雄联盟”大IP加持,加之背靠腾讯,持续出色的运营助力二者成功占据Top6和Top7。老游戏不仅有经过市场验证的游戏质量,还拥有通过长期的行业洞察和实践得到的成熟运营方法论等,且自上线至今已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相比新手游拥有天然的竞争优势,榜单地位很难撼动。但老游戏们也并未故步自封,在源源不断的新游戏的冲击下“各显神通”谋求新生,最突出的便是17年上线App Store的地铁跑酷,今年凭借创新性的“不吃金币”玩法风靡全球,全网刷屏,排名较去年直升24位,跻身榜单Top10。0303THREETHREE榜单关键词“新晋王牌”表现亮眼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从实力游戏榜单Top100的上线时间来看,Top100Top100中近三年上中近三年上线手游占比达线手游占比达47G%,今年上线的手游占比今年上线的手游占比2121%,较去年有所下,较去年有所下降。降。榜单Top100中的新手游多款在下半年抱团上线,扎堆“抢滩”。如7月上线的弹壳特攻队暗黑破坏神:不朽、8月上线的超能世界、9月上线的小小蚁国:真实蚂蚁世界羊了个羊等,不足半年便进入实力榜Top100,展现出无限的潜力。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统计周期: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21%8S 22年实力游戏榜单Top100新老游戏占比2022年2021年2020年2019年及以前从整体来看22年新游戏供给略有不足,虽然版号下发在4月恢复正常,但目前市场版号仍然稀缺。面对来之不易的版号,不少厂商越发深度打磨产品质量,走精品化路线,在推广上也更加大胆激进,新游戏“来势汹汹”。0303THREETHREE榜单关键词新游下半年扎堆“抢滩”22年实力游戏榜单中,多款休闲游戏不仅发布了小游戏,还上线了手游App,持续在双端抢量,如王铲铲的致富之路开间小店咸鱼之王和羊了个羊。尤其是今年9月席卷社交平台的羊了个羊,一开始就是以小游戏的身份为大家所熟知,其后才上线App版本。游戏开发者双端布局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手游App的基础上发布小游戏,打造分渠道差异化获量策略,利用小游戏形态“延长”老游生命周期;二是率先上线小游戏“试水”,验证市场效果和商业模式,时机成熟后再转为手游App,上线各大应用商店,从而实现双端获量的布局。小游戏是以微信/抖音小程序为载体的新游戏产品形态,具备无需下载、即点即玩、开发成本低等特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当下小游戏市场趋于成熟,运营成本更优、流量入口多样、导流率效果优势更明显。22年小游戏持续升温、生态逐步完善,大有爆发第二春的趋势。王铲铲的致富之路TOP67(Ohayoo)咸鱼之王TOP93(豪腾嘉科)开间小店TOP69(初晰互动)羊了个羊TOP98(北京简游)0303THREETHREE榜单关键词双端抢量渐成趋势22年很多游戏厂商针对较为成熟的手游发布了云游戏版本,如今年实力游戏榜单中的原神梦幻西游天涯明月刀蚁族崛起:神树之战就分别于22年1月、7月、9月和11月上线了云游戏版本。其中原神的云游戏版本云原神成功跻身游戏实力榜Top100,占据榜单Top78。虽然因为生态不完善、盈利模式突破难等原因,云游戏行业增速放缓,但随着云原神在国内市场越战越勇,其成功的经验势必会吸引其他游戏厂商加速布局的步伐,云游戏的渗透率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云游戏支持玩家通过网络连接云端高配服务器主机,从而在本地享受更好的游戏画面和声音。云游戏版本App体量小、对网络有较强依赖。在当前5G以及高速宽带的加持下,云游戏已经普遍能打破设备限制,拥有较为精良的画面表现。天涯明月刀Top52Top52(腾讯)蚁族崛起:神树之战Top42Top42(君海游戏)梦幻西游Top4Top4(网易)原神TOP3TOP3(Ohayoo)云天涯明月刀(腾讯)云蚁族崛起(君海游戏)云梦幻西游(网易)TOP78TOP78云原神(Ohayoo)云游戏云游戏0303THREETHREE榜单关键词云游戏再起风潮FIFA足球世界榜单排名上升36位,占据Top54由腾讯代理的首款登陆中国市场的足球题材竞技手游,也是“国内唯一获国际足联授权的独立手游”。不仅可以让玩家在游戏中使用真实的球星,还可以选择真实的俱乐部和真实的联赛信息等。随着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的开幕,作为官方授权的手游也迎来了它的流量高峰。光与夜之恋光与夜之恋排名上升排名上升4949名,占据名,占据TopTop5050腾讯首款自研乙女向手游,主打高沉浸互动恋爱,因扣人心弦的剧情、多样的男主人设、高质量的配音和卡牌设计受到玩家喜爱。22年其通过推出新角色、新卡牌、新互动等精准抓住用户喜好,不断提升玩家体验,吸量又吸金。实况足球榜单排名上升35位,占据Top61由网易代理的KONAMI经典正版Pro Evolution Soccer的原版操控手游,游戏由主机原班团队打造,搭载主机同款引擎,提供高解析度比赛画质和超流畅对战体验。22年其凭借一如既往的实况体验感在“世界杯”期间迅速抓住红利、大放异彩。崩坏3榜单排名上升38位,占据Top62来自米哈游的经典二次元手游,剧情、人物和美术风格长久以来深受市场认可。22年在不少二次元游戏被砍、停运、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稳定输出,保持自身竞争力,不断推出的新角色和福利活动,在促活拉新等方面不断发力。0303THREETHREE2022年度排名飙升游戏蛋仔派对网易首款潮玩休闲竞技手游,Q萌蛋仔、卡通画风给予了用户较强的视觉愉悦感;更新频繁的丰富关卡带来了超强的可玩性;多维度多场景的互动玩法提升了用户沉浸式社交体验。自今年5月该游戏上线后便不断吸引用户下载体验,年末更是在App Store游戏免费榜霸榜数日。弹壳特攻队一款来自海彼游戏的冒险休闲游戏,也是一款画风卡通,操 作 简 单 的 2 d roguelike割草手游,于今年7月上线后,特色鲜明的生存玩法使其成为“新兴爆款”。Roguelike求生割草完美结合的方式更让其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竞争力,令 人 不 少 玩 家 深 感“上头”,下载量一路飙升。暗黑破坏神:不朽网易代理,经典端游暗黑破坏神的首款手游,传承25年经典IP的暗黑画风和恢弘世界观。该游戏在还原畅爽战斗和沉浸式探索乐趣的同时,还创造了全新故事剧情和玩法。对于IP的正向还原和改编使其在上线后迅速引发了大批“暗黑粉”的狂欢。羊了个羊出自北京简游,是22年9月全网刷屏的“羊了个羊”的官方正版手游。初期以小程序游戏上线,凭借极具话题性“地狱第二关”和强社交属性席卷各大社交平台。虽然App版本错过了爆火顶峰时刻,于9月30日才正式上线App Store,但仍强势挺进年度实力榜单Top100。暗区突围腾讯自研的高拟真硬核射击手游,在年度实力榜单展示了强势实力。该款游戏整体打造了全新的沉浸式暗区战场体验。相对于市场上其他射击类游戏,暗区突围高自由度的战术策略性不仅使玩家获得了满满的体验感,其额外的“战术博弈”玩法也使其更加具有竞争力。Top1Top1Top2Top2Top3Top3Top4Top4Top5Top50303THREETHREE2022年度黑马游戏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1 拼多多寻梦信息99.722 抖音字节跳动99.353 快手快手98.874 快手极速版快手96.525 淘宝阿里94.556 抖音极速版字节跳动92.917 支付宝阿里92.468 百度百度91.649 QQ浏览器腾讯90.5810 腾讯视频腾讯89.9111 微信腾讯89.4512 今日头条字节跳动88.6313 淘特阿里88.32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安卓实力下载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华为、小米等主流应用商店的累计下载量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0303THREETHREE2022年度中国区安卓实力应用下载榜Top50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14小红书行吟信息87.8115QQ腾讯87.6416京东京东86.7417哔哩哔哩bilibili86.3718微博新浪86.0919西瓜视频字节跳动85.8320今日头条极速版字节跳动85.6521美团美团85.4222UC浏览器阿里85.1123WiFi万能钥匙尚网网络84.8924番茄免费小说字节跳动84.6725高德地图阿里84.5526优酷视频阿里84.32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安卓实力下载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华为、小米等主流应用商店的累计下载量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0303THREETHREE2022年度中国区安卓实力应用下载榜Top50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27爱奇艺爱奇艺84.2228唯品会唯品会83.8329酷狗音乐酷狗83.6630喜马拉雅喜马拉雅83.5431百度极速版百度83.4232WPS Office金山83.2733百度地图百度83.053458同城5883.00 35抖音火山版字节跳动82.9236钉钉阿里82.7537腾讯新闻腾讯82.6938七猫免费小说七猫文化82.52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39闲鱼阿里82.3940网易云音乐网易82.2741剪映字节跳动81.7342番茄畅听字节跳动81.40 43国家反诈中心公安部刑事侦查局80.9444QQ音乐腾讯80.8345百度网盘百度80.7746作业帮小船出海80.5947知乎智者天下80.2548腾讯会议腾讯80.1349夸克阿里80.1150饿了么阿里80.08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安卓实力下载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华为、小米等主流应用商店的累计下载量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0303THREETHREE2022年度中国区安卓实力游戏下载榜Top50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1 王者荣耀腾讯99.722 和平精英腾讯99.113 迷你世界迷你玩98.994 开心消消乐乐元素97.925 我的世界网易96.486 地铁跑酷乐逗游戏94.447 汤姆猫跑酷Outfit794.218 光遇网易93.559 逃跑吧!少年抱一网络91.9410 贪吃蛇大作战微派网络91.0111 我的汤姆猫2Outfit789.5312 大话西游网易89.2413 金铲铲之战腾讯89.21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14英雄联盟手游腾讯89.1415奥特曼传奇英雄乐堂动漫89.0916使命召唤手游腾讯88.5917疯狂动物园游道易88.3618植物大战僵尸2PopCap88.2519第五人格网易87.9820穿越火线:枪战王者腾讯87.8721QQ飞车腾讯87.6222明日之后网易87.3523汤姆猫英雄跑酷Outfit786.9624猫和老鼠网易86.6625猛鬼宿舍蜜獾工坊86.5126蛋仔派对网易86.42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安卓实力下载榜根据2022年App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华为、小米等主流应用商店的累计下载量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0303THREETHREE2022年度中国区安卓实力游戏下载榜Top50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27斗罗大陆:魂师对决三七互娱86.0928弓箭手大作战猎豹移动85.9129荒野乱斗Supercell85.8930九灵神域乐牛游戏85.8231暗区突围腾讯85.7632王牌竞速网易85.6433忍者必须死3炎魂网络85.6134王牌战争英雄互娱85.5335荒野行动网易84.7336太空大乱斗动能无线84.5137漫威超级战争网易84.3638哈利波特:魔法觉醒网易84.32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39我的安吉拉Outfit784.1140火影忍者腾讯83.8941斗罗大陆三七互娱83.7342三国志战略版灵犀互娱83.6843狂野飙车9:竞速传奇灵犀互娱83.6744暗黑破坏神:不朽网易83.1945我做手机壳特好看Crazy Labs82.8846剑侠世界2西山居82.6147创造与魔法英雄互娱81.7548英魂之刃网龙81.5549梦幻花园Playrix80.8950弹壳特攻队海彼游戏80.770303THREETHREE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1 TikTok(抖音)字节跳动99.47 2 CapCut(剪映)字节跳动98.68 3 SHEIN希音97.444 InShot影笑科技96.70 5 BIGO LIVE欢聚时代95.23 6 A阿里巴巴94.777 Noizz欢聚时代93.128 你我当年大觥科技92.63 9 快手快手91.88 10 扫描全能王合合信息90.23 11 VivaCut小影科技89.4412 小米快传小米89.01 13 速卖通阿里巴巴88.54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14Mivo格像科技87.72 15录屏大师影笑科技86.22 16Litmatch肯斯爪特科技86.0617Beat.ly格像科技85.97 18WPS Office金山在线85.6619形色睿琪软件85.2120Music Player影笑科技85.01 21Lark Player大宇无限84.99 22Home Workout 卓远软件科技84.74 23Baby Pandas Supermarket宝宝巴士84.51 24UC浏览器阿里巴巴84.24 25Chamet富聊科技84.17 26哔哩哔哩bilibili84.02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出海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海外 App Store&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注:宝宝巴士旗下多款App(如Baby Pandas Supermarket)在不同应用商店的分类有所不同,此处出海榜的分类与App Store一致2022年度出海实力应用榜单Top500303THREETHREE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27BeautyPlus美图83.98 28腾讯视频腾讯83.7529iQIYI(爱奇艺)爱奇艺83.44 30VivaVideo小影科技83.2931滴滴出行小桔科技83.0132FacePlay大头兄弟科技82.95 33UpLive亚洲创新82.3234哔哩哔哩漫画bilibili82.19 35Collage MakerInShot Inc82.10 36美图秀秀美图82.03 37美柚美柚信息科技81.99 38GoodNotes 5TimeBaseTech81.76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39AirBrush美图81.59 4017LIVE17 LIVE Limited81.47 41Hago欢聚时代81.33 42WePlay微派81.2043LivU莱煕科技81.01 44Biugo欢聚时代80.94 45探探挚文集团80.7946WeChat(微信)腾讯80.5647Mico米可世界80.4348YoYo明日虫洞80.21 49起点阅文集团80.1750全民K歌腾讯80.01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出海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海外 App Store&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度出海实力应用榜单Top50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出海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海外 App Store&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排名 名称公司实力分值1 绝地求生腾讯99.67 2 原神米哈游98.55 3 王国纪元天盟数码97.234 Mobile Legends:Bang Bang字节跳动96.78 5 State of Survival趣加95.21 6 Soccer Super StarReal Free Soccer94.697 Piano Fire元笛软件93.098 万国觉醒莉莉丝92.769 台球城MOUNTAIN GAME91.88 10 完美改造麦基太文90.5511 Subway Princess Runner常春藤游戏89.9812 末日喧嚣三七互娱89.05 13 口袋奇兵江娱互动88.622022年度出海实力游戏榜单Top500303THREETHREE排名 名称公司实力分值14UNO!Mattel16387.83 15脑洞大师风眼科技86.3416 弹壳特攻队海彼游戏86.5517疯狂餐厅Zenlife85.68 18旭日之城壳木游戏85.0619 Shoot Bubble常春藤游戏85.8720Tile Master 3D波克城市85.11 21 Shape-shifting六次方信息技术84.94 22 Cat Runner 常春藤游戏84.63 23Mafia City友塔游戏84.49 24数字填色日日创新84.19 25 Cyber SurferBadsnowball84.1026 小小蚁国星合互娱83.99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出海实力榜根据2022年App在海外 App Store&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度出海实力游戏榜单Top500303THREETHREE排名排名名称名称公司公司实力分值实力分值39Higgs Domino Island波克城市81.59 40 守望黎明龙创悦动81.47 41 菲菲大冒险点点互动81.33 42 火枪纪元趣加81.2043 战火与秩序壳木游戏81.01 44 胜利女神:NIKKE腾讯80.94 45 偶像梦幻祭!music乐元素80.7946 Fish Go.ioMars Game80.5647 Dislyte莉莉丝80.4348 明日之后网易80.21 49 WARPATH莉莉丝80.1750 Kings Choice龙腾简和80.01排名名称公司实力分值27Last Fortress龙创悦动83.86 28 X-HERO冰川网络83.6529 Matchington Mansion麦基太文83.48 30Cube Master 3D波克城市83.2131 SortPuzJoyPuz83.0632 泰拉贝尔龙创悦动82.92 33 The Grand Mafia友塔游戏82.5934 Knives Out网易82.22 35Makeup MasterButton Software82.1136 钢琴之星Tinymax Games82.04 37 阿瓦隆之王趣加81.95 38粉碎颜色3DBadsnowball81.73排名 厂商分值1ByteDance字节跳动99.58 2InShot Inc影笑科技98.453JOYY Inc.欢聚时代97.99 4Tencent腾讯96.73 5Alibaba Group阿里巴巴95.86 6Kuaishou快手94.95 7Ufoto格像科技94.29 8BabyBus宝宝巴士93.62 9Xiaomi小米92.85 10QuVideo小影科技91.57 排名 厂商分值11Meitu美图90.46 12Glority睿琪软件89.02 13IntSig合合信息87.88 14bilibili哔哩哔哩86.92 15Newborn Town赤子城科技85.53 16Changdu畅读84.74 17Kingsoft金山83.46 18ZHANGYUE掌阅科技82.99 19Hacker Interstellar明日虫洞81.83 20DiDi Global小桔科技80.77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出海厂商实力榜根据2022年厂商旗下App在海外App Store&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度出海实力应用厂商榜单Top200303THREETHREE排名 厂商分值1Tencent腾讯99.662miHoYo米哈游98.54 3Funplus趣加97.29 4Lilith莉莉丝96.58 537 Entertainment三七互娱95.846NetEase网易94.70 7ByteDance字节跳动94.01 8IGG天盟数码93.82 9Century Games点点互动92.73 10Long Tech Network龙创悦动91.94排名 厂商分值11Ultrapower壳木游戏90.85 12Yotta Games友塔游戏89.79 13IVYMOBILE常春藤游戏88.44 14Topwar Studio江娱互动87.87 15Habby海彼游戏86.23 16Yostar悠星网络84.37 17Tap4Fun尼毕鲁83.9518Onemt龙腾简和82.26 19Elex Technology智明星通81.83 20Boke波克城市80.85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注:出海厂商实力榜根据2022年厂商旗下App在海外App Store&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累计下载量、累计收入与用户好评度等多个评选维度综合得出,统计时间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度出海实力游戏厂商榜单Top200303THREETHREE2022年是充满变化的一年。全球经济逆风前行,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挑战也愈加严峻,企业和从业者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2022年,也是在考验中不失生机的一年,在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新趋势不断迸发。为了帮助开发者、推广人和投资者了解、掌握全球及国内移动互联网行业2022年的发展趋势,七麦数据依托大数据优势,推出2022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白皮书,涵盖全球主要应用市场数据和趋势对比以及国内移动应用市场分析等。本报告中主要市场资料、行业数据及榜单由七麦数据网站监测统计得出,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七麦数据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作最大努力的追求,但不作任何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均不构成任何建议。本报告只提供给用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该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报告为七麦数据制作,其版权归属七麦数据,未经七麦数据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或输出。年度实力App排行榜由七麦研究院每年评选并发布,实力分值代表移动产品一年的综合表现。年度实力分数主要根据App下载量、收入与市场品牌实力三大方面10个评选维度App在iOS/安卓市场的用户下载量和收入、评论数量与好评度、榜单实力、关键词流量、App品牌搜索热度、百度指数、社交平台热度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定。关于报告七麦数据七麦数据七麦研究院七麦研究院推广业务咨询推广业务咨询内容合作咨询内容合作咨询公司简介七麦数据七麦数据七麦数据()是专业的移动产品商业智能分析平台,覆盖全球155个国家/地区App Store、Google Play及国内9大主流安卓市场,支持查询App榜单排名、下载/收入预估等多维度数据。推出的智能投放平台,将AI应用于大数据领域,打造商业需求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实现数据对企业决策的指导性价值,为移动开发者从用户增长到商业增长提供助力。七麦七麦研究院研究院七麦研究院是七麦科技旗下专业的移动增长研究机构,专注于输出移动互联网行业热点分析、移动增长干货、App数据报告、移动产品榜单分析等。内容与数据多次被央视、36氪、腾讯、路透社等多家权威媒体转载和引用。出版聚焦移动增长领域的专业工具书流量探“涨”等。目前已为数十万移动互联网从业者提供多维的内容价值服务。ENDw w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98)85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99)2023-02-24 86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00)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01)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02)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03)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04)5星级

  • 泽平宏观:中国智能驾驶报告2023:车联万物畅想智行(20页).pdf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快速渗透。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来临,汽车智能化是电动化后的新一重要发展阶段。智能驾驶给用户带来便捷且富有科技感的驾乘体验,彻底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体验,在出行安全、节能性价比、出行效率等方面贡献显著。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通信基础设施、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也配套齐全,消费者对新事物接受度高、市场活跃,有发展智能驾驶的优势条件。智能驾驶发展也是大国博弈的一环,欧盟、美国、日本都在轮流出台政策抢占制高点。多年来我国政策呵护智能驾驶行业发展,2022年开始,L3、L4等高级别智能驾驶逐步试点,技术和标准趋于完善。智能驾驶分不同阶段,我国L2级智能驾驶正在快速装机落地,2022年渗透率超30%。行业正处于从低级别驾驶辅助、到高级别真正自动驾驶的关键时期,技术与安全是首要考量、配套与成本是落地关键。智能驾驶的实现,本质上是看感知、决策、执行三大核心系统的协同发展,感知层类似五官,感知环境、搜集数据,决策层类比大脑,处理数据、输出指令,执行层类比四肢,执行智能驾驶指令。智能驾驶产业要发展成熟,离不开智能交通建设、真正实现从单车智能到车路协同,也离不开规模效应和技术迭代发展。需要密切关注车载摄像头、超声波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算法、AI芯片、计算平台、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等核心环节国产化自主可控进程。汽车革命,上半场的电动化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下半场的智能化也已经悄然开启。智能化有可能改写和重构很多行业,包括车联网、车路协同、共享出行、无人公交系统、无人港口物流、智能交通运营等这些领域。目录1 智能驾驶:电动化后看智能化,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到来1.1 发展智能驾驶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合理性1.2 智能驾驶有六大等级,解放手脚和大脑2 智能驾驶:技术与安全是首要考量、配套与成本是落地关键2.1 智能驾驶技术: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系统协同2.2 智能驾驶安全:智能决策效率更优,现阶段需科学认知驾驶辅助并非自动驾驶2.3 智能驾驶配套:完善车路协同等多环节建设2.4 智能驾驶成本:规模效应与技术成熟是关键3 智能驾驶:政策呵护发展,各国抢占制高点3.1 海外政策:智能驾驶也是大国博弈内容之一3.2 国内政策:产业支持充足,高级别智驾法规陆续出台4 智能驾驶的未来:车联万物,畅想智行4.1 车联网:电气架构转型实现车联万物,通讯技术进步促进车路协同4.2 无人驾驶应用场景:解决乘用痛点,拓宽商用范围4.3 智能交通运营:智能驾驶时代的服务和支持提供者正文1 智能驾驶:电动化后看智能化,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到来 智能驾驶作为智能化汽车必不可少的功能,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科技感的驾乘体验。工信部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装置,并融合现代通讯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包括人、车、路、云端等智能终端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的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汽车新四化包括: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智能驾驶就是聚焦“智能化”、“网联化”两大属性。智能化,又可细分成驾驶智能化和座舱智能化,驾驶智能化就是自动驾驶。1.1 发展智能驾驶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合理性发展智能驾驶具有必要性,对消费者和社会而言,智驾在出行安全、节能、性价比、驾乘体验、出行效率等方面贡献显著。一是更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披露的数据显示,每年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全球约130万人死亡、5000万人受伤。密歇根大学报告,20%-46%的碰撞事故可以被ADAS高级驾驶辅助功能所避免;美国IIHS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指出,自动驾驶可以减少34%的安全事故。二是更节能:智能驾驶的控制系统优化汽车加速、制动、减速方式,有效地提高燃油和电力利用率。卡内基梅隆大学报告指出,带有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燃油经济性提升10%,自动化等级越高、节能效率越高。三是更有性价比:智能驾驶对人力成本较高的场景意义重大,比如将自动驾驶用于卡车长途运输,每年每车可节省人力成本6-15万元。四是驾乘体验更好,是老龄社会友好型产品:智能驾驶操作简单,可更及时全面地捕捉路面信息,做出反应。老龄化社会到来,日本内阁交通安全白皮书指出,因踩错刹车油门的死亡事故,75岁以上司机事故概率是其他群体的4.9倍。智驾提升驾乘舒适度,高龄驾驶员操作友好。五是提升出行效率:每年交通拥堵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8,自动驾驶后至少使整体交通效率提升10%。智能驾驶能减少交通事故,改善道路拥堵,降低人员和经济损失。发展智能驾驶具有迫切性,对汽车产业影响深远。汽车是居民消费中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是一国制造业的核心领域之一。智能驾驶的发展带动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带动供应链和产业生态的革新,带动上下游核心科技突破,也是各国必争的战略高地。按照自动驾驶专利申请数量看,日本、美国、中国、韩国、德国分别为7323、6211、5911、5752、1332件,对应占比27.6%、23.4%、22.3%、21.7%、5%。我国自动驾驶技术申请数排名第三,处于国际前列。百度、腾讯、商汤、华为等企业,分别以2336、1482、1115、978项专利优势领先。全球自动驾驶技术排名前列的企业还有:丰田、三星、IBM、本田、博世、LG、现代、起亚、索尼、福特、电装、英特尔、微软、谷歌、苹果、佳能等。发展智能驾驶具有合理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不仅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技术和标准趋于完善,而且消费者对新事物接受度高、市场活跃。2022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7亿辆,汽车3.19亿辆。汽车市场庞大,通信基础设施、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百万级5G基站、80%以上ETC渗透率,都将支撑我国智能驾驶发展。智能驾驶相关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以高精地图、激光雷达、车载AI芯片等为代表,未来将有众多跨时代意义的新技术得到应用。以车载AI芯片为例,高阶自动驾驶芯片已具备量产装机能力。华为昇腾910、地平线征程5等智驾芯片正式推出,实现量产,算力较前代成倍数级增长。海外企业高通Snapgradgon Ride、英伟达Orin等高算力芯片也陆续面世。行业标准日趋完善,市场接受度也在快速提升。国内首部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实施,支持L3级以上智能驾驶汽车上路行驶。工信部、公安部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具备量产条件的L3、L4级别搭载自动驾驶功能汽车,逐步开展准入试点。1.2 智能驾驶有六大等级,解放手脚和大脑智能驾驶可划分不同等级。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规定智能驾驶分为6个等级:L0-L2为驾驶辅助,L3-L5为自动驾驶。通俗来讲:L1一般是可以解放手或者脚;L2可以同时解放手和脚;L3可以进一步解放眼;L4及以上还可以解放大脑。自动驾驶技术涉及交通、通信、电子等多领域融合和多产业协同,是一个从L0、L1、L2往L3、L4、L5渐进的过程。随着等级上升,软硬件配置要求也在提高。以激光雷达为例,L0-L2驾驶辅助无需激光雷达,但在L3及以上高阶自动驾驶中,激光雷达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芯片方面,若要实现L2到L3级别的跨越,算力需要从24Tops跨越到300Tops,提升至少12.5倍。2 智能驾驶:技术与安全是首要考量、配套与成本是落地关键推动智能驾驶发展的核心是需求端,汽车用户群体的出行偏好改变。消费者选择从传统汽车升级成智能汽车,一方面是基于对智能驾驶的技术认可,这需要建立在一个成熟、完整、自主的智能汽车产业链上。另一方面,安全问题是根本,关于人和系统,哪方的驾驶决策更优引发关注,事故责任的界定问题需要更全面系统的讨论。“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之间争论仍存,继续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使智能驾驶更友好出行成为可能。汽车智能化升级必然引入新技术、新系统、新软硬件,未来成本继续优化,才能吸引更多用户升级到智能驾驶汽车,进一步打开市场发展空间。2.1 智能驾驶技术: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系统协同智能驾驶的实现,本质上是感知、决策、执行三大核心系统的协同,分别负责环境感知与定位、智能规划与决策、控制执行。如果将其类比:感知层相当于人的五官,感知周围的环境,搜集数据传输到决策层;决策层相当于人的大脑,处理数据,输出相应的操作指令给执行层;执行层相当于人的四肢,执行大脑给出的指令。感知层主要是环境感知、位置感知、速度、压力感知,关键软硬件设备包括车载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等。决策层主要是包括算法操作系统、AI芯片、计算平台;执行层主要包括动力供给、方向控制、车灯控制。从技术和产业链发展阶段来看,感知环节基本实现国产替代,产业链较为成熟。车载摄像头、毫米波、超声波雷达都已实现自产。国内激光雷达企业技术路线多元化,具备集成能力。决策环节技术壁垒较高,国内相关产业链仍处于技术攻坚阶段。应用软件算法在加速追赶,自主AI芯片满足驾驶辅助需求,部分厂商推出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智能驾驶AI芯片自主可控,是一场需要时间的攻坚战。执行环节处于起步阶段,因为传统车技术迁移成本高,升级到新技术的市场积极性有待提高,实现商业化落地还需时间。随着国内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技术逐渐成熟、布局逐一完善,有望逐步实现国产替代。感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各种道路信息,目前有以特斯拉为主的“纯视觉路线”和其他主流厂商的“融合感知方案路线”。视觉路线认为,仅用摄像头就能完成路面信息的收集、侦查、识别任务,不需要与激光雷达绑定。算法系统仅需要从模拟中穷举场景,建模理解信息再做出判断,就可以保障智能驾驶运行。融合感知方案认为,依靠单一视觉系统会出错,仅凭借“眼睛”无法即时精准而全面地收集到信息,应该采用全方位、多种类的感知系统。除摄像头外,还需要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穿透性强,超声波雷达短距离精度高,能帮助车辆应对复杂的天气与环境。而在L3级以上的高级别自动驾驶,装配精度高、稳定性强的激光雷达成为共识。激光雷达是上述两类路线的争议核心,也是高级别自动驾驶需要突破的痛点。激光雷达先把激光发射到目标物体上,再收集和建模处理反射回来的激光,得到车辆、行人等具体形态,最后扫描形成更加完整的图像。主要有四种路线:机械式、闪光雷达、OPA相控阵、混合式。混合式方案相对成熟,又分为MEMS微振镜与转镜两种,MEMS 路线成本和工艺门槛低,又容易过车规认证,有望在未来成为主流解决方案。转镜路线已经成熟落地,是行业龙头法雷奥和主流激光雷达厂商在前装市场的选择。激光雷达市场取得较大突破,众多产品装车落地。决策系统的任务是将感知的结果进行信息处理、行为预测、规划路径,最后传输给执行系统去执行,决策系统分为三大软件层和芯片硬件层。上层的软件,负责最表层的信息和数据处理,人机交互,由底层的操作系统管理提供支持。中间层的中间件连接上下层,直接与操作系统交互,保障所有部分的快速通讯和运行。最终由硬件层的智能驾驶AI芯片执行算法和数据处理运算。从产业链发展来看,上层应用软件算法、中层中间件、和AI芯片是技术挑战最多的环节。决策系统三大软件层,上层是应用软件,算法复杂,为实现各种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功能,需要海量的模型搭建、道路测试、模拟数据来完成开发。特斯拉依靠全栈式自研AI平台实现领先。国内主要应用软件开发是基于共享的深度学习网络,国内整车厂、Tier1、科技巨头正在积极发力,实现海量数据积累和用户规模效应,也在数字孪生、仿真测试领域上探索,未来独立建立算法平台是趋势。中层是中间件,是解决不同供应商软硬件兼容性问题的核心,也是域控制器产品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通过集成的AutoSAR汽车开发系统架构,连接上层应用软件和底层操作系统,实现交互。中间件的开发需要投入极高的时间、人力和财务成本,此外,还需要与多家供应商长时间合作来进行产品兼容性调试与匹配。中间件准入门槛高,AutoSAR框架从2003年建立至今,联盟包含近200家企业,只有9家核心企业和63家一级会员能实际参与到开发模式的筹划、管理和调控。我国有百度、华为、经纬恒润、国汽智控等8家是一级会员,完成中间件的自主替代是长期较为艰巨的任务。底层是操作系统,管理和控制车载硬件和软件资源,分基础型和定制型。基础型操作系统有QNX、Linux、WinCE、Android等,约75%的自动驾驶底层操作系统使用的是QNX系统。定制型操作系统是在基础系统上再深度开发、定制化。百度车载OS、大众VW.OS都属于此类,整车厂可以和百度、华为等科技企业合作开发。决策系统硬件层的智能驾驶AI芯片,是汽车智能驾驶行业关注的核心。发展智能AI芯片存在三方面挑战:一是行业进入壁垒高,汽车芯片研发验证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切换供应商存在失败风险,多数整车厂选择与先发的海外芯片厂深度绑定。二是研发技术难度大,智能驾驶AI芯片不同于传统汽车域控制器的32位MCU芯片,在算力、性能、功耗、操作系统方面的要求显著提高,导致研发成本和制造工艺攻坚困难。三是海外政策变量多,2020年以后,美国出台芯片法案等政策规划,旨在将半导体产业链重新迁回美国。2022年后,又发出多项出口限制、投资限制禁令,针对EDA芯片涉及软件、DRAM存储芯片等诸多领域,旨在遏制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未来我国智能驾驶AI芯片关键技术实现独立自主,需要攻坚克难、突破“卡脖子”技术。AI 芯片主要有四种算法支持技术路线:封闭算法、提供工具链、自研、提供硬件平台,长期来看全栈自研和平台化硬件可能是较优路径。全球第一梯队厂商有英特尔、英伟达等,国内芯片厂商也逐步具备智能驾驶辅助芯片自给能力。从高阶自动驾驶能力来看,目前拥有200TOPS以上算力AI芯片的厂商有英伟达、英特尔、高通、华为等少数几家。华为昇腾910在2022年8月正式推出,算力达到640Tops。国内其他芯片厂商如地平线、黑芝麻等企业也在陆续发力。智能驾驶执行系统,负责决策后的转向和制动,改变方向、减速、停车。随着智能驾驶的级别提高,L3 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要求驾驶员部分或全程脱离驾驶操控,转向和制动系统要部分或全面实现自动化。线控技术升级也是智能驾驶发展重点难点之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强调线控执行系统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乘用车主要有两种转向技术,电动助力转向EPS和线控转向SBW,线控转向最大区别是取消了方向盘和转向轮之间的物理连接,也就是转向可完全由算法控制,可以脱离方向盘、根据自动驾驶的转向要求独立转向。线控转向反应速度快、能耗低,是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必要一环,但技术仍待成熟,未来成本优化以实现量产。线控转向技术路线图规划到2025年、2030年,线控转向的渗透率分别达到5%、30%。由于新能源汽车失去了由发动机产生的真空压力来源,也倒逼了制动系统升级。线控制动主要有电子液压制动EHB、电子机械制动EMB等路径。前者保留了液压系统,以电子助力器取代真空助力器,成本低,但响应速度更长,且有制动液泄漏风险。电子机械制动技术EMB无液压系统,制动力由电机提供,更先进,反应时间更短,安全优势突出,无泄露风险,有利于轻量化和降噪,能量回收效率更高。国际厂商博世,国内厂商伯特利、拿森等都在线控制动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执行系统完成智能化升级,需要降低线控转向和制动系统成本,联动路面信息反馈系统,减少对传统汽车时代零部件系统粘性,进一步提高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升级的积极性。2.2 智能驾驶安全:智能决策效率更优,现阶段需科学认知驾驶辅助并非自动驾驶智能驾驶并非零事故,但可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一是智能驾驶提前全方位路况信息收集,规避可能发生的道路风险。二是凭借智能决策系统和精确执行系统,杜绝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危险行为,防范违反交规行为。三是智能驾驶像驾驶员一样具备案例分析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在复杂的出行场景中也可以逐步解决不少痒点、痛点和高频问题,让出行的所有节点都有迹可循。随着用户信任普遍形成,智能驾驶普及率上升,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完善,智能驾驶会更加安全。造成大家对智能驾驶安全问题讨论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技术盲点,二是人车决策的认知偏差。技术盲点指的是纯视觉路线无法应对解决所有的自动驾驶场景。数据统计,特斯拉汽车在自动领航状态下发生交通事故多在白色大型货车相关的场景中。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采用单目和三目摄像头,无法通过视觉差判断距离,即使静止不动的物体,也可能被毫米波雷达忽视,对于新场景,纯AI算法穷举可能判断失误。因此,近年在激光雷达技术的不断成熟下,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方案成为自动驾驶落地的普遍共识。认知偏差是指用户对车辆的智能驾驶级别理解错误,认为低级别辅助驾驶车辆上可以启用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智能驾驶分为驾驶辅助(L0-L2)与自动驾驶(L3-L5)两个阶段。当下主流的驾驶辅助系统的决策范围十分有限,主要的周边监控和任务接管还需要驾驶员负责。部分用户误把市场上的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划等号,导致在驾驶过程中错误地把驾驶员负责的任务完全交予车辆。在多起相关事故中,用户都在驾驶辅助功能下放弃了对车辆的控制,且在收到系统提醒后有充足反应时间的情况下,却没有恢复对车辆的控制。实际上,当前主流的L2只是在L1的ACC自适应巡航和LKA车道保持功能上,增加了自动变道功能,并不等于能完全替代人类司机。因此,尽管智能驾驶系统决策可以优化驾驶效率,但在目前高度智能的高阶无人驾驶技术还没有完全普及情况下,驾驶员还需要理性区分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的区别,及时的执行接管控制任务,实现安全行驶。2.3 智能驾驶配套:完善车路协同等多环节建设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之争被视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终极课题。单车智能是仅依靠车身传感器和算法来获取、计算外部信息,不依赖通讯网络获得信息与决策的方案。车路协同是通过C-V2X车联网实现车、路、云端信息交互、协同执行,保障车辆行驶效率与安全。当前,单车智能离技术成熟十分遥远,不仅需要海量场景训练与计算,且车身感知硬件能力还存在许多不足。车路协同是各国政策的主要支持方案与主流汽车厂商的发展方向。在车路协同路线上实现L3-L5的高阶智能驾驶,需要完善智能交通多环节建设,包括优化公路标志标线、道路监测传感器的铺设、高精度地图辅助、V2X协同设备等。优化公路标志标线是在道路层面实现智能驾驶的第一步。智能驾驶需要车辆感知系统识别路面交通标志,并以此来实现对交通规范的遵守。因此,减速标志,导流线、可变车道线、人行横道、让行线等标志标线的全国统一优化是基础设施完善的第一步。交通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公路交通标志标线优化提升专项工作的通知,强调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中的交通标志标线有关信息内容、颜色、形状、字符、图形、尺寸,坚持严格标准。道路监测传感器是智能公路建设的硬件要求。智能公路需要在交叉路口、路侧、弯道等关键位置铺设传感器,配合车载感知系统,保障公路信息的实时传输。磁诱导技术是道路检测传感器发展方向,通过在道路上纵向按照一定距离铺设磁道钉,车辆感知系统中的磁传感器可以实时获知车辆相对于磁道钉的相对位置,从而计算出车辆与道路的情况,并通过应用软件建立模型,显示提醒驾驶员当前的车辆状态。类似的解决方案还有引导电缆、雷达反射性标志、DSRC专用短程通信设施等,均可以帮助车辆实时监控道路情况。高精度地图的精度高、时效性强、数据维度广,是辅助环境感知、定位、路径规划与控制的软件,也是智能公路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道路检测传感器易受到大雾、大雨等天气影响,且在夜间光线差、地下信号差的地方表现不佳,通过高精地图实现精准定位是对传感器的重要补充。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信号、时延等多种因素,存在一定的位置误差,也可用高精地图的精准匹配作为补充。V2X(Vehicle to X)车对万物通讯,即“网联化”,是智能公路系统的关键技术。是连接车与路、车与车、车与基站、基站与基站之间的核心。广义上的V2X平台还包含了全球定位、云计算、云控制等支持车辆通信的技术。这需要高精度北斗定位系统、超级计算机控制中心、移动终端、高速无线通讯系统以及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来协同完成。我国“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及,V2X是国家规划智能汽车的关键方向,尤其是蜂窝车联万物C-V2X。5G通讯技术的成熟也为最新一代C-V2X提供了解决方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除上述主要基础设施外,智能公路还需要智能停车系统、智能充电系统、智能检修系统、智能清障车和电子信息提示牌等配套设施补充。2.4 智能驾驶成本:规模效应与技术成熟是关键现阶段智能驾驶的成本高,最核心的因素还是配套硬件和域控制器系统的采购成本高。市面上基础款的L2智能驾驶车型售价约在10-20万元区间,而同期热点L3级车型,售价35万起步。增加了交通拥堵领航和高速公路领航功能的L3车型价格跨度达10万以上。智能驾驶要求软硬件升级,L3及以上配备激光雷达是行业共识,拉高了单车成本。此前激光雷达单颗售价高昂,例如,激光雷达鼻祖Velodyne在2020年发售的单颗价格约3999美元。近年来,单颗售价呈现逐步走低、平价化趋势,欧洲激光雷达龙头法雷奥,其主流产品Scala2的单价在1000美元左右,小鹏P系列装配览沃科技国产激光雷达,单价约9000元。未来,预计到2025年能实现420万颗量级左右的激光雷达出货,单价下降到200-300美元左右,让消费者能更加接受,这也是激光雷达大规模装车落地的关键。域控制器系统也是拉高整体成本的因素。智能驾驶的域控制器是指主控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和软件集成后,负责信息通讯、汇总、运算的一套系统。其中主控芯片成本占50%-60%。中低算力的域控制器平均售价500至1200美元,能实现L1至L2 的驾驶辅助级别功能,主要装配于10-20万元经济型车。而L3级以上的高算力域控制器,售价区间在4000-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28000-35000元,通常要30万元以上高端车才能够装配。未来实现智能驾驶大规模降本过程将会加速:一是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用户规模效应凸显,激光雷达出货量达到百万量级以上;二是国产技术创新,软硬件技术成熟,自主替代、原材料等环节实现有效突破。3 智能驾驶:政策呵护发展,各国抢占制高点3.1 海外政策:智能驾驶也是大国博弈内容之一美国尽力保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2013年,制定了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初步政策,2014年再推出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计划。2017年发布更具体的自动驾驶系统2.0:安全愿景,加大对智能驾驶技术的重视。2020年,正式出台确保美国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自动驾驶汽车4.0,明确自动驾驶发展的重要地位。2022年3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发布最终规定:优化测试审批流程,自动驾驶汽车的制造商无需为了满足碰撞标准,配备手动驾驶控制系统,代表其全自动驾驶无需人工控制的时代来临。回顾美国的自动驾驶产业政策沿革,从最初的制定自动驾驶测试的相关标准、确定以自动化和网联化为核心发展目标,进化到全面打开全自动驾驶的大门。其目标是2025-2030年,大多数美国汽车自动驾驶,到2045年,全美汽车实现自动驾驶。欧洲是最早重视自动驾驶发展的地区。早在2003年就联合产业界出台了eSafety欧洲道路安全行动计划,提供了智驾发展的总框架和战略:一是实现到2010年,道路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减半的目标,二是利用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探索车路协同方案的可行性。2011年,欧洲一体化交通白皮书成为统一欧盟的交通基础设施规范与规划。2013年,“地平线2020计划”。2015年欧洲自动驾驶智能系统技术路线,正式提出了欧洲自动驾驶发展战略。2020年,欧洲经济委员会通过关于自动驾驶豁免的ECE新法规,放松了自动驾驶的测试监管。2021年9月,欧洲道路运输研究咨询委员会发布最新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图,政策从最初的以保障车辆安全为目的,发展到建立智能化、自动化车联网。欧盟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最激进的自动驾驶计划,从2022年起,全欧所有新车将统一支持车联网,最快到2030年,欧洲进入全自动驾驶社会。日本希望通过自动驾驶技术为经济提供新增长点。2013年,“自动驾驶系统战略创新项目”开始重视自动驾驶产业发展。2014年,发布官民ITS构想/路线图,通过政府和私营企业联合制定、共同实施、一致发展智能驾驶产业。2016年和2018年,分别发布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指南和未来投资战略2018,鼓励自动驾驶测试,强调“人工智能”在出行领域和智能驾驶的结合。2020年推出实现自动驾驶的相关报告和方案。2022年4月,修改道路交通法,放宽自动驾驶范围,允许在高速公路上使用L3级自动驾驶。日本的自动驾驶产业政策已经从最初的建立世界最安全的交通系统,发展为希望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带动日本经济增长。目标是:到2030年,L3级别汽车达到新车销量30%。同时实施监管沙盒制度,在特定空间创造更宽松环境,使得自动驾驶实证实验可以进行。但日本的自动驾驶测试的准入主体仍然有限,这也使得日本自动驾驶的发展相对缓慢。3.2 国内政策:产业支持充足,高级别智驾法规陆续出台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是我国自动驾驶政策起步的关键,也标志着我国开始对自动驾驶产业进行总体方向规划。2017年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第一部分类自动驾驶级别、对市场提出规划的文件,并在同年提出了完善相关标准的指南。2018年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具体指出发展自动驾驶所需要的V2X技术要求。2020年,作为第一个重要节点,我国总结过去自动驾驶发展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5年,重新制定自动化分级标准。2020-2022年推出一系列政策,针对性地对产业链完善、场景化应用、具体技术创新做出发展指引。2022年7月,深圳迎来了划时代的“我国首部L3级自动驾驶法规”,9月,上海出台政策对L3级实际落地和L4级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支持。2022年,国内智能驾驶行业标准日趋完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工信部公安部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等政策陆续推出,对具备量产条件的L3、L4级别搭载自动驾驶功能汽车,逐步开展准入试点。自动驾驶由算法主导,事故中的道德困境如何解决,引发了一定的社会争议和伦理挑战。目前不同国别对自动驾驶责任认定存在差异,不同责任认定区间,或影响用户对自动驾驶的使用意愿。智能驾驶的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从L2到L3,即从驾驶辅助到自动驾驶的跨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这也是最难的一步。2022年我国车企有多款L3车型发布,逐步开启量产交付。从零部件供应商角度来看,传统Tier2二级供应商转型也普遍顺利,软硬件方面也能满足自动驾驶配套需求。从互联网科技公司造车来看,有的甚至已经越过L3,实现L4和以上的车型孵化。未来期待相关法规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打开更多智能驾驶适用场景,实现智能驾驶产业发展的世界领先地位。优化事故责任介定、推行无人牌照、营业收费牌照、开放道路测试、营造更开放的交通政策支持环境,补充完善在实际多应用场景中的规范,是未来发展需进一步明确的方向。4 智能驾驶的未来:车联万物,畅想智行智能驾驶的终极阶段,是实现车联万物的无人驾驶。在智能化和网联化构想下,无人驾驶要在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车与万物的智能信息交换与共享。因此,智能驾驶的未来发展离不开车联网的技术进步与车路协同的建设完善。此外,智能交通运营商的兴起,来继续推动市场进步,最终在政策的引导下,推广更丰富的智能驾驶场景应用落地。4.1 车联网:电气架构转型实现车联万物,通讯技术进步促进车路协同智能驾驶的实现与车联网密不可分。车联网,是指通过车载无线通信设备与人、其他车辆、道路、云端等实现高速通讯的技术,其实现有四方面要素:车、路、网、云。其工作原理是,车辆端的感知系统时刻保持对路况和运行的监控,通过V2X技术和道路与其他车辆保持同步连接,道路端的传感器、摄像头、信号站、路灯等收集道路信息、交通状况;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上传给云端的储存、计算、和决策中心,再由云端通过网络反馈信息和决策给车辆端。简单来说,车联网的实现,需要从车端、网端、路端共同进行改造,再由云来统一协作、调度管理。车端,车联网发展的本质是改造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过程。汽车有五大系统和域,电子电气系统是汽车“大脑”。在传统汽车中,对于传感器与各种电子电气系统的信息传输与控制都由 ECU车载电脑完成。每个功能由一个独立的 ECU 分布式汽车电子控制器实现。当前ECU正向域集成化演变,不同的功能将集成到一个域内来实现,提升算力利用率。在未来,ECU架构将变为中央集中式,一个车载中央计算器控制全车的域控制器,最终通过云计算达到“车联万物”。在车联网实现的车路协同场景中,确保车端与路端的信息实时交互十分重要,通信模组负责车与车、车与路之间实时传输信息,能通过可靠、低延时的网络环境确保两端快速接入网络,是车路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通信技术是车路协同中的连接通道也是车联网的底层技术。目前,主要的车路协同的底层通信技术是DSRC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和C-V2X蜂窝车联网。DSRC属于特定频段技术,是一种专用的短程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小范围内图像、语音和数据的实时,准确和可靠的双向传输。目前海内外主要的ETC电子不停车收费都采用DSRC技术。C-V2X起步相对较晩,但因为基于蜂窝通信技术,其便捷性、可靠性方面具有优势。通信技术在路线上各有优劣,应用单个通信方式技术难以满足负责的车路通信需求,因此多技术兼容的通信平台在中短期内都将是主流。除此之外,C-V2可以与5G通信技术兼容,未来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也广受关注。2022年,华为表示正在探索推进5.5G技术研发以及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应用。5.5G技术将拥有在远距离实现高峰值传输的能力,并给宽带实时交互带来约十倍的提升。届时,自动驾驶车辆算力要求与网络速度的不匹配的问题将得到解决,车路协同的发展也将迈出决定性一步。高级别车路协同公路成为促进智能驾驶发展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开展了近万公里的车路协同高速公路建设。随着未来通信技术与C-V2X的进一步融合,三维建模、时空同步、智能识别等技术愈发成熟,聪明的车匹配智慧的路、再加上智能云网,车联万物时代成为可能。4.2 无人驾驶应用场景:解决乘用痛点,拓宽商用范围工信部在2021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围绕多场景应用,加快 L3/L4应用功能要求和场地、道路试验方法等标准的制定出台,研究港口、配送等特定应用需求相关标准,扩大自动驾驶应用范围。智能驾驶的应用场景可以分为乘用场景和商用场景两类。乘用场景有用户自购自用、智能出行服务。商用场景主要有无人码头运输、高速无人重卡、矿区无人重卡等。乘用方面,智能出行服务是涉及消费群体最广的服务场景。智能出行和传统出行最大的区别在于“无人”。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智能出行方案主要是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无人驾驶公交Robobus。无人驾驶出租车有几大优点,一是可以避免乘客在狭小空间内与他人的接触,减少沟通成本,保护乘客隐私,提高乘坐体验。二是可以适应城市道路多种复杂路况,根据实时交通信息做出路线调整。在路况判断、规划执行、遵守交规方面也优于人类驾驶员,能给乘客带来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三是成本更低,国内一线城市出租车均价区间在2.6-3.2元/公里,驾驶员成本占约50%,在未来无人出行大规模商用落地后,可以为用户带来更经济实惠的出行体验。2022年,北京正式开放国内首个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百度Apollo Go、小马智行进行常态化示范运营。重庆、武汉也开启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试点,未来有望在全国进一步普及。与无人驾驶出行不同的是,无人驾驶公交通常按照指定路线行驶,是智能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全国范围内,重庆永川、河北沧州、山东菏泽都相继开通自动驾驶公交车示范运营项目,自动驾驶公交车体验线路陆续开展。无人驾驶公交对车路协同、车辆智能监控、安全预警等方面要求比乘用车更高,实现大规模商用还需要时间验证。商用方面,主要是将具备无人驾驶条件的作业型和运输型专用车辆在限定的工业、商业区域应用。无人码头运输对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产业影响深远。无人码头运输能提高运货精准度,帮助港口提升作业效率,缓解港口压力的同时还降低了运营成本,可以极大减少码头安全事故。天津、厦门、宁波、青岛等多城市港口都升级采用了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深圳妈湾智慧港、山东日照港、广州南沙港四期、安徽合肥港都有智能化无人港区陆续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港南沙港区自动化码头,集成了无人驾驶、5G通讯、北斗导航等多项先进智能技术的应用,是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未来推广应用空间巨大。高速无人重卡的应用和无人码头类似,只不过场景从封闭式的港口区域变成了高速公路。公路干线物流运输的痛点之一是物流成本,而无人重卡的应用可以显著地实现降本增效。目前对高速无人重卡发展的担忧还是道路安全隐患,为此,需要在高速路中间设置自动驾驶干线物流专线,一旦出现车辆问题,能紧急停靠,避让行车。我国矿区无人重卡的应用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18年,国家能源集团的露天煤矿用自卸车无人驾驶系统立项。2022年,我国自主的930E矿用卡车在内蒙古投入使用,是全球最大无人驾驶矿用卡车。实现“装、运、卸、配合”作业流程完全无人,自主操作。矿区无人卡车因为在封闭区域内作业,风险因素相对更容易控制,大规模商用未来可期。综合来看,智能驾驶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发展已成为趋势。到2022年,全国开放各级测试公路近万公里,实际道路测试里程超过千万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道路智能化升级改造,装配路侧网联设备等都在有序开展。未来智能汽车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4.3 智能交通运营:智能驾驶时代的服务和支持提供者智能交通运营或将在智能驾驶时代兴起发展。以网络运营类比,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的主要责任是构建网络服务体系、完善联网相关标准、为消费者提供网络服务并提供售后支持。智能交通运营商的主要职能是构建智能交通生态体系,协助完善智能出行标准,提供出行服务和支持。成为智能交通运营商的主体,理论上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是需要有较强的软件系统集成能力、云平台、大数据运算平台,二是拥有较为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智能交通运营覆盖范围在理想状态下是公路系统的全范围,即使是覆盖部分地区,也需要处理海量的道路和用户数据。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智能交通运营商还必须亲自参与到市场中提供服务,才能帮助完善智能交通生态体系。这就要求运营商要有投入自动驾驶汽车的能力。短期内,租用或购买其他车企的自动驾驶汽车来投入市场或许是主要智能交通运营商的选择,但长期来看,拥有无人驾驶汽车研、产、用能力的运营商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06)28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07)2023-02-24 20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08)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09)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10)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11)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12)5星级

  • 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关键发现:中国2023年年2月月目录目录1.汽车电气化042.未来购车意向163.汽车品牌及服务体验234.车联网295.关于调查34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3中国2022年年9月至月至10月期间,德勤调查了月期间,德勤调查了24个国家超过个国家超过26,000名消费者(包括中国的名消费者(包括中国的1,012名受访者)就影名受访者)就影响汽车产业的多个核心问题方面探索不同的观点,包括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响汽车产业的多个核心问题方面探索不同的观点,包括消费者对电动汽车(EV)的选用、品牌认知)的选用、品牌认知和先进技术部署的兴趣。该年调查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确定优先事项和准确部署业务策略和投资提和先进技术部署的兴趣。该年调查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确定优先事项和准确部署业务策略和投资提供参考方向。供参考方向。注:以下幻灯片中几个问题的数值之和可能因四舍五入而不等于100%。消费者对经销商极消费者对经销商极为信任为信任当被问及谁最受信任时,受访消费者的回答指向品牌及其服务经销商,表明每个利益相关者在把客户放在首位,以及在透明且获得授权的坚实基础上建立关系等方面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3车辆库存危机中的车辆库存危机中的意外之喜意外之喜产品质量、品牌熟悉度和品牌形象是促使消费者决定选购哪个汽车品牌的首要因素。消费者对于交车等待时间有更加苛刻的期望,这也为按订单生产(OTD)零售模式背后的供应链管理和柔性生产带来了挑战。2网联汽车订阅服务网联汽车订阅服务或将面临挑战或将面临挑战消费者对于能提供道路安全和车辆维护费用最新信息的网联汽车功能兴趣较浓,但对于联网技术费用,人们更愿意将其纳入汽车预付费用或按次数进行支付,而非按月度订阅付费。4消费者愈加倾向购消费者愈加倾向购买电动汽车,但其买电动汽车,但其市场的转变发展程市场的转变发展程度是否足够?度是否足够?随着消费者寻求更好的驾驶体验,其对电动汽车的兴趣正逐渐增长。然而,在对电池技术安全性的担忧、为电动汽车充电所需的时间、以及缺乏可用的充电基础设施等面向仍存在挑战。1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4汽车电气化汽车电气化14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5中国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兴趣持续增长,超过四分之一的消费者计划在未来购买一辆纯电动汽车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兴趣持续增长,超过四分之一的消费者计划在未来购买一辆纯电动汽车对下辆汽车发动机类型的偏好对下辆汽车发动机类型的偏好1E%2%6X%其他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混合动力汽车(HEV)汽油/柴油汽车2022年2023年注:其他包括压缩天然气、乙醇和氢燃料电池等发动机类型汽车;回答不知道的未考虑在内。问题40.您希望购买的下一辆车采用哪类引擎样本容量:n=881 2022年;703 2023年电动车的吸引力主要集中在消费者渴望得到更好的驾驶体验以及认为燃料成本会大幅降低上电动车的吸引力主要集中在消费者渴望得到更好的驾驶体验以及认为燃料成本会大幅降低上问题41.请将以下因素按其对您购买电动汽车决定的影响(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样本容量:n=374更好的驾驶体验#1对内燃机汽车征收额外税款#5对个人健康的担忧#4将汽车作为电源#3更低的燃料成本#2下辆汽车选择电动汽车的五大理由下辆汽车选择电动汽车的五大理由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6中国在家65%工作单位19%街头/公共充电站16%内燃机汽车意向者大部分愿意为其下辆汽车支付低于内燃机汽车意向者大部分愿意为其下辆汽车支付低于30万元的价格,而电动汽车意向者愿意支付更万元的价格,而电动汽车意向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出市场对电动车的整体需求强劲高的价格,这反映出市场对电动车的整体需求强劲对下辆汽车偏好的价格区间对下辆汽车偏好的价格区间问题43:您打算在哪里为您的电动汽车充电?;问题44:您打算如何在家为您的电动汽车充电?;问题45:您不打算在家为电动汽车充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样本容量:n=273 43;177 44;96 45 总体总体内燃机汽车意向者内燃机汽车意向者电动汽车意向者电动汽车意向者0%0%2%0%6C92%0%0%0.3%1%9%0.1u,000元以下75,000元至100,000元以下100,000元至150,000元以下150,000元至200,000元以下200,000元至300,000元以下300,000元或以上不知道/不确定问题39.您将在以下哪个价格区间内购买您的下辆汽车?(请表明在获得任何可能的折扣和/或奖励之后,您预计将支付多少钱)。样本容量:总体 n=707;内燃机汽车意向者 n=319,电动汽车意向者 n=374大多数电动汽车意向者计划通过接入常规电网或传统及替代电源组合在家中为其车辆充电;不打算大多数电动汽车意向者计划通过接入常规电网或传统及替代电源组合在家中为其车辆充电;不打算在家充电的人大都是认为家装充电桩成本高在家充电的人大都是认为家装充电桩成本高75h%不在家中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原因不在家中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原因10#U%不知道如何在家安装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不能在家安装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对在家安装私人充电站不感兴趣在家安装私人充电站的成本过高打算更常在以下哪个地方对电动汽打算更常在以下哪个地方对电动汽车充电车充电打算在家使用以下方式对电动汽车打算在家使用以下方式对电动汽车充电充电44E%接入常规电网 接入替代电源皆有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7中国鉴于中国市场的数字支付工具普及率很高,消费者更愿意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支付电动汽车鉴于中国市场的数字支付工具普及率很高,消费者更愿意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支付电动汽车公共充电费用公共充电费用最受欢迎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支付方式最受欢迎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支付方式注:由于受访者可选择多个选项,因此右侧图表中的百分比之和超过100%。问题46:当您不在家时,您认为在以下哪个公共场所对您的电动车充电最合理?问题48:当您的车辆在公共场所充电时,您希望能使用哪种类型的便利设施?样本容量:n=374 问题46;374 问题48 问题49:您最希望如何支付公共电动汽车充电费用?样本容量:n=374 总体;184 18-34岁,153 35-54岁,37 55岁或以上 智能手机应用程序53%忠诚度积分21%信用卡/借记卡17%预付订购计划9%按年龄分类总体43%9%8%7%5%5%5%2%配备了便利设施的电动汽车专用服务站带有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传统加油站停车场零售店/购物中心在需要时我能找到充电设备的任何地点社区/公共建筑汽车经销商路边停车场酒店或爱彼迎/VRBO52RPC6%Wi-Fi连接休息室/休息区洗手间咖啡/饮料全服务式餐厅小吃/简餐私人会议室车辆在公共场所充电时,消费者希望使用的便利设施类型车辆在公共场所充电时,消费者希望使用的便利设施类型消费者不在家时,偏好为其电动车充电的公共场所消费者不在家时,偏好为其电动车充电的公共场所相比配备充电设备的传统加油站,更多的消费者更偏好带有相比配备充电设备的传统加油站,更多的消费者更偏好带有Wi-Fi连接、休息室和卫生间等便利设施连接、休息室和卫生间等便利设施的专用电动汽车充电站的专用电动汽车充电站54V%7C5%5%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信用卡/借记卡忠诚度积分预付订购计划18-34岁35-54岁55岁或以上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8中国近一半的受访消费者愿意在公共充电站等待近一半的受访消费者愿意在公共充电站等待10到到40分钟,使其车辆从没电充到分钟,使其车辆从没电充到80%的电量的电量电动汽车在公共充电站电动汽车在公共充电站从没电充到从没电充到80%的预期等待时间的预期等待时间问题50:您对纯电动汽车的转售/剩余价值的在意程度如何?样本容量:n=191问题47:您预期在公共充电场所将您的电动汽车从没电充到80%需要多长时间?样本容量:n=374在意纯电动汽车(在意纯电动汽车(BEV)转售)转售/剩余价值的消费者百分比剩余价值的消费者百分比由于电池寿命相关的问题一直存在,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在意纯电动汽车的剩余价值由于电池寿命相关的问题一直存在,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在意纯电动汽车的剩余价值214%2%1%少于10分钟10至20分钟21至40分钟41至60分钟61至90分钟91至120分钟超过120分钟32%不在意中立在意总体49 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9中国如果存在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合成燃烧燃料,三分之二的消费者会重新考虑其选购电动汽车的决定如果存在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合成燃烧燃料,三分之二的消费者会重新考虑其选购电动汽车的决定如果存在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合成燃料可用于传统(内燃)发动机,会重新考虑选购电动汽车的消费者的百分比如果存在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合成燃料可用于传统(内燃)发动机,会重新考虑选购电动汽车的消费者的百分比问题52:满电的纯电动汽车需要达到多少续航里程,您才会考虑购买一辆?样本容量:n=516问题42:在可用于传统内燃机的环保可持续合成替代燃料(即碳中和气体燃料)唾手可得的情况下,您会重新考虑购买电动汽车的决定吗?样本容量:n=374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预期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预期近七成非纯电动汽车意向者希望满电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至少有近七成非纯电动汽车意向者希望满电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至少有400公里,这将作为考虑是否将其公里,这将作为考虑是否将其作为下一辆车的因素作为下一辆车的因素是16%否可能68%1%74$%少于200公里200公里至299公里300公里至399公里400公里至499公里500公里至599公里600公里或以上69 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10中国在其他市场,成本是电动车普及的最大障碍,与之不同的是,受访的中国消费者最关心的是电池技在其他市场,成本是电动车普及的最大障碍,与之不同的是,受访的中国消费者最关心的是电池技术的安全性术的安全性对纯电动汽车最关心的问题对纯电动汽车最关心的问题注:由于受访者可选择多个选项,因此上图百分比之和超过100%。问题51:.对于纯电动汽车,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请选择所有适用选项。样本容量:n=70713 ()02%缺乏选择在家缺乏充电设备转售价值不确定对出行计划的需求上升在家缺乏替代能源成本/价格溢价纯电动汽车相关的潜在额外税收/税费缺乏对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技术的知识或了解持续充电和运行的成本寒冷天气下的表现缺乏可持续性续航里程缺乏公共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充电所需时间电池技术的安全问题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11未来购车意向未来购车意向211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12中国几乎每位购买了现有新车的车主均打算再次购买新车,可靠性及可使用最新技术是主要动力几乎每位购买了现有新车的车主均打算再次购买新车,可靠性及可使用最新技术是主要动力问题33:您下一辆车打算购买什么类型?样本容量:n=708问题30.您下一辆车会选择新车还是二手车?样本容量:n=614 新车,14 二手车 消费者计划购买的下一辆汽车类型消费者计划购买的下一辆汽车类型与全球其他一些市场不同,受访的中国消费者仍然喜欢轿车而非运动型多用途汽车(与全球其他一些市场不同,受访的中国消费者仍然喜欢轿车而非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按现有汽车类型划分下辆汽车类型按现有汽车类型划分下辆汽车类型现有汽车新旧划分选择新汽车的原因新车新车98%二手车二手车2%2%6)%我总是买/租新车我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拥有一辆新车的形象与经销商/品牌达成划算的交易厂家保修可使用最新的技术/功能可靠性2%2%2%4%88D%皮卡车(包括轻型货车)厢式车/小型厢式车其他多用途车(MPV)轿跑车(双门)/掀背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轿车(4门)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13中国汽车产品质量是消费者选择品牌的最重要因素,而品牌是否有电动汽车的选择并非消费者最看重的汽车产品质量是消费者选择品牌的最重要因素,而品牌是否有电动汽车的选择并非消费者最看重的问题37:在您看来,为了得到了所想要的东西(即功能、颜色等),可接受多长的新车交付等待时间?样本容量:n=707注:由于受访者可选择多个选项,因此上图百分比之和超过100%。问题35.促使您选择新车品牌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请选择所有适用项。样本容量:n=707等待新车交付的可接受时间长度等待新车交付的可接受时间长度83%消费者期望新车交付时间在消费者期望新车交付时间在4周内,对按订单生产(周内,对按订单生产(OTD)零售模式背后的供应链管理和柔性生)零售模式背后的供应链管理和柔性生产带来了挑战产带来了挑战下一辆汽车品牌选择的主要驱动因素下一辆汽车品牌选择的主要驱动因素6#()1166H%价格以往销售体验汽车性能可选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品牌联动以往服务体验品牌广告汽车功能整体购置体验品牌形象品牌熟知度产品质量1625%2%1%一周以内1至2周3至4周5至12周13至24周25周以上83 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14中国1%4B4%一点都不感兴趣不是很感兴趣中立有点兴趣非常感兴趣消费者仍然希望接触并感受车辆,这是一种帮助他们满足购买后需求的体验,同时在其承诺购买车消费者仍然希望接触并感受车辆,这是一种帮助他们满足购买后需求的体验,同时在其承诺购买车辆之前获得透明的定价辆之前获得透明的定价最重要的购车体验最重要的购车体验问题60:下次购车时,您对直接从汽车制造商处购买保险有多大兴趣?;问题61:您直接从制造商处购买保险期望的主要优势是什么?样本容量:n=707 问题60;535 问题61 注:由于受访者可选择多个选项,因此上图百分比之和超过100%。问题59:在寻求购买下一辆车时,购买体验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什么?样本容量:n=707直接从制造商处购买保险的消费者百分比直接从制造商处购买保险的消费者百分比整车制造商正在关注包括引入保险产品在内的每个潜在利润池的走向,这昭示了传统价值链的重大整车制造商正在关注包括引入保险产品在内的每个潜在利润池的走向,这昭示了传统价值链的重大颠覆颠覆对于有兴趣直接从制造商购买保险的消费者来说,对于有兴趣直接从制造商购买保险的消费者来说,主要的优势如下:主要的优势如下:较现有供应商节省成本43%方便37%效率/简化采购流程20v!$%&)346%轻松的体验方便的位置充分利用时间可在线完成全部或部分流程与销售人员建立信任可享有多种融资和基于用途的模式所有问题得到解答透明定价获得最好的购车套餐与车辆的实际互动可满足售后需求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15汽车品牌及服务体验汽车品牌及服务体验315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16中国436%416%672#%9%目前拥有的汽车制造商/品牌通常维修保养车辆的经销商购买车辆的经销商出租人/租赁公司18-34 岁35-54 岁55岁以上消费者对于制造商和服务经销商的信任都差不多,表明了这两个利益相关方在客户关系中的重要性消费者对于制造商和服务经销商的信任都差不多,表明了这两个利益相关方在客户关系中的重要性问题27:您最信任谁?样本容量:n=813 总体;455 男,356 女;237 18-34岁,330 35-54岁,246 55岁以上 消费者最信任的是消费者最信任的是 386%417#%9%通常维修保养车辆的经销商目前所拥有汽车的制造商/品牌购车所在经销商出租人/租赁公司男女365#%6%目前所拥有汽车的制造商/品牌通常维修保养车辆的经销商购车所在经销商出租人/租赁公司按性别按年龄组总体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17中国对品牌高度信任很可能是因为消费者相信其整车制造商品牌的共享信息、兑现承诺并公平对待每个对品牌高度信任很可能是因为消费者相信其整车制造商品牌的共享信息、兑现承诺并公平对待每个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者对其目前所拥有汽车品牌的看法消费者对其目前所拥有汽车品牌的看法问题24:您通常在哪里维修保养汽车?样本容量:n=798*净推荐值(同意百分比减去不同意百分比)。注:不同意包括强烈不同意、不同意和有点不同意;同意包括强烈同意、同意和有点同意。问题18:您对于以下与您目前所拥有汽车品牌相关的陈述,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程度如何?样本容量:n=813首选汽车服务提供商(按当前车辆的购置方式)首选汽车服务提供商(按当前车辆的购置方式)最初购买新车的消费者中有近四分之三通常会将其带回经销商处进行维修保养,另有最初购买新车的消费者中有近四分之三通常会将其带回经销商处进行维修保养,另有23%的人更喜的人更喜欢独立服务提供商。欢独立服务提供商。3%3%4%4%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公开分享所有信息、动机和选择始终如一地兑现承诺和体验展现同理心和善意,公平对待每个人创造优质的产品、服务和/或体验反对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同意84848177NPS*经销商经销商74%售后市场售后市场23%自己动手自己动手/其他其他3%购置新车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18中国消费者更喜欢经销商的工作质量;客户服务和所执行工作的说明为最佳服务体验的首要因素消费者更喜欢经销商的工作质量;客户服务和所执行工作的说明为最佳服务体验的首要因素选择汽车服务提供商的原因(按首选提供商)选择汽车服务提供商的原因(按首选提供商)注:因选择汽车服务提供商,未显示“其他”原因。问题25:您首选汽车服务提供商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问题26:汽车服务体验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样本容量:对于问题25和问题26,n=经销商 596,售后市场 19427 %8!%工作质量成本信任方便客户体验售后市场经销商汽车服务体验最重要的方面(按首选提供商)汽车服务体验最重要的方面(按首选提供商)7%4%9%5%7%9%在线预订工具可否预约服务速度方便的位置使用临时/借用车辆登记/结账流程的效率成本/价格服务沟通/说明客户服务/对待方式售后市场经销商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19中国注:由于受访者可选择多个选项,因此上图百分比之和超过100%。问题28:汽车品牌应用程序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请选择所有适用项。样本容量:n=813汽车品牌应用程序的重要功能汽车品牌应用程序的重要功能4%6!#%&567%搜索公共停车位并支付费用搜索公共车辆充电接口并付费查看和延长电池寿命查看/兑换忠诚度积分锁上/解锁车辆与现场代理聊天远程启动查看和添加提升车辆的功能定位经销商创建新车订单并对其定价跟踪车辆位置购买配件付款跟踪预约服务了解车辆特点安排服务消费者最喜欢访问可助其安排跟踪预约服务,并了解车辆特点的功能消费者最喜欢访问可助其安排跟踪预约服务,并了解车辆特点的功能/应用程序应用程序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20车联网车联网420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21中国受访消费者主要信任整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来管理其互联车辆数据受访消费者主要信任整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来管理其互联车辆数据消费者对最信任谁来管理车辆生成消费者对最信任谁来管理车辆生成/收集的数据的意见收集的数据的意见问题55:如果互联车辆的以下优势需要与制造商或第三方共享您自己的个人身份数据和/或车辆/运行数据,您对该等优势还有多大兴趣?样本容量:n=707问题57:在您拥有互联车辆的情况下,您最信任以下哪个主体可以获得访问您的车辆生成的数据的权限?样本容量:n=707消费者对网联汽车优势的看法消费者对网联汽车优势的看法如果个人身份信息有助于获得交通如果个人身份信息有助于获得交通/道路安全更新、维护更新和建议,消费者是愿意共享个人身份道路安全更新、维护更新和建议,消费者是愿意共享个人身份信息以降低服务费用的信息以降低服务费用的3%0%3%5%6%6%6%9!%以上皆非其他媒体代理/广告商金融服务提供商云服务提供商保险公司移动电话服务提供商汽车俱乐部或协会政府机关汽车服务提供商汽车经销商汽车制造商76vvwxx%定制/优化汽车保险方案车辆软件无线更新非汽车类产品和服务的特别优惠活动按优惠价格在车中连接Wi-Fi就近停车交通拥堵信息更新并建议替代路线提升道路安全和预防潜在碰撞的信息更新降低服务费的定制化建议维护保养更新和车辆健康报告/警报根据驾驶习惯提供维护保养成本预估有关安全路线的建议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22中国与此同时,一半的受访消费者担忧与车辆位置、生物识别和驾驶行为相关的数据会被共享与此同时,一半的受访消费者担忧与车辆位置、生物识别和驾驶行为相关的数据会被共享问题58:您希望如何支付附加车联网功能费用?样本容量:n=707按消费者在意对汽车制造商、经销商、保险公司和按消费者在意对汽车制造商、经销商、保险公司和/或其他第三方共享数据进行分类的百分比或其他第三方共享数据进行分类的百分比问题56:随着车辆愈发频繁连接到互联网,您有多担忧汽车制造商、经销商、保险公司和/或其他第三方共享以下类型的数据?样本容量:n=707消费者对于附加车联网功能的付费偏好消费者对于附加车联网功能的付费偏好一半以上受访消费者更愿意将网联汽车功能和技术的费用作为购车价格的一部分进行预付,这对希一半以上受访消费者更愿意将网联汽车功能和技术的费用作为购车价格的一部分进行预付,这对希望通过数字订阅服务建立新收入来源的整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个挑战望通过数字订阅服务建立新收入来源的整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个挑战43DGGP%与车况相关的传感器数据与使用网联服务相关的数据与驾驶行为相关的数据驾驶舱传感器所收集的生物识别数据与车辆位置有关的数据购车者更愿意对附加车联网功能进行预付购车者更愿意对附加车联网功能进行预付54%包含在车辆购买价格中提前一次性付费39%8%按次付费作为订阅服务按月付费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23关于调查关于调查523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24中国调查时间调查时间2022年10月11日至14日样本样本本调查对中国1,012名消费者进行了抽样,对整个样本的误差幅度为 /-3.1%。方法方法本调查利用线上样本库,邀请一定驾驶年龄的消费者通过电子邮件完成问卷(翻译成当地语言)。2893-34岁35-54岁55岁以上年龄组年龄组性别性别86%1%城市郊区农村地点地点49Q%关于调查关于调查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25中国Ryan Robinson德勤汽车行业研究领导人ryanrobinsondeloitte.ca作者作者致谢致谢感谢Srinivasa Reddy Tummalapalli、Srinivasarao Oguri、Dinesh Tamilvanan和 Kelly Warner 对本调查的重要贡献。Deloitte Insights/automotive252023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26中国周令坤周令坤德勤中国汽车主管合伙人德勤中国汽车行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 联系人联系人Deloitte Insights/automotive26刘为刘为德勤中国汽车行业风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刘卫刘卫德勤中国汽车行业审计及鉴证主管合伙人赵静赵静德勤中国汽车行业财务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翊周翊德勤中国汽车行业税务与商务咨询主管合伙人关于德勤关于德勤德勤中国是一家立足本土、连接全球的综合性专业服务机构,由德勤中国的合伙人共同拥有,始终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前沿。我们的办公室遍布中国30个城市,现有超过2万名专业人才,向客户提供审计及鉴证、管理咨询、财务咨询、风险咨询、税务与商务咨询等全球领先的一站式专业服务。我们诚信为本,坚守质量,勇于创新,以卓越的专业能力、丰富的行业洞察和智慧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各行各业的客户与合作伙伴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德勤品牌始于1845年,其中文名称“德勤”于1978年起用,寓意“敬德修业,业精于勤”。德勤专业网络的成员机构遍布150多个国家或地区,以“因我不同,成就不凡”为宗旨,为资本市场增强公众信任,为客户转型升级赋能,为人才激活迎接未来的能力,为更繁荣的经济、更公平的社会和可持续的世界而开拓前行。Deloitte(“德勤”)泛指一家或多家德勤有限公司,以及其全球成员所网络和它们的关联机构(统称为“德勤组织”)。德勤有限公司(又称“德勤全球”)及其每一家成员所和它们的关联机构均为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实体,相互之间不因第三方而承担任何责任或约束对方。德勤有限公司及其每一家成员所和它们的关联机构仅对自身行为承担责任,而对相互的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德勤有限公司并不向客户提供服务。德勤亚太有限公司(即一家担保有限公司)是德勤有限公司的成员所。德勤亚太有限公司的每一家成员及其关联机构均为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实体,在亚太地区超过100座城市提供专业服务。请参阅 http:/ 了解更多信息。本通讯中所含内容乃一般性信息,任何德勤有限公司、其全球成员所网络或它们的关联机构(统称为“德勤组织”)并不因此构成提供任何专业建议或服务。在作出任何可能影响您的财务或业务的决策或采取任何相关行动前,您应咨询合资格的专业顾问。我们并未对本通讯所含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陈述、保证或承诺。任何德勤有限公司、其成员所、关联机构、员工或代理方均不对任何方因使用本通讯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德勤有限公司及其每一家成员所和它们的关联机构均为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实体。2023。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德勤中国。Designed by CoRe Creative Services.RITM1302306这是环保纸印刷品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14)64人已浏览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15)2023-02-24 27页 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16)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17)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18)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19)行业研究报告哪里找-PDF版-三个皮匠报告 (120)5星级

  • 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771页).PDF

    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Xinjiang Baodi Mining Co.,Ltd.(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克拉玛依东街 390 号深圳城大厦 15 楼)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招股说明书 保荐保荐机构机构(主承销商)(主承销商)(新疆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北京南路 358号大成国际大厦 20 楼 2004 室)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1 发行概况发行概况 发行股票类型 人民币普通股(A 股)发行股数 20,000 万股 每股面值 人民币 1.00 元 每股发行价格 4.38元/股 预计发行日期 2023年 2 月 27日 拟上市的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发行后总股本 80,000 万股 本次发行前股东所持股份的流通限制、股东对所持股份自愿锁定的承诺 一、发行人实际控制人新疆国资委的承诺一、发行人实际控制人新疆国资委的承诺 1、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 36 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单位间接持有的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本单位间接持有的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2、发行人上市后 6 个月内如发生发行人股票连续 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指复权价格,下同)均低于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或者上市后 6 个月期末(如该日不是交易日,则为该日后第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本次发行的发行价的情形,本单位间接持有的发行人股票将在上述锁定期限届满后自动延长 6 个月的锁定期;在延长锁定期内,本单位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持有的发行人本次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本单位持有的前述股份。若发行人股票在上述期间发生派息、送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等除权除息事项的,发行价应相应调整。3、若相关监管机构对本单位持有发行人股份的锁定期另有要求,本单位将按照相关监管部门要求对相应锁定期进一步承诺。二、发行人控股股东宝地投资的承诺二、发行人控股股东宝地投资的承诺 1、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 36 个月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本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2、发行人上市后 6 个月内如发生发行人股票连续 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指复权价格,下同)均低于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或者上市后 6 个月期末(如该日不是交易日,则为该日后第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本次发行的发行价的情形,本公司持有的发行人股票将在上述锁定期限届满后自动延长 6 个月的锁定期;在延长锁定期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持有的发行人本次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本公司持有的前述股份。若发行人股票在上述期间发生派息、送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等除权除息事项的,发行价应相应调整。3、若相关监管机构对本公司持有发行人股份的锁定期另有要求,本公司将按照相关监管部门要求对相应锁定期进一步承诺。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2 三、发行人股东金源矿冶的承诺三、发行人股东金源矿冶的承诺 1、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 36 个月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本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2、发行人上市后 6 个月内如发生发行人股票连续 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指复权价格,下同)均低于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或者上市后 6 个月期末(如该日不是交易日,则为该日后第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本次发行的发行价的情形,本公司持有的发行人股票将在上述锁定期限届满后自动延长 6 个月的锁定期;在延长锁定期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持有的发行人本次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本公司持有的前述股份。若发行人股票在上述期间发生派息、送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等除权除息事项的,发行价应相应调整。3、若相关监管机构对本公司持有发行人股份的锁定期另有要求,本公司将按照相关监管部门要求对相应锁定期进一步承诺。四、发行人股东润华投资、海益投资的承诺四、发行人股东润华投资、海益投资的承诺 1、本公司目前持有的宝地矿业的股份为本公司真实持有,不存在任何股份已发生变动而未告知宝地矿业的情形;本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出资人中不存在三类股东(契约型基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本公司及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出资人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不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或其他可能导致所持宝地矿业的股份权属不清晰或存在潜在纠纷的情形,不存在任何质押、冻结、查封等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形。2、自本承诺函签署之日起至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 A 股股票并上市之日起 12 个月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以下简称“上市前股份”),也不由宝地矿业回购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上市前股份。3、本公司未来持续看好发行人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愿意在较长的时期内持有发行人股票。如本公司因自身需要在限售期届满后减持本公司持有的发行人上市前股份的,将认真遵守证券监管机构关于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审慎制定股份减持计划,减持所持有的发行人股份数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减持规定。4、上述承诺均为本公司的真实意思表示,本公司保证减持时将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并提前 3个交易日公告;如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则在首次卖出的 15 个交易日前向证券交易所预先披露减持计划。减持计划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拟减持股份的数量、来源、原因、方式、减持时间区间、价格区间等。5、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本公司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之锁定及减持另有要求的,本公司将按此等要求执行。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3 6、本公司保证上述声明及承诺是真实、准确、完整和有效的,不存在隐瞒、虚假或遗漏之处。如未履行上述承诺出售股票或违规进行减持,本公司承诺将该部分出售或减持股票所取得的收益(如有)全部上缴宝地矿业所有。如本公司未将前述违规操作收益上交宝地矿业,则宝地矿业有权扣留应付本公司现金分红中与应上交宝地矿业的违规操作收益金额相等的部分直至本公司履行上述承诺。(五)发行人股东润石投资、中健博仁、金投资管的承诺(五)发行人股东润石投资、中健博仁、金投资管的承诺 1、本公司目前持有的宝地矿业的股份为本公司真实持有,不存在任何股份已发生变动而未告知宝地矿业的情形;本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出资人中不存在三类股东(契约型基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本公司及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出资人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不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或其他可能导致本公司所持宝地矿业的股份权属不清晰或存在潜在纠纷的情形,不存在任何质押、冻结、查封等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形。2、本公司承诺自本公司取得宝地矿业股份之日起 36个月内且自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 A 股股票并上市之日起 12 个月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以下简称“上市前股份”),也不由宝地矿业回购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上市前股份。3、本公司未来持续看好发行人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愿意在较长的时期内持有发行人股票。如本公司因自身需要在限售期届满后减持本公司持有的发行人上市前股份的,将认真遵守证券监管机构关于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审慎制定股份减持计划,减持所持有的发行人股份数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减持规定。4、上述承诺均为本公司的真实意思表示,本公司保证减持时将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并提前 3个交易日公告;如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则在首次卖出的 15 个交易日前向证券交易所预先披露减持计划。减持计划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拟减持股份的数量、来源、原因、方式、减持时间区间、价格区间等。5、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本公司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之锁定及减持另有要求的,本公司将按此等要求执行。6、本公司保证上述声明及承诺是真实、准确、完整和有效的,不存在隐瞒、虚假或遗漏之处。如未履行上述承诺出售股票或违规进行减持,本公司承诺将该部分出售或减持股票所取得的收益(如有)全部上缴宝地矿业所有。如本公司未将前述违规操作收益上交宝地矿业,则宝地矿业有权扣留应付本公司现金分红中与应上交宝地矿业的违规操作收益金额相等的部分直至本公司履行上述承诺。(六)发行人股东凯迪投资的承诺(六)发行人股东凯迪投资的承诺 1、本公司目前持有的宝地矿业的股份为本公司真实持有,不存在任何股份已发生变动而未告知宝地矿业的情形;本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出资人中不存在三类股东(契约型基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4 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本公司及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出资人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不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或其他可能导致本公司所持宝地矿业的股份权属不清晰或存在潜在纠纷的情形,不存在任何质押、冻结、查封等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形。2、本公司承诺自本公司取得宝地矿业股份之日起 36个月内且自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 A 股股票并上市之日起 12 个月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以下简称“上市前股份”),也不由宝地矿业回购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上市前股份。3、本公司未来持续看好发行人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愿意在较长的时期内持有发行人股票。如本公司因自身需要在限售期届满后减持本公司持有的发行人上市前股份的,将认真遵守证券监管机构关于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审慎制定股份减持计划,减持所持有的发行人股份数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减持规定。4、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本公司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之锁定及减持另有要求的,本公司将按此等要求执行。5、本公司保证上述声明及承诺是真实、准确、完整和有效的,不存在隐瞒、虚假或遗漏之处。如未履行上述承诺出售股票或违规进行减持,本公司承诺将该部分出售或减持股票所取得的收益(如有)全部上缴宝地矿业所有。如本公司未将前述违规操作收益上交宝地矿业,则宝地矿业有权扣留应付本公司现金分红中与应上交宝地矿业的违规操作收益金额相等的部分直至本公司履行上述承诺。七、发行人股东国有基金、宁波涌峰、嘉兴宝地、嘉兴宝七、发行人股东国有基金、宁波涌峰、嘉兴宝地、嘉兴宝润、嘉兴宝益、嘉兴甄铭的承诺润、嘉兴宝益、嘉兴甄铭的承诺 1、本企业目前持有的宝地矿业的股份为本企业真实持有,不存在任何股份已发生变动而未告知宝地矿业的情形;本企业的直接或间接出资人中不存在三类股东(契约型基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本企业及本企业直接或间接出资人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不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或其他可能导致本企业所持宝地矿业的股份权属不清晰或存在潜在纠纷的情形,不存在任何质押、冻结、查封等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形。2、本企业承诺自本企业取得宝地矿业股份之日起 36个月内且自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 A 股股票并上市之日起 12 个月内,本企业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以下简称“上市前股份”),也不由宝地矿业回购本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上市前股份。3、本企业未来持续看好发行人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愿意在较长的时期内持有发行人股票。如本企业因自身需要在限售期届满后减持本企业持有的发行人上市前股份的,将认真遵守证券监管机构关于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审慎制定股份减持计划,减持所持有的发行人股份数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减持规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5 定。4、上述承诺均为本企业的真实意思表示,本企业保证减持时将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并提前 3个交易日公告;如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则在首次卖出的 15 个交易日前向证券交易所预先披露减持计划。减持计划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拟减持股份的数量、来源、原因、方式、减持时间区间、价格区间等。5、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本企业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之锁定及减持另有要求的,本企业将按此等要求执行。6、本企业保证上述声明及承诺是真实、准确、完整和有效的,不存在隐瞒、虚假或遗漏之处。如未履行上述承诺出售股票或违规进行减持,本企业承诺将该部分出售或减持股票所取得的收益(如有)全部上缴宝地矿业所有。如本企业未将前述违规操作收益上交宝地矿业,则宝地矿业有权扣留应付本企业现金分红中与应上交宝地矿业的违规操作收益金额相等的部分直至本企业履行上述承诺。八、发行人股东徐思涵、姚学林、李直杰、赵秋香的承诺八、发行人股东徐思涵、姚学林、李直杰、赵秋香的承诺 1、本人目前持有的宝地矿业的股份为本人真实持有,不存在任何股份已发生变动而未告知宝地矿业的情形;本人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不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或其他可能导致本人所持宝地矿业的股份权属不清晰或存在潜在纠纷的情形,不存在任何质押、冻结、查封等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形;本人与宝地矿业的其他股东不存在一致行动安排,亦未寻求与其他股东一致行动的安排。2、本人承诺自本人取得宝地矿业股份之日起 36个月内且自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 A 股股票并上市之日起 12 个月内,本人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以下简称“上市前股份”),也不由宝地矿业回购本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上市前股份。3、本人未来持续看好发行人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愿意在较长的时期内持有发行人股票。如本人因自身需要在限售期届满后减持本人持有的发行人上市前股份的,将认真遵守证券监管机构关于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审慎制定股份减持计划,减持所持有的发行人股份数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减持规定。4、上述承诺均为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本人保证减持时将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并提前 3 个交易日公告;如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则在首次卖出的 15 个交易日前向证券交易所预先披露减持计划。减持计划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拟减持股份的数量、来源、原因、方式、减持时间区间、价格区间等。5、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本人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之锁定及减持另有要求的,本人将按此等要求执行。6、本人保证上述声明及承诺是真实、准确、完整和有效的,不存在隐瞒、虚假或遗漏之处。如未履行上述承诺出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6 售股票或违规进行减持,本人承诺将该部分出售或减持股票所取得的收益(如有)全部上缴宝地矿业所有。如本人未将前述违规操作收益上交宝地矿业,则宝地矿业有权扣留应付本人现金分红中与应上交宝地矿业的违规操作收益金额相等的部分直至本人履行上述承诺。保荐人(主承销商)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 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期 2023年 2 月 24日 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7 发行人声明发行人声明 发行人及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公司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保证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中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保荐人承诺因其为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将先行赔偿投资者损失。中国证监会、其他政府部门对本次发行所做的任何决定或意见,均不表明其对发行人股票的价值或投资者的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任何与之相反的声明均属虚假不实陈述。根据证券法的规定,股票依法发行后,发行人经营与收益的变化,由发行人自行负责,由此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投资者若对本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存在任何疑问,应咨询自己的股票经纪人、律师、会计师或其他专业顾问。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8 重大事项提示重大事项提示 本公司特别提醒投资者认真阅读本招股说明书的“第四节 风险因素”部分,并特别注意下列事项:一、股东关于所持股份限制流通和自愿锁定的承诺一、股东关于所持股份限制流通和自愿锁定的承诺(一)发行人实际控制人新疆国资委的承诺(一)发行人实际控制人新疆国资委的承诺 发行人实际控制人新疆国资委关于所持股份限制流通和自愿锁定的承诺如下:“1、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 36 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单位间接持有的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本单位间接持有的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2、发行人上市后 6 个月内如发生发行人股票连续 20 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指复权价格,下同)均低于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或者上市后 6 个月期末(如该日不是交易日,则为该日后第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本次发行的发行价的情形,本单位间接持有的发行人股票将在上述锁定期限届满后自动延长 6 个月的锁定期;在延长锁定期内,本单位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持有的发行人本次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本单位持有的前述股份。若发行人股票在上述期间发生派息、送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等除权除息事项的,发行价应相应调整。3、若相关监管机构对本单位持有发行人股份的锁定期另有要求,本单位将按照相关监管部门要求对相应锁定期进一步承诺。”(二)发行人控股股东宝地投资的承诺(二)发行人控股股东宝地投资的承诺 发行人控股股东宝地投资关于所持股份限制流通和自愿锁定的承诺如下:“1、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 36 个月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本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9 份。2、发行人上市后 6 个月内如发生发行人股票连续 20 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指复权价格,下同)均低于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或者上市后 6 个月期末(如该日不是交易日,则为该日后第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本次发行的发行价的情形,本公司持有的发行人股票将在上述锁定期限届满后自动延长 6 个月的锁定期;在延长锁定期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持有的发行人本次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本公司持有的前述股份。若发行人股票在上述期间发生派息、送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等除权除息事项的,发行价应相应调整。3、若相关监管机构对本公司持有发行人股份的锁定期另有要求,本公司将按照相关监管部门要求对相应锁定期进一步承诺。”(三)发行人股东金源矿冶的承诺(三)发行人股东金源矿冶的承诺 发行人股东金源矿冶关于所持股份限制流通和自愿锁定的承诺如下:“1、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 36 个月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本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2、发行人上市后 6 个月内如发生发行人股票连续 20 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指复权价格,下同)均低于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或者上市后 6 个月期末(如该日不是交易日,则为该日后第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本次发行的发行价的情形,本公司持有的发行人股票将在上述锁定期限届满后自动延长 6 个月的锁定期;在延长锁定期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持有的发行人本次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本公司持有的前述股份。若发行人股票在上述期间发生派息、送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等除权除息事项的,发行价应相应调整。3、若相关监管机构对本公司持有发行人股份的锁定期另有要求,本公司将按照相关监管部门要求对相应锁定期进一步承诺。”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10(四)发行人股东润华投资、海益投资的承诺(四)发行人股东润华投资、海益投资的承诺 发行人股东润华投资、海益投资关于所持股份限制流通和自愿锁定的承诺如下:“1、本公司目前持有的宝地矿业的股份为本公司真实持有,不存在任何股份已发生变动而未告知宝地矿业的情形;本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出资人中不存在三类股东(契约型基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本公司及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出资人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不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或其他可能导致所持宝地矿业的股份权属不清晰或存在潜在纠纷的情形,不存在任何质押、冻结、查封等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形。2、自本承诺函签署之日起至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 A 股股票并上市之日起 12 个月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以下简称“上市前股份”),也不由宝地矿业回购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上市前股份。3、本公司未来持续看好发行人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愿意在较长的时期内持有发行人股票。如本公司因自身需要在限售期届满后减持本公司持有的发行人上市前股份的,将认真遵守证券监管机构关于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审慎制定股份减持计划,减持所持有的发行人股份数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减持规定。4、上述承诺均为本公司的真实意思表示,本公司保证减持时将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并提前 3 个交易日公告;如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则在首次卖出的 15 个交易日前向证券交易所预先披露减持计划。减持计划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拟减持股份的数量、来源、原因、方式、减持时间区间、价格区间等。5、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本公司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之锁定及减持另有要求的,本公司将按此等要求执行。6、本公司保证上述声明及承诺是真实、准确、完整和有效的,不存在隐瞒、虚假或遗漏之处。如未履行上述承诺出售股票或违规进行减持,本公司承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11 诺将该部分出售或减持股票所取得的收益(如有)全部上缴宝地矿业所有。如本公司未将前述违规操作收益上交宝地矿业,则宝地矿业有权扣留应付本公司现金分红中与应上交宝地矿业的违规操作收益金额相等的部分直至本公司履行上述承诺。”(五)发行人股东润石投资、中健博仁、金投资管的承诺(五)发行人股东润石投资、中健博仁、金投资管的承诺 发行人股东润石投资、中健博仁、金投资管关于所持股份限制流通和自愿锁定的承诺如下:“1、本公司目前持有的宝地矿业的股份为本公司真实持有,不存在任何股份已发生变动而未告知宝地矿业的情形;本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出资人中不存在三类股东(契约型基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本公司及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出资人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不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或其他可能导致本公司所持宝地矿业的股份权属不清晰或存在潜在纠纷的情形,不存在任何质押、冻结、查封等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形。2、本公司承诺自本公司取得宝地矿业股份之日起 36 个月内且自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 A股股票并上市之日起 12个月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以下简称“上市前股份”),也不由宝地矿业回购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上市前股份。3、本公司未来持续看好发行人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愿意在较长的时期内持有发行人股票。如本公司因自身需要在限售期届满后减持本公司持有的发行人上市前股份的,将认真遵守证券监管机构关于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审慎制定股份减持计划,减持所持有的发行人股份数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减持规定。4、上述承诺均为本公司的真实意思表示,本公司保证减持时将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并提前 3 个交易日公告;如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则在首次卖出的 15 个交易日前向证券交易所预先披露减持计划。减持计划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拟减持股份的数量、来源、原因、方式、减持时间区间、价格区间等。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12 5、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本公司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之锁定及减持另有要求的,本公司将按此等要求执行。6、本公司保证上述声明及承诺是真实、准确、完整和有效的,不存在隐瞒、虚假或遗漏之处。如未履行上述承诺出售股票或违规进行减持,本公司承诺将该部分出售或减持股票所取得的收益(如有)全部上缴宝地矿业所有。如本公司未将前述违规操作收益上交宝地矿业,则宝地矿业有权扣留应付本公司现金分红中与应上交宝地矿业的违规操作收益金额相等的部分直至本公司履行上述承诺。”(六)发行人(六)发行人股东凯迪投资的承诺股东凯迪投资的承诺 发行人股东凯迪投资关于所持股份限制流通和自愿锁定的承诺如下:“1、本公司目前持有的宝地矿业的股份为本公司真实持有,不存在任何股份已发生变动而未告知宝地矿业的情形;本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出资人中不存在三类股东(契约型基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本公司及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出资人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不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或其他可能导致本公司所持宝地矿业的股份权属不清晰或存在潜在纠纷的情形,不存在任何质押、冻结、查封等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形。2、本公司承诺自本公司取得宝地矿业股份之日起 36 个月内且自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 A股股票并上市之日起 12个月内,本公司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以下简称“上市前股份”),也不由宝地矿业回购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上市前股份。3、本公司未来持续看好发行人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愿意在较长的时期内持有发行人股票。如本公司因自身需要在限售期届满后减持本公司持有的发行人上市前股份的,将认真遵守证券监管机构关于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审慎制定股份减持计划,减持所持有的发行人股份数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减持规定。4、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国证监会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13 和证券交易所对本公司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之锁定及减持另有要求的,本公司将按此等要求执行。5、本公司保证上述声明及承诺是真实、准确、完整和有效的,不存在隐瞒、虚假或遗漏之处。如未履行上述承诺出售股票或违规进行减持,本公司承诺将该部分出售或减持股票所取得的收益(如有)全部上缴宝地矿业所有。如本公司未将前述违规操作收益上交宝地矿业,则宝地矿业有权扣留应付本公司现金分红中与应上交宝地矿业的违规操作收益金额相等的部分直至本公司履行上述承诺。”(七)发行人股东国有基金、宁波涌峰、嘉兴宝地、嘉兴宝润、嘉(七)发行人股东国有基金、宁波涌峰、嘉兴宝地、嘉兴宝润、嘉兴宝益、嘉兴甄铭的承诺兴宝益、嘉兴甄铭的承诺 发行人股东国有基金、宁波涌峰、嘉兴宝地、嘉兴宝润、嘉兴宝益、嘉兴甄铭关于所持股份限制流通和自愿锁定的承诺如下:“1、本企业目前持有的宝地矿业的股份为本企业真实持有,不存在任何股份已发生变动而未告知宝地矿业的情形;本企业的直接或间接出资人中不存在三类股东(契约型基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本企业及本企业直接或间接出资人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不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或其他可能导致本企业所持宝地矿业的股份权属不清晰或存在潜在纠纷的情形,不存在任何质押、冻结、查封等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形。2、本企业承诺自本企业取得宝地矿业股份之日起 36 个月内且自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 A股股票并上市之日起 12个月内,本企业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以下简称“上市前股份”),也不由宝地矿业回购本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上市前股份。3、本企业未来持续看好发行人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愿意在较长的时期内持有发行人股票。如本企业因自身需要在限售期届满后减持本企业持有的发行人上市前股份的,将认真遵守证券监管机构关于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审慎制定股份减持计划,减持所持有的发行人股份数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减持规定。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14 4、上述承诺均为本企业的真实意思表示,本企业保证减持时将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并提前 3 个交易日公告;如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则在首次卖出的 15 个交易日前向证券交易所预先披露减持计划。减持计划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拟减持股份的数量、来源、原因、方式、减持时间区间、价格区间等。5、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本企业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之锁定及减持另有要求的,本企业将按此等要求执行。6、本企业保证上述声明及承诺是真实、准确、完整和有效的,不存在隐瞒、虚假或遗漏之处。如未履行上述承诺出售股票或违规进行减持,本企业承诺将该部分出售或减持股票所取得的收益(如有)全部上缴宝地矿业所有。如本企业未将前述违规操作收益上交宝地矿业,则宝地矿业有权扣留应付本企业现金分红中与应上交宝地矿业的违规操作收益金额相等的部分直至本企业履行上述承诺。”(八)发行人股东徐思涵、姚学林、李(八)发行人股东徐思涵、姚学林、李直杰、赵秋香的承诺直杰、赵秋香的承诺 发行人股东徐思涵、姚学林、李直杰、赵秋香关于所持股份限制流通和自愿锁定的承诺如下:“1、本人目前持有的宝地矿业的股份为本人真实持有,不存在任何股份已发生变动而未告知宝地矿业的情形;本人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不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或其他可能导致本人所持宝地矿业的股份权属不清晰或存在潜在纠纷的情形,不存在任何质押、冻结、查封等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形;本人与宝地矿业的其他股东不存在一致行动安排,亦未寻求与其他股东一致行动的安排。2、本人承诺自本人取得宝地矿业股份之日起 36 个月内且自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 A股股票并上市之日起 12个月内,本人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以下简称“上市前股份”),也不由宝地矿业回购本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宝地矿业上市前股份。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15 3、本人未来持续看好发行人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愿意在较长的时期内持有发行人股票。如本人因自身需要在限售期届满后减持本人持有的发行人上市前股份的,将认真遵守证券监管机构关于股东减持的相关规定,审慎制定股份减持计划,减持所持有的发行人股份数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减持规定。4、上述承诺均为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本人保证减持时将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并提前 3 个交易日公告;如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则在首次卖出的 15 个交易日前向证券交易所预先披露减持计划。减持计划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拟减持股份的数量、来源、原因、方式、减持时间区间、价格区间等。5、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本人持有的宝地矿业股份之锁定及减持另有要求的,本人将按此等要求执行。6、本人保证上述声明及承诺是真实、准确、完整和有效的,不存在隐瞒、虚假或遗漏之处。如未履行上述承诺出售股票或违规进行减持,本人承诺将该部分出售或减持股票所取得的收益(如有)全部上缴宝地矿业所有。如本人未将前述违规操作收益上交宝地矿业,则宝地矿业有权扣留应付本人现金分红中与应上交宝地矿业的违规操作收益金额相等的部分直至本人履行上述承诺。”二、本次发行后利润分配政策二、本次发行后利润分配政策 公司于 2021 年 9 月 8 日召开 2021 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三年内股东分红回报规划,公司发行上市后的主要利润分配政策如下:(一(一)利润分配的原则)利润分配的原则 公司实行稳定持续的利润分配政策,公司的股利分配应重视对投资者的合理投资回报,并兼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利润分配不得超过累计可供分配利润的范围,不得损害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16(二)利润分配的形式(二)利润分配的形式 公司采用现金、股票、现金与股票相结合或者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分配股利,具备现金分红条件的,优先采用现金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三)现金分红的具体条件和比例(三)现金分红的具体条件和比例 如无特殊情况,公司在当年盈利且累计未分配利润为正的情况下,采取现金方式分配股利,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 10%。公司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 30%。公司在实施上述现金分配利润的同时,可以同时派发红股。特殊情况是指下列情况之一:母公司当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公司期末资产负债率超过 70%;审计机构对公司该年度财务报告未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当年实现的每股可供分配利润低于 0.1 元;当年现金流不足,实施现金分红将影响公司后续持续经营;出现不可抗力情形。公司未来十二个月内存在重大投资计划或重大现金支出等事项发生(募集资金项目除外)且公司已在公开披露文件中对相关计划进行说明,进行现金分红将可能导致公司现金流无法满足公司经营或投资需要;上述重大投资计划或重大现金支出事项是指:公司未来十二个月内拟对外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收购资产或购买资产(指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有形或无形资产)累计支出达到或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 30%,且绝对金额超过 3,000 万元。重大投资计划或重大现金支出需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并提交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董事会应当综合考虑所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自身经营模式、盈利水平以及是否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等因素,提出差异化的现金分红政策:1、公司发展阶段属成熟期且无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的,进行利润分配时,现金分红在本次利润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应达到 80%;2、公司发展阶段属成熟期且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的,进行利润分配时,现新疆宝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1-1-17 金分红在本次利润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应达到 40%;3、公司发展阶段属成长期且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的,进行利润分配时,现金分红在本次利润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应达到 20%;4、公司发展阶段不易区分但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的,进行利润分配时,现金分红在本次利润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应达到 20%。(四)股票股利分配